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50 KB
- 2021-05-21 发布
-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37讲 议论文的审题立意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课时
知识点
议论文的审题立意
复习目标
掌握审题的方法:题干法、关键法、因果法
掌握立意的方法:正反立意、虚实立意
复习重点
掌握审题的方法:题干法、关键法、因果法
掌握立意的方法:正反立意、虚实立意
复习难点
掌握立意的方法:正反立意、虚实立意
一、自我诊断 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9年新课标I卷高考试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引导学生站在民族自信的高度正确审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审视民族发展趋势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成果,以饱含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辨的笔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视存在问题、坚持发展复兴的民族自信心。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历史悠久,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富有特色,试题命制者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坚定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下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站位高,视野大,关注时代主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样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摒弃“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我”,形成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的“大气”。因此,读死书、死读书,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的考生不易得高分。这样的命题指向能够有效扭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简单认识,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国情与改革发展,并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进步有机结合,从而展现成熟的理想信念、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题能够全面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这既是对当下僵化教育模式的“纠偏”,也是对语文命题从改良走向变革的探索,更是为将来高考全方位改革奠基。
【例文】
“问题中国”下的思考
长城、大熊猫、京剧,这是典型的中国符号,早在你的中国“游游攻略”之中;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这是“中国梦”的真实写照,早成为无可回避的“中国词语”;没有高铁、移动支付,怕你无法生活;广场舞、中华美食,更会已俘获你的目光和味蕾。
相比之下,“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共享单车”这三个词语,可能会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它们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正面”,却是我最想与你沟通交流的。我想告诉你,同为青年的中国学生,是如何看待“问题”中的中国。
“空气污染”,不用pm2.5的测量,你早就有过深度呼吸,你的中国攻略里不会有“至少带五副口罩”的提醒吧。“食品安全”,可能你还不能一下感受出来,却能从中国报纸中发现这个常用词语。“舌尖上的中国”会征服你的味蕾,但是,当你和我一样去消费的时候,这个词语就可能会给你带来惊扰。
如果说这两个词语会让你心生担忧和疑虑,那么“共享单车”则是喜忧参半的一个存在。“共享单车”是被世人的“无德”玩得有些尴尬的新生事物。这个被你们评价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美好事物,在现实中却展现出令人羞耻的一面:随意丢弃,私改“专享”,在破译密码上尽显“聪明”……有人说,它是一款照妖镜,照射出某些人的丑陋。
当然,这份丑陋,并不因为现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图尽展而改变,也不因为我们走在“美丽乡村”“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而消失,这都是当今中国“暗色”的一角,然而,它却是真实中国的一角,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角。
其实,“暗色”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否定中国发展的理由,也不能成为“误读”中国的借口。为了消灭“空气污染”,几代人把植树造林当成自己的事业;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类严打也不时见于报端;至于表现在“共享单车”上的丑陋,有人已用“电子圈养”以及“用车信用”的方式,努力把丑陋变成原本的美好。
我们中国作家丁玲有一篇《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文章,写了高楼耸立、街灯闪烁、车水马龙的曼哈顿街景之后,把笔触投向一位曼哈顿街头乞者,丁玲说:“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我想,听我说了这三个词语后,你应该不会对中国报以冷眼,选择离开。毕竟,“暗色”词语的背后,更多有光焰照人词语的存在,在美国如此,中国亦然。
【点评】
1.“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两三个关键词”意味着选择单一词语或多于三个词语的组合属于偏离题意。
2.“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帮助外国青年”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感,“外国青年”可以是一个泛称,也可以是自己预设的个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同时,“帮助外国青年”还包含了语言得体的问题,要根据“外国青年”国别、民族、文化背景的特殊性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和文体形式(如书信)。
“读懂中国”,首先写作者要了解中国,用“两三个关键词”体现考生视野下的中国:历史悠久、科技进步、发展迅速、生机勃勃、热情好客……“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这种“读懂”可以是正向组合,如:长城京剧,讲讲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向世界介绍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高铁移动支付,写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介绍中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一带一路高铁,可从高铁成就、影响,结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制造的辉煌成果及美好前景;广场舞京剧,可以向外国青年说明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化,雅俗共存,古典与时尚同现,都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也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表现忧患意识,体现责任担当,还可以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分析“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发展与隐患”等关系。如:共享单车食品安全,共享单车使用者存在着诚信缺失、文明缺失的问题,可以与食品安全中的诚信问题并提,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来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但无论是正向“歌颂”,还是反向“批判”,都应该是建立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之上的“中国”。
3.“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要求选好关键词”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这些词语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层叠的思维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直接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下。
“有机的关联”,这是作文题中的“关键技术指令”。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按照两两组合,存在66种组合方式,按照三三组合,有220种组合,“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共有286种组合方式。理论上讲,这些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的”,“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个词语围绕同一个中心“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从这个角度讲,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4.“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选好角度”,需要从选择的词语组合判断;“明确文体”需要考生带着强烈的文体意识写作,即必须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文体中的一种写作,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通过学习前一讲的审题,我们得知:由不同的审题方法可以得出不同角度的立意。 那什么样的立意最佳呢?
