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50 KB
  • 2021-05-23 发布

湖北省武汉二中2011-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湖北省武汉二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11年11月2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所有答案全部做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A.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 “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 9 -‎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①取太平②,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②太平:古地名,今安徽当涂。‎ - 9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博学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何向不克 不克:攻不下。‎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5.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全都说明陶安有谋略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7.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雨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8.诗歌意境上有何突出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 ‎ ‎ ‎ ‎9.这首诗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分条简要阐明。(6分)‎ 答: ‎ ‎ ‎ - 9 -‎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上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 ,‎ 满载一船星辉, 。 (徐志摩《再别康桥》‎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3)《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4)《 》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其中他父母的形象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 ‎ - 9 -‎ ‎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12.文中第三段的“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义?(6分)‎ 答: ‎ ‎ ‎ ‎ 1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6分)‎ 答: ‎ ‎ ‎ ‎ 1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刚刚进入武汉二中的我们,人生开启了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8分)‎ 答: ‎ ‎ ‎ ‎ ‎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颓圮(pǐ 漫溯sù 忸怩ní 匕首bì 屠戮 lù ‎ ‎ B. 目眦zì 菲薄fēi 惩创chuàng 浸渍zì 租赁lìn ‎ C.叱咤zhà 蓝缕lǚ 寥廓 liáo 彳亍chì 药淬cuì ‎ D.飨客xiǎng 鲰生zōu 尸骸hái 喋血dié 解剖pāo - 9 -‎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的丑闻,舆论一片哗然,消费者纷纷指责不良厂家这种见利忘义、坑害百姓的行为;这一事件更让国人对劣质食品痛心疾首。‎ B.在股市的漫漫熊途中,股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股市利多政策和管理层救市政策的出台,但市场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依旧一跌再跌,连跌不止。‎ C.绿地集团在建筑规划上从来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我们规划的国际金融城选取武昌滨江商务区,将被打造成一栋‎606米的集超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办公楼、高档商业区和顶级公寓等融为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及世界第三高楼。‎ D.历史文化遗产因其稀缺性而具永恒的价值,从各级政府,到民营企业、社区和个人,再到非政府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说是责无旁贷。‎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最大的一艘渔政船——中国渔政311船开赴南海,担负在我国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护渔护航的任务,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B.在异国的赛场上,在万众瞩目的时刻,当看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C.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 D.由于执法理念差,立法不到位,监督程序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力的效果不好,现阶段的检察监督智能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18、仿照示例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选择一个人物作出评点。要求:采用第二人称,不超过50个字。(5分)‎ ‎ 示例:课文《守财奴》 人物 葛朗台 ‎ 评点:你用自己贪婪的目光和变态的行为,让世人看清了拜金主义的危害和守财奴的本性。‎ 课文 人物 ‎ 评点: ‎ ‎ ‎ ‎19、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6分)‎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拾荒婆婆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虽然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过7天的全力抢救,但她的稚嫩的生命之花还是黯然凋零。‎ 为什么18个路人漠然走过?面对两岁的倒地女孩,最基本的社会良心与社会信任在哪里?请停止冷漠!‎ 从现在开始,倡议大家用“请停止冷漠”为内容发一条微博,让小悦悦被碾18路人漠视的悲剧不再重演,道德不再跑路,良心仍在我们心中。‎ 要求:运用排比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50—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地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记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 9 -‎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 ‎ - 9 -‎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4.A(年老的儒生) ‎ ‎5.B (③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④⑤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①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⑥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故有②⑥的排除。) ‎ ‎6.B陶安以为攻占金陵并凭着金陵的有益地势,会获得更大成功。这从文中“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可以看出 ‎7.(1)黄州刚被攻下,(皇帝)想找到居重要职位的臣子镇守它,没有谁超过陶安,于是命令他掌管(主持)黄州。(“初”“逾”“知”各1分,通顺2分,共5分)‎ ‎(2)皇帝问道:“陶安难道有这种行为?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诘”“安”“若”各1分,通顺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    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杀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人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样? ”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 ”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 ”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够谦让。黄州初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    洪武元年,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 - 9 -‎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8.意境上突出了静的特点。(2分)表现了作者对优美大自然的热爱。(2分)‎ ‎9.表达技巧:(1)第二句运用了“弄”字,具有拟人化特点,十分精当地描绘出和风轻拂,雨云漂浮,丽日隐现的天气特征,相当传神。(2)末句写耳中所闻,描写了绿阴深处乳鸽细语的景象。以有声衬无声,表现了庭院寂寂之境。(3)景中寓情,通过描写“春雨”“娇云”“花竹”“乳鸽”等景物,表现诗人游沧浪亭时闲适、愉悦的心情。(答对两条得4分)‎ ‎10、略 ‎11、①C、D(对一个3分,二个5分)(C项,”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有误,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漂泊经历同样是自己人生的财富。D项,”写出了青春的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有误,应是表现了青春富有生命力,和勇敢追求的特点。)‎ ‎12、这句话的意思是柏林留学生经历了举目无亲、风餐宿露的漂泊生活,但漂泊的生活也相应塑造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个性。表达了对勇敢漂泊者的赞扬与尊敬。(6分)‎ ‎13、漂泊能扩大人生的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漂泊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锻造坚强的意志;漂泊能丰富人生体验,增加美好的回忆;漂泊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走出枯燥的牢笼;漂泊能纵展想象力,给人生带来浪漫色彩。(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6分)‎ ‎14、可谈准备知识或智慧,准备更好的意志与心态,准备更强健的体魄,准备经济基础等等。也可谈不需要别的准备,一切顺其自然。(只要作了具体说明,且言之成理就行)(8分)‎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