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50 KB
  • 2021-05-23 发布

【历史】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半期考试)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9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0级髙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1.甲骨文中“宰”,字从宀(mián),从辛,意为家庭内从事执役的奴隶罪人,负责王室贵族的饮食、车服等杂役。西周时期“宰”地位不断提高,逐步成为百官之长,例如周公曾任大宰。这一变化反映 A. 贵族血缘政治的确立 B. 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 C. 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D. 礼乐分封体制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的身份变化,从贵族的家内奴隶,内臣,演变为国家高级官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方面的共通性,即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B选项正确;贵族血缘政治主要是指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贵族血缘政治确立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没有确立官僚政治体制,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时期建立,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分封体制没有在西周时期崩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礼乐分封体制崩溃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 ‎2.西汉文帝时期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候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其建议旨在 A. 维护贵族特权,扩大统治基础 B. 维护汉初郡国并行体制 C. 提供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 D. 废除封国,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的建议是通过大量分封诸侯,增加诸侯国的数量来分割削弱王国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就是按照此方法来解决王国问题,因此贾谊建议旨在为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方案,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贾谊主张在诸侯国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封,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是为解决王国问题提供方案,而不是为了维护贵族特权,扩大统治基础,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谊建议是为了解决汉初恢复分封制而产生的弊端,不是为了维护汉初郡国并行体制,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贾谊的建议是通过大量分封诸侯,增加诸侯国的数量来分割削弱王国的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主张废除封国,故D选项错误。‎ ‎3.《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后代学者不断对其注释,有所谓“汉《易》”和“宋《易》”。汉《易》注重“象数”,偏重自然现象;宋《易》注重义理,偏重社会现象。这反映了 A. 统治者政策决定儒学发展方向 B. 儒学思想发展的内在传承性 C. 学术研究受社会主流思想影响 D. 宋《易》比汉《易》更先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易》注重‘象数’,偏重自然现象;宋《易》注重义理,偏重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代的儒学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故汉《易》偏重自然现象,宋代程朱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故宋《易》偏重社会现象,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发展方向由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统治需求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而不仅仅是统治者政策决定,故A选项表述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社会主流思想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儒学思想发展的内在传承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宋《易》和汉《易》哪个更先进方面进行比较,故D选项错误。‎ ‎4.明初规定手工工匠入匠籍,在籍工匠以三年为班,轮流到京城服役三个月,名曰轮班匠。到明朝中期政府规定轮班匠可以银代役,称之为班匠银。班匠银的征收 A. 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减轻农民的谣役负担 C. 解除了对工匠的人身束缚 D. 促进私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中期政府规定轮班匠可以银代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匠银的转变放松了对手工工匠的人身控制,使其获得更多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轮班匠到班匠银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手工工匠,没有体现农民,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的变化有利于放松对手工工匠的人身控制,但不是“解除”,故C选项错误。‎ ‎5.清代中期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诸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街等。由此可见汉口 A. 是各商业城市之首 B. 城市布局的严整有序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民营手工业异常发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口商业发达,会馆林立,会馆是商帮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街道命名也带有商帮的地域特色,说明这时期汉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汉口长途贸易的发达,没有对各商业城市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是各商业城市之首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口是新兴商业市镇,其城市布局是否严整有序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口商业发达,会馆林立,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发达的现象,故D选项错误。‎ ‎6.中美《望厦条约》缔结之后,首任美国驻华公使义华业于1846年10月抵广州履新,目击英人在华恣意侵越中国主权,认英人有计划要把中国变成“第二印度”而忧心忡忡。由此可知当时 A. 欧美列强觊觎英国的侵华利益 B. 清政府己成为列强的傀儡 C. 英国试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 英美在中国展开激烈争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846年10月”“认为英人有计划要把中国变成‘第二印度’而忧心忡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间节点处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从义华业的身份和心态来看,此时的美国非常觊觎英国的侵华利益,这种心态也是欧洲其他列强的写照,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6年时期清政府还没有成为列强的傀儡,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侵略中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使中国成为其殖民地,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该意思,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6年时期英美在中国没有展开激烈的争夺,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英美激烈斗争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7.晚清时期,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把“总统”翻译为“伯理玺天德”,意为“民主”,称“全国奉华盛顿为民主……有民主自华盛顿开始。”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推崇西方民主共和制度 B. 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发展 C. 存在严重崇洋媚外现象 D. 