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7.38 KB
  • 2023-11-03 发布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教育心理学》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章要点 理解建构主义的发展、基本观点和主要倾向 理解学习者是如何建构意义的 理解社会文化互动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一) 从一则寓言谈起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二) 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位置  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一)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 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 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他们可以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 (三) 学习观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体现出来三个密切相关的重要倾向,或者说重心性变化: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如知识理解、思维技能)或者情感方面的(如信念态度、自我概念)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三、探究性学习 (一) 理解的生成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二) 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高水平的意义建构过程主要受三个条件的制约: (1) 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 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 (3) 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 一、生成性学习 (三) 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意义建构需要学习者采用建构性的加工策略。 基于对理解生成过程的分析,维特罗克强调,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两类联系: (1) 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如概念)之间的联系。 (2)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生成性学习 建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不只在于学习者能够背诵多少概念、原理,更主要的是看所获得的知识的质量,看能否把知识灵活地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的情境中。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级的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技能。 (二) 设计型问题与解释型问题 设计型问题( design problem ):即针对某种实际问题提出某种可行的设计方案。 解释型问题( problem of explanation ):针对某种现象提出一定的理论解释,说明其中的规律性关系及其原因机制。 三、探究性学习 (三) 跟进性探究 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的问题的过程被称为“跟进性探究”或者“跟进性问题解决”。 跟进性问题解决是开放性的探究活动的核心过程。真正的探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更进一步的 问题,从而自然地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问题所指即探究所向。 三、探究性学习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 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三、知识建构共同体 (一) 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所谓内化( internalization 或 appropriation ),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二) 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参考活动实现的 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形成关于世界的知识;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活动和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 (三) 支架性教学 支架性教学( scaffolding ),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 (一) 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二) 情境性学习 情境性学习是指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情境性学习的具体特征可以归纳为:真实任务情境;情境化的过程;真正的互动合作;情境化的评价。 (三) 锚式情境性教学 锚式情境性教学是指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一个知识建构共同体是以一个思想的形成和持续改进为关注点的团体,其成员通过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 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学习者共同完成“思想”( dieas )的生成和持续改进过程。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 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答案或结论。 关注集体知识,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 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 强调知识建构的广泛“渗透”性。 三、知识建构共同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