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0 KB
  • 2021-05-11 发布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4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河南省扶沟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4‎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 ‎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3‎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 D.“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之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秦翰,字仲文,真定获鹿人。十三为黄门,开宝中迁高品。太平兴国四年,崔彦进领众数万击契丹,翰为都监,以善战闻。太宗因加赏异,谓可属任。雍熙中,出为瀛州驻泊,仍管先锋事。赵保忠叛,上命李继隆率师问罪,翰监护其军。次延州,翰虑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矫诏安抚,以缓其阴计。王师至,翰又讽保忠以地主之礼郊迎,因并驱而出,保忠遂就擒,以功加崇仪副使。咸平中,河朔用兵,以为镇、定、高阳关排阵都监,败契丹于莫州东,追斩数万,尽夺所掠老幼。诏褒之,徙定州行营钤辖。‎ 王均之乱,为川峡招安巡检使。时上官正与石普不协,翰恐生事,为晓譬和解之。亲督众击贼,中流矢不却,五战五捷,遂克益州,上手札劳问。出为镇、定、高阳关前阵钤辖,又徙后阵。破契丹二万众于威虏军西,俘其铁林大将等十五人。又为邠宁、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率所部按行山外,召戎落酋帅,谕以恩信,凡三千余帐相率内附。未几,康奴族拒命,翰与陈兴、许均深入击之,斩级数千,焚其庐帐,获牛马甚众。‎ ‎ 景德初,车驾将北巡,先遣翰乘传往澶、魏裁制兵要,许便宜从事。翰即督众环城浚沟洫以拒契丹。功毕,契丹兵果暴至,翰不脱甲胄七十余日,契丹乞和,凯旋,留泊澶州。先是,西鄙 13‎ 无藩篱之蔽,翰规度要害,凿巨堑,计工三十万,役卒数年而成,不烦于民。就迁皇城使、入内都知。以翰在边久,宣力勤尽,特置是名以宠异焉。翰表让,不听。‎ ‎ 大中祥符初,求从东封,手诏谕以西垂委任之异。八年,营葺大内,诏翰参领其事。闰六月,暴卒于内庭之廨,年六十四。上甚悼惜,为之泣下。‎ 翰倜傥有武力,以方略自任。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翰性温良谦谨,接人以诚信,群帅有刚狠不和者,翰皆得其欢心。轻财好施,与将士同休戚,能得众心,皆乐为用。其殁也,禁旅有泣下者。 《宋史·秦翰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宗因加赏异,谓可属任 属:委托,交付。 ‎ B.五战五捷,遂克益州 克:战胜。‎ C.西鄙无藩篱之蔽 鄙:边境。‎ D.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 被:遭受。‎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翰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 ‎①翰又讽保忠以地主之礼郊迎 ②以方略自任 ③亲督众击贼,中流矢不却 ‎ ‎④凡三千余帐相率内附 ⑤翰即督众环城浚沟洫以拒契丹 ⑥役卒数年而成,不烦于民 A.①②⑤ B.③④⑥ C. 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翰长期在外任督监等重要职务。崔彦进率领数万兵马进攻契丹时,秦翰任督监;赵保忠反叛,太宗派李继隆率军问罪,也是秦翰监护军队。‎ B.秦翰善于调节矛盾,王均叛乱时,上官正与石普不和睦, 秦翰调节使其和解。他作战勇猛,亲自督军击贼,中箭也不退却。‎ C.秦翰善于治军,深得皇帝信赖。景德初年,皇帝亲征契丹,先派遣秦翰乘驿车前往澶州、魏州裁决军务,提出了合乎适宜的治军方略。‎ D.秦翰性情温和善良,以诚待人;他轻财而好施舍,与将士休戚与共,能得军心。将士乐于为他效力,他去世时禁军中有人流下了眼泪。‎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次延州,翰虑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矫诏安抚,以缓其阴计。(5分)‎ 答: ‎ ‎ ‎ ‎⑵以翰在边久,宣力勤尽,特置是名以宠异焉。翰表让,不听。(5分)‎ 答: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两题 满江红① 柳永 ‎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答: ‎ 13‎ ‎ ‎ ‎ ‎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 答: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 ‎(王勃《滕王阁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 , 。