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64 KB
  • 2021-05-20 发布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作业(1)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专题限时集训(八)    ‎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被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  )‎ 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2.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  )‎ A.缓解财政压力 ‎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 D.应对边疆危机 ‎3.1871年由总理衙门指定颁行的以阿拉伯数字为中介的汉字电码本,解决了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汉字收发电报问题;1897年后,地方各省督抚在此基础上编纂了独立的私人电码本。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地方督抚热衷于接受新生事物 B.国人自办电报,通信事业正在起步 C.汉字数字化变革获得普遍认可 D.晚清中央集权遭到一定程度削弱 ‎4.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 (  )‎ 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 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 C.能够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 ‎5.自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根据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绘制的“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该图推知 (  )‎ A.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B.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C.英美两国在华矛盾尖锐 D.基督教在华传播减少 ‎6.有学者指出:“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集合体,非常有限的一点群众基础,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孙中山周旋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表明 (  )‎ A.国民党醉心政治斗争忽视民主 B.同盟会以海外华侨为阶级基础 C.组织涣散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D.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7.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  )‎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8.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 (  )‎ A.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C.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9.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是否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  )‎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10.1928年6—7月间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的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要成为更大发展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地实行土地纲领”等等。这表明当时 (  )‎ A.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B.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为全党共识 ‎11.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在征得阎锡山的同意后,八路军三个师均部署于山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八路军由开始时的两三万人迅速发展到二十余万人,相继建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晋绥、晋察冀、太行、太岳几个敌后根据地。这体现出 (  )‎ A.八路军成为山西的主要力量 B.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效果显著 D.山西成为全国的抗战主阵地 ‎12.1945年,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1947年5月,美国已“把中国放在了应给予援助之国家的顺序表中相当低的地位”;到1947年下半年,美国已决定将日本重建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促使美国调整政策的中国因素是 (  )‎ A.国民党政权的瓦解 B.新中国的成立 C.民主革命胜利发展 D.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疆域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年,中国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通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起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年到1949年冬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结论的依据。‎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可能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礼仪、服饰等。‎ ‎——摘编自章开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专题限时集训(八)‎ ‎1.D [解析]“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领事裁判权,表明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体现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已经突破闭关锁国束缚,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缺失,不是法律制度建设滞后,B项错误;清政府主动让出领事裁判权的“目的是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不能表明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项错误。‎ ‎2.D [解析]清政府鼓励向边疆地区移民和设立行省,都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应对边疆危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缓解财政压力的信息,A项错误;推动民族交流、促进农业发展是材料所述措施的作用,不是目的,B、C两项错误。‎ ‎3.D [解析]1897年之后各地方督抚“编纂了独立的私人电码本”,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一控制,体现出中央集权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故D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地方督抚接受新生事物,但不全面,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人自办电报的信息,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4.C [解析]材料表明,伊藤博文认为各国不会干涉日本割占中国领土,说明当时日本侵华能够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列强认可日本国际地位的信息,A项错误;此时列强尚未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错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不能说明列强不会干涉日本割占中国领土,D项错误。‎ ‎5.A [解析]材料表明,“内地会”传教士中,英国传教士人数越来越少,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从1900—1936年,美国实力迅速增长,英国走向衰落,说明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教士在列强侵华中发挥何种作用,英美两国在华矛盾尖锐的信息,B、C两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不同国家在华传教士人数的变化,不能说明基督教在华传播减少,D项错误。‎ ‎6.D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国民党的群众基础有限,领导人孙中山也没有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而是迷恋于合纵连横与单纯的军事斗争,这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脱离人民群众的缺陷,故选D项。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重视民主而不是忽视民主,排除A项;同盟会以资产阶级为阶级基础,非海外华侨,排除B项;材料体现国民党的缺陷在于脱离人民群众,非组织涣散,排除C项。‎ ‎7.B [解析]材料表明,国民党拒绝领导五四运动,这就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揭示出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具有必然性,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与国民党的斗争目标具有一致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广大民众对五四运动态度的信息,C项错误;此时的国民党仍是资产阶级政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 ‎8.B [解析]《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等,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B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中共一大就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项错误。‎ ‎9.A [解析]材料表明,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举办的辩论会中,有四所大学的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并获胜,其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说明北伐战争具备了一定的民意条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生与民众对武力统一中国的态度具有一致性,不能说明学生的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B项错误;此时的革命是反抗北洋军阀统治的国内革命,不属于民族革命,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项错误。‎ ‎10.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8年6—7月间”,结合“发展苏维埃的根据地”“最大限度地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红军”“彻底地实行土地纲领”,可知这些决议明显受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模式的影响,故B项正确。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在遵义会议后,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党在苏区的任务,没有涉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党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态度的信息,C、D两项错误。‎ ‎11.C [解析]材料表明,八路军进军山西是征得阎锡山同意之后的行动,这一行动使八路军在山西获得迅速发展,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显著效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山西军力对比、华北抗战力量对比、全国抗日战场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八路军成为山西主要力量、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山西成为全国抗战主阵地的结论,A、B、D三项错误。‎ ‎12.C [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对蒋介石政府的扶持越来越弱,对日本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视,这是由于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发展使美国丧失了对蒋介石政府的信心,故C项正确。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是在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均发生在美国调整对蒋、对日政策之后,A、B两项错误;抗日战争胜利发生在美国调整对蒋、对日政策前,D项错误。‎ ‎13.(1)内涵: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 原因:伴随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理解:中共党员数量和人民军队数量的增加;建立了众多的根据地;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3)原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士气。‎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历史传统、推动力量、民族意识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党员人数和武装力量的变化、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思想理论的成熟、敌后战场的地位等方面概括。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注意是从世界政治的角度,从对世界政治格局、世界进步力量、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14.示例:‎ 观点: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阐述: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思想文化上,沉重打击了封建旧思想,民主、共和、科学、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并发展。社会生活上,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嫁娶由烦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总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的不朽丰碑。‎ ‎[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据此拟定论题,从辛亥革命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