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4.50 KB
  • 2021-05-22 发布

【历史】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试题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 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 B. 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处于分裂、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他们都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而是强调共同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排除A。材料只体现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的治国理念,没有涉及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且“彻底否定”过于绝对,排除B。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只是法家思想,与其他学派不符,排除C。‎ ‎2.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到:“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孔子的德治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特点,故C正确。孟子的民本思想未涉及君主为天子,故A排除。荀子主张王道和仁义,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故D排除。‎ ‎3.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重建三代宗法制度 D. 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敬宗收族、义恤乡里”等是儒家所主张的,所以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儒学深入了社会生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兼并,也未涉及重建三代宗法制度,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格物致知 B. 人性本善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急穿芒履去登临”,可以看到面对春意盎然,其主张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即通过观察获得对知识的了解。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研究探究事物获得知识天理)的主要观点,A选项符合题意。人性本善是孟子观点,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 心即理也,内心想的就是真理,无需实践中求得,与题意不符,C选项排除。致良知是王守仁为代表心学的观点,D选项排除。‎ ‎5.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 理学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政治说教者 C.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国人思想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答案为B项。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孔子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决定的,排除A项;董仲舒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正统化而不是“僵化”,排除C项;‎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引进了西方的科技知识,因此“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说法错误,排除D项。‎ ‎6.古代传说中,与虞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在其母的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但后来被舜所感化。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不过,明代王阳明却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由此可见,王阳明主张 A. “性本恶”‎ B. 格物致知 C. 知先行后 D. “致良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没有不能教化的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王阳明强调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恶皆在一念之间;B选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不是王阳明的主张;C选项错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非天下之法",而且反对儒家“有治人无治法”,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否定儒家理论 B. 重视“法治”‎ C. 倡导“经世”之学 D. 提倡“四民”平等 ‎【答案】B ‎【解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和儒家的“人治”,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等,体现了他重视“法治”,B项正确;反对儒家的一个观点与否定儒家理论不同,A项错误;反对人治与倡导实用不符,C项错误;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与提倡“四民”平等无关,D项错误。‎ ‎8.有学者评价荷马最引人注目的成功在于他对伟大众神的描绘:他们坐在奥林匹斯山上,注视着特洛伊的战斗,就如同一场垒球赛里的观众,他们总是乱哄哄的,小气、满口谎言,却又光彩夺目。简言之,他们就是人类。这表明古希腊 A. 文学成就辉煌灿烂 B. 强调人神互通 C. 人文精神色彩浓厚 D. 重视神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荷马将伟大众神的形象描绘成为与世俗普通民众具有共同的特征,体现了对人性的赞美,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反映文学成就的繁荣,排除;B项,题干强调伟大众神与世俗人类无异,而非人神互通,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体现重视神的作用,排除。‎ ‎9.有资料显示,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 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B. 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C. 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D. 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这体现了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关于教育目标,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政治专有素养,故B项错误;14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故选D。‎ ‎10.1523年,马丁·路德在文中说:“必须将亚当的子孙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上帝之国,一类属于世界之国,两者的区别在于一属世界的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财产和世界上外表之事,至于灵魂,只受上帝统治”马丁·路德这一思想 A. 利于新教摆脱世俗王权的束缚 B. 实质上否定了基督教的教义 C. 削弱了封建王权在欧洲的影响 D. 巩固了欧洲民众的宗教信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属世界的政府所有的法律只及于生命财产和世界上外表之事”“至于灵魂,只受上帝统治”等信息可知,体现了政教分离的思想,这有利于新教摆脱世俗王权的束缚,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教分离的思想,没有体现否定基督教教义的问题,并且这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削弱封建王权在欧洲影响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宗教改革,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与是否巩固欧洲民众的宗教信仰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对于伏尔泰和卢梭的评判,歌德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则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而战斗的时候,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对卢梭而言主要是针对 A. 人民主权 B. 倡导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C. 天赋人权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解析】“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故A正确。B项是伏尔泰的主张,排除。C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点,排除。D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主张,排除。‎ ‎12.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A.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B.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C.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D. 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人“思考”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思考相符,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只是强调人的解放,人的自由,故A项排除;B项只是涉及到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排除;D项则是强调改造社会现实,使之更加公平,排除。‎ ‎13.历史学家朱学勤认为,卢梭的理论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作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A. 能推动法国社会不断进步 B. 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C. 划分了革命发展的具体阶段 D. 有利于社会结构的重建 ‎【答案】D ‎【解析】‎ 朱学勤认为卢梭的理论不仅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还会导致社会、道德等更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有利于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建,D项正确;学者的研究不是卢梭思想对“法国”的影响,A项错误;具有丰富的内容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划分革命发展的“具体阶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4.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举世闻名的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和启蒙运动都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调人民为主,故B项符合题意;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和愚昧迷信,但是明未清初进步思想并未涉及理性主义,故A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并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张,故C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在政治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其中就包含了变革政制度,主张君主立宪,但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并未涉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 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B. 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 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 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积极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却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中西社会环境不同,因此C正确。A项说的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和材料问题无关;B项偏离材料主题;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选C ‎16.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造纸术的推广 D. 