盲目地追求立意深刻、新颖是不切实际的。首先要达到基本立意的水平,即切中材料、就事论事、有话可写。而后再次基础上不断地训练、思索,以达到立意深刻、新颖。
千古文章“意”为高,文以“意”胜,这是不争的事实。准确审题,做到文之有“意”,写作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立意深刻、新颖,是一切优秀作文的核心条件。当然,想做到恐非易事。其实,只要我们静而思之,思维深入,做到辩证立意,达到目标不是不可能。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高考作文的关键是从题目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审题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高考作文题中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高考作文题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考生审题后应明确一个贴合题意、有话可写、展现学识的立意。
(一)读懂材料
读是写的前提,只有读懂了所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知道了材料的类型,主要的人、事、核心语意是什么,才能审准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从材料类型上审题
任务型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类的,另一种是图画类的。这里重点谈文字类材料。
(1)从数量上看,有单则型和多则型。单则型材料内容相对明确,多则型材料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语意,如:17年全国Ⅱ卷,从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2)从关系上看,有单一关系型和多重关系型。高考题大多是二元关系型的,如2019年全国Ⅰ卷中的“进与退”“奖与罚”,2019年浙江卷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等。要求体现考生写作的思辨性。
(3)从表达上看,有抽象型和具体型。抽象型多是概括性语言,如江苏、浙江、上海卷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具体型多是故事、寓言、时政新闻类。
至于图画类材料,所给图画多是漫画、图片。这种材料的审题多要求读懂图画的内容,尤其是寓意。
2.从材料内容上审题
这是审题的关键。读懂材料,关键是把握核心语意。核心语意在哪里呢?
(1)关键句。如2019年高考作文材料: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细读这则材料,最后一句话无疑是作文审题立意的重心所在。
(2)在暗示立意的关键词上。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1972年,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担心失败,于是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初看这则材料,似乎无关键东西可寻。但仔细审读,“担心失败”“推卸责任”已暗示了立意的方向。
(3)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如: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
3.从对象和关系上审题
(1)厘清对象。新材料作文中涉及的对象不止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因此,要学会厘清对象。
(2)辨清关系。新材料作文中故事往往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绝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审题方法
1. 题干法
题干法要求考生明确作文题题干中的任务指令,进行有效地解读和把握,如17年全国卷Ⅰ: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干明确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而且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见,简单地拼凑关键词以及诋毁中国形象的立意都是偏离审题要求的。
在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干中,经常出现以下信息:
(1)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该信息有时也叫做“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这两种说法都可以理解为——以材料为依托,实事求是、条分缕析地论证观点。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从材料中找论点、找论据、找论证,甚至“抄材料”。
(2)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选好角度”符合审题的“多向性”原则,意味着作文题中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选取其中的某一角度、确定立意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当然,在篇幅有限的高考作文中,也很难就材料做到巨细无遗的分析。所以,考生一定不要陷入辩证统一、一团和气的废话中,可避重就轻,就自己能说得清、说得深、说得好的角度展开论述,做到言之有理、使人信服即可。
(3) 明确文体
全国卷中对文体没有明确限制,意味着小说、散文、议论文、诗歌等文体都可以写。从命题方向上来说,这种鼓励写作多样性、激发个体表达潜能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在应试的浪潮中,个性却被共性——“议论文”取代了。但是近几年北京卷分文体的作文选考形式,以及17年全国卷Ⅰ“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题目告诉我们,高考作文已经不是议论文的天下了,考生们应该具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能力,在文体上有两手准备:议论为主,兼具叙事。至于抒情、描写,囿于作文材料,目前不做要求。
(4) 个性要求
