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 MB
- 2023-06-02 发布
第五章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狭义的民族
广义的民族
一、民族民俗
(一)什么是民族
(二)民俗
民俗的类型主要有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一般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二、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一)族称和人口
我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
91.6
%。少数民族
55
个,人口约有
1.09
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8.4
%。
(二)分布状况及语言文字
1
、分布
东南密,西北疏,汉族多聚集在东南,少数民族多聚集在边疆地区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
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2
、语言文字
我国
56
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它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
—
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第二节 汉族及其主要传统节日
一、概况
汉族,我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先民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黄帝和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东汉以后始有汉族之称。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具体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等七大方言。
现代汉族的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
普通话
。
(一)春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称为新年。
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二) 元宵节
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日,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
(三)清明节清明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后与寒食节的习俗相融合,成为传统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
4
月
5
日左右。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俗称八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大节。
满 族
第三节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及其风俗民情
概况:
分布
主要分布在
东北三省
,尤以
辽宁
最多,最初称为肃慎,五代时为女真,
17
世纪皇太极改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
概况:
语言文字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17
世纪
40
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
民俗:
服饰
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民俗:
服饰
满族女子梳京头和“盘盘髻”。
民俗:
饮食
主食是小米,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喜粘食。风味食品是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代表菜是八大碗的满洲席,风味小吃和点心品种繁多,以萨其马最为著名。
民俗:
饮食
满族的点心以“萨其马”最为人们喜食
民俗:
禁忌
满族有尊老的习俗。
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
不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狗皮袖头的衣服;
在满族人家里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狗的坏话;
不得打喜雀和乌鸦;
不得在索伦杆上拴牲畜。
民俗:
艺术
“莽势”、“空齐”是满族传统舞蹈;“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创作的一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箭和举重等。
民俗:
居住
院内影壁墙东南角竖一索伦杆(谓之神杆),顶端安放一个锡斗(木板做成的方斗型),内装切碎的猪肠、心、肝、肺和五谷杂粮;地面四周,不能堆放杂物和拴牲畜,必须保持洁净
民俗:
居住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形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曼子炕”,以西炕为尊,供祖宗神位,南炕为小,北炕为大。
民俗:
宗教信仰
满族曾笃信多神萨满教,后来信奉佛教。现在部分地区仍保留萨满教信仰。
概况:
分布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辽、黑、甘、青等省区。
蒙 古 族
概况:
历史
蒙古族源于望建河东岸一个古老部落,唐代为蒙兀室韦,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诸部落,形成了蒙古族
。
概况:
语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概况:
文学
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民俗:
服饰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
民俗:
服饰
首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
民俗:
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主要包括粮食、奶食和肉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
民俗:
饮食
蒙古族烤全羊
民俗:
居住
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蒙古地区的标志建筑也常饰以穹庐顶
民俗:
歌舞
蒙古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为马头琴
。
民俗:
节日活动
“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
民俗:
节日活动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
民俗:
节日活动
男子三项那达慕
:
摔跤
民俗:
节日活动
男子三项那达慕
:
赛马
民俗:
节日活动
男子三项那达慕
:
射箭
民俗:
礼节
献哈达
交换鼻烟壶
民俗:
禁忌
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
民俗:
禁忌
忌讳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
民俗:
禁忌
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
回 族
概况:
分布
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宁夏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青、新等省区
概况:
语言文字
民俗:
服饰
礼拜帽
盖头
民俗:
饮食
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
手抓羊肉
民俗:
饮食
回民粮食以面食为主,油香和馓子是主要食品。
回族盖碗茶
民俗:
