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3.00 KB
  • 2021-05-22 发布

【地理】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2019年春节档硬核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 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 2500 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 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片中地球之所以要逃离太阳系是由于( )‎ A. 日心与地心距离发生变化 B. 地球的体积、质量发生变化 C.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发生变化 D.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发生变化 ‎2. 在地球流浪经历的 A—B—C 三个过程中,地球所属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 A. 行星—行星—行星 B. 行星—卫星—卫星 ‎ C. 行星—卫星—行星 D. 行星—卫星—恒星 ‎3.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B. 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C. 太阳辐射能全部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D.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太常用的能源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地球因太阳发生的“氦闪”而被迫逃离的,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在脱离太阳系的第一步时仍然属于太阳的行星,在到达土星附近时借助土星的引力,说明其深受土星的影响,其会围绕土星运动的,在这个阶段地球就成为了土星的卫星,读图可知比邻星属于银河系外的一颗恒星,第三步当地球到达比邻星附近围绕其运转时就成为了比邻星的行星,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故A正确;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属于其内部的核聚变,故B错误;太阳辐射能并不全部到达地球表面,故C错误;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常用的能源,故D错误。‎ ‎【点睛】第3题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这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太阳灶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有科学家通过实验提供了治理全球变暖的新视角,其主要是向高空发射一颗热气球,这颗热气球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进而在冷却地球的同时能修复臭氧层。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4. 热气球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发生在左图中的( )‎ A. a 层 B. b 层 C. c 层 D. d 层 ‎5. “这些物质能冷却地球”主要是因为增大了右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4. B 5.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大气的热力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的热力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从大气热力作用的环节入手是缓解全球变暖的途径之一。‎ ‎【4题详解】‎ a 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d为高层大气。材料提到“‎ 在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故正确答案为B,ACD错误。‎ ‎【5题详解】‎ ‎①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越大,地球表面温度越高,不能达到冷却地球的作用,故A错。②为反射作用,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越少,温度越低,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对到达该层的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因此达到冷却地球的作用,故B正确。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越强,近地面气温越高,不能达到冷却地球的作用,故C错误。④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下垫面、日照长短、地形等,与平流层的平流层喷射雾状的金刚石粉、氧化铝、方解石等物质无关,故D错误。故选B。‎ ‎6.读我国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下题。‎ 西藏能成为我国太阳能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 ‎②天气晴朗干燥,光照时间长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西藏的北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纬度比较高,可知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一带总体高寒,许多区域的气候比较干冷,晴朗天气是比较多的,其日照时间比较长,接受的太阳辐时间比较长,可知②正确;西藏一带的海拔比较高,地势比较高,空气比较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大,可知③正确,可知④错误,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 A. 寒武纪 B. 二叠纪 C. 石炭纪 D. 泥盆纪 ‎8. 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 A. 湖泊 B. 高山 C. 高原 D. 盆地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化石,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鱼类化石,最早鱼类出现在奥陶纪;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寒武纪,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 ‎【8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图展示的鱼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应该多水的环境,故A正确,可知BCD错误。‎ ‎9.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题。水平地层(  )‎ A. 下新上老 B. 下老上新 ‎ C. 同时形成 D. 陆地缺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平地层属于沉积地层,沉积层最下方的地层是最先沉积先下来的,上方的地层沉积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可知水平地层是下老上新,水平地层的不可能同时形成,水平地层的陆地一般是连续的,极少有缺失的现象,知ACD错误,故B正确。‎ ‎10.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圈层有( )‎ ‎①大气圈 ②水圈 ③生物圈 ④岩石圈 A. ① B. ② ‎ C. 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火山喷发时岩浆首先会经过岩石圈,然后喷出的岩浆进入大气圈,炽热的岩浆会对附近的动物以及植物造成巨大的破坏,火山灰以及炽热的岩浆会以各种形式进入水体,对水圈产生一定的影响,火山喷发,影响到的圈层有①②③④,可知ABC错误,故D正确。‎ 读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图中a表示( )‎ A. 地核 B. 软流层 C. 地壳 D. 地幔 ‎12. 有关a、b、c三个圈层之间的界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a、b之间为古登堡界面 ‎ B. a、b之间界面纵波和横波速度都明显增加 C. b、c之间为莫霍界面 ‎ D. b、c之间横波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完全消失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图中a在最外层,表示地壳,C对。‎ ‎【12题详解】‎ a、b之间为莫霍界面,A错。b、c之间为古登堡界面,C错。a、b之间界面纵波和横波速度都明显增加,B对。b、c之间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D错。‎ ‎13.大气中尘埃物质的作用和影响不包括 (  )‎ A. 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C. 影响太空中的航天器 D. 促进云雨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气中尘埃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人类的呼吸道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大气中尘埃物质会反射太阳辐射,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面温度;大气中尘埃物质是降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大气中的尘埃物质不会对太空中的航天器的飞行和运转造成什么影响,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故C正确。