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50 KB
  • 2021-05-11 发布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1.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作用极为重要,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统称 B. 囊泡膜可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而不能来自细胞膜 C. 神经细胞细胞膜面积大,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面积大,有利于固定C02‎ ‎【答案】C ‎【解析】‎ 细胞膜、核膜与细胞器膜统称为生物膜,A错误;囊泡膜可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也能来自细胞膜,B错误;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使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叶绿体类囊体薄膜面积大,有利于光反应进行,D错误。‎ ‎2.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细菌可确定产生O2的部位,是用来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的理想材料 B. 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易取材,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C. 果蝇具有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且形态特点明显,突变种类极多等优点,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D. 病毒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且病毒在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因此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好氧细菌分布在有氧存在的环境,可确定产生O2的部位,是用来研究叶绿体的功能的理想材料,A正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需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并借助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紫色,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产生干扰,B错误;果蝇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且形态特点明显,突变种类极多,是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C正确;病毒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且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可以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因此赫尔希和蔡斯选择T2噬菌体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D正确。‎ ‎3.某同学总结了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C.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的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存在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导致分裂后子细胞染色体数量减半,所以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②同源染色体一般能够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即配对)现象,形状大小一般相同。‎ ‎③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 DNA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个四分体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共含有4条染色单体,4条DNA。‎ ‎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形成四分体,因为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⑤遗传规律的发生是在细胞减数分裂减I 后期,即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详解】A.减数分裂中,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B正确;‎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的2倍,C错误;‎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的数目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细胞内DNA和核DNA有区别。‎ ‎4.喷乳反射是指当母体乳头受到婴儿吮吸刺激时,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催产素,催产素作用于乳腺导管平滑肌,引起乳腺导管的收缩并排出乳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 喷乳反射的效应器是乳腺导管平滑肌 C. 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D. 催产素分泌和释放方式与抗利尿激素相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喷乳反射过程既有神经系统参与,又有激素参与,因此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项正确;喷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乳腺导管平滑肌,B项错误;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C项正确;由题意“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催产素”可知:催产素的分泌和释放方式与抗利尿激素相似,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是蓝藻细胞和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C.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转运氨基酸的载体均是蛋白质 D.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及蛋白质种类均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A错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中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C错误;细胞分化的直接原因是细胞内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而细胞分化后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原核细胞只含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2、含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3、细胞分化前后遗传物质不变。‎ ‎6.下列有关细胞中的酶和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酶的合成不一定需要ATP供能 B. 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的产物可作为原料参与某些酶的合成 C. 在适宜的条件下,ATP和酶都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D. 细胞内ATP和ADP的迅速转化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酶的合成需要ATP供能,A项错误;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后的产物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原料参与某些RNA酶的合成,B项正确;在适宜的条件下,ATP和酶都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项正确;细胞内ATP和ADP的迅速转化离不开酶的高效催化作用,D项正确。‎ ‎7.下图是正常人和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l)正常人进食0.5小时后血糖浓度升高,血糖作用于____和____,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此时肝脏细胞中发生的相关生理变化有____,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因此,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____。‎ ‎(2)图中____曲线表示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变化,另一曲线表示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其发病机制是因为____,使胰岛B细胞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糖尿病。临床上通常可抽血检测胰岛素的量来判断是否患该疾病,原因是___。‎ ‎【答案】 (1). 胰岛B细胞 (2). 下丘脑 (3). 血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的速率加快 (4). 神经一体液调节 (5). A (6). 胰岛B细胞上有与该病毒相似的抗原物质 (7). 