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0 KB
  • 2021-05-21 发布

2017中考议论文阅读汇编

  • 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7·湖北随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0题。(9分) ‎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的一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嘉宾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首播的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和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银屏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繁华世俗里,搭建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有些人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忙里偷闲,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记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语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如今的银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里压力太大,希望生活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这些节目大都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和时代背景,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导致受众面相对狭小。而《让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的深处。‎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化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到更多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2分)‎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17.《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18. 对比论证。将《让读者》与其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 触动观众同理心” 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19. 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20.C。‎ ‎【2017·云南】(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0分) ‎ 给“理想”建个朋友圈 陈焱 ‎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回答过许多类似的问题。我的答案始终都是“科学家”。那么,年轻人,你的答案是什么?你将怎样实现理想呢?‎ ‎⑵我的秘诀是给“理想”创建一个朋友圈。‎ ‎⑶第一位好友是“赤子之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颗婴儿般单纯、善良、天真的心。但是社会上,许多人的理想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时,往往只看到行业的光鲜和较高的收入,但却看不到背后的辛苦和巨大的压力。这种基于功利的理想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就会灰飞烟灭了,而赤子之心则能赋予我们建立理想的基石和追求理想的执着。‎ ‎⑷第二位好友是“兴趣激情”。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未知的科学问题或未解的技术难题,这样的创新工作不会一帆风顺,注定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失败与成功交替前行的过程。但我知道,兴趣与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对理想的事业感兴趣,就算困难重重,也不觉得多苦,反而更能充满激情地去努力。‎ ‎⑸第三位好友是“踏实合作”。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其间布满了各种各样不可预期的、难以逾越的困难。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细节决定成败”的心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才能始终朝目标不断迈进。。‎ ‎⑹最后一位好友最重要,决定了“理想”的高度——“责任使命”。当今的中国对于青年人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祖国给了我们很大的舞台,年轻人在唱主角,前辈们在默默支持、推动我们进步。同时,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给予我们厚望。年轻人的奋斗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年轻人应乘势而为,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抱负,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使命,秉持立身养德的坚守、立志报国的追求、胸怀天下的担当,才能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⑺有了这四位好友,“理想”的朋友圈就会吸引和聚集更多的正能量,托举起我们的理想信念,也托举起我们的“中国梦”。而这也正契合了“五四精神”——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民日报》2017年5月,有删改。作者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18. 文章以“给‘理想’建个朋友圈” 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2分)‎ ‎19. 第⑶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0. 第⑸段作者只谈了“务实”而为谈“合作”, 在横线上为其补充一个论述“合作”的重要性句子。(2分)‎ ‎21. 请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文中哪一位“好友”对你实现理想最重要。(3分)‎ ‎【2107·哈尔滨】(四)阅读《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回答20-23题(12分) ‎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童话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从容淡定,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从容淡定,表现为“八风吹不动”。所谓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意思是说:无论顺境还是逆境,称赞还是诽谤,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释。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你认为有豁达的胸襟,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还需要健康心态。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炼成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他排除感人,从容淡定,潜心治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使自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选文有改动)‎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1.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2分)‎ ‎⑴苏轼政治失意,兄弟分离,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之中。( )‎ ‎⑵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 ‎22. 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3分)‎ ‎23.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4分)‎ ‎【答案】20.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21.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2. 这个世界很混乱,我们不要为其所扰,应先致力于把自己做到铸造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3.做到从容淡定,需要有远大的目标,深厚的情怀,豁达的胸襟和专注的精神。‎ ‎【2017·济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0分)‎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04﹣18,有删改)‎ ‎14.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16.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5. ‎【答案】14.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评分标准:共3分,只答第一段最后一句2分)‎ 16.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评分标准:每层次1分,共4分)‎ 17. ‎(1)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论证了呆在舒适区的危害。(2)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论证了呆在舒适区的危害。(评分标准: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作用1分,共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6.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7.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5.B6.D7.C ‎【2107·长沙】(三)议论文阅读(共8分) ‎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 ‎③‎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 ‎④一个政府也应该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9.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2分)‎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 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20.