上述三条可以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常规信息,除此之外,针对不同作文材料还有不同的个性要求,如16年天津卷:当代青年渴求新知,视野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就要求考生在行文中必须有个人阅读方式的相关表述。若是长篇大论地谈论名家大师的阅读方式,脱离自身经验,也就偏题了。
2. 关键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如2019年广东卷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第一段讲看云识天气,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在电视中看天气预报,但缺少乐趣。第二段讲接触自然可看到自然之美,但未必能理性认识自然;通过现代科技容易认识自然规律,但未必能直接感受到自然气息。第三段是对前两段材料的概括,指出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第三段无疑是关键段和关键句,其中“感知自然”“不同的途径”“远”“近”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
3. 因果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如:
“公家的地太干净,俺的鞋子太脏,还是脱掉鞋子,赤脚进公家的厕所好了。”60多岁的民工易师傅在湖南株洲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所在地火炬大厦附近干活,一时内急,到大厦里上厕所。因为鞋子太脏太旧,怕弄脏干净的地面,便将鞋脱下,放在厕所外面。他说:“不能太给公家添麻烦,让我进来免费上厕所,已经十分感激了。”鞋子的照片和易师傅的话被路过的李先生发到网上后,众多网友大呼感动。但也有一些网友质疑:民工兄弟上趟公家厕所,需要如此感激吗?
农民工本来有免费上公厕和穿着鞋子走进干净厕所的权利,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这些权利,他的言行说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长期歧视,已造成像农民工这样的“边缘人”的权利被严重边缘化,以至于他们都不觉得自己拥有某些权利。他的谦卑心态,一定程度上正是社会的不公正造成的。由此,可以批评社会对底层民众、对弱势群体的不公正。
4. 角色关系法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提供的角色、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是关系型的,或两元关系,或多元关系。如2019年山东卷中四个“有的”并列,可抽取出以下“二元”关系:有用与无用、长用与短用、有备与无备等。
(三)立意方法
1. 立意的大与小
所谓“大”,就是那些看似很宽泛的题目,如“时代与生活”;那些很宏大、重大的材料,如2019年上海卷的“预测”,2019年浙江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材料。所谓“小”,就是那些看起来很具体很微小的题目,如15年新课标Ⅰ卷,那些只提供一个小故事、小寓言、小场景的材料作文。对这两类或“大”或“小”的作文题,立意方法是不同的。
1) 化大为小
对于“大”的作文标题、作文材料,如果只是在“大”的领域中论述“大”,容易导致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使文章程式化和空泛化。相反,如果选取小的角度、小的方面、小的材料,缩小凝练成内容具体充实、立意集中鲜明的文章,那么,文章写起来很顺手,表意既集中又深刻。从“小”的角度入手,借助“具体”的事与物,从而实现自己对“大”的思考,这就是常说的“大题小作”。我们常说的“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大题小作”就是靠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滴”“半瓣”之“小”来反映主题之“大”的。
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种主要方法:
(1)设问追问法。就是一旦审好题,得出大致的中心后,要针对中心进行一番审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并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针对2019年新课标Ⅰ卷那幅漫画作文题,可以围绕“奖与惩”进行设问追问:因何而奖惩?奖惩的标准是什么?奖惩的后果是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上的奖与惩?除了分数的“奖与惩”,还有哪些形式的“奖与惩”?这么一想,写作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就容易被锁定,立意、思路自然就有了。
(2)具体落实法
①将大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或事上。如命题作文“在自然中生活”,“自然”“生活”都很宽泛,就可以落实为:“谁”在什么样的“自然”中过着怎样的“生活”。
②将泛指类的概念、指代性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或事上。例如2019年上海卷作文题,要求就“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发表看法。材料中有“人们”“他人”这类指代性的概念,就可以把“人们”“他人”落实到具体的人。是邻里评价,还是单位里的评价,还是报刊上的评价,这样,就容易锁定具体的人与事了。
2) 化小为大
针对“小”的标题或“小”的材料,当然可以就物谈物,就事论事,但最好是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如“家是美好的”这个题目,恐怕许多考生选取的“家”必是自我的“小家”,如能从自我的“小家”中走出来,放眼置身的环境,自然会觉得无处不是“家”了,比如所在的班级、所在的宿舍、所在的学校、所在的社区、所在的乡土,这样化小为大,立意就新颖多了。
化大为小也好,化小为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2.立意的虚与实
所谓“虚”,是指那些抽象性的命题,如“大道至简”;那些提供哲理名言等抽象概括性材料的作文题,如江苏、浙江、上海卷近几年的作文题。所谓“实”
,是指以具体的物象、景象为题的作文,那些提供故事、时事新闻材料的作文,如2019年新课标Ⅲ卷“小羽创业的故事”作文题。针对两类不同的作文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立意方法:
化虚为实,抽象实作