‎ ‎(苏轼《赤壁赋》)‎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地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您老没事吧?” ‎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13‎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第3段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作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烘托出《十面埋伏》的苍凉悲怆,又侧面反映出听众的如痴如醉,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13‎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6分)‎ 答: ‎ ‎ ‎ ‎ ‎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 ‎ ‎ ‎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就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13‎ 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 ‎ ‎ ‎ ‎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6分)‎ 答: ‎ ‎ ‎ ‎ ‎ ‎(4)“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8分)‎ 答: ‎ ‎ ‎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13‎ ‎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通胀压力,央行2011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3次加息,连续加息大大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对许多资金捉襟见肘的刚性需求购房者而言,与其当房奴,不如暂时租房住更为理性。‎ B.对于高三学子来说,这个学期是他们高中阶段关键的一个学期,也是查漏补缺的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都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宵衣旰食。‎ C.陈老先生为了学诗,无论是大家名家,还是一般诗歌爱好者,他都虚心求教,择善而从,从不师心自用,也不固步自封。‎ D.既然深圳已被确定为教改试点,又被授予了最大的改革自主权,就应该给予其更大的支持,允许其放手去试,让真正的改革者少遇到一些碰壁和虚与委蛇的情况。‎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1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必然会对西安城市形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B.今年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互联网分析师认为,网民规模增长放缓,是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缺乏新的促进因素的原因。‎ C.‎2011年8月1日起,北京市《大中型商场超市治安防范规范》实施,《规范》要求大中型商场超市使用的摄像头要能够清晰记录人员的面部特征。‎ D.高性能聚酰亚胺膜具备耐高温、高电绝缘、高强韧,广泛应用于机电、微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被业内称为“黄金薄膜”。‎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关怀文化, 。 , 。‎ ‎ 。 , 。为此,引导人们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 ‎①金钱是重要的 ②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③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完全以金钱来衡量 ④更重视从品德修养中获得人生意义 ⑤近年来接触了不少焦虑症患者 ⑥他们大多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 A.①③②④⑥⑤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⑥①⑤④③②‎ ‎16.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整句。(5分)‎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有关,而一般人的灵感,时常是霎时的喜悦。‎ 答: ‎ ‎ ‎ ‎ ‎ ‎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 失败固然残忍,却能使人趋于顽强。‎ 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却能荡出山鸣谷应的回响;‎ ‎ ;‎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3‎ 材料一:‎2009年6月21日,29岁的周森锋当选为宜城市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长,一时之间网络对其家庭背景的联想与猜测缤纷:他定是莫高官的儿子,或是莫高官的快婿……实际上,他曾是地道的农村娃,父母至今在农村务农,他的岳父岳母一个是下岗职工,一个在家务农。‎ 材料二:‎2011年1月16日《深圳晚报》:深圳福田区一位78岁的老人不慎摔倒,众多路人均因害怕被讹诈而无人上前搀扶,最后老人因窒息而死。‎ 材料三:‎2011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11月20日下午,上海男子潘跃昀开车赴朋友婚宴的路上,碰到一个遭土方车碾压的4岁小女孩,她的父亲在此次车祸中已丧身。潘跃昀毫不犹豫地带上小女孩把她送到医院,还垫付了几千元医疗费。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他说,你没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的确,我们在创造“中国速度”奇迹的同时,我们曾经纯朴的心也在渐渐迷失,不愿相信真相,不敢相信善良。