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蟹”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4分)‎ ‎【答案】19.C 20.C ‎21.作用:引出论点。( 2分)不能,(1分)因为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1分)‎ ‎【2017·湖南邵阳】(三)议论文阅读(20—23小题,共8分)‎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 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 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2 分)‎ ‎21.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2 分)‎ ‎2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23.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20.(2分)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 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1.(2 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任写两种即可)‎ ‎22.(2分)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23.(2分)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 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意思相近即可)‎ ‎【2107·海南】(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8~21 题。(11 分) ‎ 俭以养德 张玮 ‎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 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 20 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德的优良传统。 ‎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 ‎⑦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7 年 04 期 有删改)   ‎ ‎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2 分)‎ ‎19.文章第④、第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20.下面四个例子均来自课文,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2 分)‎ A.在买牡蛎时,我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母亲吓了一跳,骂我是疯子。——《我的叔叔于勒》‎ B.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台阶》‎ C.在鲁镇,只有阔绰的穿长衫的人才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D.杨二嫂由于生活不景气,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碗碟等小东西。——《故乡》‎ 21. 请在第⑦段的横线上给文章补写结尾,回应论点,总结全文。(3 分)‎ ‎【答案】‎ ‎(二)《俭以养德》 (11 分)‎ ‎18.(2 分)俭以养德(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9.(4 分)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这一典型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不能坚守节俭的底线,最终害人害己”的论点。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引用了《左传》和白居易的名言警句有力的论证了“节俭可以给人带来益处,奢侈会把人推向深渊”这一论点。【 评分标准:4 分。论证方法 2 分,作用 2 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0.(2 分) B ‎21.(3 分) 示例:俭以养德,一个“俭”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做到,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砥砺自己的德行,不断提升自己!【评分标准:3 分。回应论点给 1 分,能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语言总结全文给 2 分。有欠缺酌情扣分】‎ ‎【2017·新疆】(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共20分)‎ 节制是心灵的闸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A】‎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有删改)‎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 人要从内心学会节制     ‎ ‎21、文中③④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2. ①从反面论证角度论证②通过举出李戲草菅人命,不思进取;虞国君主贪图享乐,终至亡国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不懂节制的危害,从而出了更全面地论证人学会节制的重要性,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2、下面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3.①放在A处合适②此材料作为论据是论证人学会节制,计划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与A处表达的内容相符③而B处的主要观点是怎样才能做到有节制,材料与此不符,所以放在A处更合适。‎ ‎23、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要“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6分)‎ ‎(1)有了节制的闸,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2)没有节制的闸,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  ‎ ‎【2017·江苏连云港】‎ (五) 阅读正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9分)‎ 在“无纸时代”, 读纸质书 作者:祝 勇 ‎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  ⑦‎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2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分)‎ 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实提出“只有纸质的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21.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分)‎ 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 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2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3分)‎ 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作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为自由自在。‎ ‎23.第③段中的脚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 24. 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4分)‎ 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生的好感。‎ ‎【2017.湖北荆州】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 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 ‎19.(2分)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21.(2分)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 ‎22.(3分)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3.(2分)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安静时是一个_______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_______的自己。‎ ‎【答案】19. 示例: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 ‎(答题要领:抓住关键词“从不”,形神兼备即可)‎ ‎20. 示例一:“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示例二:“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向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答题要领:从“盛下”和“放下”两个角度作答,语意相近即可)‎ ‎21.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2.第③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评分标准: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得2分,加上恰当分析再得1分,共3分)‎ ‎23. 示例一:①安静时是一个厚重、可靠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轻浮、浅薄的自己。‎ 示例二:①安静时是一个低调、内敛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喧嚣、浮躁的自己。‎ 示例三:①安静时是一个温和、谦逊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虚荣、丑陋的自己。‎ ‎(评分标准:答对一小题得1分,共2分)‎ ‎【2017·湖南衡阳】‎ ‎18. 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9. 全文主要运用了_____论证和_______论证。(2分)‎ ‎20.选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做简要分析。(2分)‎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答案】17. 守住信念才有成。‎ ‎18.(1)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2)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19. 