例如2019年江苏卷作文是关于“说与不说”“长与短”“个性与创新”等抽象关系的材料,一个考生把它变成了一个“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材料话题,就两者的关系谈“说与不说”“长与短”,这样,看似抽象的材料就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支点,这就叫“化虚为实”,即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材料。
化实为虚,具象虚升
对于“实”的题目或材料,可以揭示其比喻义、象征义,将具象升华为抽象的道理,使立意得以深化。还是以“家是美好的”这一标题作文为例。“家”可以化小为大,也可以化实为虚:在常人眼里,“家”是起居生活之所,在思想家眼里,它不但是起居之所,更是安放心灵之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所以,只有美的心灵家园达成了目标,崇高的境界等才是美好的。14年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所给材料叙述了一个船工顺手补船底漏洞而救活了船主的孩子们的故事。有位考生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了“生命的漏洞”,写了项羽不补其“漏洞”而失败的事例,达到了立意实题虚作的要求。
当然,无论是“实”题还是“虚”题,均可以虚实结合、虚实转化,使文章虚实相生、纵横捭阖。如2019年山东卷作文题,材料讲的是带着行囊上路,发现其中有些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东西暂时用不上等。材料中的“行囊”就是一个可实可虚的东西,从实的方面说,可指自有用度取舍的东西,可以谈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可以务虚,或定位在人所具备的素质上,如“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把握细节”,或诉诸精神层面的追求,如“理想信仰”“诗意情怀”。先实后虚,虚实结合地立意构思,不仅立意角度多了,而且可选择写的东西也多了,这样,写作思路自然也明晰起来了。
3.立意的正与反
正向立意,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我们立意一般都是正向的。
反向立意,即以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反弹琵琶法)。如人说“近朱者赤”,我说“近朱者未必赤”;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使用反向立意法,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使文章独有新意。不过,此法不能滥用,需要立意正确,持之有故。如2019年新课标Ⅰ卷作文,大多数考生都是对家长的做法持批评态度,而一位考生却从家长的一奖一惩中看到了父母的真爱,不失为一种反向立意。
更多的时候是正反结合或转换论点辩证开掘。如能在正向思维之后,再以求异思维附之,往往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阐述更深刻更全面一些。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正面阐述结束之后对前文的立意再深掘一层,即运用“
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重新进行辩证审视。这样,既可避免通篇采用求异思维带来的偏题风险,又可使说理更让人信服。在转入辩证开掘时,可适当运用兼顾两面的过渡语来引导,如“当然……,并不意味着……”“诚然……,但是……”“……,同时又……”“是的……,可……”“诚然,我们必须……,又不能失去……”“我们姑且承认……,但从另一角度看……”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辩证开掘必须注意立意本身的合理性,它只是对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决不能为反求反,全部推翻原有的观点。
三、典例剖析 思维拓展
考点 1.审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9年新课标Ⅱ卷)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构思一篇文章,拟出标题。
【解析】
2019全国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根据六句话的异同关系,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⑤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③④⑤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
,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考点2. 立意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9年江苏卷高考试题)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解析】
1. 化大为小,具体落实
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代记忆。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
2. 化实为虚,具象虚升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几个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
【例文】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
他常骑一辆单车,背着双肩包。我也有过骑单车上班的体验:耳边是熟悉的叫卖声,行道树吐着浓浓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车轮缓缓转动起一个清亮的早晨。
而这些美感是我们开车时所无法享受的。一旦驾驶汽车,我就不会如此松弛,我会时刻警惕周围车辆行人,关注红绿灯的闪烁。
尽管如此,必须承认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汽车、火车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感。岭南、塞北不再是遥远的眺望,长安、洛阳也可朝发夕返。在城市化进程中,汽车、火车等更是一路呼啸着向前,带着亢奋,把城市的边界不断拓宽。
然而,我们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交给节奏,交给忙碌。高铁时代,我们似乎被裹挟进快节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兴奋着向前狂奔。我们赢得了速度,却放逐了审美;获得了时间,却迷失了自我。
救赎之途何在?
