• 160.00 KB
  • 2021-05-20 发布

医学培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手册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速记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 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 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 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 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 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 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 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 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 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 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 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 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 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 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 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 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 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 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 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 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 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 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 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2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 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 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 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 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 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 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 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 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 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 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 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 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 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 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 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 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 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 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 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 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 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 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 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 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 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 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 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 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 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 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 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 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脾归阴火地黄 1.实证 3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 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 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 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 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 肝饮 十六、癫狂,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 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 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风定痰涤淤通窍,心脾六归肾左 天。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 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 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滞柴,瘀失虚寒黄建 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 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 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 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 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 汤 十九、噎膈,痰启津沙淤通优,气虚阳微补运 脾。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 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 汤或右归丸 二十、呕吐.呕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气四七煎, 脾香阳理胃阴麦。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 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 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 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 汤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气五,阳理阴亏益 胃汤。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 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泄寒湿藿湿热葛,食保郁痛脾 参四。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 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痢湿芍药疫毒白,寒湿正气噤 口开,息连阴驻虚寒真。 1)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 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 真人养脏汤 5)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6)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 滞,滞柴血瘀少腹逐。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 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4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 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热秘调承气六磨,气黄血润冷温 脾,阴虚增液阳虚济。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3)虚秘: 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二十六、胁痛:胁痛郁柴淤复元,湿龙肝阴亏 一贯。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 瘀汤 二十七、黄疸:黄疸湿表麻甘露,热菌湿五胆 柴胡,寒湿术附脾建中,热盛黄解陷犀角。湿 四脾柴淤逍遥。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 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 血膈。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 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 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 化积丸 二十九、鼓胀,气柴湿实热中消,脾苓阴贯淤 结调。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 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 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 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 膈下逐瘀汤 三十、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 元,痰浊半夏瘀通窍,气虚补气血虚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 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淤 通窍。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 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 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中风络虚白丸子,风痰天麻肝 阴镇,痰热桃仁痰火林,痰浊涤痰脱参附。风 痰解语气虚补,肝肾左归地黄饮。 中经络:风痰入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天麻钩藤汤 阴虚动风: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桃仁承气汤 痰热瘀闭:羚羊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风痰瘀阻:解语丹 气虚络瘀:补阳还五汤 三十三、痉证,痉羌邪热甚羚羊,阴四火营阳 虚痰,刚葛柔括蒌桂枝。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 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 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 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正柴温虎劳何人,寒姜冷金热 清瘴。 5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 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三十五、水肿:水肿风水越婢术,水浸胃皮湿 滞疏,毒麻脾实肾真桃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 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 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 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 气丸合真武汤 三十六、淋证.淋热八石苇劳比,沉䃼蓟柏膏清 淋。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 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 三十七、癃闭:癃湿正肺热清肺,滞沉阻挡脾 中肾。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 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 丸 三十八、腰痛::寒姜湿热四,淤身肾虚左右归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 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 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 汤 4)肾虚腰痛: 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术,下消六味肾气 丸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行防寒乌着苡汤,热虎痰合虚荣 筋,阳虚真武阴虚六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 汤 四十一、痿证,痿肺清燥湿二妙,脾参肾虎淤 圣俞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 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 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 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气郁丹栀淤血府,血归阴 清气补中,阳虚金匮痰连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 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 汤 四十三、虚劳,气,肺福四元,血,心血,阴 虚,沙天胃肝归,阳,保父归。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6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病名的出处:《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脉因证治》,内伤发热。 《医学正传》郁血。 《景岳全书》,呃逆, 《济生方》,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 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 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 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 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 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 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 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 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 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 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 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 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 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 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 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 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 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 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 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 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 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 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 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7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 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 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 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 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 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 ——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 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 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 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 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 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 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 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 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 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 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 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 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 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 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 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 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 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 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 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 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 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 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 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 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 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8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 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 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 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 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 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 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 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 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 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 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 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 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 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 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 者为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 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 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 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 夙根上实下虚真心痛薄厥梅核气脏躁羊癫风濡 泻飧泻溏泻鹜泻滞下大瘕泻肠辟逆流挽舟休息 痢噤口痢脾约蛊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_提壶 揭盖肾着。 