印刷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我国相继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由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从而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1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 热爱和平的态度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爱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可以看出,作者忧民的情怀。故答案为D项。A项,对环境破坏的伤感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设问中“诗圣的情怀”不符,排除;B项,材料诗句内容未涉及其热爱和平,主要情怀为爱国忧民,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该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18.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B. 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C. 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长期战乱,人民苦不堪言,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大多是对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这一时期的壁画则多传达的是幸福与祥和;宋朝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市民文化兴盛,人民普遍追求世俗的快乐,因此世俗场景大量深入佛界。总之,一个时代的艺术是这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艺术化的反映,即艺术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不能反映佛教的本土化历程,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各代壁画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排除。‎ ‎19.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 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 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 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 “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市民文化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文人的文化修养,不符合市民文化的特点,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宋朝风俗画的发展是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说的出现和繁荣,也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商皆本”思想也反映了城市经济走向繁荣,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在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遭到木星引力的吸引,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节涉及到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B选项符合题意。日心说、电磁感应现象和生物进化论与材料无关,ACD选项排除。‎ ‎21.历史到今天为止有三个最著名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其中后两个“苹果”分别代表了 A.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B. 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C. 理论创新和产品创新 D. 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 ‎【答案】C ‎【解析】“砸醒了牛顿”指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乔布斯咬了一口指苹果系列产品的研发,C项正确;牛顿的科研成果比工业革命早了近百年,A项错误;蒸汽机的发明者是瓦特,电气时代与牛顿和乔布斯没有关系,B项错误;传统产业和牛顿的科学研究无关,D项错误。‎ ‎22.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 A.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 B. 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 C. 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 D. 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达尔文主义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后期正是民族国家快速兴起,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可见达尔文主义契合了时代,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不符合史实,自然科学和宗教信仰可以并存,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3.史载:“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攻击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 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 战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战争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答案】C ‎【解析】材料提供的三大成果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最初用于战争,可见战争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故选C;材料没有揭示科技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排除A;科技并非基于战争而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二战结束的关系,排除D。‎ ‎24.有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这一运动使中国“开始踏入产业革命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而向近代社会方向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中体西用”‎ B. 维新思想 C. 民主革命思想 D. 无产阶级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文字“开始踏入产业革命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可知描述的是中国开始工业现代化的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故答案选A项;BC两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D项明显错误。‎ ‎25.‎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 推翻君主政体 B. 批判封建伦理 C. 进行思想启蒙 D. 传播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正确;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D。‎ ‎26.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推动中国近代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实现中国工业化 D. 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思想近代化。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其主张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其主张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章太炎属于革命派,其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属于维新派,其主张有利于促进国民思想近代化,因此上述人物的共同诉求在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实行民主政治,只是章太炎和梁启超的思想倾向,不是四人共同诉求;C选项错误,实行中国工业化也不是四人共同诉求;D选项错误,启蒙也并非材料中四人思想的共同点。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 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 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答案】B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利益和命运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故A错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与抨击纲常礼教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排除D。‎ ‎28.李大钊在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陈独秀等人主张全面照搬苏俄经验有倾向性差异。李大钊这一思想 A. 促成马克思主义与农民运动结合 B. 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 C. 导致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脱节 D. 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芒 ‎【答案】D ‎【解析】李大钊不主张全面照搬苏俄经验,在号召到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关注到中国最广大群体农民,反映了其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倾向,D项正确;早期宣传没有促成马克思主义与农民运动的结合,A项错误;到农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没有推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也没有导致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脱节,BC两项错误。‎ ‎29.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这说明孙中山强调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 推翻清朝 B. 实现民主共和 C. 实现民族独立 D. 平均地权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可见孙中山主张民主权利,反对封建专制,故B符合题意;材料并不否认太平天国推翻清王朝和追求民族独立,故A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土地制度的看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0. 毛泽东曾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在此,毛泽东着重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 A. 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 B.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C. 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时,就成为了“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故D项正确。‎ ‎31.毛泽东曾指出农民(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巨大的革命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朋友。农民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一论断最早有可能提出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指出农民是一个巨大的革命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朋友。农民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说明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是革命的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结合所学,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提到农民是革命的阶级,故A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抗日战争是1937-1945年,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时间均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以后,不符合“最早”,排除BCD。‎ ‎32.1928年初,共产党人方志敏等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随后他又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贛东北革命根据地。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完全照搬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B.