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 MB
  • 2021-05-21 发布

高考地理每日一题5月1日5月7日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每日一题(5 月 1 日-5 月 7 日) 频度:★★☆☆☆ 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据此完成 1—3 题。 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A、B 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区域定位不准确,导致无从判断;二是不会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分析区域经济特征,导致判断失误。 1.D 2.B 3.C 1.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内流河为主,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因为地形为盆地,水系呈向 心状。乙位于海南岛,以外流河为主,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形成夏汛,因为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所以 水系呈放射状。 2.甲位于塔里木盆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 3.A、B 两地都在山区,B 地位于海南岛,终年高温,夏季多雨,水源丰沛。 【解题必备】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地理位置特征 经纬度位置:可以确定一个具体地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区域范围,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 西所跨的经度。 海陆位置:从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方面分析。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进行分析。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进行分析。 (2)地形特点 主要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及地形剖面图来判断。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和特殊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 貌)等方面来描述。 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一是某方向高,另一方向低;二是 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3)区域气候特点 从降水、气温、光照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 生产的关系,气象灾害等方面分析。 (4)河流特征 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归属、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 河网密度(支流多少)、落差或峡谷分布、流域面积等。 水文特征:主要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 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1)农业:主要从区位条件及评价、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 型(水分影响)、地域结构类型等方面分析,注意生产结构的调整及其带来的影响。 (2)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地、工厂、市场之间的关系,技术 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3)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4)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以及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等方 面分析。 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乙区域北部和甲区域的气候特征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甲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冬寒夏凉,其形成原因是地势高。乙区域北部的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 雨,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解析】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轮廓形状判断出甲区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乙区域是巴西(主要的地 形区有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等)。乙区域北部和甲区域最大的差异在纬度和地形方面,甲区域是我国 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形成了冬寒夏凉的高寒气候;乙区域是巴西,其北部是亚马孙平原,为热 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该气候的形成受赤道低压带的影响。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 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2)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理解不透彻,导致答题时考虑不全面;二 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足,不能运用教材中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来分析图示地区荒漠化治理措施,导致 得分不高。 (1)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2)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 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1)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 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2)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 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 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 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解题必备】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模板 1.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 “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 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区域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降水稀少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 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 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 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3.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 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和风向等; 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4.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或对策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 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 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 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 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石漠化全称为石质荒漠化,主要指在亚热带湿润区域岩溶发育地区的自然环境下,土壤遭受严重侵蚀, 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广西石漠化地区的 1 000 多万居民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据最新监测结果 显示,广西有石山面积 8.33 万平方千米,占该区面积的 35.3%,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有 3 500 多万亩, 潜在石漠化土地 2 700 多万亩。 (1)广西是我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试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特征分析其产生石漠化的自然原因。 (2)结合对石漠化问题的理解,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广西地区石漠化的蔓延? 【答案】(1)本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石漠 化地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 间的关系。 【解析】(1)要求回答产生石漠化的“自然原因”,限定条件是“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 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应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分析。(2)要求回答遏制石漠化蔓延的措 施,需要根据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所以措施主要从规范人类活动方面分析。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 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 经常洪水泛滥。19 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 1931 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 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表 1 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 1。请将选 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表 1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 世纪 40 年代至 20 世纪 20 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 除河道分汊 ① 、 。 第二阶段 20 世纪 20—80 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 滩地等 ② 、 、 。 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不同开发措施理解不准确,不能根据当地情况确定综合开发方向; 二是对流域开发的意义理解不准确。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 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 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1)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河流不同河段的补给类型有关,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该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 上游主要在瑞士境内,部分补给依靠阿尔卑斯山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春季温度升高,积雪融化, 形成汛期。夏季温度高,冰川融化量加大,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川不再融化,河流进入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全年降水均匀,所以全 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因此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该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治理措施,整治河道,裁弯取直,主要是增 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开发河道的航运功能;梯级开发,整理河谷可以发电、改善航运条件, 同时整治河谷有利于本地的土地开发。(3)“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 拥有重要的作用与权力,此题可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管理局建设的原因。