对西方认知受传统观念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把‘总统’翻译为‘伯理玺天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理玺天德”是清朝后期对英语“总统”的音译,意为“掌管玉玺、享有天德的人”,说明对西方认知受传统观念影响,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没有体现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推崇,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中国对西方认知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体现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且材料从侧面反映当时西学东渐的发展有限,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没有体现严重崇洋媚外的现象,故C选项错误。‎ ‎8.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唐山等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是我国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新青年》为此出版了“劳动者纪念专号”。这反映出当时 A.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 D. 中共领导组织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20年5月1日”“工人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第一次群众性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一步推动工人运动的开展,因此1920年各大城市工人群众举行大规模的集会,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五四运动的结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下工人群众运动进一步发展,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党建立于1921年中共一大后,故D选项错误。‎ ‎9.1928年4月下旬,朱德和毛泽东两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朱任军长。这次会师 A. 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扭转反围剿斗争的不利形势 C. 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奠定基础 D. 推动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28年4‎ 月下旬”“朱德和毛泽东两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毛会师之后,红军站稳脚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毛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的力量,但未扭转不利的革命形势,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4月时,已经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C选项错误。‎ ‎10.梭伦时期,雅典富裕贵族作战时要自己准备武器装备,此外还要多带一匹马以供其私人奴隶骑行。行军时,奴隶侍候主人,打仗时,奴隶在阵后观看,并不需要上前杀敌。这主要反映了雅典 A.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B. 奴隶没有爱国之心 C. 贵族承担财政支出 D. 贵族独享战斗权利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从贵族自备武器及奴隶骑行的马匹可以看到贵族需承担的社会义务,此外在古希腊作战被认为是一种荣誉,只有贵族和公民才有作战的权利和义务,而奴隶没有任何权利,也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所以表现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奴隶没有任何权利,也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因此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权利和义务对等的问题,而不是体现奴隶没有爱国之心,故B选项错误;仅凭材料“雅典富裕贵族作战时要自己准备武器装备”不能得出贵族承担财政支出的结论,并且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权利和义务对等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战对于贵族来说权利也是义务,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雅典权利和义务对等的问题,没有强调贵族独享战斗权利,故D选项错误。‎ ‎11.16世纪的欧洲,新的庄稼和植物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营养,也是对植物学和农业科学的一种促进;改进了的望远镜、气压计、海面高度仪等新仪器,以及更好的造船方法,都有助于使海上旅行成为风险较少的旅行方式。这反映了当时 A. 海上旅行成为欧洲人旅行首选 B. 新航路开辟推动欧洲社会转型 C. 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社会进步 D. 欧洲己发展为世界舞台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6‎ 世纪的欧洲”“新的庄稼和植物不仅带来了更好的营养,也是对植物学和农业科学的一种促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欧洲已经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而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物种的传播、科学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便捷,这些都是社会进步,故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所客观上带来的社会进步,而不是强调海上旅行成为欧洲人旅行首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殖民扩张客观上带来的社会进步,没有体现欧洲社会转型,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欧洲没有成为世界舞台中心,材料内容也没有强调欧洲成为世界舞台中心的问题,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 ‎12.美国1781年《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而1787年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是“自由与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这一变化 A. 推动了美利坚民族独立 B. 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 加剧了各州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美国各州保留主权和独立,州权高于联邦;联邦制下,美国各州虽然也享有一定主权,但联邦地位高于州,所以联邦政府权力加强,故C选项正确;1776年美国宣布美利坚民族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美国独立,故A选项错误;1787年宪法中没有规定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也未确认各州规定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效力,故B选项错误;邦联制下,各州独立性较强,彼此之间矛盾也较大,联邦制下,各州需接受联邦统一领导,联邦也会协调各州之间矛盾,彼此之间矛盾有所缓和,故D选项错误。‎ ‎13.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为人类社会所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环境保护立法,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由于有诸法合体的立法传统,环境保护立法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典,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大多存在于律例、诏令、禁令之中。大禹曾有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害,以成鱼鉴之长。”秦朝颁布的《秦律》中《田律》规定:“春三月,母敢伐林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汉代环境保护立法基本延续了先秦时期的立法模式,文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发展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林木、动物、水资源的思想,是对先秦以来以时养禁、用养结合的生态观的继承。唐宋两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主要以诏令形式进行保护,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更大。元代统治者在环保立法上更侧重调整人与草原、生物之间关系。明清时期,环保立法继承汉唐又有所发展,环境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由于人口剧增,传统立法已无法适应明清现实状况,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摘编自程瑜《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立法及其分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此欧洲国家纷纷进行了相关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到19世纪,英国将防治大气污染的理念正式提上议案,1863年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限制制碱行业的排放量。