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1 KB
  • 2021-05-21 发布

安徽省合肥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合肥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调研性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战中,从来都不缺文艺的身影。文艺的优势是什么?是形象生动,接地气,连人心,百姓喜闻乐见。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不久,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就创作出小品戏《喜鹊为啥叫喳喳》,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融入其间,在小品里生动揭示牧区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巧妙融入牧民最为关注的草场承包权延长30年等政策。一台小品戏讲活了政策文件,牧民们听得懂,记得牢,看得有滋有味。近年来,有不少这样的“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基层乡村,也有不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小品、相声、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深入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好政策,有力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发挥文艺的“巧劲”与“柔功”,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让脱贫实践如虎添翼。‎ 文艺的力量是什么?是诉诸人的情感和思想,提振人的精气神儿。要想真正拔穷根,需要引导帮扶对象转变“靠等要”的思想观念,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奔向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不仅要通过优秀文艺作品帮助贫困群体立志向,树理想,昂扬精神,也要从文化立人的角度,以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提升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综合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文艺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形成送文化、种文化的有效机制,为贫困地区培育一支不走的文艺人才队伍,也通过文艺支教、专业培训、辅导讲座等各类文艺惠民服务项目,丰富村民精神生活,让贫困群体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贫困地区未必缺乏文化资源,许多地区恰恰有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特色艺术资源的富矿。文艺工作者可以发挥所长,对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展开艺术扶持,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培育地方文化旅游品牌,把文化开发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推动当地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不仅是重要的开发创作者,也是深有影响力的传播者。作为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一些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深度参与。典型的例子是不少影视演艺明星通过公益代言、产业帮扶等形式,推介贫困地区特色文化、特色旅游、特色农副产品,让“土味"变成“网红”“爆款”,让粉丝对明星的“注意力”变成了解乡村、帮扶乡村的“行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是最吃劲的时候”,正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加油鼓劲,激发广大群众决胜小康的雄心、信心和决心。通过实践,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文艺在脱贫攻坚中的功能与作用,探索文艺扶贫的方式方法,更好地让文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开发式扶贫,让文艺工作者的“菜单”与基层百姓的“订单”实现更精准的对接。只有这样,文化进万家才能进得深入,进得广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 ‎(摘编自胡妍妍《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艺具有形象、接地气等优点,这决定了它的身影必然活跃在脱贫攻坚战中。‎ B.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可以让相关政策更好融入文艺作品。‎ C.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富口袋”的问题,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 D.文艺扶贫工作要求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既要成为开发创作者,也要成为传播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乌兰牧骑的文艺活动为典型事例来阐明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时代感。‎ B.文章以“文艺的力量是什么”这一设问承上论述,将论证引向深入,思路清晰。‎ C.文章列举演艺明星帮扶乡村的活动,目的是证明贫困地区未必缺乏文化资源。‎ D.文章以号召文艺工作者为脱贫攻坚而奋斗作结,体现了立足当代的写作倾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相声、快板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乡村宣讲扶贫政策,可以帮助脱贫实践取得如虎添翼的效果。‎ B.“扶贫先扶志”的想法,与“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哲学观念在思想内涵方面是基本相通的。‎ C.探索文艺扶贫的方式方法,让文艺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扶贫,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 D.