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5-09 发布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6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 六、选修内容 6.2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09·浙江自选,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有三个问题,解答过程中注意“原因”和“结果”的统一。第(2)问要结合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回答。‎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2.(2010·山东潍坊一模,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这样预测:“自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材料二 列宁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停滞不前”?俄国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 ‎(2)材料二中“转变”的实质是什么?俄国的“转变”有何局限?‎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和评价。第(1)问,俄国所以止步不前,落后于西欧国家,关键因素是农奴制的阻碍,为此俄国实行了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以追赶西方工业化的步伐;第(2)问,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俄国依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答案:(1)理解: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改变: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2)实质: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局限: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3‎ ‎ ‎ ‎3.(2010·山东烟台文综,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人跨海而来”指什么事件?“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 ‎(2)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是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的?‎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需要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明治维新的内容,要求牢固的基础知识;第(3)问的答案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任何民族必须是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 答案:(1)美国通过黑船事件打开日本门户。日本民族强烈要求学习西方文明,摆脱落后境况;强烈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式军队,实现富国强兵。‎ ‎(3)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学习,不能盲目照搬。‎ ‎4.(2009·福建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3‎ ‎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 解析: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要正确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 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