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50 KB
  • 2021-05-08 发布

语文人教版中考总复习资料大全

  • 19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3中考复习资料 ‎ 语 文 姓名: ‎ 班级: ‎ 学籍号: ‎ ‎ ‎ ‎ 2013年4月 ‎ ‎ 基础积累 ‎【2013中考复习(一) 拼音 词语(A卷)】‎ 考题出现位置:选择题第1题、第二题(总6分)‎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一:字音的识记与积累 ‎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 专题一、专题二 ‎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一轮复习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一瞬(shùn)间 嶙(lín)峋(xún)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翼 耸立(sǒng) 糟蹋(tà)啜(chuò)泣 小憩(qì) 茁壮(zhuó) 擎(qíng)天撼(hàn)地 肃然起敬 忍俊不禁(jīn) 挑逗(tiǎo) 唳(lì) 迸溅(bèng)绽开(zhàn)伫立(zhǜ) 伶仃(líng dīng)‎ 第二单元 洗濯(zhuó) 行(xíng)道树 缀连 (zhuì) 倔强(jue) 玷污(diàn)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堕落(duò) 雏形(chu) 寂寥(liáo) 玲珑剔透(tī) 红灯绿酒 回味无穷 十姊(zǐ)妹 窖(jiào) 泯(mǐn) 险象迭生(dié) 心旷神怡 多愁善感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cu ) 问心无愧 奢望(she) 蹂躏(róu lìn)厄(è)运 掳去(lu)呵责(he)陬(Zōu)邑(yì)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曾参(shē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第三单元 酝(yùn)酿(niàng) 黄晕(yùn) 髻(jì) 栀子(zhī) 澄清(cheng) 禅心(chan)湛蓝(zhan)贮蓄(zhu)唱和(hè) 肥硕(shuò)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鳊(biān)鱼 乌桕(jiù) 寥(liáo)阔(或“寥(liáo)廓”)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 碣(jié)石 澹澹(dàn) 竦(sǒng)峙(zhì)‎ 第四单元 骸骨(hái) 海枯石烂 一霎 (shà)那 喑(yīn)哑(yǎ) 静谧(mì) 狩猎(shou)篡夺(cuan)喧嚣(xiao)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嗉(sù)囊 喙(huì) 淄(zī)川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山中蜃景(shèn) 奂(huàn)山 青冥(míng) 禅(chán)院 飞甍(méng) 高垣(yuán)睥(pì)睨(nì) 连亘(gèn) 窗扉(fēi) 倏(shū)忽 第五单元 虐杀(nue)苦心孤诣(yì) 攥紧(zuan)寒颤(zhan)拆散(chai)分歧(qí)丫杈(chà) 水波粼粼(lín) 匿(nì)笑 谢道韫(yùn)  尊君在不(fǒu)?‎ 第六单元 滑稽(jī) 陛(bì)下 赏赐(cì) 御(yù)聘(pìn) 爵(jué)士 鲛(jiāo)人 骇(hai)人听闻 随声附和 莽莽榛榛(zhēn) 酥(sū) 踉踉(liàng)跄跄(qiàng) 孪(luán)生 边塞(sài) 何遽(jù) 髀(bì) 跛(bǒ)‎ 螣(téng)蛇 枥(lì) 襄(xiāng)州 黍(shǔ) 开轩面场圃(pǔ) 溧(Lì)水 婺(wù)源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确凿(zao) 菜畦(qí) 皂(zào)荚(jiá)树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臃(yōng)肿 收敛(liǎn) 秕(bǐ)谷 蝉蜕(tuì) 盔(kuī)甲 锡(xī)箔(bó) 骊歌(lí) 花圃( pu)鸡毛掸(dǎn)子 玉簪(zān)花 木屐(jī) 讪笑(shan) 环谒(ye) 泯然(mǐn)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第二单元 哽(gěng) 澎湃(peng pai)哺育(bu) 狂澜(lan)炽(chì)痛 嗥(háo)鸣 谰(lán)语 蚱蜢(zha meng)镐(gǎo)头 亘古(gen) 污秽(huì) ‎ 第三单元 夐(xuàn) 曛(xūn) 铤(dìng) 鲜为人知(xian) 当之无愧,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排衙(yá)  迥(jiǒng)乎不同 赫然(hè) 锲(qiè)而不舍 ‎ 兀兀(wù)穷年 气冲斗牛(dǒu)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踌躇(chóuchú) 