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9 KB
  • 2021-05-08 发布

精编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简答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5)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简答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5)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老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发展 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 烈的情感 驱动性。 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D 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把握分寸,不 能溺 爱或偏爱;(2)激发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以此带动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教师必 须投入真 情实感。 2. 筒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 起 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 性行为 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o (2) 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 认 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 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 了 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自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 生。而 羞愧感更多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3. 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卷入程度,以及在学习、 探 索、表达表现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程度等。 (2)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 出 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动作等。 (3)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 包括 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及有效性等方而。 (4)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探索活动的坚持性;克服 困 难的勇气和毅力;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以及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等方而的水平。 4. 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而进行设计? 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 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5.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 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 龄的 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 行为。(2) 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 为常见,同伴对 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 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 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6. 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D 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 社 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7.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 信心、 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 际关 系等。 8. 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而。(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9.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 既包 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而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幼儿社会教育要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尽力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安全、统一的环境,并注意以 下问 题:(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 园与 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10 .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答:(1)人格陶冶的教育目标观;(2)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3)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11. 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 答:⑴持久性的困难;⑵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现实;(4)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12.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 儿 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13.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 非 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 儿 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14.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 学前 儿童参与其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 童正 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15. 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 自 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16.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 以为 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 前儿童社 会教育的基木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实践,提高幼 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17. 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 的 目标。(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 方式, 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白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 活动中教师 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 o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 的社会化发展 离不开入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 及区域之间的幼儿 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18.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D 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 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 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 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二、案例分析题 1. 丁丁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 子的生 活,另一个专管儿子上幼儿园的接送。丁丁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 所以对她们 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丁丁离园,本来在班里能干的丁丁只要一见到保姆来 了,就会支使她 做这做那,并旦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1)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丁丁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2) 如果你是老师,如何对丁丁进行教育引导? 答:(1)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社 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 就能获 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旦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5 分)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 纳或 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 来获得对 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白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5 分) (2)教育者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 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式)让丁丁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5 分) 2. 要午睡了,阳台上看书的二三十个孩子开始整理图书搬椅子回教室,教室的门一次却只能容纳两 个孩子。 当时已走到门口的轩轩忽然停下,而其后的亮亮正抱着椅子快速地走来。看见停住的轩轩,他脚 步不停直接撞 了上去。轩轩被撞哭,亮亮却理直气壮地说:“大家都回教室,你干吗不进去? ”轩轩哭着 说:“我忘了放书。” (1) 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 (2)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①活动规则有待完善,狭窄的教室门容易引发冲撞事件,需要改变搬椅子的时间或 规 则;②幼儿活动协调力有限,还不能很好的控制白己的行为;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 到两条 原因就可得 3 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①安慰凡凡(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②引导理直气壮的南南认识到 自 己的不足(让孩子意思到合理的伤人也是不对的);③引导小朋友讨论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该如何处理 (让小 朋友白己商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学习理性的处理冲突);④请两位当事者讲讲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 习沟通与 了解对方的感受)(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 子的主动性并 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7 分) 3. 4 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在幼儿园里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 说, 他去大海里玩了。 (1) 请分析小亮这一行为的性质和产生这一行为的可能原因。 (2) 如果你是老师,将如何对待小亮的这一行为? 答:(1)小亮的“说谎"行为是由他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造成的,并非是他有意欺骗人。小年 龄的 孩子记忆力极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歪曲事实,还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 作现实中 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描述,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增强,这种“说 谎”现象会逐 步消失的。(8 分) (2)作为老师,不要轻易指责孩子“不诚实”,而是要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告诉孩子不要把想象 的 事当作真事。例如,对小亮可以说:“你很想到大海里去玩,可是现在还没去过,是吗?”7 分) 4. 故事(一)一个儿童不知道门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盘子,盘子里有 15 只杯子。他推门进 去, 门碰到盘子,无意中把 15 只杯子打碎了。 故事(二)一个儿童的妈妈外出,他想从碗柜里私自拿些点心吃,他爬上椅子去拿时,把一只杯子碰 落到 地上跌碎了。 你认为幼儿期的儿童一般会认为上述哪一个故事中的儿童的行为更坏?为什么? 答:幼儿期的儿童一般会认为故事(一)中打碎 15 只杯子的儿童的行为更坏。(3 分)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学前儿童处于前 道德 发展阶段和他律道德发展阶段,一般到 8 岁以后才进入到白律道德阶段。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具 有从根据 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到根据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的特点。只有进入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才开始 认识到道德规 范的相对性,对行为是非的判断不仅从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还会从行为者的动机的角度去考 虑。(6 分) 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真正道德意义上的是非观念,他们对某一行为的道德判断只是依据行为的结果而 不去 考虑行为的意向和动机,具有很大的直观性。他们认为造成损害程度大的就是更坏的行为。幼儿期以 后,年龄 较大的儿童会逐渐从行为的“主观动机”去判断道德是非,因而能够认识到故事(二)中儿童的 行为更坏。(6 分) 5. 5 岁的小庄正在夸夸其谈地说他的英雄事迹,而周围的同伴并不认同他,并争辩说:“你不可能什 么事 情都可以做!”小庄与他们争执起来,而且坚定自己的想法。这时,老师认为小庄需要更多的专门的 反馈信息。 他把小庄带到旁边真诚地说:“当你告诉你的朋友那些不可能的事时,他们是不会相信的。”老 师接着说:“如 果你告诉别人的东西不是真的,那么以后当你告诉他们真实的事情时他们也不会相信你了 o ” (1) 请分析小庄说谎的原因; (2) 请评价老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并说明理由。 答:(1)原因分析:小庄说谎与其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 间。 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 “说谎”, 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7 分) (2)对老师处理方式的评价:老师的做法是对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作为教育者, 一 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憧得为什么喜欢真实。小庄或许需要时间来消 化这些 知识,而老师就在旁边帮助他成长。老师的目的是帮助小庄区分真实和伪装之间的不同,但同时又 没有使得他 失去对伪装的兴趣。(8 分) 6. 娃娃家游戏中,三个 5 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 女孩找到了理由:“今 天 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 B 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 能干, 我也可以做妈妈。” C 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 B 赢了,A 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 作 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3 分)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 学前 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 分)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 童 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 教师只 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白由模仿表演, 这能更好的 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而形象为主,特别要避 免出现经常由某 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 角色扮演中,如果 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