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50 KB
  • 2021-05-24 发布

2020届二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业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训练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 ‎2.(2019·安徽蚌埠二模)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并未“克服”察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并未改变,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 ‎3.(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 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到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C项错误。‎ ‎4.(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 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表明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选A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并未瓦解,排除D项。‎ ‎5.(2019·五省六校联考)《洛阳伽蓝记校笺》中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材料表明,北魏时期洛阳城(  )‎ A.经济功能得到彰显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C.商业受到严格管理 D.形成不同的商业区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体现出洛阳城的“里”中出现了带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行为,故选A项。在北魏洛阳城内除官方划定的“市”之外,“里”内也出现了商品交易行为,但是“里”和“市”依然存在,不能说明坊市制已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故C项错误;“里”中出现了商业行为,并带有一定的区域专业特色,但这时候的“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区,排除D项。‎ ‎6.(2019·四川南充二模)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这说明唐朝(  )‎ A.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 B.科举未能改变庶族的政治地位 C.门第仍然是选官的唯一依据 D.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减弱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也屡修谱牒,扩大了庶族的政治权力,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得出唐朝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矛盾,故选A项。科举制提高了庶族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唐朝时门第并不是选官唯一依据,排除C项;科举制使社会上下流动性增强,排除D项。‎ ‎7.(2019·重庆三诊)“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  )‎ A.门阀士族操纵政权 B.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 C.尚书职责得到规范 D.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 答案 B 解析 汉代尚书职权显要,魏晋置中书分其职权,南朝时又设门下掌书奏,尚书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变化说明中枢的执掌是受控于皇权的,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异变,并没有反映门阀士族操纵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地位的下降,而不是职责的规范,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此时尚未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项。‎ ‎8.(2019·江苏高考)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两人的身份及屡试不中的经历可知,科举制下皇亲国戚、宗室子弟与平民百姓一样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D项正确。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人才是看重诗才的,A项错误;唐代时贵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B项错误;古代社会宗室仍有很多特权,C项错误。‎ ‎9.(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一致得出唐军战败的事实,故选C项。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排除A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排除B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项。‎ ‎10.(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封建制”在唐太宗在位期间几次被提出,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是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这反映了唐朝(  )‎ A.中央官制中出现制衡机制 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成熟 C.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失衡 D.分封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皇族和杰出的官员据此可被任命为世袭的边境镇守之官,但真正土地分封的实行,也就是分给地方以实权而不是只给一个空头衔,则再也没有被认真考虑过”可知,唐太宗曾经出现过分封皇族或官员的情况,但任命的官员有名无实,只有荣誉头衔而无实权,反映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成熟,故选B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中央官制,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步成熟,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达到了均衡的状态,排除C项;唐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D项。‎ ‎11.(2018·全国卷Ⅱ)‎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 C 解析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职权,排除A项;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并未得到晋升,排除B项;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项。‎ ‎12.(2019·福建厦门二检)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答案 D 解析 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劾御史举不当者”,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A项“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B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其方向和性质,C项“异变”错误。‎ ‎13.(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朝南茶“开始”‎ 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14.(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河朔型藩镇依然拥兵自重,威胁中央,中原型、边疆型藩镇“少上供”,对中央权威也有消极作用,故C项错误。‎ ‎15.(2019·河北衡水中学二模)阅读以下与唐朝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图示,该图示说明唐朝(  )‎ A.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 B.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 答案 C 解析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使得部分寒门子弟和庶民能够向上流动,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C项。唐代未实行平民政治,排除A项;古代中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科举制度只能促进不同等级间的流动,并不能缩小等级之间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16.(2019·广东三模)据《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反映了(  )‎ A.拒绝攀附皇权导致士族的衰落 B.门第意识影响着时人的婚姻观 C.经济发展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 D.抵制联姻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 材料“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崔、卢(北方大姓)”反映的是门第意识对时人婚姻观的影响。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士族衰落的主要原因不是拒绝攀附皇权,而是君主利用科举制等手段对世家大族的打压,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信息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世家大族和皇室的婚姻,不涉及统治基础,排除D项。‎ ‎17.(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地自耕农占主体,盛行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知,占有较多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表格数据反映不出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 ‎18.(2019·安徽合肥三模)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孝道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9.(2019·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A项错误;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B项错误;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0.(2019·山东潍坊二模)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可知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重要性,并未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农业商品化,故A、D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户籍制度,排除C项。‎ ‎21.(2019·广东广州二模)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来自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有通过丝绸之路,大批胡人才能抵达“辽宁”“韩国”等地,这从侧面体现出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风俗文化,排除A项;中西交流也可能通过陆上来进行,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中国与罗马的关系,排除D项。