胰岛B细胞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分泌的胰岛素量降低 ‎【解析】‎ ‎【分析】‎ 血糖浓度过高或过低可直接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递给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综合和分析,将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胰岛A或B细胞,促使它们分泌相应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从而直接调节血糖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变化时,也可直接或者间接的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进而调节血糖。胰岛素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血糖升高后,可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也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在肝脏细胞中还可以通过合成肝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在肌肉细胞中还可以通过合成肌糖原等途径使血糖降低,综上分析,胰岛素增多后,肝细胞中发生的变化有:血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的速率加快。由于血糖调节中有神经和激素的共同参与,故血糖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是80~120mg/dl,故图中A曲线表示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变化,若B曲线表示人体感染某病毒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则可能是胰岛B细胞上有与该病毒相似的抗原物质,使胰岛B细胞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而引起糖尿病,由于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当胰岛B细胞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后,分泌的胰岛素量将降低,故可通过抽血检测胰岛素的量来判断是否患该疾病。‎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方式,意在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过程的识记以及对血糖异常原因的分析。‎ ‎8.关于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现在最流行的是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Aβ“漏出”细胞膜,导致周围的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损伤,神经纤维缠结。‎ ‎(1)由题意可知,Aβ可通过__________方式“漏出”神经细胞,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小体中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__________,使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度__________,从而使AD患者表现出记忆障碍。‎ ‎(2)AD患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细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兴奋的传导。若缠结点在图中的b处,使b处功能受损时,图中的刺激部位产生的兴奋能不能引起d处电位的变化?________。‎ ‎(3)如图所示,当刺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传递至突触前膜时,会发生什么信号转化?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病人的神经细胞,会发现细胞核出现体积________、核膜内折、染色质________、染色加深等特征。‎ ‎【答案】 (1). 胞吐 (2). 减少 (3). 变慢 (4). 不能 (5). 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6). 增大 (7). 收缩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Aβ是一种淀粉样蛋白质,“漏出”细胞膜,导致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损伤,神经纤维缠结。‎ ‎2、兴奋(电信号)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电信号)。这个过程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由题意可知,Aβ是一种淀粉样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漏出”神经细胞,会引起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小体中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使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度变慢,从而使AD患者表现出记忆障碍。‎ ‎(2)若缠结点在图中的b处,b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损伤。因此,在a处刺激,兴奋不能由a→b→d。又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a处刺激,兴奋也不能从a→c→d。所以,图中的刺激部位产生的兴奋不能引起d处电位的变化。‎ ‎(3)兴奋(电信号)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因此兴奋传递至突触前膜过程中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AD患者的神经细胞会出现衰老的现象,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细胞核出现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等特征。‎ ‎【点睛】根据题干的信息明确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结合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进行解答便可。‎ ‎9.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显现,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1).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 增加 (3). 葡萄糖 (4). 下丘脑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来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理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注意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外界条件,再结合题干信息,就能准确回答各个小题。‎ ‎【详解】(1)b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 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点睛】解答第(2)小题,要注意一次性糖含量过高会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增大,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而不能直接根据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而做出错误判断,误认为会导致尿量减少。‎ ‎10.已知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纯合亲本(AABB、aabb)进行杂交,产生的F1再自交产生F2,请分析回答:‎ ‎(1)若单独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F1基因型为Aa,其连续自交两代后,子代中AA、Aa、aa的比例为__________。‎ ‎(2)同时观察分析两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基因的__________定律。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则F2的双显性个体中纯合体占__________;若选取F2中的两个杂合体杂交,其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这两个杂合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3)若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为显性,则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__________;若只有A、B同时存在时,个体才表现出显性,则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子代中隐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4)若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着植株的高度,且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它们之间杂交得到F1后,再自交得到F2,如果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则F2中表现为40 cm高度的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 ‎【答案】 (1). 3:2:3 (2). 自由组合 (3). 1/9 (4). AaBB 和 AABb (5). 15:1 (6). 3/4 (7). AaBb、AAbb、aaB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可根据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迁移应用,分析后代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 ‎【详解】(1)F1基因型为Aa,连续自交两代后,杂合子比例为(1/2)2=1/4,纯合子AA和aa的比例相等,均等于(1—1/4)/2=3/8,AA、Aa、aa的比例为3:2:3。