物为人役,而非人为物役。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骑单车与开汽车之间,人原本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时间感常常逼迫我们自觉地放弃这份选择权,无意识地沦为汽车的附庸。于是,成为弗洛姆所说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单车,意味着选择缓慢,主动创造出欣赏美的可能。蒋勋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碌、效率是美学的死敌,美学天生与缓慢、从容相联。骑单车,可以将开车所忽略的过程重新复原,审美体验也变得新鲜而饱满。在这种舒缓的状态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壮。孔子在吱吱作响的牛车上,洒下一路晶莹发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酝酿出一部忧伤甜蜜的爱情诗篇。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回归牛车时代——事实上也无法回归。我所强调的是,在高铁时代,我们依然要珍惜、追求单车上的美感体验。有审美在,“人”就会变得更完美。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东京等,已陆续出现很多社区不准汽车开入,被称为“人行步道区”。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出行美学,让你重新回归到人类步行的原点,恢复身体的速度感。
这其实也提示我们:你可以有车,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
(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9年厦门模拟卷)
每天下午五点,南京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
针对此事,各方有不同反应。有的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那是社会公共车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总不能出手对两个人怎么样吧?老夫妇的儿女也很委屈:附近车位确实太紧张,但也劝自己父母不要这样风雨无阻,却拗不过两位老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解析】
材料内部充满了争议性、多解性,公理婆理,莫衷一是。现在,请高三的学生作为一个成人、准成人、公民、准公民,参与其中,说清楚自己的看法。学生要选出其中一方,“老夫妇”、“其他车主”、“老夫妇子女”、“可怜老夫妇的人”等;然后论其“是与非”、“合理还是不合理”、“可以接受还是不能接受”。
1. 正面立意
无伤大雅的温情表达不该被上纲上线、利益当道的时代须珍视纯挚的温情表达、越老越敏感生怕自己一无是处的老夫妇实在无可厚非——这是赞同老夫妇行为的观点。
2. 反面立意
亲情表达不能靠损公济私来实现、情字面前还是要规则秩序为上、亲情不能遮蔽了法与理的庄严、勿拿弱者思维施加道德绑架、倚老卖老思维不该被鼓吹——这些都是反对老夫妇行为的观点。
3. 化实为虚,设问追问
放弃尊严的人肉车位是扇向谁的巴掌、“资源”短缺导致了“耍流氓行为”、“无赖诗式行径”折射弱势群体挣扎——这是相对中性的观点。
【例文】略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针对训练)
传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格,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在锣面上不停地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臻于完美了。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该题材料为叙事类或寓意类材料,亦实亦虚,可从虚实角度立意。材料的关键句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旨在强调“千锤”与“一锤”的关系。“千锤”重要,但“一锤定音”是关键,从中可挖掘出许多“寓意”(虚)来。如:
①从打造铜锣的角度立意:人生需要锤炼;千锤百炼方成器;锤炼才能成就高品位的人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要学会锻造自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人生要注重积累,打好基础等。
②从老匠人定音的角度立意:关键时候的一步决定人的一生;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走好关键的一步(最后一步);人生要学会超越自我;经验是宝贵的财富;生活中需要权威;把握关键,找准位置;找准人生的目标(方向)等。
③从“千锤”与“一锤”的关系的角度立意:“千锤”重要,“一锤”是关键;量变与质变(“千锤百炼”与“一锤定音”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先有量变,然后才有质变);没有“千锤打锣”,哪来“一锤定音”;十年磨一剑,要注重基础,又要注重顶层设计;厚积才能薄发;沉潜与爆发;日积月累,一朝成功等。
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1. 审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9年新课标I卷)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题干法、角色关系法
四个画面构成了“进与退”“奖与罚”两个二元关系,在进退奖罚的关系中,包含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三个角色。
(1)老师、家长的角度:对学生、孩子应该有科学理性的成才观、分数观和教育观,摒弃粗暴野蛮的观念方式。
(2)学校、社会的角度: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应该倡导科学的成才观、分数观和教育观,引导理性的素质教育。
(3)学生、孩子的角度:要形成既不唯分数论,也不无视分数的科学分数观,也不要一味否定狼爸虎妈的教育方式,更要摒弃低分便是才的知识无用论。
在确定立意,着手行文的时候,一定要密切结合材料,防止偏题。
(二)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针对训练)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有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圆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解析】
关键法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直接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立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当然是“做事”。做哪些事?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做教育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考点 2.立意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二模)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解析】
这则材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小王和小刘对是否后悔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选择的感想。这句话就表明了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这是我们写作的边界,也是我们整体把握题意的依据。我们的立意,可以从这一句话中提取重点,我们的立意,可以重点放在“是否要后悔”的问题上,可以放在“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
1. 切合材料——是否要后悔?