中医儿科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 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9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 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 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 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 丸 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 亲汤 外寒内热:大青龙汤 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 黄汤 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 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 8。鹅口疮谢伯 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 9。口疮银泻六味肉 风热乘脾:银翘散 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 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10。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 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湿热泻:葛根芩连汤 风寒泻:合香正气散 伤食泻:保和丸 脾虚泻: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气阴两伤: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11。厌食换功增 脾运失健:和脾助运-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异功散 胃阴不足:养胃育阴-养胃增液汤 12。积滞保健 乳食内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消乳丸或保 和丸 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补兼施-健脾丸 疳证资珍肥,防石心 疳气证:和脾健运-资生健脾丸 干疳证:补益气血-八珍汤 疳积证:肥儿丸 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防已黄芪合五苓散 眼疳:石斛夜光丸 口疳:泻心导赤散 1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六君归左右 脾胃虚弱: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肝肾阴虚:左归丸 脾肾阳虚:右归丸 14。汗证玉皇生 1)表虚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益气养阴-生脉散 15。多发性抽搐症清瘟定 气郁化火:清肝达郁汤 脾虚痰滞:十味温胆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16。急惊风银清林连虎缓固定 风热动风:银翘散 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 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湿热疫毒: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惊恐惊风:琥珀抱龙丸 慢惊风 脾虚肝亢:缓肝理脾汤 脾肾阳衰:固真汤合寒荡惊汤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 17。癫痫惊痰定通 惊痫:镇惊丸 淡痫:涤痰汤 风痫:定痫丸 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18。急性肾小球肾炎麻五伯生五姣龙温 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 苓散 湿热内侵:清热利湿-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 阴虚邪恋: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气虚邪恋: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 丸合参附汤 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 子泻心汤 19。肾病综合症防真实柏六奇 肺脾气虚:防已黄芪汤合五苓散 10 脾肾阳虚:肾_真武汤合防已黄芪汤显祖,脾_实 脾饮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气阴两虚: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20。尿频正缩 脾肾气虚:缩泉丸 温热下注:八正散 21。遗尿兔中泰 肾气不足:菟丝子散 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心肾失交:导赤散合交太丸 22。五迟五软六调窍 肝肾亏损:加味六味地黄丸 心脾两虚:调元散 痰瘀阻滞:通窍活血合二陈汤 23。麻疹选情深艳玲 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见形期:清热解毒、佐以透发-清解透表汤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羚角钩藤汤 邪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24。风痧银针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热炽盛:清热解毒-透疹凉解汤 25。丹痧(猩红热)解营生 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 汤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 汤 3)疹后阴伤: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 汤 26。水痘银胃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 六一散 2)毒热重证:清热凉营、解毒渗湿-清胃解毒 汤 27。手足口病甘温 邪犯肺脾:甘露消毒丹 温热壅胜:清瘟败毒饮 28。痄腮柴济温龙 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普济消毒饮 邪陷心肝:清瘟败毒饮 邪毒引睾窜腹:清泻肝火、活血止痛-龙胆泻 肝汤 29。乙脑新虎温犀搞五条龙补痉 邪犯卫气:卫_新加香茹饮,气_白虎汤 邪炽气营:清瘟败毒饮 邪入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30。顿咳三生白写 邪犯肺卫:三拗汤 痰火阴肺(痉咳期):泻肺清热、解痉镇咳-桑 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化痰止咳-人参五味子 汤 肺阴不足:滋阴润肺、清化痰热-沙参麦冬汤 31。蛔虫乌使 肠虫证:使君子散 蛔厥:乌梅丸 32。夏季热清温 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上胜下虚:温下清上汤 33。紫癜连弟归阴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风热伤络:连翘败毒散 阴虚火旺:大补阴丸 川畸病:银温杀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11 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 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 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 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 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 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 川芎 十、痛经: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 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清静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 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通林珍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采金菊 风寒:荆穗四物汤 风热: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趁痛补 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趁痛散 经行浮肿:淤八肾 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 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 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 加黄芪、三七 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 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归营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 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 1 血虚:当归芍药散 2 气滞:逍遥散 12 3 虚寒:胶艾汤 4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石桂英固气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武术天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到柏林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生命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三、产后腹痛:宁化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 草 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通漏下 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香附黄肾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五仙活 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 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 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 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 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柏地龙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 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 蛇床子散 四、阴疮:龙阳 热毒:龙胆泻肝汤 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补中元 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大补元煎+黄芪 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 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方剂索引: 1.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 茯苓(柏母弟要服青皮。) 2.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生地.地骨皮.玄参. 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 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生地. 13 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 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人参.黄芪.白 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当归.熟地.沙参. 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 陈皮.柴胡. 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土姣继续。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 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 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 赤芍.生地. 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人参.白术.茯苓. 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 仲.川椒 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 皮.川芎. 15.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苍 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土姣继续。 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2、肝肾阴虚;百 合地黄汤加枸杞、白芍、枣仁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我的方剂是和 06 年大纲 一样,它不要求背药物组成的就没有这个内容, 主要也是为了考试嘛,呵呵) 一、解表剂 辛温解表 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 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 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 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 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 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 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 枪,白要姜枣草根。 3 扶正解表: 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 止钱财少 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 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 1、攻下剂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 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 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 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 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 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 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 清暑热 暑湿:六一散 阴暑:香薷散 暑伤肺经气分 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 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 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 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 14 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 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 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 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 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 清脏腑热 心经火:导赤散:通住草地。 肝经实火湿热: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 当地卸柴草。 肝炎犯胃:左金丸:吾皇(黄连 6:1) 肺痈,热壅痰淤互结:苇茎汤:苇冬已逃。 肺热喘咳:泻白散:白耕草地。 胃火牙痛:清胃散:连弟生母归 胃热阴虚:玉女煎:麦地拾母牛。 邪热下痢:葛根芩连汤: 温热痢疾:芍药汤:秦香连当官,大吵要郎。 热毒痢疾:白头翁汤:白头翁擒二黄。 6、清虚热温病后,邪伏阴分:青蒿鳖甲汤:贾 母生丹青。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骨散:亲家母弟擒草 狐、银狐。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 四、和解剂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热入血室:小柴胡汤:蒋干找人伴 胡琴。 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大琴只要半升枣胡。 少阳湿热: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肤只 半黄。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达原饮:情朗甘知后果。 调和肝脾 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四逆散:只烧干 柴。 肝郁血虚,脾弱气郁:逍遥散:江湖河草,要 归白苓。 脾虚肝旺之痛泻(木克金):痛泻要方:陈租药 房。 调和肠胃: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姜 二黄炒半升枣。 五、温里剂 温中祛寒 脾胃虚寒、阳虚失血、胸痹:理中丸:干厚猪 皮。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小建中汤:大芍糖炒姜 汁。 肝肾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将无人找。 中阳虚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大建中汤: 蜀江糖人。 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四逆汤:父子炒姜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回阳救逆汤 温经散寒 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捅大桂柑,当要细心 (倍大枣) 阴疽:阳和汤:干妈借炭鹿肉熟。 营卫虚弱之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贵要炒 姜枣。 六、固涩剂 固表止汗:体虚自汗、盗汗:牡蛎散:黄母卖 麻。 敛肺止咳:久咳肺虚:九仙散:武素梅借人款 交桑母。 涩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四神丸:破豆姜 枣喂猪。 久泻久痢脾肾阳虚:真人养脏汤:甘肃猪扣肉 香,当心要诃人。 涩精止遗:肾虚不固:金锁固精丸: 心肾两虚、:桑螵蛸散:桑蒲远古,人鬼当神。 固崩止带:脾肾亏虚、冲脉不固:固冲汤:黄 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肾虚、湿热带下:易黄汤 七、安神剂 重镇安神:心火亢,阴血亏:朱砂安神丸:黄 朱归草地。 滋养安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酸枣仁汤:穷 找灵芝草 阴亏血少,神志不安:天王补心丹:冬至,二 仁弟皆当喂猪服三升麦。 脏燥:甘麦大枣汤。 八、开窍剂 1 凉开:邪热内陷心包:安宫牛黄丸 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紫雪丹 痰热内闭心包:至宝丹 温开:寒闭:苏合香丸:十香杀猪刻犀皮。 