磐(pán)石 义愤填膺(yīng)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第四单元 归省(xǐng) 潺潺(chán) 行(háng)辈 肆无忌惮(dàn) 撺(cuān)掇(duo) 凫水(fu) 撮(cuō) 桕(jiù)树 棹(zhào)着  楫(jí) 亢奋(kàng) 晦(huì)暗 羁(jī)绊 蓦(mò)然 冗(r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叹为观止 颦(pín)蹙(cù) 粲(càn)然 嗔(chēn)视 叱咤(chìzhà)风云 尽态极妍(yán) ‎ 第五单元 拽(zhuài) 毛骨悚(sǒng)然  怏怏(yàng)不乐 毋(wú)宁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步履(lǚ)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chong)  风餐宿露 耀武扬威 虞(yú) 斫(zhuó) 泅(qiú) 砭(biān)骨 崔(cuī)巍(wēi) 阴霾(mái) 养精蓄锐 ‎ 第六单元 眼睑(jiǎn) 怂恿(song yong) 悲怆(chuàng) 娴(xián)熟 略胜一筹 眼花缭乱 进退维谷 秩序井然 石破天惊 缀(zhuì) 抽搐(chù) 箜篌(kōnghóu) 剽(piāo)悍 窥(kuī)伺(sì) 疮(chuāng)痍 阔绰(chuò) 项鬣(liè) 庇(bì)荫 遒(qiú)劲 妒(dù)忌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zhāng) 觑(qù)‎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锐不可当(dāng) 业已(yǐ) 绥(suí)靖(jìng) 聿(yù) 阻遏(è)) 疟子(yàozi) 寒噤(jìn) 蹿(cuān) 仄(zè)歪(wāi) 张皇(huáng)失措 拂(fú)晓 瓦砾(lì) 地窖(jiào) 鞠(jū)躬 颤(chàn)巍巍(wēi) 箧(qiè) 赃物(zāng) 制裁(cái) 纳粹(cuì) 憧憬(chōng jǐng)憎恶(zēng wu) 荒谬(miù) ‎ 第二单元 鼹(yǎn)鼠 絮(xù)说 辟(pì)头 震悚(sǒng) 懿(yì) 皋(gāo) 骇(hài) 掳(lǔ) 疮(chuāng)疤(bā) 诘(jié)问 渴慕(mù) 霹(pī)雳(lì) 孤孀(shuāng)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迂(yū) 蹒(pán)跚(shān) 拭(shì)擦 颓(tuí)唐 交卸(xiè) 凹凼(dàng) 尴(gān)尬 (gà) 杨绛(jiàng) 塌(tā)败 伛(yǔ) 翳(yì) ‎ 滞(zhì)笨  愧(kuì)怍(zuò) 荒僻(pì) 取缔(dì)  骷髅(ku lou) 接济(jì) 噩(è)耗 焦灼(zhuó) 伎(jì)俩(liǎng) 颠(diān)沛(pèi) 吊(diào)唁(yàn) 文绉绉(zhōu)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低眉顺眼 生死祸福 第三单元 郦(lì)道元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刹(chà)那 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轩(xuān)榭(xiè) 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广漆(qī) 因地制宜 镂空(lòu) 濒临(bīn)重峦叠嶂(zhàng) 额枋(fāng) 御(yù)道 磬(qìng) 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 鳖(biē)头 蟠(pán)龙 伧(cāng)俗 ‎ 第四单元 孕育((yun) 翩(piān)然 销声匿(nì)迹 风雪载(zài)途 周而复死 脊(jǐ)椎(zhuī) 两栖(xī) 褶(zhě)皱(zhòu) 遗骸(hái) 天衣无缝 劫难(nàn) 追溯(sù) 归咎(jiù) 藩(fān)篱 啸 (xiào)聚山林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 栖(qī)息 潜(qián)意识 绮丽(qǐ) 顷(qǐng)刻 面颊(jiá) 喷嚏(tì) 嘈(cáo)杂 唠唠(láo)叨叨(dāo) ‎ 第五单元 浔(xún)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交通 垂髫(tiáo) 诣(yì) 铭(míng) 馨(xīn) 案牍(dǘ) 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亵(xiè)玩 隐逸(yì) 罔(wǎng)不因势象形 贻(yí) 黍(shǔ) 箬(ruò)篷 糁(sǎn) 髯(rán) 诎(qū) 倚(yǐ) 船楫(jí) 壬(rén)戌(xū) 篆(zhuàn) 决眦(zì) 老妪(yu)‎ 第六单元 晨曦(xī) 溯(sù) 素湍(tuān) 飞漱(shù) 夕日欲颓(tuí) 藻荇(xìng) 艨(méng)艟(chōng) 泅(qiú) 鲸(jīng)波万韧 溯(sù)迎而上 一舸(gě) 僦凭(jiu lìn)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更(gēng)定 