举例论证和对比(正反)论证。‎ ‎20.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 ‎【2017·北京】(三)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完成17-19题。(共9分)‎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 ‎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7.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 和 。(2分)‎ 名节操守 理想志向 不可改变 人间正气 大义凛然 出生入死 ‎18.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甲】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乙】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丙】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19.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4分)‎ ‎ 答: ‎ ‎【答案】17. 答案:名节操守、理想志向 解析:这个题目主要考察的是关于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关键信息,我们中心论点的理解主要源于分论点的内容,文章从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分析,分析了个人和群体对自己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的坚守和付出,所以对于我们理解中心论点有帮助的关键词语,就能推断出来。‎ ‎18. 答案:丙 解析:在横线处填写的句子,从文中的结构上来分析,属于文本的过渡句。句子在选择的时候,考虑要承接上文的内容,同时又对下文又引出的作用,上文说的是关于个人的内容,下文说的是关于群体的内容,且内容的范围有所扩大,所以递进式的关联词合适,很容易能选出答案。‎ ‎19. 答案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达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 答案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之《伯夷列传》中伯夷和叔齐。两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对两人所表现了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体现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我们会面对各种诱惑,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节,不改初心,不受诱惑。‎ 解析:议论最后一个题型,考查的是列举论据,理解文章的语句,题目在设计时,选定的范围是我们阅读过的作品中,同学们在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我们中考范围内要求读过的名著,也可以选择我们课外阅读过的作品,只要人物事迹及其特征能体现对名节操守的坚守,对理想志向的追求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善借者赢天下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 “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歹 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4)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5)“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4分)‎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答案】‎ ‎(1)善借者赢天下。‎ ‎(2)举例论证,举美国亿万富翁丹尼尔•洛维洛从银行借贷成就自己事业的例子,具体论证“善借者赢天下”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3)不能。画线句先说丹尼尔因善借成就自己的梦想,后说刘邦因善借铸就辉煌的人生,与第②③段的顺序一致,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示例: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的谋略,被刘邦击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刘备三顾茅庐,任用诸葛亮联吴伐魏,才有三国鼎立之势;周杰伦因为有方文山为他写歌,他的音乐事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而方文山也因为有周杰伦这样出色的歌手演唱他写的歌曲,他的创作事业才能如日中天。(正、反面事例均可)‎ ‎(5)(4分)围绕选文谈“善借”(积极借助人或物)得2分,结合材料谈不当借或不“善借”得2分。示例:从文章来看,“善借”就要积极借助外物和他人的力量,并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材料来看,“善借”应当知道,有的东西不能借,如高利贷;有些东西要借的巧妙,借得聪明,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 ‎【2017·广东】8.(10分)‎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 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4分)‎ ‎【答案】‎ ‎(1)D ‎(2)B ‎(3)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要求正面回答。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 ‎【2107·遵义】‎ ‎(二)说“正”(12分)‎ 李建永 ‎①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厚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yá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阐释的“刚健中正”。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于生长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中正的“正”来自于“中”,正气来自于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淳化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仅道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⑤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仅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计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正是“正”字所蕴含传统 政治文化意义。‎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正直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人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 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明知故犯。倘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1.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 ‎ ‎12.文章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3分)‎ ‎ ‎ ‎13.文章对第⑦段划线句作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3分)‎ ‎ ‎ ‎1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养中持正”。(3分)‎ ‎ ‎ ‎【答案】11.人应刚健中正(3分)(人应具有正义、正气。答对1点给2分,共3分)‎ ‎12.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要秉持公道正义,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1分);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对自己的岗位事业的担当和使命)(1分);接受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1分)(共3分)‎ ‎13.道理论证(引证法)(1分)。引用俗语通俗地阐述了不坚守正义,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的道理(1分),进而论证了本文要坚守正义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1分)。(共3分)‎ ‎14. 实例:要有正气,有责任与担当;要守正气,守住底线,不忘初心,不随波逐流;要接受别人的批评与监督,听取别人好的意见。(每点1分,意近即可,共3分)‎ ‎【2107·黑龙江】(三) 阅读《培养自己的“静能量”》一文,回答第18——21题。(共8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 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20.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21.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分)‎ ‎【答案】(三)阅读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答18——21题。(共8分)‎ ‎18.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评分标准:(2分)准确即可。‎ ‎19.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曾国藩的事例,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评分标准:(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 ‎20.示例一: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 ‎ 示例二:司马迁遭受宫刑在狱中依然静下心来完成《史记》。‎ 评分标准:(2分)。示例列举恰当能证明观点即可。‎ 21. 评分标准:(2分)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谈出感受,语言简洁即可。‎ ‎【2017·湖北黄冈】(二)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第18—20题。‎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8.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2分)‎ 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8.【甲】处填B句,【乙】处填A句。(2分)‎ ‎19.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2分)‎ ‎20.