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1 KB
  • 2021-05-20 发布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06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二含解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专题 0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知学问都从活人做出,学问之背后则必然有其人之存在。但人不易知,各人有各人的天 赋不同,智慧不同,境界不同,性格不同。如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同是北宋大史学家,因其人 之不同,而史学上之造诣与精神亦不同。诸位治史学,不懂得所谓史学家其人,试问如何做得 一史学家? 读古人书,须能如面对亲觌,心知其人。懂得了古人,像活生生地在我面前,我才能走进 此学术园地。此所谓“把臂入林”,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到古人 之血脉精神,以及他们间学问之传统源流。自己才能参加进此队伍,随着向前。否则读书虽多, 所得仅为一堆材料,只增长了自己一些意见。古人是古人,传统是传统,与我全不相干。如此 般做学问,尔为尔,我为我,各自拿到一堆材料,各自发挥一套意见,在人与人间,则绝无关 糸,绝无内在精神之传递与贯彻,交流与影响。此种学问,其实全是假的,并非真学问。诸位 今日治学,多蹈此弊,在学术传统上尚无知识可言,而尽忙着找材料,创意见,想自己出锋头。 那实在要不得! 讲学问则必讲其源流承接,此中有人之与人之精神血脉,务要臻于“意气相投”境,此是 学问入门后之事。徒知读书,只如听说话。听人说话,却不知那说话的人。读人所著书,却不 知那著书的人,如此则仅成为死学问,死知识,只是一堆材料。如欧阳永叔与王荆公,其文皆 学自韩昌黎,但欧、王两家文字精神意趣各不同。我们读韩、欧、王三家文,应能分别出此三 家之异在何处、同在何处。欧、王两家之学韩,各由何处入,又各由何处出。应能从此三家文 字“想见其为人”o 应使韩、欧、王三家之精神笑貌、意兴情趣,历历如在目前。虽在我口里 说不出,却要在我心里深深确有此想象。又如读晚明三大儒著作,也须从其著作透过去了解其 为人。于此三家之面目精神各不同处,须能活泼如呈现在我目前。当知学术有血脉,人物有个 性,一家是一家,一人是一人。若不能明白分辨出,即证对彼无所知。学问到此境界,始能与 古人神交于千载之上。否则交臂失之,当面不相识,只听人闲说话,哪里是学问! 我们的先一步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此即上面所讲“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 慧”之一项。现在所讲则是要以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即是“以自己之功力来体会前人之 智慧”之一步。此一步工夫较难,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诸位当知,一本书之背后,有此 一个人。一门学问之背后,有此一位专门名家之学者。学问倘至此步,始可谓懂得了做学问。 到此已是“升堂”境界,已能神交古人,恰如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 接,那是何等的欢乐愉快呀!上述第一步是“从师治学”,现在第二步是“升堂”了,乃是“从 学得师”。如此,才能说有了师承,才不是跟着前人走,而是与前人同道而行。诸位今日一心只 是要创造,却不在想从师受学,从学得师。也不是要与人同道,只是想前无古人,别创一格。 如此用心,则决非所谓学问之道。 (摘编自钱穆《关于学问的智慧与功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既要研究学问,又要研究做学问的人,如果对做学问的人缺乏应有的认识,缺 乏心灵上的对接,便不是真学问。 B.“把臂人林”是说阅读他人学问之书,犹如面对写书人,真切感受其人。唯其如此,方 能领略其掌问的真谛。 C.单纯阅读书籍只会获得一堆材料,增加一些见识,难以让自己与他人的学问融汇,因此 做学问时阅读的作用并不大。 D.作者认为如果治学者不关注做学问的人,就会对古人的血脉精神了解不足,缺乏内在精 神上的传递与交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欧阳修与司马光两人的比较为例,证明做学问的人在智慧、境界和性格等方面的 不同会造成其所做学问的差异。 B.“至少在我自己要感得是如此”,作者如此言说的目的是要启示读者重视“把臂人林”精 神的践行,最起码自身要感到心知其人。 C.欧阳修、王安石都学习韩愈,但三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作者以此例意在证明 讲学问既讲源流承接,也应研究做学问人的不同。 D.做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就像与古人周旋揖让于一堂之上,宾主晤对,情意相接,作 者以此来阐释古今之人的彼此尊重,注重礼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有血脉,不单指学问的相连相成,也指人与人精神上意气相投,阅读古人治学之著 作,要真切感受治学者的面目精神。 B.所谓“从前人之功力来启发我之智慧”,就是从别人之心来启发自己之心,要想有此工 夫,则必须沉潜反复,密意追寻。 C.做学问到达“从学得师”这一步,便能与古人神交,有了师承,与前人同道而行。这也 是做学问需要追求的境界。 D.在学术传统上无知识,就忙着找材料,一心要创造,要出锋头,只想显示个性,不想从 师,作者认为这绝非做学问之道。 【答案】 1.C 2.D 3.B 【解析】 自己之心来证发前人之心”这一步。