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C. 达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共识 D.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武装起义,并建立革命根据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故B正确;根据“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贛东北革命根据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并非照搬俄国的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道路,排除A;材料只有方志敏领导武装起义并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个例,无法体现达成“共识”,排除C;材料只是说明方志敏建立苏维埃政权,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排除D。‎ ‎33.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列宁、毛泽东、罗斯福、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都体现了把理论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故A项正确;毛泽东的内容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排除B项;C项只是材料所反映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而是各自国家的发展道路,排除D项。‎ ‎34.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理论,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D项正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均不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ABC三项错误。‎ ‎35.‎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经历了长达26天的太空跋涉,终于登上了月球背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着落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随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选项符合题意;原子弹和氢弹属于军事武器,与航天无关,AC选项排除;“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不符合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说法,D选项排除。‎ ‎36.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 “载人航天工程” B. “双百”方针 C. “科教兴国”战略 D. “三个面向”方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此题也可使用排除法来作答。A和D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B出现于1956年。只有C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37.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 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答案为C项。A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 ‎38. 法国文学家爱弥儿·法盖解释说:“……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 C. 《老人与海》 D. 《等待戈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依据所学,题干材料所描述的文学流派属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按照现实生活的具体状貌及本来特征,通过形象的真实描写,注重揭示现实生活内在特征、真实的一种创作方法。分析选项。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C、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所以应选B。‎ ‎39.台湾学者蒋勋写道:“有这样一群画家乘坐蒸汽机发动的火车,到户外写生,感受到自然阳光的瞬息万变.他们要在大自然的光线里解放色彩。”与材料信息相符合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到户外写生,注重自然,强调光线和色彩的是印象派,代表作品是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B项正确;注重抒发理想和感情的浪漫主义画作《自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画作《拾穗者》和现代主义的立体画《格尔尼卡》均与注重色彩、光线的特点不符,ACD三项错误。‎ ‎40.贝多芬曾说:“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该作品 A. 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 B.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C. 开创了现实主义先河 D.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可知《第六(田园)交响曲》为浪漫主义作品,故答案为D项;《第六(田园)交响曲》注重表达感情,充满幻想,属于浪漫主义风格,排除A项;这一作品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排除B项;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 ‎(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 ‎(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1694-1778年)‎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年)‎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答案】(1)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伏尔泰——平等、自由、民主(或开明君主制);卢梭——主权在民。‎ ‎(2)材料一:发展了“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材料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3)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循天下之公共”表明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二中孟德斯鸠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伏尔泰“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体现了平等、自由、民主(或:开明君主制);卢梭“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 ‎(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在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大力提倡三纲五常理学的时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敢于批判君主专制,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冲击和追求个性解放,因此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其经世致用和反对君主专制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则是将人文主义提升到理性主义阶段,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与构想,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为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因此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其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启蒙运动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且迅速发展。加上日益强化的君主专制和文化专制,没有向西方那样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潮流,因此其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 ‎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宋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熠熠生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生存的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点。‎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存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文学、思想三个角度列举宋代文化发展“熠熠生辉”的主要成就(各列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原因。‎ ‎【答案】(1)成就:科技: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文学:宋词繁荣,出现了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思想:形成程朱理学;陆九渊建立心学理论。‎ ‎(2)影响:科学技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政治蓝图。科学理性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3)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解析】‎ ‎(1)成就:根据材料一中“宋文化,明显地具有过渡性、义理性、务实性、普及性、兼容性和整合性等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四大发明、宋词、理学(心学)等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各举一例说明在科技、文学和思想方面,宋文化成就的“熠熠生辉”。‎ ‎(2)影响: 根据材料二中“1660—1789年”,结合所学知识,用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社会改造等方面,分析17到18世纪“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即欧洲科技进步和思想解放带来的主要影响。‎ ‎(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政策指导和科技革命推动等方面,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4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材料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共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怎样的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的建设成就。(各举一例)‎ ‎【答案】(1)制度层面: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解)、或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或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各举一例)‎ ‎(2)内涵: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提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3)道路自信: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理论自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制度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各举一例)‎ ‎【解析】‎ ‎(1)重建自信:根据材料一中“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 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或无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和思想解放进行的主要探索中,各举一例,说明近代中国在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重建文化自信心的”的努力。‎ ‎(2)内涵:根据材料二中“推倒满洲政府……颠覆君主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等信息,从斗争对象和目标上,说明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的内涵。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增加了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这一内容。‎ ‎(3)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从建立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行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等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的建设成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