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 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和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有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 各部门的利益,河流流经地区较多,开发和整治困难较大,需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一个统一的机构作为保 障,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效益最大化。(4)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 汊”与“恢复河流生态作用”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的特征, 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河流的弯曲度增加可以增加河流的长度、增加河道分汊、增加河流的河网密 度,进而增加水面面积和湿地面积,恢复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等;通过弯曲度的增加和分 汊的增多,能够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水流的净化能力,进而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解题必备】 流域综合开发 1.流域综合开发条件的评价 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条件决定了流域的开发方向。流域的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结合流域的地 理条件确定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向。流域综合开发条件的评价分析如下: 2.流域开发与整治的分析模式 由于各个流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 然各不相同。但是,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的基本程序大致上是相同的。 (1)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 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2)在此基础上,对流域自然、人文地理要素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3)根据优势条件确定流域(或某一河段)发展的方向及其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同时针对制约因素因地 制宜探寻治理的对策。 能源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评价某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角度 因素 分析内容 地理区位 国内位置和国际位置、海陆位置 资源分布状况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 交通条件 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运输方式等 劳动力 数量和素质 工业基础 社会协作条件 农业基础 从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入手 市场 包括区内、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2.资源型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非可再生资源(本地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2)资源枯竭:随着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落,效益下滑,失业人员大增。 (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 而一些技术型的产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因此新兴产业不愿进驻,地区的经济活力不足。 (4)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由于很多资源型企业在此集聚,导致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企业效益下降,甚 至出现产业转移、外迁现象。 3.应对措施 (1)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其数量,扩大其规模;鼓励和引进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 (2)发展科技和教育,为地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 3.5 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 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 80%以上。下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 材料二 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目前,沙特的能源消费保持着 6%—8%的年增长率。为了 满足不断攀升的能源需求,沙特计划大力发展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贡 献率提高到 50%。 (1)分析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竞争力强的原因。 (2)简述沙特阿拉伯在内陆地区发展太阳能的优势条件。 (3)指出沙特阿拉伯大力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答案】(1)沙特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大,油田规模大,埋藏浅,能够自流喷发,易于开发, 开采成本低;石油品质好;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海运成本低。 (2)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热量高;气候干燥,云量少,太阳光照强。 (3)能源结构方面:能源结构从依赖石油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化转变;环境方面:减少石油燃 料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经济方面:从依赖原油出口,向石油化工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解析】(1)根据材料一对波斯湾沿岸地区石油资源特点的描述和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分布,作为波 斯湾沿岸最大石油生产国的沙特阿拉伯,具备石油开采成本低、运输成本低和品质好的优势。(2) 根据图中沙漠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等信息,可知沙特阿拉伯在内陆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纬 度低,太阳辐射热量高;云量少,太阳光照强。(3)此题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对国家未来可持 续发展”。沙特计划大力发展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贡献率提高 到 50%,改变沙特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比重,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从长远 来看,降低沙特对原油出口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沙特经济可持续发展。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图甲、图乙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B.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C.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D.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双选) A.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B.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C.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读图分析能力不强,不能从图中提取该地农业特征的相关信息,导 致判断失误;二是对立体农业系统的理解不透彻,导致判断错误。 1.BD 2.CD 1.读图甲可知,山上河谷养种鱼不需要捕捞,可顺着河水到水稻田放养,更便于饲养、捕捞;村寨秧田养 鱼苗,便于农户饲养管理,提高鱼苗存活率;山腰梯田坡度较大,不利于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 鱼粪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稻田内稻花可作饵料。 2.读图乙可知,农户、鱼、水稻与梯田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该模式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 低生产成本,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种植水稻和养鱼主要满足农户生活需求,受市场影响较小;梯田种植与 养殖以农户人力为主,专业化程度较低。 【解题必备】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区域农业发展问题 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 问题,如土壤盐碱化、沙化等;二是人们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高利润,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和 农产品的污染。 2.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各业要全面 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 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 善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 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 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出 现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浙江多地农村涌现特色农产品基地,简称农特基地,形成上游农产品生 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全产业链集聚。读图,完成 1—3 题。 1.近年来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 A.气候变化 B.河流整治 C.交通便利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2.新的运营模式 A.增加产品库存 B.增加销售环节 C.依赖信息联系 D.增加销售成本 3.全产业链集聚有利于农村 ①提高人口迁出率 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 ④提高老龄化人口比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 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 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 20 时左右至次日 10 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 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 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 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 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 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 围。 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1.D 2.C 3.C 【解析】1.根据材料提示,“互联网+”在浙江农村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也就是说互联网和农业 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出现一些特色农产品基地。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这种新的运营模式,其种植的农产品是依据订单多少来确定的,而图中吃货、 微商、营销公司和农特基地之间联系,也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订单生产,由此可以减少产品库存, 减少销售环节和销售成本,从而可以推出新的运营模式对信息联系要求高。 3.上游农产品生产—中游农产品加工—下游农产品销售和旅游等全产业链集聚在农村,有利于加快 农村的交通运输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迁出;农村人口迁出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口迁出 则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口比重。 