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2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方法及作用。本小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中常见的引证法的作用。应是:呼应开头,强化了论点,有很强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湖北咸宁】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中/华-资*源%库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 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17.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分)‎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第3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答案】‎ ‎16.不能。“往往”在句中表示话多半句,危害越大。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句子就成了“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大得多”,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 ‎17.内容上 结构上 ‎18.事例论证,论证了在物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 ‎19.C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性语言的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段落处在的位置不同,作用也是不同的,一般文段在中间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的作用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作用能力。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第④和⑤段写的是安静的人和不安静人的两种不同表现,是对比论证,“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是比喻论证。‎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黄帝造“够”字的故事引出关于“够”的论题。故C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7·湖北郴州】12.【议论文阅读】(6分)‎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 ‎④破,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人民日报》) ‎ ‎(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2分)‎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 B. C. ‎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② → ③ → 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2分)‎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俄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答案】‎ ‎(1)A ③B ①C ② ‎ ‎(2)答案示例:②总说何谓“守破离”③分别论这“守”、“破”、 “离”‎ ‎(3)放入第③段。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 ‎【2017·湖南娄底】(四)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 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 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2017年04月25日《人民网》,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 ‎(2)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答:   ‎ ‎(3)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 ‎13.(1)对比论证,将古人与现代人的阅读环境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2)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关键要读懂经典中暗含的精神,表现出的思想内涵.;(3)我认为这些同学的观点是不对的.经典是思想丰富的作品,它重如千钧、庄严肃穆,阅读之后会让人思想厚重,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虽然通俗、有趣、刺激,但思想肤浅,没有教育意义,甚至还会将读者引入歧途,作为一时的娱乐可以,长期阅读还是经典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与精神.;‎ ‎【217·湖南湘西】14.阅读邓拓的《不要空喊读书》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 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 ⑪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 ⑫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原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3)第九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4)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答案】【分析】这篇文章以“读书”为中心展开论述.文章第①段摆出论点,并对错误观点给予否定;第②段,分析“空喊读书”者的三种不同表现;第③~⑪段,具体分析改变三种“空喊读书”者的方法;第⑫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读书不要空喊,我们要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下手,多读书,读好书.‎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自己来概括.‎ 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议论的话题,文章围绕着“空喊读书”这一错误的读书现象展开,作者在开篇第一段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 ‎(2)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本段中将马融比作“绣囊”,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来证明上段提出的问题,即: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3)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第一问,代词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结合前文内容的理解,可以看出,“这样”指的就是本段开头提出的“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 第二问在读懂本段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原因在文中作者也分析了,是因为“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解答要读懂故事,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表述感悟启发,注意表述流畅,语言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答案:‎ ‎(1)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认真读下去.‎ ‎(2)比喻论证;将读书有所成的马融比作“绣囊”,论证了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的观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①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会被批评为读死书.②因为反对读死书指的是读书目的不正确,并不是说认真读书就是读死书.‎ ‎(4)①读书要认真仔细,善于思考;②广泛的读书积累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③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2017·湖南益阳】(四)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9分)‎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8. 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2分)‎ ‎19.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4分)‎ ‎20.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选自《孔孟论学习》)‎ ‎(四)18.(2分)“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均可。(答对一个即给分)‎ ‎19.(4分)示例一:比喻论证(1分)。将“取经路”比为“流水填满空洼前行”,(1分)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2分)示例二:比喻论证(1分)。将“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比为“钢铁在反复的灼烧、锤打”,(1分)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2分)‎ ‎20.(3分)不能。(1分)因为“掘井”句阐述的观点侧重“坚持才能成功”,而本文论述的观点侧重“只有历经磨炼,品味过程,才是成功”,所以不能成为本文的论据。(2分)‎ ‎【2017·江苏常州】(二)阅读议论文,完成11~15题。(共13分)‎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2分)‎ ‎ ‎ ‎ ‎ ‎1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 ‎ ‎ ‎ ‎1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 ‎ ‎ ‎ ‎1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 ‎ ‎ ‎ ‎ ‎ ‎15.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答案】1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论证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解析: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论证本文的标题“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12.