拥毳(cuì)‎ ‎ ‎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绯(fēi)红 匿(nì)名 不逊(xun) 诘(jié)责 文绉绉(zhōu) 翻来覆去 髭(zī) 鬈(quán) 禁锢(gù) 鹤立鸡群 正襟(jī n)危坐 颔(hàn)首低眉 诚惶诚恐 锃(zèng)亮 黝(yǒu)黑 滞(zhì)留 犀利(xī) 酒肆(sì) 尴(gān)尬(gà) 炽(chì)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guǎ)欢 无何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mào)无垠 期期艾艾 搓(cuō)捻(niǎn) 期盼 迁徙(xǐ) 觅(mì)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míng)思遐想 第二单元 脂粉奁(lián) 朔(shuò)方 凛冽(lǐn liè) 升腾 霁(jì) 眷(juàn)念 彷徨(pánghuáng) 睥(pì)睨(nì) 鞺鞺(tāng)鞳鞳(tà) 稽(qǐ)首 、污秽(huì) 、 迸(bèng)射 虐(nuè)待 皓月(hào)踌(chóu)躇(chú) 鞭挞(tà) 祈(qí)祷 罪孽(niè) 拖泥带水 蜿(wān)蜒(yán) 执拗(niù) 憔(qiáo)悴(cuì) 馈(kuì)赠 真谛(dì) 璀(cuǐ)璨(càn) 镶(xiāng)嵌(qiàn) 海誓山盟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hè) 盛气凌人 第三单元 蓬蒿(hāo) 咫(zhǐ)尺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chù)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yáo)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裸(luǒ)露 沧海桑田 媲(pì)美 挑衅(xìn) 鼠目寸光 缄(jiān)默 窥(kuī)探 狩(shòu)猎 目空一切 莫衷一是 牟(móu)取 众目睽睽(kuí) 哂(shěn)笑 棘手(ji)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慷(kāng)慨(kǎi)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雨后春笋 心安理得 第四单元 即物起兴(xìng) 蹲(dūn)踞(jù) 酬和(hè) 熹(xī)微 譬(pì)喻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huì)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腌(yān) 籍(jí)贯 肃然起敬 招徕(lái) 荸(bí)荠(qí) 马趴(pā) 囿(yòu) 铁铉(xuàn) 饽饽(bō) 秫(shǜ)杆 随机应变 油嘴滑舌 家醅(pēi) 抠(kōu) 一马当先,顾名思义 ‎ 第五单元 缥(piǎo)碧 轩(xuān)藐(miǎo) 嘤嘤(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 短褐(hè)穿结 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 衔(xián)觞(shāng)赋诗 硕(shuò)师 德隆望尊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衾(qīn) 烨然(yè)‎ 第六单元 篁(huáng)竹 坻( chí ) 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fú) 斗(dǒu)折蛇行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浩浩汤汤(shāng) 霏霏(fēi) 山岳潜(qián)行 日星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 忧谗(chán) 琅(láng)琊(yá) 暝(míng) 繁阴(yīn) 弈(yì) 觥(gōng)筹交错 阴翳(yì) 浅鬣(liè) 蹇(jiǎn) 浃(jiā) 曝(pù) 呷(xiā)‎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妖娆(ráo) 文采 成吉思汗(hán) 风骚(sāo) 留滞(zhì) 襁(qiǎng)褓(bǎo) 田圃(pǔ) 喑(yīn)哑 丝缕(lǚ) 斗笠(dǒu) 禁锢 (jìn)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第二单元 聒(guō)噪 征引 旁骛(wù) 佝(gōu)偻(lóu) 承蜩(tiáo) 亵(xiè)渎 层累(lěi) 骈(pián)进 教诲(huì) 禅(chán)师 陨(yǔn)落 灵柩(jiù) 睿(ruì)智 诉讼(sù sòng) 深邃(suì) 怜悯(mǐn) 污蔑(miè) 枘(ruì)凿 扶掖(yè)  谀(yú)词 庸碌(yōng) 相契(qì) 灰烬(jìn) 舐犊(shì dú) 挫(cuò)折 忐(tǎn)忑(tè) 一抔(póu)黄土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理至易明 