‎ ‎(2)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分析两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F2的双显性个体A B 所占比例为9/16,包括1AABB、2AaBB、2AABb、4AaBb,其中纯合体AABB占1/9;选取F2中的两个杂合体杂交,其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这两个杂合体均应含有一对显性纯合基因,基因型是AaBB 和 AABb。 ‎ ‎(3)若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且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为显性,则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9+3+3)∶1=15∶1;若只有A、B同时存在时,个体才表现出显性,则F1与双隐性个体杂交,子代出现AaBb、aaBb、Aabb、aabb4种基因型,且比例相等,只有AaBb表现为显性,其余均表现为隐性,隐性个体所占比例为3/4。 ‎ ‎(4)若两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着植株的高度,且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纯合子AABB高50cm,aabb高30cm,则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为(50—30)/4=5cm,它们之间杂交得到F1后,再自交得到F2,如果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则F2中表现为40 cm高度的个体,应含有(40—30)/5=2个显性基因,对应的基因型有基因型有AaBb、AAbb、aaBB三种。‎ ‎【点睛】“和”为16的由基因互作导致的特殊分离比 序号 条件 F1(AaBb)‎ 自交后代比例 F1测交 后代比例 ‎1‎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2‎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1∶3‎ ‎3‎ 当某一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4‎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11.果粒是将苹果等水果采用一定的方法加工制成的小颗粒,其生产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果粒除了可直接食用外还可作为配料加入酸奶、冰淇淋、果冻等食品中。果粒的硬度形状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但大部分果粒经高温处理或机械泵出后成型果粒量少。果胶酶作为一种新型加工助剂,可将果粒的组织结构损坏减到最小,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型果粒的含量。请回答:‎ ‎(1)果胶酶作为一种果粒加工助剂,它能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_______,根据酶的_______(特性)可知组成果粒细胞壁的另一成分__________不会被分解。‎ ‎(2)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会影响果胶酶的活性。若以苹果泥为材料,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测定等量苹果泥经果胶酶作用相同时间后所滤出的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果胶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 ‎(3)在果粒制作时按2 mL酶/kg水果的量加入酶制剂,加热至40~45℃缓慢搅拌处理10~15 min,最后加热到90~92℃再冷却罐装。搅拌处理要在40~45℃温度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加热到90~92℃后再冷却灌装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半乳糖醛酸 (2). 专一 (3). 纤维素 (4).‎ ‎ 温度、PH、酶的抑制剂 (5). 苹果汁的体积 (6). 果胶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高 (7). 灭菌、将酶灭活 ‎【解析】‎ ‎【分析】‎ 果胶酶并不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可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的特点;果粒中有纤维素,而果汁中不含纤维素酶,因此果胶酶只能将果粒中的果胶分解为小分子的半乳糖醛酸,而不能分解果粒中的纤维素;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除PH、温度外还有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果胶酶可以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细胞壁成分中的果胶分解,而不能催化细胞壁成分中的纤维素分解。‎ ‎(2)酶的活性受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条件的影响;果胶酶的活性越高,催化苹果泥反应的速率越快,因此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测定等量苹果泥经果胶酶作用相同时间后所滤出的苹果汁的体积来判断果胶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 ‎(3)根据题意分析,搅拌处理要在40~45℃温度下进行,因为该温度条件下果胶酶的活性最高;最后升温到90~92℃再冷却灌装的目的是灭菌并将酶灭活。‎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果胶酶的含义和作用,明确果胶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多种条件的影响,进而分析不同的实验步骤中温度控制的原因。‎ ‎12.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干扰素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用到了______(写三项即可)等现代生物技术。‎ ‎(2)由图1可知,步骤②中要分离出ES细胞,需将重组胚胎培养到______(时期)。将目的基因导入ES细胞而不是上皮细胞,是因为ES细胞在功能上具有______。‎ ‎(3)步骤③中,先需要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可以根据______合成引物,据图2分析,对干扰素基因片段和质粒进行酶切时,可选用限制酶的组合为______。‎ ‎(4)将步骤③获得的ES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选择发______色荧光的细胞进行体外诱导。为检测干扰素基因是否表达,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_____(填“标记的干扰素基因”或“干扰素的抗体”)。‎ ‎【答案】 (1). 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基因工程、胚胎干细胞 (2). 囊胚期 (3). 发育的全能性 (4). 一段已知的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5). HindⅢ和PstⅠ或EcoRⅠ和PstⅠ (6). 绿 (7). 干扰素的抗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是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干扰素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的流程,其中①表示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重组胚胎的过程;②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③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过程①采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此前需借助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培养上皮细胞和卵母细胞;过程②运用了早期胚胎培养技术;过程③需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ES细胞,在此过程中离不开胚胎干细胞技术。‎ ‎(2)图1中的ES细胞应该取自于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因此需将重组胚胎培养到囊胚期;ES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体外诱导ES细胞可以使其向不同方向分化,所以将目的基因导入ES细胞而不是上皮细胞。‎ ‎(3)干扰素基因属于目的基因,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要有一段已知的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由图2可以看出,用限制酶SmaⅠ切割会破坏干扰素基因,为将完整的干扰素基因切割下来,需要利用限制酶组合HindⅢ和 PstⅠ或 EcoRⅠ和 PstⅠ切割干扰素基因的两端,这样也可以使如图3所示质粒上保留一个完整的标记基因,即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4)综上所述,在构建的重组质粒上,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结构已经被破坏,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结构完整,因此将步骤③获得的 ES 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应选择只发绿色荧光的细胞进行体外诱导。为检测干扰素基因是否表达出干扰素,需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干扰素基因已经成功表达,因此可用的检测物质是干扰素的抗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基本步骤以及核移植技术等,能够根据图示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