1906年又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环境法》,对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行业进行分类,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1955年全世界第一部有关空气污染的法案《清洁空气法案》在英国正式生效,不仅对工业废气排放进行管控,更对家庭排放的废气进行严格的限制。‎ 德、法两国在二战结束后纷纷制定了许多环保法律,德国颁布了《水政法》、《原子能法》等多部保护环境法规,法国在50年代以后也制定了诸如《大气与气味污染法》、《废弃物与资源回收法》等环保法律,1996年颁布的《空气和能源合作利用法》,更是成为了法国防治空气污染的一项里程碑式法案。‎ ‎——摘编自韩秀《欧洲工业化以来的环境危机与治理研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环保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欧国家环保立法与我国环保立法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不断继承完善;立法内容形式多样;服务于经济生产活动,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继承而非创新;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原因:古代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体经济发展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统治需要;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2)不同之处:侧重工业领域;出台专门性环境法律;内容详细具体;注重公共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毎,答出3点即可)‎ 历史意义:缓解了生态环境危机;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的环保立法提供借鉴。(毎,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环境保护立法,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汉代环境保护立法基本延续了先秦时期 立法模式”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环保立法源远流长,不断继承完善;根据材料“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害,以成鱼鉴之长”“春三月,母敢伐林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环保立内容形式多样;根据材料“《四时月令五十条》发展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林木、动物、水资源的思想,是对先秦以来以时养禁、用养结合的生态观的继承”等信息可知,服务于经济生产活动,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材料“唐宋两朝在继承前代基础上”“明清时期,环保立法继承汉唐又有所发展”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环保立注重继承而非创新;根据材料“元代统治者在环保立法上更侧重调整人与草原、生物之间关系”可知,我国古代环保立法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环保立法历史悠久,服务于古代经济生产活动,适应了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古代立法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政权统治;中国古代环保立法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限制制碱行业的排放量”等信息可知,西欧国家环保立法侧重工业领域;根据材料“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第一部有关空气污染的法案《清洁空气法案》”“《水政法》、《原子能法》”等信息可知,出台专门性环境法律;根据材料“对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行业进行分类,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对工业废气排放进行管控,更对家庭排放的废气进行严格的限制”等信息可知,西欧国家环保立法内容详细具体;根据材料“《大气与气味污染法》、《废弃物与资源回收法》”“《空气和能源合作利用法》”等信息可知,注重公共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一系列环保立法缓解了工业革命以来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西欧各国环保立法注重公共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有利于推动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出台的各种专门性环境法律,为其他国家的环保立法提供借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实力的雄厚与军事力量的强大,牢固地奠定了欧洲的霸权地位,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变成了最后的征服。这是学者们所谓的“欧洲优势”的时代,这一优势带来了欧洲作为世界统治者的地位。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为西方对于世界与东方的理解与认识,对东方造成误读、掩蔽与傲慢,将其逐出历史之外,表现为西方的自我中心与对外的帝国主义。进入20世纪,广大的东方社会开始批判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并在反对西方殖民的斗争中把西方当做先进而加以追随,…于是便出现了世界在西方文化开辟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的大趋势,这样西方中心主义就由西方人的偏见而以“现代性”的面目获得了东方的认同,从而成为实践上的“世界主义”,西方文明世界化了。于是西方中心就由一种理性认识变成东方社会向西方看齐的实现“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运动。‎ ‎——摘编自陈立柱《西方中心主义的初步反省》‎ 结合材料与中西方历史发展历程,围绕“西方中心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西方中心论”是西方在近代确立全球主导地位之后建立起来的历史文化体系,带有鲜明的霸权主义色彩。根据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精神,学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需要落实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正确认识“西方中心论”在世界近现代史发展中产生的背景,并深入理解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视角的局限性,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解题要注意史论结合,用语恰当,注意历史表述的规范性。‎ 举例:论题1:西方中心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论题2:西方中心论的悖论论题3:从西方中心论看世界文化格局的变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西方中心论'也可以分析西方中心论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论题自由度较高,但要注意历史立场的正确性。)‎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是指西方在近代确立全球主导地位之后建立起来的历史文化体系,带有鲜明的霸权主义色彩。解答本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正确认识“西方中心论”的角度,也可以选择从西方中心论看世界文化格局变迁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近现代史发展中产生的背景,并深入理解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视角的局限性角度分析回答。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15.材料 1860年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被人认为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的学校,主要为国家培养翻译及外交人员。成立时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到1872年其拟定的五年制课程计划已有了从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几何原本到微积分;从格物入门到万国公法和富国策等课程设置。1866年左宗裳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设有造船专业、驾驶专业、轮机专业,开设有法文、算术、数学、机械学、物理学、航海天文学、地理等课程,还开设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装面操纵等实践课程。洋务运动时期,还出现了机械学校、电报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军工学堂等一批专门学堂。同期派遣留学生赴美赴欧学习。‎ ‎——据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的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传统教育与洋务学堂二者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活动的影响。