饮食
民俗:
节日活动
回族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民俗:
禁忌
回族以爱清洁,讲卫生在我国各民族中著称,
饮食禁忌比较严格
概况:
分布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朝鲜族
概况:
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是方块状拼音文字。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以辣、酸、甜为特色。
名菜名点: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狗肉。
民俗:
居住
砖木结构瓦房,屋顶四面斜坡,房屋朝南,席炕而作。
民俗:
节日
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特殊的节日有回甲节和回婚节。
民俗:
歌舞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
舞蹈: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及僧舞
歌曲:桔梗谣、诺多尔江边
乐器:伽倻琴
民俗:
体育活动
妇女的传统运动:
跳板和荡秋千
男子喜欢的运动:
摔跤和踢足球。
民俗:
禁忌
朝鲜族婚丧和佳节不杀狗、不吃狗肉。
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概况:
分布
维吾尔族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概况:
语言文字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概况:
文学艺术
民俗:
居住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牛羊肉、家禽和鱼。
民俗:
饮食
禁忌:忌食马、驴、骡、狗肉以及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一般不饮酒。
民俗:
节日活动
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那吾鲁孜节
民俗:
歌舞
概况:
分布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
藏 族
概况:
语言和文字
藏 族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概况:
文化
藏 族
医学巨著:
《
四部医典
》
藏文大藏经:
《
甘珠尔
》
和
《
丹珠尔
》
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
格萨尔王传
》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藏族的饮食主要是糌粑、肉食和奶制品,不吃奇蹄类兽肉,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
民俗:
民居
农区碉房
牧区帐房
民俗:
节日活动
藏历雪顿节 、望果节、藏历年、酥油花灯节 、沐浴节等。
民俗:
宗教信仰
作为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奉原始宗教苯教。
概况:
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彝 族
概况:
语言和文字
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
民俗:
服饰
民俗:
服饰
民俗:
居住
民俗:
饮食
主食为玉米、荞麦、燕麦和土豆,喜欢吃坨坨肉,饮转转酒。
民俗:
节日
彝族除春节外,最主要的是火把节。
民俗:
歌舞
曲调: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
乐器:葫芦笙、马布、巴乌等
舞蹈:阿细跳月、锅庄舞
概况:
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白族
概况:
文化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白族历史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代表是
《
太和更漏中星表
》
和
《
洞天验方书
》
。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砂锅弓鱼
乳扇
三道茶
民俗:
居住
民俗:
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代表的有三月街和绕三灵。
概况:
分布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四川和西藏。
纳西族
概况:
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有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概况:
文化
东巴经
创世纪
民俗:
服饰
披星戴月
民俗:
饮食
纳西族以玉米、大米、小麦为主食,主要食品有丽江粑粑、琵琶猪和三叠水。
民俗:
民居
民俗:
节日活动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有特色的是棒棒会,也称老会。
民俗:
文艺
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
《
白沙细乐
》
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
概况:
分布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各县。
傣 族
概况:
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民俗:
服饰
民俗:
居住
民俗: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喜食酸食,嗜酒和槟榔。
民俗:
节日活动
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民俗:
歌舞
概况:
分布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 族
概况:
语言文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目前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概况:
文化艺术
壮锦
铜鼓
概况:
文化艺术
花山崖壁画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喜食糯米,驼背粽、烤整猪和白斩鸡是特色饮食。
民俗:
节日活动
壮族有中元节、牛魂节、吃新节和三月三的歌圩。
民俗:
居住
多数与汉族相同,部分地区为
“
干栏式
”
,分上下两层,以后厅火塘为中心。
概况:
分布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渝毗连之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土家族多食玉米、稻米,喜吃糯米粑粑、火坑腊肉、团馓,喜饮酒,但禁食狗肉。
民俗:
文化艺术
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而闻名,此外还有傩戏和西兰卡普。
民俗:
节日活动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社巴年和土家年。
民俗:
居住
概况:
分布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乐有、三亚、五指山等七县二市之内。
黎族
概况:
语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方言的差别。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以稻米为主食,喜食槟榔和竹筒饭。
民俗:
居住
民俗:
节日活动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和端午节。
概况:
语言文字
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现通行汉文。
苗族
民俗:
服饰
民俗:
饮食
苗族以大米、玉米、小米为主食,喜食酸,有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民俗:
居住
吊 脚 楼
苗族房屋为三开间的平房或楼房,山区为吊脚楼。
民俗:
节日活动
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和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