九、理气剂 行气:六郁证:越鞠丸:神父听川芎神曲。 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苏苓后半生。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枳实薤白桂枝汤: 谢蒌枝朴实。 脾胃寒凝气滞:厚朴温中汤:服生炒肝皮厚香。 肝经寒凝气滞:天台乌药散:高良回乡练兵, 要斗青皮。 肝肾不足,寒凝肝脉:暧肝煎:陈生归乡,要 15 服狗肉。 降气:上实下虚、喘咳:苏子降气汤:半钱牛 肉归子厚。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定喘汤:桑琴吃白果破 香瓜,半块杏仁苏。 胃虚痰阻气逆:旋复代赭汤:蒋干吓走带花人。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 胃气虚有热呃逆:橘皮竹茹汤:儒生大人(吃) 橘柑。 胃气虚、寒证:丁香柿蒂汤:湘江市人。 十、补益剂 补气 肺脾气虚:四君子汤:人服熟肝。 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早晨,人已杀猪,皆 服肉炒山药豆。脾虚气陷发热:补中益气汤: 陈麻人骑胡术干当归。 温病暑热耗气伤阴,久咳伤肺,气阴两虚:生 脉散。 表虚自汗:玉屏风散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完带汤:苍山人借钱, 胡要干猪皮。 补血 营血虚滞:四物汤:要归穷地。 血虚阳浮发热:当归补血汤(黄芪 5:1) 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归脾汤:白将神骑 远,草人早归龙眼乡。 气血双补气血两虚:八珍汤 阴血、阳气虚,肺痿:炙甘草汤:卖大麻之人 叫姜志弟。 补阴、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朱丹弟服泻药。 阴虚火旺:大补阴丸:黄母归来猪脊熟。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一贯煎:麦地楝狗当杀。 真阴不足:左归丸:朱山子骑牛熟路归。 补阳:肾阳不足:肾气丸:朱丹弟腹泻服贵药。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右归丸 阴阳双补: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地黄 饮子:长治二弟拾干巴猪肉和姜枣卖桂林。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龟鹿二仙膏:人参归鹿 狗。 肝肾不足:七宝美髯丹:破屋归牛苓妻子。 十一、祛湿剂 清热祛湿: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大木车滑巨扁,只能干瞪 眼。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三人爬竹杆, 扑通滑下来。 湿热霍乱:连朴饮:奴仆伴唱,不知廉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当归拈痛汤。 温化水湿:脾肾阳虚水泛、水湿内停之阴水: 实脾饮:父子白服干果破香瓜,吃成大腹皮。 中阳不足之痰饮:苓桂术甘汤 阳虚水泛:真武汤:朱父将服药。 利水渗湿: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防已黄 芪汤:姜大伯骑草房。 水热互结:猪苓汤:谢玲玲滑跤。 脾虚湿盛:五皮散:陈玲腹皮伤。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五苓散:白摘两灵芝 祛风胜湿: 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独活寄生汤: 秦人地穷要牛耕,种灵芝草不寄生,当心防毒。 风湿在表之痹证:羌活胜湿汤:草房墙高,曼 琼独住。 十二、理血剂 活血化淤: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大甘桃贵, 忙硝。 胸中血淤:血府逐淤汤:草地烧穷,壳梗当柴, 花牛逃。 跌打损伤,淤血阻滞:复元活血汤:胡军归山 看桃花红草。 中风之气虚血淤:补阳还五汤:花痴鬼穷骑龙 逃。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生化汤:蒋干穷逃当归。 淤血停滞:失笑散 淤阴胞宫:桂枝茯苓丸: 疟母癥瘕:鳖甲煎丸: 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淤血:七厘散 头面淤血:通窍活血汤:桃花乡穷要葱枣。 膈下淤血:膈下逐淤汤:桃花乡穷,只要胡母 炒乌脂归。 少腹淤血寒凝:少腹逐淤汤:桃花乡穷,蒲志 要回归官胡。 血淤痹证:身痛逐淤汤:桃花乡穷,叫牛龙抢 灵草归。 活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咳血方:海代咳 瓜子。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蓟饮子:小弟拾木竹 杆当黄山藕。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黄土汤:黄土地干,傅 琴白浇。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十灰散:黄宗茜之母用 大小蓟叶盖茅侧。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槐花散:只 借百花。 十三治风剂 疏散外风: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荼调散:景辛 16 穷,纸墙草房薄。 风疹、湿疹:消风散:石母归地炒麻,牛通叔 借苦参防蝉。 风邪初中经络:大秦艽汤:川胶归地信访归, 甘服三白二活黄芩膏。 风中头面经络:牵正散: 风寒湿邪滞留经络:小活络丹:汝弟要南二屋。 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玉真散:白妈只枪南房。 平肝熄风: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竹贝炒钩 藤,要苓弟服桑菊。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镇肝熄风汤: 练牛者因要升天,干母卖古龟。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天麻钩藤饮:石山麻藤 请杜牛母寄交茯神。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贾母卖草鸡,要归阿妈 五弟。 十四、消导剂 消食化滞:食滞胃脘:保和丸:(不补)瞧山神 服拌萝卜皮。 湿热食滞:枳实导滞丸:(不伤正)大琴服泻只 求黄白神。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木香槟榔丸:黄柏连想 牛朗饿,陈青父割姜。 健脾消食:脾虚食滞:健脾汤:黄山神要服肉 炒熟陈麦,想杀人。(补)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枳实消痞丸:夏连夫人只 卖猪肝不干。 酒积伤脾:葛花解酲汤: 十五、治燥剂 轻宣润燥:外感凉燥:杏苏散:夏苓姓苏只找 姜草菊借钱。 外感温燥:桑杏汤:傻子离母想伤人。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清燥救肺汤:阿妈妮拾 干巴桑叶卖人。 滋阴润燥:虚热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夏大人卖草米。 肺肾阴虚,虚火上扰:百合固金汤:二弟卖草 药,百元皆归母。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增液汤:生地冬。 白喉元阴亏虚燥热:养阴清肺汤:荷弦母要单 卖草地。 胃阴损伤:益胃汤:五弟卖沙糖。 十六、治痰剂 1、燥湿化痰:湿痰:二陈汤:夏菊梅服生肝。 胆郁痰扰:温胆汤:陈茹只服枣拌生肝。 痰伏中脘:流注脉络:茯苓丸:消夏只服姜。 2 清热化痰:痰热咳嗽:清气化痰丸:夏苓只服 南瓜黄杏。 痰热互结:小陷胸汤:拌黄瓜。 实热老痰:滚痰丸:大秦诚实。 润燥化痰:燥痰咳嗽:贝母瓜蒌丸:花苓梅皆 背蒌。 温化寒痰: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风化痰: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夏天 服红薯炒姜枣。 风痰蕴热之痫证:定痫丸:夏天南伏神母请虎 将干将石金志丹卖砂粒。 十七、驱虫剂 脏寒蛔厥:乌梅丸:富贵人新疆归,白莲交屋。 十八、涌吐剂 痰涎宿食壅滞胸脘:瓜蒂散:小香瓜。 十九、妇科方 清经散:柏母弟要服青皮。 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 清热调经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 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 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 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 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土姣继续。 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 鲤鱼汤:二伯归将服鱼。 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 毓麟丸:八珍穿鹿狗肚。 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二十、中内实践部分方剂 荆防败毒散:金传杰放灵芝抢钱财毒草。 加味香薷饮:破连扁香花。 双解汤:芩子连拾黄风和金桔。 清金导痰汤:桑母卖桔柑,黄母只服菊仁。 沙参麦冬汤:冬玉卖豆沙花草。 加味桔梗汤:曹白银母已跟菊婷。 沙参清肺汤:黄太子生冬瓜草以及合欢根。 射干麻黄汤:夏园射卫星将找黄花。 桑白皮汤:桑母姓苏,只爱夏芩连。 茜根散:黄茜伯炒地胶。 泻心汤:大黄芩连。 无比山药丸:五只兔熟,朱泽山服牛肉肚急。 17 安神定志丸:龙远人捕神灵。 桃仁红花煎:桃花乡穷,胡青生赤丹想归。 左归饮:朱山服熟狗草。 人参养营汤:黄叔弟归,说贵人将找志甘喂服 桔皮。 黄连阿胶汤:芩连要鸡胶。 柴胡疏肝散:陈香穷,只烧干柴。 丹栀逍遥散:叔归要服柴草。 滋水清肝饮:牛母菜地归,腹泻要找芍子。 化肝煎:陈贝子要写丹青。 藿香正气散:大腹子苏苓拌厚猪皮跟草香。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 连理汤:理中丸+黄连茯苓。 开噤散:黄生连服冬陈米和丹石。 正气天香散: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 夏)+贺昌证佩果。 黄芪汤:陈麻人服参炒白蜜归。 润肠丸;大枪归陶妈。 茵陈术附汤:附子炒姜称白肉。 犀角散:西子妈连姻。 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高举枪。 大补元煎:狗肚熟人当要炒鱼。 越婢加术汤:干妈拾白姜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杏拾连豆姜枣皮。 疏凿饮子:陆芩擒大朗,小谢缴木枪。 沉香散:韦冬顽皮要滑香草归。 石苇散:韦冬卖滑车。 膏淋汤:龙母要吃白地参。 四妙散:牛已苍白 消渴方:蜂乳将生黄花藕。 解语丹:扶远权抢(劫),南妈想蒲草。 四七汤:苏苓后半生早。 防风汤:黄大琴归,放心服葛艽肉炒姜。 乌头汤:干妈要黄屋。 薏苡仁汤:麻贵二伙已放苍芷归屋炒姜。 人参五味子汤:四君子汤+麦味服枣 参附龙牡救逆汤:参附龙母炒芍。 连梅汤;连梅卖地胶。 中药学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丸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 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 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 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 最怕五灵脂、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 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 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 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 与庶虫。 解表药: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 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 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 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 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 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 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 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 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 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 去风湿,止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 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 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 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 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 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 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18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 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 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 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 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 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 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 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 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 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 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 (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 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 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 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 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 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 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散 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 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清 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 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 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 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清热解毒,清肝 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清热解毒,除湿止 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 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止痉明 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 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 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 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 疳热,清湿 泻下药: 攻下药: 19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导滞。 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润肠通 便,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 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 水,祛积杀虫。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 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 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 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祛风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 痹痛,解表。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 止痹痛,消骨鲠。 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祛风活络,定 惊。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祛风湿,舒筋 络,清虚热。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 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 利水消肿。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 强筋骨,安胎。 豨签草:苦寒,归肝肾经。祛风湿,,通经络, 清热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祛风通络,凉血 消肿。 芳香化湿药: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 消积平喘。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 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利水渗湿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 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 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 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 暑热,祛湿敛疮。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利水通淋,清 肺止咳。 萆薢:苦微寒,归肝胃经。利湿去浊,祛风除 湿。 苦微寒,归膀胱经。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活 血通经。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 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 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泻 热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利水,止痒。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清热利水,止痒。 温里药: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 湿痹证)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 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 症,寒饮犯肺)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 寒止痛,温经通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 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 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 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 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温肺化饮,祛风散 寒,止痛,宣通鼻窍。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 20 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 呕。 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 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温肾助阳。 理气药: 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 痰。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 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 除痞消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 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 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 肾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 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 气和中,燥湿化痰。 