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题时,首先应清楚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3.“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在战场上的蛾±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优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词语赏析要先理解其本意,再联系文本解释说明。‎ ‎14.第⑥段主要观点是:在战争中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战斗意志,重点不在于克服困难。殴此不艟证明。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与论点关系的把握能力。解愿时,应先认真分析论据,然后梳理选文的观点,最后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5.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议论文知识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A项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B项应是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进行论证,最后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中心论点。C项从文章第⑦段可看出,作者的观点是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与主宰。‎ ‎【2017·泰州】阅读陈凌的《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完成15-17题。(10分)‎ ‎①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①意外走红,圈粉无数,还以超5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这一冷门题材的影片,何以“口碑与票房齐飞”?‎ ‎②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这些年,从《大圣归来》到《夏洛特烦恼》,从《釜山行》到如今的《摔跤吧!爸爸》,其高票房都是靠好口碑。“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并不能征服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③追求口碑,并不意味着对观众的讨好和迎合,而要以饱满的细节叩开观众的心门。随着《摔跤吧!爸爸》的热映,一个关于幕后花絮的视频也在网上热传。为了还原不同年龄的父亲形象,饰演“爸爸”的演员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选择先增肥54斤,再在5个月内像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姐姐”强忍一周六天专业训练带来的疼痛,只因怕被人说“不够强大来演摔跤手”;“妹妹”为了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也跟着训练了9个月……正是演员从头到尾的用心,才让电影里的每一场对决,都像真实的比赛,扣人心弦;也正因为影片真实到饱含“烟火气”,才能以温情、成长、梦想等引起朴素的共鸣。‎ ‎④用心的电影既能收获观众的掌声,也会引发思考。这部片子不但关注女性权益,直击印度重男轻女的现实问题。而且,“把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拍出来了”,触动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怎么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子女又该如何才能读懂父爱这部“震撼心灵的巨著”?正是对社会痛点的关注和思考,这部作品才得以打动无数观众。‎ ‎⑤一言以蔽之,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这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启示。‎ ‎(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改。)‎ ‎【注】①电影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故事。‎ ‎15、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             和               ‎ 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        。(3分)‎ ‎16.概括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                                                                                ‎ ‎17. 怎样才能拍出与人心相遇的好电影?《摔跤吧!爸爸》给了我们深刻启示,请概括。‎ ‎①                      ‎ ‎②                 ‎ ‎15【答案】获得高票房的电影靠的是好口碑 不能征服观众的电影靠的是套路 “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意对即可,不一定用原文。《人民日报》原文第二节第一句话是“好的影片总能到达观众的心里”。)。‎ ‎【解析】此题属于“论证方法”题。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抓住原文中“好口碑”和“套路”这两个关键词组织答案即可。这里对比论证的好处,是为了论证本小节的分论点——“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 各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证明论点。只是要分清是证明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 ‎16. 【答案】本节在开头先提出“好电影会引发思考”的观点,然后分析《摔跤吧!爸爸》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反思。最后得出结论:关注和思考社会痛点,这样的好电影才能打动观众的心。‎ ‎【解析】问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一般答题格式为“本节在开头先提出了……的论点,然后具体分析了……,最后总结上文,得出……的结论”‎ ‎17.【答案】一是演员要用心去表演,这样电影才能用饱满的细节让观众有一种真实感。二是电影题材要关注现实和社会痛点,这样才能引发观众的思考。‎ ‎【解析】本题属于“把握论点” 类题(也可看作“个性启示”类题)。这里是把握文章三、四节的分论点,要抓住关键词句(第三节有“演员用心”“饱满的细节”“真实”,第四节有“关注……现实”“触动……反思”),尽量用原文词句组织答案,答案的格式是“……要……”(有时“……是……”)。分值是4分,答案可能是四点。‎ ‎【2017·江苏宿迁】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 勇 气 ‎【美】爱默生 ‎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 ‎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熙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 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 ‎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 ‎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 ‎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 (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 ‎10.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3分)‎ ‎ ‎ ‎ ‎ ‎11.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 ‎ ‎ ‎ ‎1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 ‎ ‎ ‎ ‎ ‎13.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3分)‎ ‎ ‎ ‎ ‎ ‎10.首先由人的本性是怯懦的说起,提出勇气的可贵;然后从“外界的鼓励“了解环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念”等三个方面谈获得勇气的途径(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获得勇气);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具有勇气(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议论文的思路是围绕着“论点”展开的,其大体思路是提出论点,分析论证论点,得出结论。本文围绕“勇气”,提出了相关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解答时要紧扣“勇气”二字,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 ‎11.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鲐论证、类比论证等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人面临危险的处境需要准确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可获得勇气的观点,使说理深入浅出,观点更鲜明。(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运用。先找出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解答时可以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如“当……”“就如同…‘正如”“可是”等进行判断。其作用是对相关观点进行论证。‎ ‎12.这句话的意思是信念能够使人具有勇气,即使面临死亡,也能泰然自若,乐观地认为死亡是上帝给他的特殊礼物。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既要写出句子的字面意思,还要探究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要围绕“勇气”“信念…‘乐观”等关键词展开。‎ ‎13.示例:鼓励会让人获得勇气。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我特别紧张,愣在台上,这时候,看到班主任对我竖起大拇指,我鼓起勇气,战胜了恐惧,发挥出色。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孵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从②~⑥段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回答;自己的生活实践(经历)要能够证明相关论点。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 ‎【2017.江西】(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21题。(13分)‎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8.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19.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4分)‎ ‎20.