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艺素养,是扶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全国扶贫工作者应当共同面对的主要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最根本的还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要求我们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来,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面对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摘编自《奋勇前进,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8月3日)‎ 材料二:‎ 短期看,新格局有利于缓解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这种外部环境恐怕短期内很难改变,且会持续抑制市场需求。‎ 长远看,新格局有利于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国内大循环,有利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和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推动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又为国内循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辩证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新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促”,是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将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视作一种战略资源,作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底气和依托。同时,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内外市场发展和规则相融,也是进一步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扩宽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 ‎(摘编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人民日报》2020年8月2日)‎ 材料三:‎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报告,称赞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与全球分享了中国改革的经验。‎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一系列相关重磅举措相继落地,频率之高、分量之重,备受各方关注——‎ 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再缩减;从网上举办第127届广交会,到高质量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展览规模更大,展区设置更优,展商质量更高,正在紧密筹备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积极信号。松下集团去年决定设立总部在北京的区域性事业公司,这是松下成立百年来首次将经营 决策机构放在日本以外国家。“中国宣布将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充满期待。”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赵炳弟说。‎ ‎(摘编自《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8月4日)‎ ‎4. 下列对新发展格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发展格局要求从持久战角度认识当前局势,立足国内而非国际以发展经济,积极扩大内需,办好自己的事情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B.新发展格局因应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市场需求持续抑制等情势而提出,利于缓解疫情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C.新发展格局可以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升级国内市场需求,提升供给能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D.新发展格局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也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内循环“为主”与内外循环“互促”之间将体现辩证统一的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高质量发展,我们既需要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也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 B.当我们将日益强大的国内市场视作一种战略资源,作为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底气和依托,将可以直接扩宽我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 C.我国将继续实施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这可从中国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世行报告、第三届进博会的筹备、松下集团决策机构的迁建等得到证明。‎ D.通过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构建,以及“一带一路”的高质量稳步推进共建等举措,将有利于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6. 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篮云杉球果(节选)‎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港口的那门古老大炮照例在晚间鸣响,接着音乐会便开始了。鸣炮表示太阳已经下山。‎ 尽管已经是晚上了,但是无论指挥还是乐队队员都没有打开乐谱架上方的灯。夜晚是那么明亮,在椴树叶丛间亮着的灯,只是为了使音乐会更加漂亮才点的。‎ 达格尼第一次听交响乐。它在她身上产生了奇异的作用。乐队奏出的所有悠扬婉转的乐音和轰鸣,都在达格尼脑海中唤起一幅幅梦境般的画面。‎ 然后她浑身一颤,抬起了头。她仿佛觉得穿燕尾服的那个瘦瘦的男人在宣布音乐会节目时提到了她的名字。‎ ‎“是你在叫我的吗,尼尔斯?”达格尼向尼尔斯姑夫扫了一眼问道,随即皱起了眉头。尼尔斯姑夫望着达格尼的眼神既不是惊恐,又不是赞叹。玛格达姑妈把手帕紧紧地摁在嘴上,用同样的目光望着她。‎ ‎“发生什么事了?”达格尼问道。玛格达抓住她的手悄声说:‎ ‎“你听!”‎ 这时达格尼听到穿燕尾服的人说:‎ ‎“最后几排的听众要求我再说一遍。总之,现在将要演出的是爱德华•格里格献给护林员哈盖鲁普•佩德森的女儿达格尼•佩德森的著名音乐剧,以祝贺她年满十八岁。”‎ 达格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吸得连胸口都痛了。她想用这口气忍住涌到喉咙口的泪水,但是无济于事。达格尼低下头,用手掌蒙住了脸。