‎ ‎【答案】(1)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是科举人仕的人才,后者是洋务事业的专门人才;在教育内容上,前者是儒学经典八股文章,后者是以西学西艺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前者只是书斋中死读背诵,后者注意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培养和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各类人才;对动摇瓦解科举制有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重科举轻工艺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形成与科学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主要为国家培养翻译及外交人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科举入仕的人才,而洋务运动时期的学堂最终目的是培养洋务事业的专门人才;根据材料“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几何原本到微积分”“从格物入门到万国公法和富国策等课程设置”“造船专业、驾驶专业、轮机专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主要以儒学经典八股文章为主要内容,而洋务学堂主要以西学西艺为主;根据材料“还开设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装面操纵等实践课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主要以书斋中死读背诵的教学方法为主,而洋务学堂注意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通过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一定程度上冲击中国古代科举制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同时对重科举轻工艺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16.材料 自1948年联合国首次尝试维和手段,至1992年底,共进行过29次维和行动,主要是防止局部地区冲突的扩大和再起,从而为实现政治解决创造条件。1991年底之后的短短两三年内,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规模剧增,达到空前的17次行动,共计8万人员,维和费用高达37亿美元。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也有所扩大,涉及监督选举、全民公决、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帮助难民重返家园等许多非传统性的工作。中国于1989年参加维和行动,目前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二大出资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第一大维和人员供应国。在安理会举行的维和及相关议题辩论中,中国代表认为,应严格限定在执行安理会授权的任务范围内,联合国维和人员应当“恪守中立原则,避免选边站队,成为冲突一方”。强调在部署维和行动时,需得到当事国政府的允许。还多次指出,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等是解决冲突根源的要素之一。2013年以前,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主要执行非战斗任务,如工程、医疗等。随着维和实践的深入,中国更关注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民生建设方面的实质提高,并且不希望维和行动或发展援助有附加政治条件。在过去近30年,中国参与的维护行动遍及全球,许多分布在高风险的区域,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根据岳麓版《》教师用书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何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与任务范围会扩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维和理念及积极参与维和行动的原因。‎ ‎【答案】(1)两极格局结束后,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打破;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2)理念: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行动;不干涉别国内政;建设和平。‎ 原因: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希望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自身的话语权与国际形象;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解析】‎ ‎(1)根据材料“1991年底之后的短短两三年内,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规模剧增,达到空前的17次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与任务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从而在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打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在美苏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下,很多民族、宗教矛盾被掩盖,而冷战对峙格局结束后,被掩盖的诸多矛盾和纠纷暴露出来,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和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 ‎(2)理念,根据材料“中国代表认为,应严格限定在执行安理会授权的任务范围内”可知,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行动;根据材料“恪守中立原则,避免选边站队,成为冲突一方”“部署维和行动时,需得到当事国政府的允许”“中国更关注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民生建设方面的实质提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维和理念还有不干涉别国内政,建设和平。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下,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对边外交;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作为一个大国该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提升自身的话语权与国际形象。‎ ‎17.材料 ‎ ‎ 理查德阿克赖特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18世纪晚期,因水力纺纱机的发明和专利权的获得,阿克赖特以信贷方式筹集资本,依靠自身聪明与勤劳,改进机器、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建立并管理棉纱厂,随后不断扩大棉纺织工厂规模和数量。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工厂,就是在阿克赖特的创新整合之下于棉纺织工业中孕育而生。在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新组合方面的天赋为阿克赖特赢得了名利与威望。当时人们纷纷称赞:“即使包括那些军事人物在内,阿克赖特为这个国家所带来的荣耀都比其他人多。”18世纪最后十年,阿克赖特式的工厂体制逐步受到挑战,他开始安装蒸汽动力以取代水力驱动,为棉纺织工厂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能源。‎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理查德阿克赖特为英国棉纺织业所作出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查德阿克赖特成为近代工厂之父的时代机遇。‎ ‎【答案】(1)贡献:①发明水力纺纱机,并获得专利权;②通过信贷筹集资本,创办企业并不断扩大规模;③创办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整合和管理新的生产要素;④利用蒸汽动力能源,推动英国棉纺织业不断发展。‎ ‎(2)机遇:①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符合英国国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②英国工业革命领先于世界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逐步普及;③英国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包括原棉市场和纺织品市场;④英国金融业的发展,利用金融信贷筹集资本。‎ ‎【解析】‎ ‎(1)根据材料“因水力纺纱机的发明和专利权的获得”可知,发明水力纺纱机,并获得专利权;根据材料“阿克赖特以信贷方式筹集资本……随后不断扩大棉纺织工厂规模和数量”可知,通过信贷筹集资本,创办企业并不断扩大规模;根据材料“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工厂……在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新组合方面的天赋为阿克赖特赢得了名利与威望”可知,创办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整合和管理新的生产要素;根据材料“他开始安装蒸汽动力以取代水力驱动,为棉纺织工厂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能源”可知,利用蒸汽动力能源,推动英国棉纺织业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18世纪晚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这时期的英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经济方面,18世纪中后期英国领先于世界开始工业革命,机器工厂逐渐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英国金融业的发展,利用金融信贷筹集资本;对外方面,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在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等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对外方面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