言行相顾 强聒(guō)不舍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 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 恼羞成怒 恪(kè)尽职守 廓(kuò)然无累 重蹈(dǎo)覆辙 涕泗(sì)横流 自知之明 气吞斗(dǒu)牛 刻骨铭心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è)‎ 第三单元 阴晦(huì) 五行(xíng) 伶俐(líng lì) 吓(hè) 秕(bǐ)谷 寒噤(jìn) 潺潺(chán) 折(shé)本 猹(chá) 獾(huān) 弶(jiàng) 脚踝(huái) 髀(bì)骨 愕(è)然 鄙(bǐ)夷 嗤(chī)笑) 惘(wǎng)然 隔膜(mó) 恣(zì)睢(suī) 栈(zhàn)桥 牡(mǔ)蛎(lì) 蚝(háo) 拮(jié)据(jū) 煞(shà)白 狼狈(láng bèi)不堪  簪(zān)子 嗤(chī) 琅琅(láng) 毛毛剌剌(lá) 妒忌(dù jì) 发窘(jiǒng) 抽噎(yē) 出风头 歇斯底里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第四单元 汲(jí)取 彷徨(páng huáng)怡情 傅(fù) 彩 藻饰(zǒo) ‎ 矫(jiǎo) 诘(jié)难 滞(zhì)碍 狡黠(xiá) 逻辑(jí) 阐(chǎn)证 诓(kuāng)骗 根深蒂(dì)固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锲(qìe)而不舍 持之以恒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cī)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jiáo)字 豁(huō)然贯通 开卷(juòn)有益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第五单元 趱(zǎn)行 嗔(chēn)怒 尴(gān)尬(gà)去处 恁(nèn)地 省(xǐng)得 兀(wù)地(dì) 怄(òu)  喏(nuò)喏(nuò)连声 濠(háo)州 聒(guō)噪(zào) 逞(chěng)辩 庖(páo)官 惇(dūn) 讫(qì) 佯(yáng)装 簏(lù) 谮(zèn)害 麾(huī) 绰(chāo) 禀(bǐng)请 带挈(qiè) 腆(tiǎn)着 啐(cuì) 绾(wǎn) 桑梓(zǐ)  锭(dìng)子 商酌(zhuó) 应瑒(yáng) 颦(pín)儿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腻(nì)烦 怔怔(zhēng) 茶饭无心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面面厮觑(qù) 恃(shì)才放旷 唯唯连声 地灵人杰 第六单元 阳夏(jiǎ)、辍(chuò)耕、怅(chàng)恨、苟(gǒu)富贵 嗟(jiē)乎 、鸿鹄(hú)、闾(lǘ)左、適(zhé)戍、度(duó)失期、罾(zēng)、陈胜王(wàng)、间(jiàn)令 烹(pēng)食、篝(gōu)火、忿恚(huì)、笞(chī)、社稷(jì)、唐雎(jū)、怫(fú)然、免冠(g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 、韩傀(kuī)、要(yāo)离、休祲(jìn)、缟(gǎo)素、色挠(náo) 陇(lǒng)亩、诣(yì)、猖獗(jué)、挟(xié)天子、吴会(kuài)、殆(dài)、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崩殂(cú)、陛(bì)下、陟(zhì)罚、臧(zāng)否(bǐ)、费祎(yī)、遗(wèi)陛下、裨(bì)补 阙(quē)漏、性行(xíng)、行(háng)阵、猥(wěi)自、夙(sù)夜、 攘(rǎng)除、归咎(jiù)、咨诹(zōu) 涕(tì)零、诸戎(róng)、脉脉(mò)、千嶂(zhàng)、燕(yān)然、不寐(mèi)、擎(qǐng)苍、貂裘(qiú)、鬓(bìn)霜、舴(zé)艋(měng)、下炙(zhì)‎ ‎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锦幛(zhàng) 荇(xìng)藻 蓬蒿(hāo) 蘸着(zhòn)憔悴(qiáo cuì) 灰烬(jìn)纤(qìan)绳 挣(zhèng)脱 干瘪(biě) 淤(yū)滩 驳(bó)船 簇(cù)新 胚(pēi)芽 迷惘(wǎng) 伤痕累累(lěi) 虔信(qián) 慰藉(jiè) 黝(yǒu)黑 深邃(suì) 河畔(pàn) 晨曦(xī) 瞰(kàn)望 第二单元 阔绰(chuò) 羼(chàn) 模(mú)样 绽(zhàn)出 舀(yǎo)出 捯(dáo)气 驾驭(yǔ) 跳跶(da) 掂(diān)量 砌(qì)台阶 穷儒(rú) 呱(gū)呱坠地 拗(niù) 筵席(yàn) 戏谑(xuè) 荣膺(yīng) 坍塌(tān tā)子 埋(mán)怨 酉(yǒu) 腻(nì)歪(wāi) 擀(gǎn) 嘬(zuō) 剜(wān) 腌臜(zā) 隐匿(nì) 巉(chán)岩 窒(zhì)息 骸(hái)骨 奄(yǎn)奄一息 残屑(xiè)) 半身不遂(suí) 勉强(qiang) 踉跄(liàng qiàng) 膝(xī)盖 提(dī)防 海市蜃楼 束手无策 不屑置辩 一气呵成 妙手回春 断壁残垣(yuán) 如坐针毡 枯燥乏味 芒刺在背 