‎ 起先她什么也没有听见。风暴在她内心汹涌。后来她终于听到牧笛在清晨歌唱,弦乐轻轻一颤应声而起,用几百个人的声音作出反响。‎ 悦耳的乐音逐渐增强,逐渐高涨,发出狂风一般的怒号,迅速吹过林梢,将树叶纷纷刮落,将草儿吹得摇曳不停,迎面吹来一滴滴清凉的水珠。达格尼感觉到有一股气流从音乐中飘逸过来,于是强制自己安宁下来。‎ 不错!这是她的森林,她的故乡!是她的山岳,是牧笛的歌声,是她的大海的喧哗!‎ 玻璃的船舰使海水泛起泡沫。风儿吹得它们的缆索发出阵阵呼啸。这声音不知不觉地变为林间此起彼伏的铃声,变为在空中翻飞的鸟儿的欢唱,变为孩子们的呼喊,变为一曲少女之歌——黎明时亲爱的人儿将一把沙子撒进她的窗户。达格尼在自己的山间听到过这支歌。‎ 那就是说,这是他!那个头发花白的人,他帮她把一篮云杉球果送到家里。这人原来是爱德华•格里格,神奇而伟大的音乐家!可她还责怪他不会抓紧工作呢。‎ 原来这就是他答应十年以后完成的那份礼物!‎ 达格尼毫不掩饰地流出了感激的泪水。在那以前,乐声已充溢了从大地到低垂在城市上空的白云之间的全部空间。由于音乐的声浪,云端出现了轻盈的涟漪。透过这涟漪闪烁着点点星光。‎ 音乐已经不是在歌唱。它在呼唤。它呼唤人们到那个国度去,在那里任何痛苦都不能使爱情冷却,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夺去对方的幸福,在那里发光的太阳就像童话里好心的女魔法师头上戴的王冠。‎ 在此起彼伏的音响中突然冒出一个熟悉的声音。“你就是幸福,”是他在说,“你就是朝霞的光芒!”‎ 乐声停止了。起先是徐缓地,继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达格尼站起来,快步向公园的出口走去。大家回过头来看她。也许有几位听众脑子里想到了,这个姑娘就是格里格把自己不朽的作品献给她的那个达格尼•佩德森。‎ ‎“他已经死了!”达格尼思忖道,“为什么?”如果能见到他该有多好!但愿他能在这里出现!她该怀着跳动得多么激烈的心脏迎着他跑去,抱住他的脖子,把泪湿的面颊贴紧他的面颊,只说一个词:“谢谢!”“为什么?”他会问。“我不知道……”达格尼会这样回答。“因为您没有忘记我。因为您的慷慨。因为您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人应当生活的最美好的境界。”‎ 达格尼走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上。她没有发现尼尔斯跟在她后面,是玛格达吩咐他来的,他竭力不让她发现自己。他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走着,口里喃喃自语着他们无人一顾的生活中发生的奇迹。‎ 昏暗的夜色已经降临到城市上空。然而北方的曙光已经把淡淡的金色涂抹到各家的窗户上。‎ 达格尼走向海边。大海还沉睡在梦乡,没有一丝拍岸的水声。‎ 达格尼攥紧了双手,她自己虽然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个世界的美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却已充溢了她的全身,她呻吟起来。‎ ‎“听着,生活,”达格尼轻声说,“我爱你。”‎ 她睁大了眼睛望着轮船上的灯火,笑了起来。这些灯火在清澈的灰色海水里徐徐晃荡。‎ 尼尔斯站在远处,听到了她的笑声,便走回家去了。现在他对达格尼可以放心了。现在他明白了,她的生活不会虚度。‎ ‎(沈念驹译)‎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一篮云杉球果”为题,与音乐家格里格曾帮助年幼的达格尼将一篮云杉球果送到家里有关,文中通过达格尼的回忆作了照应。‎ B.小说故事发生在港口音乐会上,场景集中,但是详尽细致的音乐描写拓展了小说表现的内容,使得小说时空任意切换,叙事跌宕起伏。‎ C.小说中次要人物尼尔斯夫妇着墨不多,但相关神态心理描写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同时也使小说情节得以前后勾连,结构更显紧凑。‎ D.小说描述一个普通女孩在人生关键阶段心路转变的历程,突出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和追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优美如诗。‎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主要功能。(6分)‎ ‎9.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文中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给予达格尼哪些无法“保持沉默的东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慧晓,字叔明,吴郡吴人,晋太尉 玩之玄孙也。世为侍中,皆有名行。父子真,仕宋.为海陵太守。时中书舍人秋当见幸,家在海陵,假还葬父,子真不与相闻。当请发人修桥,又以妨农不许。慧晓清介正立,不杂交游。初应州郡辟,举秀才,历诸府行参军,以母老还家侍养,十余年不仕。齐高帝辅政,除为尚书殿中郎。邻族来相贺,慧晓举酒曰:“陆慧晓年逾三十,妇父领选,始作尚书郎,卿辈乃复以为庆邪?”及武陵王晔守会稽,以慧晓为征虏功曹,与府参军沛国刘琎同从述职。琎,清介士也,行至吴,谓人曰:“吾闻张融与慧晓并宅,其间有池,此必有并味。”故命驾往酌而饮之,曰:“饮此水,则鄙吝之萌尽矣。”庐陵王子卿为南豫州刺史,乃使慧晓为长史。别帝,问曰:“卿何以辅持庐陵?”答日:“静以修身,俭以养性。静则人不扰,俭则人不烦。”上大悦。慧晓立身清肃,僚佐以下造诣,必起送之。或曰:“长史贵重,不宜妄自谦屈。”答曰:“我性恶人无礼,不容不以礼处人。”未尝“卿”士大夫,或问其故,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尚书念王晏选门生补内外要局慧晓为用数人而止晏恨之 吏曹都令史历政来谘执选事,慧晓任已独行,未尝与语。帝遣主书单景俊谓曰:“都令史谙悉旧贯,可共参怀。”慧晓谓景俊日:“六十之年,不复能谘都令史为吏部郎也。上若谓身不堪,便当拂衣而退。”帝甚惮之。出为南兖州刺史,俄尔以疾归。卒,赠太常。‎ ‎(选自《南史•陆慧晓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尚书念王晏选门生补内外要局/慧晓为用数人而止/晏恨之/‎ B.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尚书念王晏选门生补内外要局/慧晓为用数人而止/晏恨之/‎ C.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尚书念王晏选门生补内外/要局慧晓为用数人而止/晏恨之/‎ D.慧晓曰贵人/不可卿而贱者/可卿人生/何容立轻重于怀抱/终身常呼人位/尚书念王晏选门生补内外/要局慧晓为用数人而止/晏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古代一般用于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大司马。‎ B.宋,南朝第一个朝代,“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是宋开国君主刘裕的小名。‎ C.辟,指皇帝辟除,是汉代至隋唐常采用的自上而下擢用人才、选任官吏的制度。‎ D.兖州,古代先民所称九州之一,其余分别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八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慧晓品行高尚,父子不安交游。他为人消正耿直,不随意和他人交往,囚为不慕当世而遭到忌恨,他的父亲也曾经拒绝奉承中书舍人秋当。‎ B.陆慧晓才华出众,但是仕途不顺。他早年曾经考取过秀才,却直到年逾三十才在岳父兼管荐举官吏的期间初入仕途,被授予尚书殿中郎一职。‎ C.陆慧晓崇尚静俭,深得皇上赞许。他被任命为庐陵王长史,醉别赴任时,皇上询问他怎样去辅佐,他关于“静俭”的简要论述让皇上非常满意。