‎ ‎14.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 B. 同一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都相同 C. 不同纬度的海区,相同深度的水温相同 D. 同一季节,相同纬度的海区水温相同 ‎【答案】A ‎【解析】同一海区夏季太阳辐射强,所以水温高于冬季;同一暖流流经的海区由于纬度不同,其水温不尽相同;不同纬度由于表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表层水温不同,所以相同深度不同纬度的海区水温不同;同一季节,相同纬度的海区由于受暖寒流不同影响,水温可能不同。所以选A。‎ ‎15.四大洋中平均水温最高的是(   )‎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答案】B ‎【解析】四大洋中平均水温最高的是太平洋,这与其呈椭圆形,且热带海域面积大有关,据此选B。‎ ‎16.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下题。‎ 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 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 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 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低纬度海区热量净收入为正值,高纬度海区热量净收入为负值,A不对。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高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少于支出,B不对;热量收入最多的为10°-20°之间,C不对。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D对。选D。‎ ‎17.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白天和晴朗的夜晚这样的天昼夜温差是最大的,晴朗的白天空中的云量比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多,地面以及近地面的气温就比较高,而夜晚晴朗无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比较弱,地面的热量损失就比较严重,那么夜晚的温度就比较低。读图可知在ABCD四幅图中,C图的白天是晴朗的,夜晚也是晴朗的,因此可知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图,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18.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 全球各地农作物产量都增加 ‎ B.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C. 海水蒸发加剧,海平面下降 ‎ D. 南极地区的永久性冰川面积扩大 ‎【答案】B ‎【解析】全球变暖可能使得高纬度地区由于热量条件的改善,农作物产量增加,但是中纬度地区会因为蒸发加剧,使得农作物产量降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A错。由于全球变暖,会出现旱涝灾害加剧状况,从而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B对。海水体积会由于气温升高而增大,加之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C错。南极地区的冰川面积减少,D错。故选B。‎ ‎19.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是从海洋表面至1000左右的深度,水体温度会迅速下降,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经常保持恒温的低温状态,读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可知曲线①的变化规律是符合上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的,可知BCD错误,故A正确。‎ ‎20.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图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白天陆地和海洋相比,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升温快,比海洋温度高,海洋形成高气压中心,陆地形成低气压中心,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A错误;市区和郊区之间,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C错误。受地表冷热不均的影响,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D错误。晚上山顶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山谷上升,B正确。故选B。‎ 读全球水平衡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不正确的是 (  )‎ A. 陆地水平衡为正值 B. 高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 C. 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 D. 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 ‎22. 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  )‎ A. 海水温度升高 B. 海水温度降低 C.海水盐度升高 D. 海水盐度降低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全球水平衡图可知中纬度地带的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的增高总体是增高的;陆地水平衡值和海洋的高纬度水平衡值大于零,低纬度海洋水平衡值小于零,可知ABD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22题详解】‎ 读全球水平衡图可知20°~30°纬度区的海洋地带的水平衡值为负值,说明该区域的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多, 因此可知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海水盐度的升高,故C正确,D不对;海洋水蒸发会耗热,是不是海洋水温度降低,但海水温度还要受到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可知ABD错误。‎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23. 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增大会导致(  )‎ A. ①增强,②增强 B. ②减弱,③减弱 C. ③增强,④增强 D. ⑤减弱,④增强 ‎24.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强,②强 B. ②强,③弱 ‎ C. ④强,⑤强 D. ②强,④弱 ‎【答案】23. C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④)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③)增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不变,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⑤)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故AB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4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⑤)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弱,气温低,所以该题选D。‎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存在四种辐射,其辐射性质与其他几种不同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6.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B. 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C.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D. 地面是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7. 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在于存在(  )‎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 D. 大气辐射 ‎【答案】25. A 26. D 27. C ‎【解析】‎ ‎【25题详解】‎ 由于太阳温度较高,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由于地面、大气温度较低,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故选A。