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00 KB
  • 2021-05-21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6含解析新人教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6)‎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表1‎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但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它以唐代后期的均田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能力。本题是我认为最有智慧的一道题,本题学生这容易选择BC两项,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可能会产生定势思维的错误,犯形而上学的错误,二是学生忽视了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 ‎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即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这一做法 A. 适应了特殊时期的需求 B. 有利于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 体现了国民党的经济独裁 D. 直接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 ‎【答案】A ‎【解析】根据“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可知,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适应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A正确;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并非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法体现国民党的经济独裁,排除C;国民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 ‎4、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写道:“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该看法 A. 批评了欧洲中心论 B. 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意义 C. 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 D. 说明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欧洲工业化对于世界的意义,同时认为“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因此该看法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故答案为C项。材料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推崇欧洲中心论,排除A项;材料探讨的是欧洲工业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欧洲工业化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5、有学者评论二战后某国家经济时说:“这种经济的实质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作用仅限于通过法制保障经济自由和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公平和安全。”下列关于这一经济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 B. 进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 C. 注重限制垄断行为以保护竞争的秩序 D. 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答案】C ‎6、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 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 B. 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 C. 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 D. 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7、图10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1处应填写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名师点睛】基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斗争和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的需要,美国在欧洲推行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8年4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二、非选择题 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 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 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 (2)阅读材料,概括18-19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14份)‎ 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 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 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 ‎ 材料五 ‎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力,国家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 “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 ‎ (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 ‎【答案】(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䈂、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根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2)18—19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 ‎20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3)略。‎ ‎【解析】‎ 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即可知。其背景根据时间内,与儿童保护关系密切的大事件分析即可,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的启蒙运动,经济社会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20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是以儿童保护为主体的综合性历史大题,通过儿童保护来贯彻考查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作为学科内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仍需强调的是,在阐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点的罗列不再成为评价试题优劣的唯一标准,更多的侧重于历史思维逻辑的完善与周密,这样的完善周密重点体现在观点的准确与论据的充分。许多问题不要求考生面面俱到而是要观点与史实的逻辑一致性,这仍是近年北京文综考试历史命题非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本题的第三小问就体现的比较明显。‎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