‎ D.陆慧晓独任其事,不顾皇上劝导。他打破了吏曹都令史参与选拔官员的惯例,皇上派使者前去劝说他,他却坚执自己的做法,不肯通融让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命驾往酌而饮之,曰:“饮此水,则鄙吝之萌尽矣。”‎ ‎(2)僚佐以下造诣,必起送之。或曰:“长史贵重,不宜妄自谦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 猎 薛 逢 马缩寒毛鹰落膘,角弓初暖箭新调。‎ 平原踏尽无禽出,竟日翻身望碧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先声夺人,借强劲风中传来开弓放箭的声音,渲染出紧张肃杀的气氛。‎ B.薛诗用“缩寒毛”“落膘”刻画马、鹰冬日里的状态,侧面烘托天气的寒冷。‎ C.王诗以“疾”写鹰眼锐利,以“轻”写马蹄迅捷,细致描画将军归猎的场面。‎ D.两首诗均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诗中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意蕴丰厚。‎ ‎15. 两首诗同为“观猎”,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 ”两句,指出艰苦磨炼可以激励心志,使人性情坚忍,增加原本所不具备的能力。‎ ‎(2)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听完女子自叙身世之后,用“ , ”句直接道出了琵琶曲给自己带来的美妙感受。‎ ‎(3)苏轼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辩证认识世界,《赤壁赋》中先说“ , ”;又说从不变的角度观察,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黑洞是一种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天体,跟中子星一样,它也是由大质量恒星演化而来的。根据质量不同,黑洞一般分为恒星级黑洞、中等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其中,( ‎ ‎)。理论预言银河系中有上亿颗恒星级黑洞,但天文学家迄今仅在银河系发现约20颗恒星级黑洞,且质量均小于20倍太阳质量。当前主流的恒星演化模型理论预言,是基于太阳金属丰度——太阳中除氢和氦以外的所有元素的原子总数或总质量的相对含量。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2016年秋季,中国国家天文台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随后这个“天体”被证实是一个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70倍。这个新发现已经进入了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禁区”。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台长大卫•雷茨评论说,在银河系内发现的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天文学家将被迫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式。‎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质量恒星死亡后形成恒星级黑洞,并且使之在宇宙中广泛存在 B.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的恒星级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的 C.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大质量恒星在其死亡后形成恒星级黑洞 D.恒星级黑洞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形成,并且在字宙中是广泛存在的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B.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 D.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银河系内发现的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迫使天文学家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过程。‎ B.在银河系内发现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迫使天文学家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型。‎ C.在银河系内发现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天文学家将被迫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过程。‎ D.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在银河系被发现,天文学家将被迫改写恒星级黑洞的形成模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人类的平均体温自19世纪以来持续下降,已经从37.9℃降到36.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专家称,① :比如由于疫苗和抗生素的出现,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其免疫系统不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体温自然也就有所下降。还有专家认为,人类体温下降的主因是缺乏运动,现代人运动量的减少,② ‎ ‎,较少的肌肉意味着较低的基础代谢率和较低的体温;此外,无处不在的空调使人类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了受到刺激的机会,久而久之,体温调节中枢③ ,体温也就随之降低。‎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从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启动至今,中国用26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具备完整的全球服务能力。北斗系统的建成,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访问了东南大学。在两个半小时的交流环节中,他与在座的专家们交流互动,并把前沿科学比作“黑屋子”,把大学教授比作一颗颗珍珠。他希望大学都能成为灯塔,照亮大学生们的前行之路;教师努力去做火花,点亮孩子们的科研之路。‎ 任正非表示,一定要珍视每一个孩子,因为不知道哪个孩子会点燃世界的火花。他说,“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来到东南大学,发现这里有很多教授甘坐冷板凳,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又应该是怎样的?请综合上述材料,给东南大学的教师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大学的认识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