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3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 ‎【答案】‎ ‎18.(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文章中红字部分)‎ ‎19.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正面论证观点(2分),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反面论证观点。‎ ‎20.【示例 】例句: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 分析: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1.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强调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解析】‎ ‎18.试题分析:要做对此题,需要学生找到相关语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归纳。文章的第2.3.4段均有相关表述。要注意提示语。参照文章的红字部分。‎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性语言的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分析: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解读,不能天马行空、乱说一气,需要联系文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等,针对文章的某个点进行有意义的阐释和解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17·宁夏】(二)(10分)‎ 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 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 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 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A)与(B ‎)。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 (文/朱永新,有删改)‎ ‎14.请指出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并为其补充一个正面论据。(2分)‎ ‎15.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2分)‎ ‎16.将“充实”“宁静”两个词语分别填写在第⑤段中A、B两处,并说说理由。(2分)‎ ‎17.文章②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18.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的作用。(2分)‎ ‎ (二)(10分)‎ ‎14.(2分)分论点: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论据:略 ‎15.(2分)引用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功,阅读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16.(2分) A 宁静 B 充实 与本段所论述的顺序一致:一个人只有心灵得到宁静,才能专注去阅读,积累知识,满足内心的需求,精神获得陶冶与升华,最终生活得到充实;阅读让喧嚣的沉静,让浮躁的厚重。‎ ‎17.(2分)不能调换。这四个段落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阅读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力,民族才能有凝聚力,民族有了凝聚力,国家在世界上才能有竞争力,最终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18.(2分)由对阅读力的论述,得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全文论述的内容,提出中心论点。‎ ‎【2017·青海西宁】13.阅读张保振的《交友之道》,回答问题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3)文章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指出第三段和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 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 论证方法:‎ 作用:‎ ‎②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论证方法:‎ 作用:‎ ‎(5)阅读第四段,仿照画线句子,在“当你一帆风顺”之后再续写一个句子,是上下文语义连贯。‎ 仿照: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 续写:当你一帆风顺,   。‎ ‎【分析】这篇议论文条理明晰,第①段由古代的俗语及古文名句,引出中心论点: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第②~⑤段,分别从择友、取友、结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交友;第⑥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交友要交优,才能走出一条辉煌人生路.‎ ‎【解答】(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议论文的论题一般出现在文题或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根据文意来概括.‎ 本文的标题是“交友之道”,给出了论题,结合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论点即为首段的末句:交友要有选择,更要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2)本题考查议论文引用俗语句言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引用的内容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议论文的开头往往是提出问题,结合引用的俗语以及古籍内容来看,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在内容上引出了中心论点,并起到论据的作用;在结构上,则是引出放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3)本题考查议论文语段的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位置进行考虑.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提出中心论点;针对某种现象(引用某个名言)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论题);摆出错误论点,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据此判断解答即可.‎ 本文第二段,在内容上用一个设问句提出了下文要论述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在结构上,很明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衔接的作用.‎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及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结合两句话内容,可以看出①句用的是道理论证,又可称为是引用论证,论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一定要慎重择友的”的观点.②句主要用的是举例论证,举战国时期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的事例,论证“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的观点.‎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续写与仿写.续写,指的是内容要与前文保持一致,仿写,则表示表述的语句要与示例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结合语境来看,这里要写的是这种“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表现在你处于危险中,他们并不会出手相助即可.‎ 答案:‎ ‎(1)“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或“交友要有选择,更要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或“友也者,友其德也”.‎ ‎(2)开头用俗语以及古籍(《诗•小雅》和《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语录做道理论据,既表明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又顺势自然引出并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为开启下文做引导和铺垫.‎ ‎(3)在内容上作者用设问句进一步提出了要论述的问题;起到了引导读者思考的作用;同时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由古到今的)过渡衔接的作用.‎ ‎(4)①论证方法:引证法(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作用:引用古人的语录,进一步论证了作者“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一定要慎重择友的”的观点.或进一步论证作者“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的观点.‎ ‎②论证方法:例证法(举例论证)‎ 作用:列举战国时期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的事例,以此来直接论证“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的观点,从而进一步(从反面)论证“饮酒要饮醉,结交要结真”(“交友就要交真友”)的观点.‎ ‎(5)示例:乐不思蜀(乐在其中),甚至误入歧途而执迷不悟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指引你.‎ ‎(其中句式相同,字数相同,句意相近)‎ ‎【2017·山东烟台】7.(10分)课外现代文阅读Ⅰ ‎“寒门再难出贵子”吗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例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练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 ‎(文章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观点。‎ ‎(2)简要分析下面注重加点短语的作用。‎ 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 ‎(3)下面材料用作本文的论据,是否恰当?说说理由。‎ 范仲淹两分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4)根据文意,说说你对“寒门贵子”的理解。