薤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 气导滞。 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行气止痛,解 毒辟秽,消肿。 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 血化瘀。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中。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消食和中,回乳消 胀。 谷芽: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 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胃, 固精止遗。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驱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杀虫疗癣。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驱虫消积,行气 利水。 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杀虫。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杀虫消积,通便 润肺。 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杀虫,清 热解毒,止血。 止血药: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 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 毒消痈。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 解读敛疮。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 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 热利尿。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 血止痛。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 痢杀虫。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收敛止血, 化淤利尿。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 痛。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 调经。 活血祛瘀药: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 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 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 痛。 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 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 生肌。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 21 止血。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 痈,安神。 虎杖:苦寒,归肝胆肺经。活血止痛,利湿退 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 化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 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 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 络。 蟄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续 经接骨。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舒肝解郁。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 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 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 麻 、 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 辛 、 辛夷 、 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 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 叶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 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 花 、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 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 是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 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 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 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 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 是 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 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 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 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 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 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 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 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 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 是 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 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 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 生 、 杜仲 、 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 是 桑寄生 22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 芩 、 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 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 是 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 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 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 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 物是 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 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 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 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 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 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 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 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 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 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 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 仁 、 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 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 乌 既 能 润 肠 通 便 又 能 补 阳 的 药 物 是 肉 苁 蓉 、 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 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 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一、舌诊 针灸 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1、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阳明攒谷印,的 主阳天溪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 亢冲侠溪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风热:大椎 曲池 风湿:阴陵泉 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2、内伤头痛内伤:维持会(实),风三百(虚), 肾虚肾太悬,痰浊林太丰,淤血关内膈。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 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 悬钟 (二)落枕:今昔县外劳。寒谷池、淤内关, 肩痛玉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关 背痛:肩外俞 天宗 (三)漏肩风玉贞钱了:太阳后,阳明谷,少 23 阳外,邪谷池,淤关膈,虚里海,网球肘三谷 池了,高尔夫肘大海谷,学生肘天外。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合谷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四)腰痛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五)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棱。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一)中风 1、中经络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 中 2、中脏腑 1)中经络:中英关,水泉泽。肝冲溪, 痰谷隆,热池庭,淤三海,阴地溪,蜗地车, 上玉三谷下跳泉,晕骨天池足内丘海,秘水归 沟,视球晴天池,尿曲中元。2)中脏腑:关水。 闭井冲谷,脱海无神。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合谷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二)眩晕 1、实证实、百池冲关,肝行二溪,痰林丰维。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2、虚证虚、百池三关肾。虚脾胃气,精中太阴。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三)面瘫昆仑车劝阳白攒谷仓。寒风热曲复 三星,沟水鼻香。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四)不寐申海堂四神门安眠。痰内丰池火六 间溪,胆虚,胆虚心内脾白孙三关。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 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罷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 三里 (五)感冒谷池缺大阳。寒肺门,热鱼尺泽塞 迎香,虚三喉商酸身柱,湿阴陵,暑委中。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六)哮喘 1、实证 1)实证:肺喘缺中泽(寒风热椎痰丰隆, 喘天突) 选经: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2、虚证:虚证:足太高、肺肾喘(肺气海,肾 气元阴)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七)胃痛三关中(气冲淤膈俞,虚海关脾阳交 内)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24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涨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八)呕吐三关中。(寒上胃、热合谷、食梁天, 痰中丰,肝阳冲,虚脾胃,胀天枢,鸣脾肠干 孙)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九)泄泻阴分上天(寒厥热庭食中脘)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慢性:(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 孙 (十)便秘天沟水来丰(热谷庭,气冲中,虚 脾气血三里交,阳神元)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三、妇儿科病 (一)痛经三次中,(寒归地,滞太冲,胀天气, 胁阳明,闷内关)2)虚证:三海里(气血脾胃, 肝溪肝肾鸣悬钟) 1、实证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2、虚证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二)崩漏白交关公(任脉脾经)热血湿阴郁太 冲,淤地机。2)虚证:交上海(任脉足阴阳经) 气血脾胃阳肾门,阴谷溪盗郄眠神。 1、实证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血瘀:地机 2、虚证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三)缺乳膻中少乳(足阴阳经、任脉)气血三 里脾胃俞,肝冲关溏冲天,血多肝膈胀期门, 胃胀中脘足三里 选经:足阳明经,任脉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失血过多:肝俞 膈俞 胸胁胀满:期门 气血不足: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四)遗尿关中三元(任、脾肾)阳肾气虚气肺 三,梦多百会及神门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背俞穴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肾阳虚:肾俞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一)瘾疹谷中海隔曲池,(手阳明、足太阴) 风关池,热三天,湿邪阴陵三阴交,风燥三里 三阴交,呼吸困难天突剌,恶心呕吐选内关。 选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二)蛇串疮阿是夹脊。肝间敦阳,脾海内白。 选经:局部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三)扭伤 腰:肾腰委中(正中:人中后。 一侧:三里三间。远取)踝部:中丘解溪(上取 血海下阴陵,上下取。对侧养老阳谷,对应取) 膝部:溪眼阳关梁(膝内上取选尺泽,对应取) 肩部:玉贞了。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申脉 解溪 丘墟 膝: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肩髃 肩髎 肩贞 肘: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阳溪 阳池 阳谷 髋:环跳 秩连 承扶 25 (四)目赤肿痛太晴合阳池(热商星,肝行间) 选经: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 主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风热: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五)耳聋、耳鸣实证:溪中听医(肝火冲虚 风光谷)2)虚证:听海溪(肾气肾海肝肾肝)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外关 合谷 2、虚证: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六)牙痛谷车下(手足阳明经)风火关风火二 庭,阴溪太溪及行间。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 颊车 地仓 配穴:风火:外关 风池 胃火:内庭 二间 肾虚:太溪 行间 (七)咽喉肿痛实证:少尺关内合。风热关池 肺兑鱼。2)阴虚:溪照鱼(入夜发热三阴留) 1、实热证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 鱼际 2、虚热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 复溜三、 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眼白丝关上香泉,下 医风乘车,寒列热池。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 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攒竹四白下 关地仓合谷风池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 白、外关;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 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 者,加列缺;风热证者,曲池、尺泽;气血瘀 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四、漏肩风:玉贞钱了:太阳后,阳明谷,少 阳外,邪谷池,淤关膈,虚里海,网球肘三谷 池了,高尔夫肘大海谷,学生肘天外。治法通 经活络,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 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主穴肩髃肩髎肩贞 阿是穴配穴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手阳明经 证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外邪 内侵者,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加内关、 膈俞;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九、痿证:上肢:玉池合脊。下肢:阴阳关伏 三脊。热二尺肺湿阴庭,脾元中白肾肝溪,上 下阴阳分手足。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 手、足阳明经穴和华佗夹脊穴为主。主穴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 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伤津加 尺泽、肺俞、二间;湿热袭络加阴陵泉、大椎、 内庭;脾胃虚弱加太白、中脘、关元;肝肾亏 损加太溪、肾俞、肝俞。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 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排刺。 十、痫证:发作期:百泉溪关水。(1)发作期 治法醒脑开窍。以手厥阴、督脉及足少阴经穴 为主。主穴内关水沟百会后溪涌泉(2)间歇期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以督脉、任脉和手、 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 配穴痰火扰神者,加曲池、神门、内庭;风痰 闭阻者,加合谷、阴陵泉、风池;心脾两虚者, 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 肾俞、太溪、三阴交;瘀阻脑络者,加膈俞、 内关 间歇期:太丰就使印。痰门池内,风谷阴溪心 脾三肝肾太阴淤膈内。 十二、郁证:关水太神,肝中泉门,火行关溪, 痰丰阴天神通交溪,虚心三脾肾交肝肾。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手厥阴、手少 阴和足厥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内关神门太冲 配穴肝气郁结者,加曲泉、膻中、期门;气郁 化火者,加行间、侠溪、外关;痰气郁结者, 加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心神惑乱者, 加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心脾两虚者, 加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者, 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十三、心悸、神门关阴厥。心脾虚脾足三里, 阴虚肾俞与太溪,凌中海,淤膻膈,惊悸汗膏 烦劳宫,耳鸣渚溪肿水中。调理心气,安神定 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内关 郄门 神门 厥阴俞 巨阙配穴 心胆虚怯 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 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 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 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 分、中极。 感冒治法 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督 26 脉穴为主。