天伦之乐 影影绰绰 望眼欲穿 吹毛求疵(cī)‎ 第三单元 挟(xie)卷 夹(jia)岸 休憩(qì) 屏(bǐng)息 朔(shuò)风 丛莽(cǒng mǎng) 清吟(yín) 枭(xiāo)鸟 荫庇(bì) 芳馨(xīn) 骄奢(shē) 云翳(yì) 佝偻(gōu lóu) 屹(yì)立 漩(xuán)涡 踝(huái)骨 默契(qì) 紊(wěn)乱 刽(guì)子手 倒坍(tān) 虬(qiú)须) 沉湎(miǎn) 瘠(jí)薄 孱(chán)弱 袅袅(niǎo)烟云 山崩地裂 百鸟啾啾(jiū) 愤懑(mèn) 霎时 (shà) 沙砾(lì) 嶙峋(lin xun ) 狼嗥(háo)虎啸 徘徊(huái) 吝啬(lìn sè) 窥(kuī)测 荒僻(pì) 沉甸甸(diàn) 悄(qiǎo)然 黑黝黝(yǒu) 臆(yì)测 瞻望(zhān) 攫(jué)取 乐此不疲 一泻千里 天象庄严 周到如砥(dǐ) 引颈受戮(lu) 星临万户 遮天蔽日 浩瀚无垠 豁然开旷 万籁(lài)俱寂 第四单元 恻(cè)隐 钧(jūn)裁 告禀(bǐng) 糍(cí)粑(bā) 淤滩(yu) 阴霾(mái) 鹭(lù)鸶(sī) 打鼾(hān) 囫囵(hú lún) 蓦(mò)然 峥嵘(zhēngróng) 山麓(lù) 涟漪(yī) 伫(zhù ‎)立 忏悔(chàn huǐ) 折衷是非 中流砥(dǐ)柱 万恶不赦(shè) 遍稽(jī)群籍 鸡犬不宁 有例可援 越俎(zǔ)庖代 怡然自得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蹑(niè)手蹑脚 心如铁石 流连忘返 按捺(nà)不住 老成持重 不以为然 忍俊不禁(jīn) 顶礼膜拜 鳞次栉(zhì)比 通宵达旦 第五单元 翟(zhái) 公输盘(bān) 郢(yǐng) 见(xiàn) 弊(bì)舆(yú) 褐(hè) 犀(xī) 兕(sì) 梓(zǐ) 楩(pián) 长(zhàng)木(mù) 牒(dié) 守圉(yù) 诎(qū) 禽滑(gǔ)厘 寇(kòu) 伋(jí) 甲胄(zhòu) 畎(quǎn)亩 胶鬲(gé) 傅说(yuè) 拂(bì)士 蹴(cù) 欤(yú) 鹓(yuān)雏(也作鸟字旁)(chú) 醴(lǐ)泉 鸱(chī) 吓(hè) 濠(háo)梁 鯈(tiáo)鱼 第六单元 刿(huì) 长勺(sháo) 间 鄙 徧(biàn) 玉帛 小信未孚(fú) 辙(zhé) 夫战 靡 昳(yì)丽 朝服衣冠 窥(kuī)镜 间(jiàn)进 期年(jīnián) 仞(rèn) 惩(chéng) 迂(yū) 荷(hè)担者 箕(jī)畚(běn)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叟(sǒu)  厝(cuò)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菜(xìngcài) 窹(wù)寐(mèi) 芼(mào) 蒹(jiān)葭(jiā) 溯(sù)洄(huí) 晞(xī) 湄(méi) 坻(chí) 跻(jī) 沚(zhǐ) ‎ ‎【2013中考复习(二) 成语(A卷)】‎ 考题出现位置:选择题第3题(3分)‎ 提示: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重视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尤其对词义的用法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应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如词语运用性选择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注意题干显示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②快速浏览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③把备选词语进行相互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④‎ 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当的选项。再如,解答结合语境理解某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这类试题,也应注意三点:①准确把握题干所示的语境;②准确判断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③把词语的语境含义放到它所在的语境中去检验,保证其使用的准确性。 ‎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二: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题二:汉字的书写与识记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基础积累 三、词语 练习题:‎ 本练习题为近几年中考题改编而成,每一道题的每一个成语都要用成语字典查并批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 C.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B.扬州瘦西湖是一个美的世界,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情,无不令人触目伤怀。‎ C.