‎ ‎【分析】文章第①段,开篇点题,引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第②~④段,具体分析什么是“贵子”,以及“寒门弟子”成为“贵子”的多元化方式和社会条件;第⑤段,以《寒门贵子》中的一段话总结全文,指出寒门能否出贵子,关键在于个人的奋斗.‎ ‎【解答】(1)本题考查文段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文章第③段主要举了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成功的例子,真实有力地论证了“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这一观点.‎ ‎(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词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意,再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其所体现出的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句中加点的词“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示后一句内容的来源是有据可寻的,是通过科学研究而来,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议论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3)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与分析.论据是否符合本文的内容,关键要看论据的内容是否能为论证论点服务.‎ 从所给的材料来看,“范仲淹两分丧父,家境贫寒,生活极其艰苦”,可见这是一个“寒门弟子”的故事,“发奋苦读,最终成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表现了寒门弟子通过努力是可以成为“贵子”的,与本文的论点相符.‎ ‎(4)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结合本文阐述的内容与中心论点来看,“寒门贵子”意思就是出生贫寒,或是某一方面受挫的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加上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 答案:‎ ‎(1)举例论证;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2)“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是编造出来的,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性.‎ ‎(3)恰当,因为范仲淹出身贫寒,生活艰苦,是一个“寒门弟子”,但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可见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符.‎ ‎(4)“寒门贵子”指的是出生贫寒,经受过某种挫折,但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加社会的强大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创造出辉煌人生的人.‎ ‎【点评】本阅读第(1)题是议论文阅读的典型题,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别为:‎ 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 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2017·四川广安】二、(二)议论文阅读 ‎14.‎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时,发现“见”字能表达悠然自得之感。又想到在俗本中改为“望”,“望南山”就变为主动寻求,这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对本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 D.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根据本文的内容,谈谈阅读中“入”与“出”的辩证关系。‎ ‎(3)本文第④段划横线的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最恰当?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是作者的心灵契合。”‎ ‎(5)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分析】本文结构清晰,第①段直入主题,指出读书要取得效果,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第②~⑤段,具体分析什么是“入”和“出”,以及怎样才能“知入”和“知出”;第⑥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解答】(1)本题考查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论点是作者在文中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是文章的标题,或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也有的需要自己来概括.‎ 本文的标题给出了论证的话题,文章主要围绕着阅读的“入”与“出”来展开论述,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用设问句摆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读书取得效果,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即可从文中找出答案.作者在分别分析什么是“入”和“出”,以及怎样才能“知入”和“知出”后,在文章的第⑥段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划线句子主要写了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是举例论证,目的在于以苏轼的例子论证“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4)本题考查句子位置的判定.议论文阅读中确定句子的位置,要根据句子的意思与文段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叶圣陶的话,主要表现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结合文章中表述的内容来看,阐述的是阅读中的“入”,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放入此段起到道理论据的作用.‎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答题时要联系实际,围绕阅读要熟读、精思、质疑、用得透脱等相关内容展开,并得出启示即可.如我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会感受到主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坚持写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答案:‎ ‎(1)D ‎(2)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出”则是“入”的目的.‎ ‎(3)采用了举例论证.作用: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了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以达到心灵的契合”这一观点,和第②段的内容一致.‎ ‎(5)答题要点:首先要联系实际,只要围绕阅读要熟读、精思、质疑、用得透脱等相关的内容得出启示就可给分.‎ 示例:我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就会感受到主人公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坚持写作的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2017·云南曲靖】(三)(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 答案: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17.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 ‎                                      ‎ 答题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1分)把“母语”比全“文化母乳”,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在思考、表达和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2分)‎ ‎18.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答案B(作者对网络语文既有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并非全盘否定)‎ ‎19.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3分)‎ 答:                                    ‎ ‎                                      ‎ ‎                                      ‎ 答题示例: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言之有理即可)‎ ‎【2017·浙江衢州】阅读下面《新京报》(电子版)的一篇时事评论,完成13—16题。‎ 最近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摔跤手爸爸打破性别歧视的藩篱,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刚一上映,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①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这次为了出演《摔跤吧,爸爸》,已经52岁的阿米尔·‎ 汗不惜让自己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忽胖忽瘦。由于需要出演电影主角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以在身材上需要阿米尔·汗随着年龄改变而有所变化。‎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折磨成这样呢?替身或者道具,都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演出。②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自己增肥成一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而之所以要打乱19岁、29岁、55岁的拍戏顺序,那是因为他怕戏拍完了再无动力瘦回去。‎ 阿米尔·汗一年只接拍一两部戏,而每接一部戏,都必须全力以赴。由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几乎部部都是经典。但在每一部经典的背后,其实也没多余的“奇迹”或天赋,无非只是超乎寻常的付出和大量汗水而已。‎ 阿米尔·汗的认真劲,会让我想起中国80年代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的那批老艺术工作者。今天,我们都以为,在小鲜肉当道的时代,工匠式的打磨、精雕细琢的演出,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可这个印度的国宝级演员却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用心,永远都不过时。