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者,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 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 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放血; 全身酸楚者,加身柱;挟湿者,加阴陵泉;挟 暑者,加委中放血。 十五、咳嗽、1)外感、肺谷缺(寒风热椎咽少商)2) 内伤、肺太阴(痰阴丰、肝行间、阴膏血孔最)1) 外感咳嗽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 阴、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列缺 合谷 肺 俞配穴 风寒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 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2)内伤咳嗽治法 肃 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渊 三阴交 肺俞配穴 痰湿侵肺 者,加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加行间; 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咯血者,加孔最。 二十、痢疾:天上下关谷(湿池内寒中气海,疫 椎冲宣噤关中,休息脾胃脱会强)清热化湿,通 肠导滞。以足阳明、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配穴 湿热痢 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 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放血;噤口痢 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廿二、癃闭:1)实证:阴极泉旁边(湿痿邪尺 滞冲敦,淤滞曲骨次鹩血)2)虚证:脾肾三边 关。中气里,肾溪留。无力排尿气海骨)治法(1) 实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 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 秩边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膀胱俞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 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 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髎、血海。2)虚证治 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任脉及背俞穴为 主。主穴 秩边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配 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 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 曲骨。 廿三、阳痿:三关肾(阳门阴溪留,心脾足三里, 惊恐志胆湿会阴,淤膈冲海食脘三,眠神心关 酸门阳)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及 背俞穴为主。主穴 关元三阴交肾俞配穴 肾 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 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 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 阴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 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 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 阳陵泉 廿四、消渴、肺脾交溪(上太少,中内地,下复 冲,烦泉浆,饥谷丰,秘书结,汗留元,视明 竹,晕上星)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 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胰 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配穴上消者,加太 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 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 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 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 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 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 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 疼痛或麻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 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 海。 廿五、经早、三海关(热冲间,气足脾,多隐白, 骶肾次。治法 清热调经。以任脉、足太阴经 穴为主。主穴 关元 三阴交血海配穴 实热 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 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 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廿六、经后:三海参归(实宫虚门阳)治法 温 经散寒,和血调经。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 经穴为主。主穴 气海三阴交归来配穴 寒实 证者,加足三里;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廿七、不定期:三元肝(郁门冲,肾俞溪,胁胀 中关治法 调补肝肾。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 主。主穴 关元 三阴交 归来肝俞配穴 肝 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三十、绝经症:上海肝脾肾(任、脾、背俞)阴 溪照,阳关门,肝会冲风痰丰陵,心神不宁能 心神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 太阴经及背俞穴为主。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脾俞肾俞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 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 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 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 心俞。 三十一、带下病:林中带白环(胆任脾)热次水, 脾气三阴,肾天肾海参痒沟冲都,红间使,酸 眼小肠溏中天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 阳经、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带脉中 极白环俞 阴陵泉配穴 湿热下注者,加水道、 次髎;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27 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 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 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 脘、天枢。 三十五、痄腮:医车合冲关(手少阳、手足阳明 经)热椎池,睾冲泉,抽搐人中宣十三。治法清 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配穴高热者,加大 椎、商阳;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神昏 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三十六、肠痈:兰天上(足阳明胃)热池呕内便 腹结阑尾天枢上巨虚阿是穴配穴发热者,加曲 池;呕吐者,加内关;便秘者,加腹结。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 主。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堂风池配穴肺经风热 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湿热阻窍者,加曲池、 阴陵泉。 四十一、鼻渊:迎风列谷堂(手太阳、阳明经) 肺热少商湿阴陵治法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 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列缺合谷迎香印 堂风池配穴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湿 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四十四、晕厥:(督脉手足厥阴)涌水冲三里, 实谷冲。虚证,气海关元会。治法苏厥醒神。 以督脉、手厥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中冲涌泉 足三里配穴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四十五、心絞痛:内阴中(厥阴、手少阴)淤血 中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 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阴郄膻中配穴气滞血瘀 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 会。 四十六、胆囊炎:肝胆遇难阳月门治法疏肝利 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俞募穴为主主 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配穴呕吐 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 者,加曲池、大椎。2.胆道蛔虫症治法解痉利 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手、足阳明经穴 为主。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配 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四十七、胆道蛔虫:日月香囊救四陵,呕三关, 热椎池。 四十八、肾绞痛:三焦肾关阴陵泉交(足太阴、 背俞)尿血海冲湿委合。治法清利湿热,通淋止 痛。以背俞穴、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肾俞三 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配穴血尿者,加血海、 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针灸基础学 手太阴肺经 11 穴、 手厥阴心包经 9 穴、 手少阴心经 9 穴、 手阳明大肠经 20 穴、 手少阳三焦经 23 穴、 手太阳小肠经 19 穴、 足太阴脾经 21 穴、 足厥阴肝经 14 穴、 足少阴肾经 27 穴、 足阳明胃经 45 穴、 足少阳胆经 44 穴、 足太阳膀胱 67 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 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 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 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 于侧面。 第二单元 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 7 颈椎至后发际 3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 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 12 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 3 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 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 寸,胃经;4 寸,脾 经;6 寸。腹部:0、5 寸,2 寸。12 寸:前发 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 28 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 横纹。 9 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 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 (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 作为 3 寸。 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 大肠俞,腰眼,第 16 椎的华佗、夹脊穴。 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肘横纹附近 6 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 ⑤曲泽⑥少海。 腕横纹附近 6 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 ⑤大陵⑥神门 与脑连:督脉,膀胱 耳前穴位 3 个:听宫,听会,耳门 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四关穴:合谷,太冲 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 外俞,肩中俞 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四弯穴:曲泽,委中 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 次髎,中极 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前发迹上 0.5 寸 6 穴:神庭,眉冲,头临泣, 曲差,本神,头维 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 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 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 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提插捻转的补泻: 1 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 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 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2 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 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 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 为主。 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 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 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 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灸法几类:直接灸、间接灸。 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 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 刺激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 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 减轻疼痛 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 4 种点刺法、散刺法、 刺络法、挑刺法; 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 的一种方法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 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 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 手法。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 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 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 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 1、5 寸,3 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 在胸部交接。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 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四海; 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 经之海、冲脉;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 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 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 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 8 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29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 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 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 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 (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 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 于贲(胸)。 第三单元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 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 1.5 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 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 (荥穴) 第 1 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 0.1 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 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 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 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 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 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 7 寸,三角肌止点 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 0.4 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 1 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 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额角发际上 0.5 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 2 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 科病。 归来 脐中下 4 圤,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 3 寸,胫骨前棘外 1 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 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 6 寸,足三里穴下 3 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 8 寸,条口穴外 1 寸,胫骨前嵴外 2 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 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 足背第 2、3 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 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 30 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 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 1 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 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 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 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 2 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 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 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 1 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 腕臂痛。 