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究竟怎么了?‎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谈谈你的看法。自主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 扶沟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试题(模)参考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2、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A(“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二、古诗文阅读 ‎ 4.B(克:攻克) ‎ ‎ 5.C (①⑤有谋略 ③有勇气 ②秦翰自己以擅长谋略自许④秦翰向戎落酋帅晓之以恩德信义的结果⑥秦翰使用士卒不劳烦百姓)‎ ‎ 6.C(“提出了合乎适宜的治军方略”错,应为“允许秦翰根据情况先行处理事情”)‎ ‎ 7.⑴(5分)驻兵延州,秦翰担心赵保忠逃走,就乘坐驿车先赶往其地,假称有诏书安抚他,来延缓他谋反计划的实施。(译出大意2分,“次”、 “驿”、“矫诏”每译对一处给1分。)‎ ‎ ⑵(5分)因秦翰长期在边疆,尽心竭力,特地设置这一职称来显示特别的宠信。秦翰上表辞让,皇上没有听从。(译出大意2分,“以”、“是”、 “让”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 秦翰,字仲文,真定获鹿县人。十三岁时做了宦官,开宝年间升为高品宦官。太平兴国四年,崔彦进领兵数万进攻契丹,秦翰为都监,凭借善战闻名。宋太宗赵光义因此奖赏有加,称秦翰可以委以重任。雍熙年间,出任瀛州统管辖军,兼管先锋事务。赵保忠谋反,皇帝命令李继隆率军讨伐,秦翰监护军队。大军驻扎在延州,秦翰担心赵保忠逃走,就乘坐驿车先赶往其地,假称有诏书安抚他,以延缓他谋反计划的实施。大军至夏州,秦翰又劝赵保忠尽当地主人之礼到郊外迎接,因此二人并马出城,赵保忠于是被擒。秦翰因功加封崇仪副使。咸平年间,河朔之战,为镇州、定州、高阳关排阵都监,在莫州以东打败契丹,追击斩首数万,夺回全部被劫掠的老幼百姓。皇帝下诏褒奖他,调任定州行营钤辖。‎ ‎ 王均之谋反,秦翰时任川峡招安巡检使。当时将领上官正与石普不和,秦翰害怕发生事端,为他们调节使其和解。亲自率督率军队攻击敌军,中了飞箭仍不退却,五战五捷,于是攻克了益州,真宗亲写诏书嘉奖慰劳。出朝为镇州、定州、高阳关前阵钤辖,又转封后阵钤辖。在威虏军西打败契丹二万余众,俘获他们的铁林大将等十五员将领。又任邠宁、泾原路钤辖,兼安抚都监,率所辖军队巡视山外,召集戎族部落的酋长统帅,向他们晓之以恩德信义,共三千多个帐落相继归附。不久,康奴族抗拒命令,秦翰与陈兴、许均深入部落攻打他们,斩首数千,焚烧了他们的营帐,获得很多牛马。‎ ‎ 景德初年,皇帝将亲征契丹,先派遣秦翰乘驿车前往澶州、魏州裁决军事要务,允许根据情况处理事情。秦翰当即督率人马环绕城墙深挖沟渠来抵御契丹。工程完毕,契丹军队果真突然到来。秦翰七十多天不脱铠甲指挥守城,契丹请求议和,秦翰凯旋而归,留军驻守澶州。先前,西部边疆没有藩篱屏障,秦翰规划要害之处,开凿深壕,合计用工三十万,由士兵数年完成,没有劳烦百姓。朝廷就地升迁他为皇城使、入内都知。因秦翰长期在边疆,尽心竭力,特地设这一职称来显示特别的宠信。秦翰上表辞让,皇上没有听从。‎ ‎ 大中相符初年,请求随从东封泰山,皇帝亲笔下诏告谕他委以西部边疆事务的特别使命。大中祥符八年,修建宫殿,诏令秦汉参加主管此事。这一年闰六月,在内廷官署中突然去世,时年六十四岁。皇上非常伤悼惋惜,为他流泪。‎ 13‎ ‎ 秦翰为人洒脱有武力,以擅长谋略自许。前后战斗,身受四十九处创伤。秦翰性格温良谦谨,以诚信待人,有逞强斗狠互不相合的统帅,秦汉都能得到他的欢心。轻视钱财而好施舍,与将士休戚与共,能得到军心,将士都乐于为他效力。他去世时,禁军有人留下了眼泪。 ‎ ‎8.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分)‎ ‎9.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分)‎ ‎10.(每句1分)(1)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1)AD (A,3分;D,2分)‎ 分析:B.于山并没有完全理解金娃目前的难处,“表现出了冷漠”的理解也有错误;C.“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理解错误;E.“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理解错误。)‎ ‎(2)①指金娃因为“鼻吹”,口吐鲜血,飞溅在雪地上,像盛开的鲜花。②象征了金娃为了穷伙计们的生计,为了给妻子治病,竭尽全力,勇于付出的品质。③歌颂了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残酷的生存竞争中,依然保存着的那份包括师徒之情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和美好的人性。(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表明于山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唢呐演奏事业,但仍有些不舍;②表现出于山深深的自责以及对徒弟金娃的歉意;③提示了生活的艰难以及艺术生存环境的恶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一:主人公是金娃。