遨游于艺术的海洋时,美虽然有时在印象中稍纵即逝,但仍能使人感怀。‎ D.小张和小明是一对黄金搭档,在工作中两人相映成趣,都取得了喜人的业绩。‎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变这个班学风不正的局面,周老师服从了领导的安排,粉墨登场担任了该班的班主任。‎ B.王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C.玉树地震发生后,许多青年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我市的医务工作者也蠢蠢欲动。‎ D.大家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只是浪得虚名而已,对他的印象也就极差。‎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这是不可理喻的。‎ 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他们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流逝的。‎ D.在扬州很少有人知道她,但在美国,她却是个赫赫有名的才女。‎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30日晚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B.扬州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C.母亲常常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的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 D.我们登上汽船(等于城市公共汽车),观赏两岸风光,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鳞次栉比。‎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B.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绿。‎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 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可以附庸风雅。”‎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 B.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度过难关。‎ D.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 ‎,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B.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C.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D.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与日俱增。‎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B.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D.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停留的时间也算长的了,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B.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李霞是我们的班长,深得每一个人的拥护,每次同学聚会,大家都盼望她早点来到,但近来几次她总是来迟,可谓不速之客。‎ D.看到世乒赛上中国女队的失利,他黯然神伤,离开了座位。‎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熊猫美仪、美凤憨态可掬,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嬉戏。‎ B.梯田上面,有漫漫云海的覆盖;梯田旁边,是茫茫森林的掩映。此景真是神奇瑰丽、莫可名状,让人惊叹。‎ C.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有如云水相搏,惊涛拍岸,呈现的是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图画。‎ D.近年来,扬州城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1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九(二)班陈柳学习好,工作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B.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北京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 C.