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二、语言文字应用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鉴于健康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 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有关专家建议, 国家出台禁烟条例刻不容缓,要将戒烟纳入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②近日,由于楼市投机者东山再起,为给仍然躁动不安的楼市继续降温,上海、重庆同日 发布新政,由此可知未来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收紧是大概率事件。 ③中国消费者协会 2016“双 11”网购体验式调查报告指出,144 款调查商品中有 34 款商 品的测试评价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部分平台商家的职业操守每况愈下。 ④我国高景一号 01 组 4 颗 0.5m 分辨率的遥感卫星组网运营后,可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每 天重访 1 次,这就意味着天气状况良好时卫星可一览无余全球任一区域。 ⑤在当今中国文化情境中,何学斌、何学芬等川籍画家在艺术创造上品格独立,二二十年 来他们锲而不舍地耕耘艺坛,厚积薄发,终于收获书画创作的累累硕果。 ⑥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气象历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它还在指导着国人 的生产生活,因此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答案】B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视剧《于成龙》以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紧紧同绕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剑两江总 督,表现他从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国家人事的浩然正气。 B.新春佳节期间,广东社会消费由生存向发展、由物质向服务、由传统向新型升级,这种 变化不仅反映了生活理念的更新,也折射出别样年昧。 C.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近日完成超大容量光传输实验,其传输量是单模光纤最大传输量的 5 倍,可满足一根光纤上 67.5 亿对人同时通话实现了。 D.为方便患者就医,提高服务质量,江苏省推进分级诊疗改革,将大医院不低于 20%的专 家号源留在社区,由基层医院帮助患者进行预约转诊。 5.【答案】D 【解析】A 项,成分残缺,“两江总督”后缺少“的主线”;B 项,不合逻辑,“不仅……也……” 带起的句子前后轻重倒置;C 项,句式杂糅,“可以满足……同时通话实现了”句子杂糅。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6.填入下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育往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投射。 ① 是资深的教育圈内人,有时候 ② 有看不见、 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这 ③ 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此。但 ④ 内容怎么换,形式 怎么变, ⑤ 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核心,不能忽视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培育积极的价 值观这一根本目标。把握了这一点,教育就不但不会走回头路, ⑥ 会生出“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自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也 固然 不管 都 甚至 B 虽然 却 固然 尽管 还 甚至 C 即使 也 其实 不管 都 反而 D 即使 却 其实 尽管 还 反而 6.【答案】C 以⑥只能填“反而”。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贪吃会造成肥胖脑,影响大脑功能发挥。孩子喜欢活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脂肪增量很 小。但是一旦吃得过多,摄入食物热量大于消耗热量, ① ,储存在体内。人的智力与 大脑沟回皱褶多少有关,皱褶越多、越深, ② 。而贪吃使人变得肥胖,以致脂肪大量 堆积在大脑,沟回挤压在一起,皱褶渐渐被抹平。如此一来,大脑神经发育不良,智能区域的 生理功能就会降低, ③ 。 7.【答案】①多余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 ②智力水平就越高 ③智力水平自然也会降低 【解析】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内容,这是一段讲述摄入食物与大脑功能关系的文段,要紧扣这 个主旨补写,然后,要考虑三个补写处的语境意,补写要合乎语境,符合试题对补写内容、表 达、字数的三点要求。 【题型】语言表达 【难度】较难 8.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回答(1)~(2)问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不超过 70 个字) (2)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50 个字) 8.【答案】(1)示例:画面左边为一对父母用力地托起孩子,欲将其送进右上方一只高悬的篮 子中,篮子上写着“某些国际学校”,右下方为一堆书籍,上面写着“中国国情教育”。 (2)示例:一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而这些学校脱离中国实际,令学生对中国 国情知之甚少。 【题型】语言表达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