‎ ‎22.(2019·江苏南京、盐城三调)《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学习时间,而学习时间的长短受到工种技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此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不投入市场,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C项错误;根据材料“教作者传家技”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师徒式、父子式、兄弟式的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并非是开放的,D项错误。‎ ‎23.(2019·湖南雅礼中学模拟)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 ‎《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答案 D 解析 根据“草阁连僧院”“如炼仙家九转丹”可知,唐朝书院中的诗句反映了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草阁连僧院”反映书院和僧院相邻,无法体现儒生出世倾向,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间书院发展迅速,排除B项;材料反映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并非儒释道三家同质化,排除C项。‎ ‎24.(2019·广东汕头二模)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  )‎ 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权,由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故选C项。“避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5.(2019·湖南衡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 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边疆施政纲要》,提出了边疆治理和边疆开发的方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而是采取区域治理的方式,从而逐步构建起一个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取代了长期存在的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架构。但是,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思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政府边疆治理的不足,并分别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答案 (1)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唐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答出两点即可)‎ ‎(2)不足一:理论上边疆治理架构不完善。‎ 原因:区域治理的方式忽略了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征,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最终不利于边疆的治理。‎ 不足二:实践上没有大的建树。‎ 原因:内忧外患;国民党统治时间不长。‎ ‎(3)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军镇屯戍制度”“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措施、管理、开发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 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等信息,结合隋唐民族发展的史实,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不注重族际治理”“国民党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建树”等信息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时间,找到背景和相关制约因素。第(3)问,根据材料三“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并结合所学,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长远,由边疆到民族和国家,多角度进行分析。‎ ‎26.(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多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品种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唐后期发展起来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是有能力独力担当国家财赋重担。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摘编自周尚兵 ‎《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179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利局,奖励技术引进和创造发明。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等国家逐步解除技术封锁,美国得以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为了解决资金的匮乏,美国各级政府努力维持国际财政信誉,建立健全金融组织机构和信息中心。1908年美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4亿美元,除了用于铁路系统外,还进入了银行、工厂和采矿等部门。19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和《鼓励移民法》,为外来移民提供保障。1860-1900年,进入美国的国外移民总数达1400余万,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摘编自廖君湘《对外开放与 十九世纪晚期美国的经济起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简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 ‎(1)变化:前期陆海对外交流均畅通,以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为主;后期西北丝路衰落,以海路交通为主。‎ 影响: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促进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后世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 ‎(2)特点:领域广,涉及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具有阶段性,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原因:政府进行系统规划;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英国等欧洲国家解除封锁;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可知,前期陆海对外交流均畅通,以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为主;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可知,后期西北丝路衰落,以海路交通为主。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可知有利于西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根据材料一“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可知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促进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一“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可知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可知其他的答案,如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为后世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等。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得以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可知领域广,涉及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方面;根据材料二“1860-1900年,进入美国的国外移民总数达1400余万,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可知具有阶段性,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二“1908年美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4亿美元,除了用于铁路系统外,还进入了银行、工厂和采矿等部门”“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可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79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利局,奖励技术引进和创造发明”可知政府进行系统规划;根据材料二“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可知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根据材料二“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等国家逐步解除技术封锁”可知英国等欧洲国家解除封锁;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27.(2019·湖南株洲二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间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业生产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精品。汉代以后,陶器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汝窑、钧窑等著名瓷窑以及景德镇等瓷器专业市镇。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达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青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融的文化特质。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的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的一个代表。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 ‎ 首先观察图片确定主题。观察三张图片可知,三张图片在两个维度上具有共性。其一,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图一、图二为青铜器,图三为陶器,这三件物品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达;其二,他们都是区域文化交流的产物,马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佛像来自于印度,骆驼上的乐佣来自于西域,这三件物品折射出中国古代区域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次,确定主题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侧重于解读手工业的发达,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点回答,回答过程中要注意言之有物。侧重于解读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可结合三张图片从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可将手工业的发展提升到中华文明的高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