小说家最好的住所是哪里?是人迹罕至的孤岛小木屋,还是众声喧哗的公寓。‎ D.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香港志愿者黄福荣在青海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不幸罹难的事迹,感人肺腑。‎ B.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 C.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扬州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D.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B.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C.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D.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电视剧《蜗居》一炮打响,不久就有《蚁居》播出,后者与前者情节类似,给观众狗尾续貂之感。‎ B.初中毕业以后,李小海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便整天不学无术,在社会上瞎混。‎ C.西南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D.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做法,如果还不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后果将无法想象,这不是危言耸听。‎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经过了这几个月的集训,国家足球队的技术水平是否能有较大提高,精神面貌是否能有明显改变,广大球迷正拭目以待。‎ C.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对于袁贵仁来说,自己的火还未烧起,民间对教育部长的殷切期望就已经火焰高涨了。‎ D. 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有何不可呢?‎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相助薄弱学校。‎ B.那些穿戴前卫的半大孩子们,在嬉笑打闹中走出地铁站,钻进装潢的金碧辉煌,陈列着光怪陆离的商品的超市中。‎ C.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D.2009至2010年,云南遭遇了秋、冬、春连旱,旱情严重,堪称百年一遇。“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路人皆知,全省人民奋起抗旱。‎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溢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多良莠不齐,既误导消费者,又污染了环境。‎ B.几年不见,没想到祖父已经耳聋眼花,老气横秋,连走路也要人搀扶了,望着他伛偻的背影,我不禁悲从中来。‎ C.教师素质有“五能”:把握教材能居高临下,教学设计能别开生面,语言表达能生动活泼,交流引导能左右逢源,课堂效果能意犹未尽。‎ D.山西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断然终结“小煤矿”时代,改头换面地大步迈进“大煤炭经济时代”。‎ ‎【2013中考复习(三) 课内文言文(A卷)】‎ 考题出现位置: A卷选择题4、5、6(9分)非选择题(4分))‎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六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题十三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 ‎ 阅读感悟( 二)‎ 初中文言文背诵篇目 七上1.《论语十则》七下 八上1.《桃花源记》2.《陋室铭》3.《爱莲说》4.《三峡》5.《记承天诗夜游》6.《答谢中书书》7.《湖心亭看雪》八下1.《马说》2.《小石潭记》3.《岳阳楼记》4.《醉翁亭记》九上《出师表》九下1.《曹刿论战》2.《孟子二章》3.《鱼我所欲也》4.《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1、之 位   置 用法 意     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 到 1、 陈胜佐之(   )(   )    ‎ 2、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 3、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4、 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   )‎ ‎5、何陋之有(   )   (  )‎ ‎6、马之千里者(   )(    )‎ ‎7、怅恨久之(   )(   ) ‎ ‎8、渔人甚异之(   )(    ) ‎ ‎9、辍耕之垄上(   )(   )  ‎ ‎10、孤之有孔明(  )(    )‎ 助词 的 名代+之+动形 助词 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 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 不译,放在时间副词的后面,调节音节 动+之 代词 可以代人、事、物。