‎ ‎③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这足以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但显然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印度的良心”。让他成就此荣耀的,是他“影以载道”的努力。‎ 阿米尔·汗每拍一部电影,几乎都在关心印度的社会问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关注刻板的教育问题,《我的个神啊》关注的是极端宗教,《摔跤吧,爸爸》则关注女性歧视。‎ 值得一提的是,在拍电影之余,阿米尔·汗还做了一个关注印度当下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视节目,叫《真相访谈》。④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 “唯有真理得胜”,用我们这边的话来说,大概就是 “用事实说话”。‎ 所以阿米尔·汗的三观虽然很正,但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却又极其谨小慎微。他不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煽动家,而更像一个小心求证的优秀记者。为了获得更确切的数据,他和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奔赴印度各地调查、取证,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背后都有数据在支撑。‎ 在儿童性侵这个问题上,他和团队得到的数据,让所有人都大吃了一惊:在印度,竟然有53%的受访者表示,童年时期曾经遭受过性侵。‎ 关心社会,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阿米尔·汗而言,除了让他被人称之为“印度的良心”外,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相反,因为这份“炽热的良心”,他得到不少麻烦和损失。他惹怒过地方政府和印度教激进团体,并且因此丧失了印度电子市集巨头Snapdeal的代言;他的人身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然而,阿米尔·汗不会因此就停止关心社会问题,因为他是阿米尔·汗,是印度的良心。‎ ‎ □曾炜(媒体人)‎ ‎13.作者认为被称为“印度良心”的阿米尔·汗有哪些伟大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 ‎14.编写导读语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下列最适合放在文章前面方框内作为导读语的一项是( )(2分)‎ A.印度国宝级演员再掀热潮!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获得爆棚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2。‎ B.为了女性,他不惜让自己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忽胖忽瘦!他还打乱了19岁、29岁、55岁的人生顺序!‎ C.阿米尔·汗的认真劲,让人想起80年代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的老艺术工作者。关心社会,用心做事,永不过时。‎ D.阿米尔·汗的每部电影几乎都在关心社会问题,为此他惹怒过地方政府和印度教激进团体,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 ‎15.阅读时评类文章要能区分观点与事实,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是表明观点还是陈述事实?请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①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②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自己增肥成一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 ‎③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 ‎④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16.请你联系当前的社会现象,以这篇文章为例,探讨时事评论的特点。(5分)‎ ‎【答案】‎ ‎13.(2分)示例1:用心拍电影,有工匠之心;用电影来关心社会问题;做电视节目关注印度的社会问题。‎ 示例2:阿米尔·汗作为演员,在电影艺术上追求完美;作为社会一员,热心社会工作,有责任担当。‎ ‎14.(2分)C ‎ ‎15.(4分)表明观点的句子有①③ 陈述事实的句子有②④‎ ‎16.(5分)分层赋分: ‎ 第一层级0分。答非所问,没有形成理解,或没有基于文本内容。‎ 示例:这是一则评论;阿米尔•汗是印度的良心。(0分)‎ 第二层级1—2分。能关注到某一方面,或提炼出单一特点。‎ 示例1:电影《摔跤吧,爸爸》最近上映,电影刚一上映,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阿米尔•汗引起关注。(1分)‎ 示例2:时评就是要针对社会热点,电影《摔跤吧,爸爸》刚上映,正是社会热点。(2‎ 分) ‎ 第三层级3—4分。能从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或能全面分析但未能提炼成特点;或有观点,但联系社会现象不够充分。‎ 示例1:这篇时评抓住社会热点,赞扬阿米尔•汗是印度良心,文章借此指出,用心任何时候都不过时。3分。‎ 示例2:从这篇文章看来,时事评论的话题来自最新的社会热点,如刚上映的电影,人们感慨的工匠精神缺失等问题。时事评论在写作的时候会把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论证材料,写得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让人们从简单的事情中明白深刻的道理。4分。‎ 第四层级5分。能全面分析,并概括成特点,充分联系社会生活。‎ 示例:电影《摔跤吧,爸爸》热映,文章由此切入评论,体现时效性。具有针对性:文章提到小鲜肉当道,是针对我国不少演员靠颜值圈钱的不良现象;阿米尔•汗的“影以载道”‎ 是针对当前不少影视作品粗俗无聊,缺少责任担当的问题。具有导向性:文章赞扬阿米尔•汗的良心,特别提到老艺术家们的用心,引导人们要用心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5分。‎ ‎(如果提炼出其它特点,如真实性,通俗性等,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第一,导读文章必须精且简,不要面面俱到,导读文章实际上只起个引子的作用,就好像路上的指路标,在关键处放一个就可以了。 ‎ 第二,导读文章必须趣且奇,读者的心理只是想从导读文章中找到读书的提示,如果导读文章毫无新意,毫无趣味,读者对书本自然也就兴趣大减,导读也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明白,最好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调调读者的胃口。 结合这两点选择C项最符合。 ‎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特点的归纳能力。观点就是表达作者看法、主张的句子,概括总结性较强,事实一般是陈述性质的,这里的表明观点的句子有①③ 陈述事实的句子有②④。‎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时事评论要有现实的针对性。立论有的放矢,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强烈的时效性。对现实作出及时的反应。从社会效益出发,掌握时机,切合时宜。此题能全面分析,并概括成特点,充分联系社会生活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17·江苏扬州】(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1)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 ‎(2)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强调记忆和思维。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数字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沉湎于唾手可得的享受,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 ‎(3)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4)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5)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 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14.写出本文题目的好处(3分)‎ ‎15.简析第三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16.概括第三四段中有些人“获取文化资本”的两种做法。(3分)‎ ‎17.你怎样看待“全民阅读时代,读书并非越多越好”这一说法,阐述你的理由。(80-100字,6分) ‎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引出了关于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接着阐述了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的特点及原因;然后总结全文,贪“多”求“快”的阅读是不足取的.闲暇的阅读﹣﹣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归纳一篇议论文标题的作用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逐点归纳:①是否点明论题 ‎②是否点明本文的论点;③标题运用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④看标题是否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本文题目的好处:点明论题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新时代阅读是越多越好吗?‎ ‎(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论证方法的辨析极其作用.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第③段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的观点.‎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先仔细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第三段第四段,抓住关键句子“获取文化资本”的两种做法作答.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答案:‎ ‎(1)点明论题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新时代阅读是越多越好吗?‎ ‎(2)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的观点 ‎(3)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这说是一种“阅读表演”.‎ 查看全文:http://www.thn21.com/teach/59020_7.html 查看全文:http://www.thn21.com/teach/5902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