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 0.5 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 衄血等血证。 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 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 5 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 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 痛,腰背、手痛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 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旁开 1.3 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 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 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 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 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 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 脊背痛。 脾俞 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31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 血,水肿;背痛。 肾俞 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 第 2 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 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 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 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 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 0.1 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 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 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 足底前 1/3 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 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 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 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 经不调。 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 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复溜 (经穴) 太溪直上 2 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 下肢痿痹。 阴谷 (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崩漏;膝股内痛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 痛。 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 5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 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 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 2、3 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 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 手背,第 4、5 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 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 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 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 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 32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 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 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 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 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 1 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 等。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 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 内 2/3 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 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 7 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 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 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 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 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 4 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 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 0.1 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 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 1、2 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 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 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 1、2 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 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 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 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 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 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 1 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 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 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 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 1/3 与下 2/3 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 挫腰痛。 14、任脉 33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 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 4 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 3 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 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 1.5 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 病;泌尿病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 4 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 少、乳痈、乳癖 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 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 口舌生疮等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 癫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 1 寸,共 4 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 目疾。 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 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 子痫。 太阳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夹脊 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 旁开 0.5 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 病。 四缝 第 2 至 5 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 病,小儿惊厥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 2 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下肢痿痹。 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 5 寸,胫骨前缘旁开 1 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 连解毒汤 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 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 34 千捶膏 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 解肌汤或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 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五龙普柴 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 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 神汤 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 连解毒汤 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 济消毒饮 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 饮 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 臀痈 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 合仙方活命饮 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 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六、有头疽 1.内治: 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 合黄连解毒汤 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 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 七. 无头疽黄八仙 附骨疽 1.内治: 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 饮合五神汤 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 汤合仙方活命饮 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 2.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八. 走黄与内陷 1.走黄: 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 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2.内陷: 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 神 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 九. 瘰疬 1.内治:香开六骨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 陈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2.外治: 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 散 十. 流痰 1.内治: 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 清骨散、透脓散 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 2.外治: 1)初期:阳和解凝膏 2)中期:切开引流 3)溃后:五五丹.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 一. 乳痈 35 1.内治:瓜农毒 1)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 2)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正虚毒恋: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金黄膏 4)脓尽: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二. 乳癖 1.内冶:二仙逍遥 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2.外治:温阳活血.化痰软坚阳和解凝膏 三.乳疬 1.内冶: 1)肝气郁结:疏肝散结—逍遥蒌贝散 2)肾气亏虚:肾阳虚温阳化痰─右归丸 肾阴虚:滋阴化痰─左归丸 2.外治:参照乳癖. 四. 乳衄 内治:当归 1)肝郁火旺:疏肝解郁.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血亏:健脾养血止血─归脾汤. 第三单元瘿 一.气瘿 内治: 1)肝郁脾虚:疏肝解郁─四海舒郁丸 2)肝郁肾虚:疏肝补肾.调摄冲任—四海舒郁 丸合右归饮 二.肉瘿 内治:逍遥脉 1)气滞痰凝:理气解郁.化痰软坚─逍遥散合 海藻玉壶汤 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生脉散合 海藻玉壶汤 三.瘿痈柴胡牛蒡 风热痰凝:疏风清热化痰—牛蒡解肌汤 气滞痰凝:清肝理气,化痰散结—柴胡清肝汤 四.石瘿: 第四单元瘤 一.血瘤 内治芩连担子顺气归 1)心火妄动:清心泻火、凉血散瘀—芩连二母 丸合泻心汤 2)肾伏郁火:滋阴降火、凉血化瘀—凉血地黄 汤合六味地黄丸 3)肝经火旺:清肝凉血祛瘀—凉血地黄汤合 丹栀逍遥散 二.肉瘤 三.脂瘤 内治 1)痰气凝结:理气化痰散结—二陈汤合四七汤 2)痰湿化热:清热利湿、活血行瘀—龙胆泻肝 汤合仙方活命饮 第五单元岩阳开活血保五味 一. 失荣 内治化开五阳珍 1)肝郁痰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开郁散 2)痰毒凝结:祛寒温阳、化痰散结—阳和汤 3)气虚痰凝:益气养荣、化痰散结—补中益 气汤合海藻玉壶汤 4)气血两亏: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 二.乳岩 内治八仙生神人 1)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 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 合开郁散 3)正虚毒炽: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 第六单元皮肤病: 一.热疮新龙正 1.内治: 1)肺胃热盛:疏风清热─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 膏汤 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增液汤 2.外治:青吹口油膏 二.缠腰火丹 1.内治:胡桃除龙 1)肺经郁热:清肝火.利湿热─龙胆泻肝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 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桃红四物 汤 2.外治:玉露膏.双柏散.三黄洗济.解毒洗济. 颠倒散 水疱破后:青黛膏 三.疣 寻常疣猴马推 1)风热血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治瘊方 2)湿热血瘀:清化湿热、活血化瘀─马齿苋合 剂 扁平疣 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马齿苋合剂 36 2)热蕴络瘀:清热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 四.癣消皮龙 头癣 外治:一扫光或雄黄膏 手足癣 鹅掌风 内治风湿毒聚:清热除湿、消风止痒—消风散、 苦参汤 外治: 1)潮红湿润者:雄黄膏或皮脂膏 2)水疱为主者:用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 外搽 3)粗糙皲裂者:用枫油膏外搽 脚湿气(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 1.内治: 1)风湿毒聚:清热除湿、消风止痒—消风散、 苦参汤 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解毒─龙胆泻肝汤、五 神汤 2.外治: 1)脱屑型和水疱型:一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 藿黄浸剂 2)脱屑干燥或有皲裂者:雄黄膏 3)有脓疱者:青黛膏 4)糜烂型:皮脂膏.雄黄膏 圆癣 外治:二号癣药水.一号癣药水.颠倒散 皮损有糜烂.疼痛者:雄黄膏.二号癣药水.一号 癣药水 紫白癜风 外治:密陀僧散干扑.二号癣药水或 10%土槿皮 酊外搽. 五.疥疮黄三 1.内治:湿热毒聚:清热化湿解毒─五味消毒饮 合黄连解毒汤 2.外治:硫磺软膏.一扫光.雄黄膏. 六.接触性皮炎 1.内治消龙归 1)热毒湿蕴:清热去湿、凉血解毒─化斑解毒汤 合龙胆泻肝汤 2)血虚风燥:清热祛凤、养血润燥─消风散合当 归饮子 2.外治: 1)潮红.丘疹者:三黄洗济外搽,用青黛散 2)肿胀.糜烂.流滋较多者: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3)糜烂.结痂者:青黛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 七.湿疮 1.内治:五匹龙除湿 1)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合萆解渗 湿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 术散 3)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 或四物消风饮 2.外治: 1)急性者:10%黄柏溶液.青黛散 2)亚急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或皮枯膏 婴儿湿疮 1.内治: 1)胎火湿热:凉血利湿清火—消风导赤汤 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小儿化湿汤 2.外治: 1)湿性者:青黛膏.黄连油 2)干性者:三黄洗剂.黄柏霜 八.药物性皮炎 1.内治:清皮胃 1)湿毒蕴肤:清热利湿解毒 2)热毒入营:清营解毒─清营汤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增液汤合益胃汤 2.外治:三黄洗剂.青黛散 九.瘾疹 1.内治:消防归枝 1)风寒束表:疏风散寒─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 半汤 2)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消风散 3)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当归饮子 十.牛皮癣 1.内治:消龙归 1)肝经化火: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2)风湿蕴肤:疏风利湿—消风散 3)血虚风燥:养血祛风润燥—四物消风饮或当 归饮子 2.外治: 1)风湿热证:三黄洗剂 2)血虚风燥证:二号癣药水外搽 十一.白庀 1.内治:红皮清溪归 1)风热血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犀角地黄 汤或凉血地黄汤 2)血虚风燥:养血和血、祛风润燥─四物汤合消 风散 3)瘀滞肌肤: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 十二.粉刺 37 1.内治:茵陈枇杷 1)肺经风热:清肺散风─枇杷清肺饮 2)湿热蕴结:清热化湿─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 毒汤 3)痰湿凝结:化痰健脾渗湿─海藻玉壶合参苓 白术散 2.外治: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外搽 酒渣鼻:枇杷通黄 猫眼疮:请消龙归 瓜缠藤:阳皮 褥疮:生血解里 乳核:小四 十三.