‎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③小说细致地刻画金娃这个人物形象,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二: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表面上看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却是于山、金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于山、金娃两人情感的变化和发展共同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虽然标题涉及的情节与金娃直接关联,但这个主题却是通过于山、金娃两个人物相互映衬才得以表现的;③小说刻画的于山和金娃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很细致,他们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明确,得2分;论述合理,得6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A、B(A项错在“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原文第三段是说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不能达到那样。B项错在“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原文第四段说“君王和亲王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可知肯定了歌德的伟大。)(5分,A,3分,B,2分。) ‎ 13‎ ‎(2)答:①用苦难换来欢乐;②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不背叛真理;③为人正直,不谄媚权贵,不给侵略者演奏。(每一点2分) ‎ ‎(3)答:①第一处引用贝多芬对权贵们只能造就头衔和勋章却不能造就伟大人物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己的伟大的认识;(2分)②第二处引用贝多芬叙述他与歌德面对贵族的不同表现的事实,通过对比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面对权贵不卑恭的品质;(2分)③这两处引用都为突出贝多芬“爱自由高于一切,面对御座也不背叛真理”的高贵灵魂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作者对他的评价更客观、真实。(2分) ‎ ‎(4)答:①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2分)②贝多芬出身于平民,但他凭借对音乐的喜爱与执着,克服命运的不公与生的不幸,创作出感动、震撼世人的交响乐曲,用苦痛换来了欢乐,而且他心向自由,蔑视权贵,热爱祖国;(2分)③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2分)④生活中的我们出身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要计较出身的高低,更应注意在意志、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也使自己的灵魂高贵起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2分) ‎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B,3分。(A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形容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B项“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C项“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D项“虚与委蛇”:对人假意敷衍应酬)‎ ‎14.C,3分。(A项:搭配不当,“城市形象”与“提高”不搭配,可在“城市形象后”加上“的提升”;B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是由于……”或“是……的原因”;D项:成分残缺,应在“高强韧”后加上“等特点”。‎ ‎15.C,3分。(本语段按逻辑顺序排列,从内容上看,①③连在一起,⑤⑥是举例说明,连在一起。‎ ‎16.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只是霎时的喜悦。(5分)‎ ‎17.略,每句3分。‎ 六、作文 参考立意:1、肯定“真、善、美”的存在。‎ ‎ 2、分析“怀疑一切”的原因。‎ ‎【诗歌鉴赏】 满江红① 柳永 ‎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 在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长川”即桐江,在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在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 更使人感到清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 13‎ ‎ 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在夜空里,映照在江水中,在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在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 “ 飞”字,就表现出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在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在船尾飞翔,鱼虾在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在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极为凄凉。在这 “ 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在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 这首词在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