(1)确实后悔,光是刷题的高中生活,太无趣,过来之后也觉得意义不大。
(2)不应该后悔,这是现实,我们无法改变。
(3)不应该后悔,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应该后悔。
(4)辩证看“是否要后悔”的问题。
2. 化小为大,化实为虚——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怎么了?
(1)学习为主,高考为目的。
(2)学习为主,也可以兼顾全面发展
(3)社会层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4)哲学层面: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衡水金卷2019届全国高三大联考9月试卷)
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有一个名叫袁媛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捅开高高的窗户,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媛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解析】
化实为虚,化小为大
题目要求思考“中国骄傲”,就必须将袁隆平、袁媛联系在一起,分析其共性品质,进而为阐释中国骄傲,进行拓展分析。
袁隆平为什么成为中国骄傲?主要是培育的杂交水稻,卓越的科技贡献。他的卓越成就,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勤劳智慧、勇敢探索、仁爱精诚等精神。超级稻以高产量和高质量更好地保证了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
袁媛为什么成为中国骄傲?危急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这体现了袁媛面对危急表现出的果敢智慧、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勇敢,急救能力,以及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袁隆平、袁媛的这些核心精神,无疑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都必须提高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认识、阐发。中国骄傲洋溢着民族自信、爱国情怀。没有人是社会的旁观者,不凡的人生、平凡的生命都可以成为英雄,成为中国骄傲。这应该是今天中国社会形象中最宝贵的新符号,我们呼唤每个公民都能尽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展现出人性良知、社会责任和高贵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9太原二模)
材料一:高中学生陈奕帆勤工俭学,利用寒假期间到外卖店打工,不小心撞坏薛先生的宝马车。他随后留下一封道歉信以及打工挣得的310元钱。车主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家境普通的陈奕帆,并资助了助学金。
材料二: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逆行,撞上奔驰车。女司机提出赔偿,女孩吓哭。女孩的母亲一听撞的是豪车,吓得迟迟不肯露面。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1. 正面立意
面对错误,勇于担当(陈奕帆);宽以待人(男车主)。
2. 反面立意
担当背后的无奈(陈奕帆的赔偿微不足道,未留下联系方式疑似虚伪);合理索赔,维护权利(女司机)。
3. 化实为虚
青少年的担责需要父母以身作则(青少年成长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物质丰富后更应该高雅仁爱(女司机)。
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18届湖南省衡阳县四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近日,某校把奖学金的金额改成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省下”的金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题目给出了具体的写作任务,须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如:写作任务:选择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中的一个,向它投稿,投稿的内容要表明自己态度,阐述自己看法。根据写作任务考生立论与阐述观点的角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表达学生心声的角度(可写:赞成学校的做法;理解学校的做法:反对学校的做法;辩证看待学校的做法等等);②向校长(学校领导)反应意见的角度(可写:支持学校的做法;反对学校的做法;其他合理建议等)。另外,要“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考生写作时,须在材料的主要事实与含意的范围内进行写作即可认定为是符合题意。
(1) 这是一则社会新闻材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某校奖学金金额改为一元”的试卷写作范围必须要落实在这一事件过程中因人、因事而触发的想法,所有观点的提出都是因事而起。
(2)材料的主要内容:
①某校的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钱。
②学生对“奖学金金额改成了一元”有不同的看法。
③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并表示希望同学们不“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④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媒体报道了此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3)在材料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含意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学校学习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
②如何看待学校给予学习优秀者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变化。