多形性红斑 1.内治: 1)湿热蕴结:清热解毒利湿─茵陈蒿汤合消风 散 2)寒湿阻络:和营祛寒化湿─桂枝汤合当归四 逆汤 2.外治: 1)皮肤糜烂者:三黄洗剂外搽.青黛膏 2)粘膜糜烂者:青吹口散吹 十四.结节性红斑 1.内治: 1)湿热瘀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萆解渗湿汤 合桃红四物汤 2)寒湿入络:温阳健脾.通络理湿—当归四逆汤 合三妙丸 2.外治:用金黄膏.玉露膏 十五.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1.内治: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 2.外治:白玉膏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内治:西弟六父四逍遥 1)热毒炽盛证: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犀角地黄 汤合黄连解毒汤 热毒内陷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2)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大补 阴丸、清骨散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 血府逐瘀汤 4)脾虚肝旺:健脾清肝—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 散 5)脾肾阳虚证:温肾壮阳.健脾利水─附桂八味 丸合真武汤 重者─参附汤 2.外治:白玉膏.黄柏霜 十六.淋病 内治青龙归 1)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肝 汤 2)正虚毒恋:滋阴降火、利湿去浊—知柏地 黄丸 3)毒邪流窜: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龙胆泻 肝汤 4)热毒入络:清热解毒、凉血化浊—清营汤 十七.梅毒 内治 五苓弟请龙 1)肝经湿热:清肝解毒利湿 —龙胆泻肝汤 2)痰瘀互结:祛瘀解毒、化痰散结—二陈汤 合消疬丸 3)脾虚湿蕴:健脾化湿、解毒去浊—芎归二 术汤 4)气血两虚:补气养血、扶正固本—十全大 补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补肾填精—生脉散 合大补阴丸 十八.尖锐湿疣 内治黄草 1)湿毒下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萆解化 毒汤 2)火毒炽盛:清火解毒、化浊利湿—黄连解 毒汤 生殖器疱疹:白龙 艾滋病:银白合补肾通脉 第五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一.痔 1.内治:补脏凉血散瘀通脉 1)风伤肠络: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血─脏连丸 3)脾虚气陷: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 4)气滞血瘀: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止痛如神 汤 2.外治:熏洗法 小儿无蒂息肉:注射疗法 低位带蒂息肉:结扎法 较高位小息肉:电烙法 二.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1.内治:黄仙透青山 1)实证:火毒蕴结: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合 仙方活命饮 火毒炽盛: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 2)虚证:阴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青蒿鳖甲汤 合三妙丸 38 2.外治: 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虚证:冲和膏 2)成脓:切开引流 3)溃后:九一丹纱条引流,生肌散纱条 三.脱肛 1.内治:补草 1)脾虚气陷:补气升提.收敛固摄─补中益气 汤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 2.外治:苦参汤.五倍子散或马勃散 四. 锁肛痔 1.内治: 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槐角地榆丸 2)气滞血瘀:祛瘀攻积、清热解毒—桃红四 物汤合失笑散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四君子 汤合增液汤 肛裂:六肠凉 第六单元.男性前阴病 一.子痈 内治:狗龙橘 急性子痈 1)湿热下注:清泻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2)瘟毒下注: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合金铃 子散 慢性子痈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橘核丸 2)阳虚寒凝:温肾散寒、理气散结—右归丸 合阳和汤 血精:龙知桃红归 二.子痰 内治十阴阳 1)湿痰凝结:温经通络、化痰除湿—阳和汤 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除湿化痰、透脓解 毒—滋阴除湿汤 合透脓散 3)阳虚痰凝:补肾温阳、化痰散结—先天大 造丸合小金丹 阴茎痰核:阳和汤 三.前列腺炎 1.内治: 虚证:补益法实证:疏导法. 1)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或大分清饮 2)阴虚火动:补肾滋阴.清泄相火─知柏地黄汤 合萆解分清饮 3)肾阳不足:温肾固精─金锁固精丸合右归丸 4)气血瘀滞:活血散瘀─前列腺汤 2.外治:湿热下注.气血瘀滞.金黄散.葱归塌肿 汤坐浴 五. 前列腺增生症 内治:前列腺增生:八补济柏香 1)肺热失宣:.清热宣肺、通调水道─黄苓清肺 饮 2)湿热下注:清热化湿.通利膀胱─八正散 3)中气下陷: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4)肾阴不足:滋肾养阴─知柏地黄汤 5)肾阳不足: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失禁.遗尿:─螵蛸丸 6)气滞血瘀:活血散瘀、通气利水—抵挡丸 尿石证:三斤肾 慢性前列腺炎:知龙 第七单元.外科其他疾病 一.烧伤 1.内治:黄四营山 1)火热伤津证: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银花 甘草汤.清营汤.犀 角地黄汤 2)阴伤阳脱证:扶阳救逆.固护阴液─参附汤 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黄连 解毒汤合犀角地黄 汤.清瘟败毒饮 热毒传心:─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4)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调理脾胃─益胃汤.参苓白术散 2.外治: 初期:清凉膏.万花油外搽.虎地酊 中期:黄连膏.红油膏.生肌玉红膏外敷 后期: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外敷.黑布膏 二.臁疮 1.内治: 1)急性继发感染:清利湿热─萆解渗湿汤 2)气阴不足:宜益气养阴─六味地黄丸 3)肾亏疮面乌黑不痛:─附桂八味丸 2.外治:九一丹药.红油膏.生肌散.白玉膏 三.脱疽 内治: 1)寒湿阻络:温经散寒活血─阳和汤或黄芪桂 枝五物汤 2)血瘀脉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 汤 3)湿热毒盛: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 汤 39 4)气血两虚:补养气血─十全大补汤、八珍汤 5)热毒伤阴: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顾步 汤 四.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1.内治:请复活 1)血热瘀结:清热凉血、和营利湿─五味消毒 饮合三妙丸 2)瘀阻脉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活血通 脉汤 2.外治:早期:金黄散.四黄散.双柏散 血栓性深静脉炎(股肿) 内治: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清热利湿─通络活血 方合抵挡汤 2)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阳利水—补阳还五 汤、当归四逆 汤、阳和汤 六.肠痈 1.初期:黄柴毒 1)温热内蕴.气滞血瘀者: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锦红片 2)寒湿夹瘀血凝结者:疏化导滞.理气行瘀─藿 香正气散合红藤煎剂 2.酿脓期: 积热不散.热胜热腐:通腑泄热.解毒透脓─大 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 3.溃脓期: 1)阳明腑实.热盛伤阴者: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大黄牡丹汤合增液汤 2)阴损及阳:温阳健脾.化毒排脓─薏以附子败 酱散合参附汤毒蛇咬伤:黄龙清血 筋瘤:黄红顾阳四 股肿:生活炒 中诊(今年中诊内容不多,所有内容都渗透到 了各科,所以总结内容也不多)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 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 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 -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 -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 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 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 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 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 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 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 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 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 or 痰热内阻(意 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 or 中风先兆。风邪中络 or 风痰 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 or 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40 2、苔质: 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 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 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 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 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 1、诊脉方法 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 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 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 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 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 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 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 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 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 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 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 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 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 2-3min 宜。 •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 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 if 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 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 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 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 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 患处硬痛拒按-实证; 轻按即痛-病在表浅; 重按方痛-病在深部; 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 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 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 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 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 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 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按腹部: 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 证 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 ②腹痛拒按者-实证 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 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 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 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 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 41 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 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 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 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 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 宿类 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 痈。 3、按手足 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 阳盛或阴虚,属热 (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 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 伤发热 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 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 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 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 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 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 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 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 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 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 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 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 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 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 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 浮、濡、散、芤、革 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 2)脉率慢:迟、 缓 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 小:细、微、濡、弱 3)脉体长:长、弦 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 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 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2、脉数:迟、 数。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 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沉里伏厥 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迟寒缓脉脾虚湿。 涩瘀气滞结痰淤。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 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 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 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 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 39-40 以上,24 小时 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 39 以上,24 小时温差>2 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 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 39 以上,后又骤然 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 39,后逐渐下降至 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 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42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 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 1、2 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 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 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 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 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 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 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 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 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 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 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 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 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 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 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 S1 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 瓣音,P2 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 S1 减弱,心尖部有 3/6 级或以上较粗 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 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 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 S1 减弱,A2 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 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 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 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 S1 减弱,A2 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 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 部传导。