【答案】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 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 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4.若选择问题①,应侧重分析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优势及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茉莉鲜 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 60%以上”可知,横县适宜茉莉种植,茉莉 花茶产业的规模优势明显,对其他地区的启示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并扩大生产规模以 取得规模效益;同时,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茉莉花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若选择问题②,应针对茉莉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以提高茉莉花茶产业竞争力的措施, 具体应从研发、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市场开拓、品牌维护等方面提出措施。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11.6%,占全国产量的 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 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 50%和 4%。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利 。 弊 。 (2)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能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钢铁 工业发展的意义;二是知识迁移能力不强,不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区域特征确定该地区工业可持续发 展的措施。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加剧水资源短缺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大能源、交通压力 (2)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环境 保护 (1)河北发展钢铁工业对河北地区的影响,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钢铁工业可持 续发展的途径可借鉴鲁尔区的经验,如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环境保护。 【解题必备】 区域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 在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的条件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 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 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 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区域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 轻工业―――――→积累资金 提高技术 重工业 ―――――→加强基础工业 提高科技水平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3.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 的情况存在差异,所走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也存在差异。 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因此各区域应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美化环境等 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攀枝花是我国第二大铁矿区,攀钢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2014 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 力加大、宏观调控偏紧、转型任务繁重的背景下,攀枝花市工业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武汉市 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基石,大力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产业亮点纷呈“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 临港”四大工业促使板块经济逆势而上,GDP 全年增幅 9.7%,提前一年进入“万亿元 GDP 俱乐部”。以下 为攀枝花市位置图(图 1)和武汉市位置图(图 2)。 材料二 下表为 2014 年武汉与攀枝花经济统计数据表。 GDP(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比值 工业结构 钢铁工业产值(亿元) 武汉 10 069 3.5∶47.5∶49.0 汽车、装备 钢铁、石化、食品 1 000 攀枝 花 870 3.5∶74.6∶21.9 钢铁、钒钛、能源、化 工、采矿、机械 725 (1)结合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分析攀枝花市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 (2)借鉴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经验,攀枝花市应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 【答案】(1)国内外钢铁市场的需求量减少;攀枝花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低,经济增长 点少;以钢铁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优化工业结构,降低钢铁工业比重;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解析】(1)在了解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前提下,从钢铁市场需求、攀枝花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特点等 方面分析原因。(2)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科技、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 2003 年和 2013 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 1—2 题。(双选) 1.与 2003 年相比,2013 年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不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导致判断错误。 1.AC 2.AD 1.与 2003 年相比,2013 年地表水、地下水供水减少,再生水、南水北调供水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 高,供水总量下降;农业、工业用水减少,生活、环境用水增加,其中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用水总量增加。 2.南水北调可减少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解题必备】 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 1.调配原因 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 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可用下图表示)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1)节流: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2)开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 (1)资源供应:要保证其稳定性、安全性。 (2)线路造价:要考虑其经济性、合理性。 (3)沿线条件:要考虑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4)工程影响: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 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 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川气东送项目,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工程,包括一 条主干线(四川普光至上海)、一条支干线和三条支线。其中南京支线起于安徽宣城,止于江苏南京。据此 回答 1—2 题。 1.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下列关于川气东送项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项目的优势在于输入地市场广阔 B.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明显改善四川省大气环境质量 D.天然气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答案】1.B 2.A 【解析】1.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与供气没关系;川气东送工程主要气源地是四川盆地,而轮南到上海 的西气东输,除塔里木盆地外,还有陕甘宁气田作为补充气源,排除②④,选 B。 2.由材料可知,川气东送项目主要向上海、南京等能源短缺的地区供气,即这些地区为川气东送提供 了广阔的市场条件;川气东送并不能带动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会取代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 中的地位;该工程对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璧山区位于重庆西部,是重要的城市功能区之一,其制鞋业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并成长为支柱性产 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制鞋业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呈现出“东鞋西移”的现象。璧山 区遵守“创新+资本=新动力”的经济逻辑,稳步推进西部鞋业建设,被誉为“中国西部鞋都”。下图为 璧山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1)试分析璧山区成为“中国西部鞋都”的主要原因。 (2)阐述“东鞋西移”对我国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二是不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 (1)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吸引投资的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制鞋业发 展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2)带动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西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1)从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政策、交通、劳动力和技术等方面分析原因。(2)从经济、社会、产业和城 市等方面说明“东鞋西移”对我国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题必备】 产业转移的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现实中, 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二、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如下图: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如下图: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发 展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 世 纪 80 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 基地。2003 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 1—2 题。 1.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2.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1.A 2.C 【解析】1.由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可知其 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区划功能的调整即产业结构 的调整,其他各项材料均未提及,故选 A。 2.景德镇为我国“瓷都”,陶瓷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这是其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 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