③如何看待社会对学校教育中发生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之问题的关注。
【例文】
治学业,重于学
治学,是一种态度,治学,更是一种道德体现。
对于某校学生对该校奖学金只有一元钱的说法,我表示十分地理解该校长的做法并且将对于学生心声表明我坚定的态度。该校校长所言:“不应以获得奖学金的多少而作为学习的目标。”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怎可淡论到钱财的轻重,以此为学或不学的标准?而该校则是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上,并非取而自用,该做法为其他条件较为艰苦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渠道,得以治学,十分得当。正是学生的歪曲了治学,为功而学,为何为学的理论,才如此不解和吐槽。
治学,为自己而学,则应放宽心胸,坚持自我治学。治学是一种态度,只是把心态放好,用平和的意念治学业,才是真正学之所学。我国著名当代人物钱学森先生在外留学,被国外人士所看重,用厚金将其留下。钱学森先生断然拒绝,坚持回国,即使后来被扣押等后段威胁,他面不改色,仍有后期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将自己所学用在了得道之处。淡泊名利是他治学的前提,报效国家才是他内心的感言,回到这件以奖学金而引发学生的不满 局,学生们的伦理道德尚未成熟,即使人人不一定都是像钱老先生那样博学,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埋怨。学生们的治学理念难道只是为了获取奖学金吗?
治学,重在于学。只有将金钱迷惑排挤在外,谦逊治学,才不为过。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以钱财所得为目标,为自己而学为学才为铛,而校方把奖学金该款转在了扶贫上,应给予支持并且谅解,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在为自己铺路。学习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资格和想法,给别人一个希望,给自己一片爱心,将在学之道发扬光大,不妄求学一场。
当今社会,用人之地屡屡皆是,若是没有了奖学金而荒废学业,放弃求学,失去的将数不胜数,因此,求学要有一种求学业的态度和平和的心境,将求学之学立于心中。钱财于心外,不为钱财所迷失了治学的方向。
钱财,虽是动力也是考验,动力是使人拼博取之,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和态度。
放轻钱财,认真治学,学为己所用,才不枉求学之辛,治学,重在于学,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求学,才会取得成效,将治学发挥到极致。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8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除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00元学费后以及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2
.在网络媒体上,为什么“痛感新闻”给人扑面而来,甚至是铺天盖地之感?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与“正面新闻”特别是“赞歌新闻”相比,人们更相信“痛感新闻”的真实性。网络媒体以“置顶”“头条”等形式吸引人们眼球,以增加点击量。3.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延长工时,加大劳动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等。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例文】
面对痛感新闻,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
这个星期以来,心绪不宁,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随着奥运会的结束,积攒了四年的狂热逐渐隐退,后奥运时代纷纷恢复了日常节奏,负面新闻扑面而来,令人躲闪不及,顾此失彼。这就是所谓新闻文本读者情绪失控。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2019年,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2019年12月,在被关押、服刑13年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拨乱反正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14年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近6年来,富士康被曝出至少14起员工自杀事件,死因均为坠楼,开除患病教师并不是个案,女大学生遭遇同样的诈骗电话被骗光学费的事也屡见不鲜。循环报道的负面新闻,描述的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但不会遮蔽世界良善的一面,还应有赖于读者们的感悟和努力,激发和促进更多的美好和善意。在新闻阅读的痛感里,且保持住这份警惕性
相关文档
- 高考二轮复习生物专题测试广东用专2021-05-21 19:46:467页
-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八Unit4P2021-05-21 19:46:2522页
- 高考真题数学江苏卷含答案2021-05-21 19:46:0118页
-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物质结构与2021-05-21 19:45:50105页
- 高考数学考前必看系列材料之一基本2021-05-21 19:45:509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2021-05-21 19:45:4016页
- 2021届新高考选考化学一轮复习苏教2021-05-21 19:45:104页
- 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分层突破练2021-05-21 19:45:1010页
- 高中生物高考总复习全案(珍藏版)标2021-05-21 19:45:0053页
-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微专题14电磁感2021-05-21 19:44:5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