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减少――贫血 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 中性粒 0.5-0.7;嗜酸粒 0.005-0.05;嗜碱 粒 0-0.1; 淋巴 0.2-0.4;单核 0.03-0.08 1、中性粒 (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 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 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 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 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 线及放射性 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 化、班替综合征)。 (3)核象: 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 术、恶性肿瘤 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 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 2、嗜酸粒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 物过敏、皮肤病) 寄生虫病; 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 白血病) (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3、嗜碱粒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淋巴细胞 (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 43 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 某些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 免疫缺陷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增多:生理性; 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 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三)网织红细胞 成人:0.005-0.015,绝对值 24-84;新生儿: 0.03-0.06 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 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 血病) 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 (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2、病理性: (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 核病活动) (2)损伤及坏死,心梗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 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 炎,肝硬化) (5)贫血 二、骨髓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 核细胞 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 病 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 涂片幼稚细胞) 三、血小板 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脾亢 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 溶血之后。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 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四、肝脏病检查 (一)胆红素 血清 尿液 粪便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 合 胆 红 素 尿 胆 原 尿 胆 红 素 颜色 粪胆原 溶血性黄疸 ↑↑ ↑↑ 轻度 ↑或正常 强+ - 加 深 增加 阻塞性黄疸 ↑↑ 轻度↑或正 常 ↑↑ - + 变浅或灰 白色 ↓或消失 肝 细 胞 性 黄 疸 ↑ ↑ ↑ ↑ + 或 - + 变浅或正常 ↓或正常 (二)血清酶 1、转氨酶 ALT 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 (1)肝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 与 AST 均↑↑,以 ALT 升高明显 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 肝硬化(终末期):正常或降低 肝内外胆法淤积:正常或轻度上升 (2)心梗:6-8 小时 AST 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胆道阻塞 急慢性肝炎 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 软化症,成骨细胞瘤) 3、Υ-谷氨酰转移酶(Υ-GT) 增高:肝癌;胆道阻塞;肝病(急性肝炎,急 慢性酒精肝) 4、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肝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转移 性肝癌) 急性心梗; 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 五、肾功能 (一)肾小球功能 1、血清尿素氮(BUN) 3.2-7.1mmol/l 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不是肾功能损 害的特异性指标 2、血肌酐(Cr) 88-177 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80-120 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二)肾小管功能 1、浓缩稀释试验――主要是测定远端肾单位功 能。 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低比重尿 44 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 22-31 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增高: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 六、生化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 2.9-6.0 血清甘油三酯(TG) 男 0.44-1.76;女 0.39 -1.49 血钾 3.5-5.1 血钠 136-146 血氯 98-106 血钙 2.25-2.75 七、免疫学检查 (一)免疫球蛋白 IgM 单独明显增高――巨球蛋白血症 (二)补体 C3 增高: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 肿瘤(肝癌) 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的诊断依据 (三)感染免疫检测 1、抗链 O (ASO) 增高: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一定是 近期感染的指标 2、伤寒与副伤寒检查 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四)自身抗体检测 类风湿固子(RF)检查 ――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五)肿瘤标志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1)原发性肝癌――AFP 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 标志物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若见 AFP 增高,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反之,提示肝 细胞大量坏死。 (3)妊娠:异常升高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 2、癌胚抗原(CEA) (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 (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升高 八、尿液检查 (一)颜色和透明度 1、血尿――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 出血性疾病 2、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蚕豆病、阵皮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 性疟疾 3、深黄色(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及阻 塞性黄疸 4、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 5、脓尿和菌尿――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 胱炎) 6、盐类结晶尿 (二)比重――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 失水 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 肾小管间质病 固定(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 (三)蛋白尿 肾脏疾病,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 肾);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 心功能不全) (四)管型 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 2、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 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 炎,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 衰,肾淀粉样变 九、粪便 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 米泔样便――霍乱 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 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 细条状便――直肠癌 绿色粪便――消化不良 十、痰液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 癌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 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 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 黑色痰――矽肺 第五单元 心电图诊断 一、常规导联 aVR 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 心室 V1、V2 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 45 V3、V4 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 位变化 V5、V6 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 二、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轴:0-+90 之间 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 轻度右室肥大 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 导阻滞 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 轻度左室肥大 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 阻滞 三、心房肥大 (一)右心房肥大 1、P 波高尖,电压>0.25mV,在 II、III、aVF 导联最突出 2、V1 导联上,P 波前部高尖 (二)左心房肥大 1、P 波增宽>0.11s,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 II、aVL) 2、V1 导联上 P 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 (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 型的 P 波 四、心室肥大 (一)左室肥大 1、左室电压增高:RV5>2.5 或 RV5+SV1>3.5 (女)-4.0(男) 2、心电轴左偏 3、QRS 波群时间延长:达 0.1-0.11s 4、在以 R 波这主的导联中,ST 段下移>0.05,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二)右室肥大 1、QRS 波群电压改变:RV1>1.0,RV1+SV5>1.2, RaVR>0.5 2、QRS 波群形态改变 3、心电轴右偏 4、QRS 波群时间并不延长 5、V1 或 V3 R 等右胸导联 S-T 段下移>0.05,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梗 1、缺血型 T 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 T 波 2、损伤型 ST 段移位:S-T 段抬高 3、坏死型 Q 波改变 六、心绞痛 1、典型:S-T 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T 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S-T 段抬高,常伴 T 波高耸,对导 联同表现为 S-T 段压低 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S-T 段压低(除 aVR 导联):水平型、下垂 型 ST 段下移 2、T 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 八、心律失常 (一)早搏 1、室早:提早出现的 QRS-T 波群,宽大畸形; T 波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 歇 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 P’波,形态与 P 波 不同;P’-R 新时期>0.12;房性 P 波后有正 常形态的 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 全。 3、交界性早搏:提早出现的 QRS,形态基本正 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 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 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 2、室性心速:R-R 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QRS 波畸形、增宽,时间延长,T 波方向与 QRS 主波 方向相反;P 与 QRS 无固定关系 (三)房颤 1、P 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 形态各异 f 波; 2、R-R 间距绝对不匀齐,即心室率完全不规则; 3、QRS 形态一般与正常窦性相同。 (四)室扑:一过性。QRS-T 波消失,代之以 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 (五)室颤:QRS-T 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 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 (六)房室传导阻滞 1、I 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 P 波之后均伴随 QRS 波 P-R 新时期延长 >0.21(老年人>0.22) 2、II 度房室传导阻滞 II 度 I 型:P 波规律出现;P-R 间期呈进行 性延长 II 度 II 型:P 波规律出现;QRS 波成比例脱 漏,形态一般正常或增宽畸形。 3、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 P 波与 QRS 波无固定关系,P-P 与 R-R 间距各 有其固定的规律性 心房率>心室率,即 P 波频率高于 QRS 波频率 QRS 波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第六单元 影像诊断 46 一、基础:X 线摄影检查主要应用:X 线的感光 效应 X 线透视检查主要应用:X 线的荧光 效应 二、肺与纵隔 胸部肿块的平片检查方法:胸部正侧位片 正常胸膜 X 线表现:不显影 肺纹理主要成分:肺动脉和肺静脉分支 肺门阴影的主要组成部分:肺动脉、肺静脉 和支气管 1、慢性支气管炎: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有 时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的网状阴影。常见并发症: 肺气肿 2、支气管扩张――用支气管造影可确定其类型 和部位。 3、肺炎 (1)大叶性肺炎:典型 X 线表现是在实变期。 (2)支气管肺炎:(渗出)两肺下野的中内带 肺纹理增粗,有散在多数密度不均匀的边界模 糊的小斑片状致密阴影。小儿表现为两肺中下 部内、外带,沿肺纹理分布的病变。 (3)间质性肺炎:以中下肺野肺纹理增粗模糊 4、肺结核 (1)原发型(I 型):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 门淋巴结炎组成的哑铃状影――原发综合征 早期为渗出性病变。 (2)血行播散型(II 型): 急性粟粒型:两肺广泛而均匀的粟粒样阴影, 边界清楚。 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病灶数目较多,大 小不等,新旧不一。 (3)浸润型:病变大多在肺尖或锁骨下区,很 快干酪化。 (4)胸膜炎 干性结胸:无异常表现或有膈肌运动受限 渗出性结胸:多为一侧 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X 线:在相应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炎性实 变。 CT:中央型:支气管腔狭窄;肺门肿块;侵犯 纵隔;纵隔淋巴结转移。(最早出现的征象―― 肺门阴影增浓) 周围型:肿块边缘可有分叶,伴或无毛刺,密 度均匀。(肿瘤发生在肺段以下细支气管) 三、心脏与大血管 (一)基础 观察主动脉全貌的位置:左前斜位。 心包积液的最佳投照位置:心脏立、卧位像 肺门截断征见于――肺动脉高压 在正常胸部正位片上 组成老年人右心缘上部的是:升主动脉 组成青年儿童右心缘上部的是:上腔静 脉 在后前位片上右心缘的下部是:右心房 在心脏左前斜位片上右心缘的下部是:右心 室 (二)病变 1、左室增大: 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 左前斜位,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 下移位,在心脏后下缘明显凸出; 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心后下缘的 食管前间隙消失。 2、右室增大: 心脏呈二尖瓣型; 心腰变为平直或膨起; 右前斜位,左心室段前缘呈弧形前突,心前间 隙变窄。 3、左心房增大:食管受压向后移位; 心右缘双弧影,心底部双心房影; 心左缘可见左心耳突出。 早期增大的观察位置:右前斜位像 左前斜位:心后缘上段向上增大,左主支气管 抬高,气管分叉角度增大。 4、缩窄型心包炎:心包钙化 四、消化系统 (一)基础 食管静脉曲张最常用的 X 线方法:食管吞钡造 影 口服胆囊造影的造影剂:碘番酸 静脉胆道造影的造影剂:30%或 50%胆影葡胺 消化道 X 线诊断目前常用的最佳方法:钡剂双 重对比造影 (二)疾病 1、食管癌: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 表面杂乱不规则影像;管腔狭窄;月初八内充 盈缺损。 2、胃溃疡:龛影,多见于胃小弯、胃窦部。 3、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激惹征 4、胃癌:充盈缺损;龛影。好发于胃窦部幽门 前区。 5、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远侧结肠(如直肠和 乙状结肠)结肠有痉挛,可见向心性狭窄,肠 袋变浅,肠壁见小毛刺状凸出龛影。 47 6、结肠癌:结肠局限性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肠 袋消失,管腔变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好 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五、泌尿系统 (一)基础 观察肾的分泌排泄功能的检查: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合用的造影剂:60%或 76%的泛影 葡胺 泌尿系统结石首选的检查:腹平片 (二)疾病 1、慢性肾盂肾炎:肾影变小,表面呈波浪状, 多累及双肾。 2、肾癌:肾轮廓局限性外突。 3、肾结核:自截肾 六、骨与关节 X 线平片不能显示正常骨骼的:骨膜 X 线透视仅用于:骨髓炎 小儿骨骼的 X 线特征:骨端 Colle’s 骨折是指:桡骨远端骨折 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病变在:关节软骨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 骨软骨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掌骨趾骨骨折需拍:正斜位片 类风湿性关节炎周围型需拍:双手正位片包括 腕关节 (一)关节病变的基本 X 线表现:关节肿胀, 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骨性强直及关 节脱位。 (二)疾病 1、骨质疏松: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粗 糙,网状结构空隙增大,骨皮质变薄。 2、骨质软化: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粗糙, 长骨弯曲变形 3、骨质破坏:局部骨密度减低。发生在骨松质 时,骨小梁模糊和消失;发生在骨皮质时,骨 皮质缺损或完全消失。 4、脊椎结核:椎旁冷脓肿 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出现在发病 2 周后。骨 质破坏。病变区骨膜反应重 6、骨肉瘤: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有瘤骨形成。 表现疼痛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