‎ ‎【26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才能到达地面,在这过程中,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或者反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对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的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而非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故选D。‎ ‎【27题详解】‎ 地面对大气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递热量,地面热量受到损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又向外辐射能量,但主要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进而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即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因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在大气逆辐射,故选C。‎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高 B. 不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C. 市区降水少于郊区 D. 绿化带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 ‎29.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正确的是(  )‎ A. 增加城市硬化路面的面积 B. 减少城市绿化面积 C. 提高空调使用率 D.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答案】28. D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城市热岛环流中,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A错。城区气流上升,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B错。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市区降水多于郊区,C错。绿化带能够吸烟滞尘,可以改善市区的大气环境,D对。‎ ‎【29题详解】‎ 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应减少城市硬化路面的面积,A错。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B错。应降低空调使用率,C错。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D对。‎ ‎30.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下题。‎ 与M地相比,N地( )‎ A. 气温高、气压低 B. 气温低、气压高 C. 气温高、气压高 D. 气温低、气压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M地的近地面的等压面是向下凸的,而N处的等压面是向上凸的,可知M处的气压是低于N处的,即M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运动比较剧烈而形成低压,N处的气温比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而形成高压,由此可知M处的气温是高于N处的气温的,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风向?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C代表风所受的三个力,其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风在________(南、北)半球。如果没有B的影响,风向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等压线之间差值相等,E、F两点,风速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3)北 平行于等压线 (4)F F点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 ‎【解析】‎ ‎【分析】‎ 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个力对风的作用效果和各自的特征。‎ ‎【详解】(1)读图可知,由于图中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说明大气水平运动受摩擦力作用,故该图表示的为近地面风向,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可忽略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读图可知,A箭头垂直等压线且指向低压,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箭头与风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C与风向垂直,应该是地转偏向力。‎ ‎(3)图示风向向右偏,判断位于北半球。由上题分析可知,B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B的影响,风向是与等压线平行。‎ ‎(4)读图可知,由于F点等压线较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故F处风速较大。‎ ‎3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 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 ‎(4)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_。‎ ‎(5)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 )‎ A.造纸厂 B.火力发电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6)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为________(白天/黑夜)。‎ ‎【答案】(1)乙>甲>丁>丙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顺时针)‎ ‎(3)甲 ‎(4)东北风 ‎(5)乙 B ‎(6)白天 ‎【解析】‎ ‎【详解】(1)根据1000米处的等压线弯曲状况可知,丙处等压线下凹,丁处等压线上凸。根据“高压上凸,低压下凹”原理可知丁处为高压,丙处为低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相反,故甲处为低压,乙处为高压。但甲乙位于近地面气压一定高于丙丁。故排列顺序为乙>甲>丁>丙。‎ ‎(2)垂直方向上低压指向高压,水平方向上高压指向低压,最终此环流呈顺时针。‎ ‎(3)甲地低压,空气垂直上升,原因是甲处受热,乙处为高压,空气垂直下沉,原因是乙处较冷,故甲处气温较高。‎ ‎(4)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应由乙吹向甲,为北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北风向右偏转最终会形成东北风。‎ ‎(5)城市热岛环流内城市热源多空气上升,郊区较冷空气垂直下沉,故郊区在乙地。因为乙地的空气会在近地面源源不断的流向甲地,故乙地不适合建设有大气污染的企业,火力发电厂需要燃烧煤炭有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故选择B。‎ ‎(6)此时风由乙吹向甲,若甲为陆地则此时吹海风,为白天。‎ ‎33.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____、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____;②____;③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 ‎(3)可以代表夏季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的是____(填名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环节是____(填名称)。‎ ‎(4)②与③组成的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循环;对陆地淡水更新最多的是____循环。‎ ‎【答案】(1) 岩石圈 (2) 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植物蒸腾 下渗 (3)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4)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 海陆间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循环是指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可知图中的①代表的是水汽输送,②是降水,③是蒸发,⑤是地表径流,⑥是植物蒸腾,⑦是下渗。‎ ‎(3)夏季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的气流来自海洋之上,水汽的携带量比较大,可知图中的①水汽输送环节可以代表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是由地表径流造成的,可知图中的环节⑤表示的是地表径流,因此可知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⑤环节即地表径流。‎ ‎(4)读图可知②环节和③环节都是在海洋上进行的,③表示海洋上的蒸发,②表示的是海洋上的降水,可知这两个环节可以组成海上内循环;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可知其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陆地淡水更新最多的是海陆间的循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