译为他、他们 、它(它们)‎ ‎2、而 位置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 两个相同的词性之间 并列连词 可不译 1、 中峨冠而多髯才为东坡( )( ) ‎ 2、 起坐而喧哗者( )( ) ‎ 3、 夺而杀尉( )( )‎ 4、 长跪而谢之( )( )‎ 5、 杂然而前陈者( )( )‎ 1、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 2、 佣者笑而止之( )( )‎ 3、 尉然而深秀者( )( )‎ 动+而+动(分先后)‎ 顺接连词 可不译 肯+而+否 转折连词 但是、却、然而 状态(形容词)+而+动 修饰连词 可不译 分句的开头 递进连词 而且 ‎3、以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以”的用法和意义 介词 把、凭、靠、拿、用、按照、由于、因为、‎ 1、 以衾拥覆( )( )2、徐喷以烟( )( )‎ 3、 屠惧,投以骨( )( )4、策之不以其道( )( )‎ ‎5、以君之力( )(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7、徒以有先生也( )( )‎ ‎8、先帝不以臣卑鄙( ) ( ) 9、扶苏以数谏故( )(  )‎ ‎10、无从致书以观(    )11、属予作文发记之(  )(   )12、卷石底以出(   )(  )13、吴广以为然(  )(   )1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15、固以怪之矣(  )(  )16、以塞忠谏之路也(   )(  )17、必以分人( )(  )‎ 连词 而、来、用来、以致、表时间和方位的界限,不译、‎ 动词 认为 副词 通“已”,已经 ‎4、于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于”的用法和意义 介词 在、从、比、到、同、给、被、对、向、‎ ‎1、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 2、贫者语于富者曰( )(   )‎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  )( )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5、请广于君(  )(  ) 6、曹操比于袁绍(  )(  )‎ ‎7、受于人者不至也(  )8、每自比于管仲(  )(  ) ‎ ‎9、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10、行者休于树(  )(  )‎ ‎5、其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其”的用法和意义 代词 可译作“他(她)、他的(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1、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这卑,(   )(   )2、其如士石何(  )(  )‎ 3、 其真无马邪?( )( )4、其真不知马也(  )(   )5、安陵君其许寡人(  )(  )‎ 6、 其一犬坐于前(  )(  )‎ 7、 其人视端容寂(  )(  )‎ ‎8、复前行,欲穷其林(  )( )‎ ‎9、以勉其学者也(  )(  )‎ ‎10、择其善者而从之(  )(   )‎ ‎11、不能指其一端也(  )(   )‎ 代词 那、那个、那些、那里 代词 其中、其中的,‎ 副词 大概、或许、恐怕、、怎么、难道或不译、加强语气“可要”‎ 连词 如果 ‎6、者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者”的用法和意义 代词 ‎…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 1、 以君为长者(  )(  )‎ 2、 卜者知其旨意(  )(  )‎ 3、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 4、 往来而不绝者(  )(  )‎ 5、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  )‎ ‎6、陈涉者,阳城人也(  )(  )‎ ‎7、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  )‎ 助词 放在主语后,表判断 助词 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7、为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为”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wéi)‎ 做 1、 并自为其名(  )(  )2、以径寸之木(  )(  )‎ ‎3、好为梁父呤( )( )4、为坻、为屿、为堪( )( )5、以丛林为草( )(  )6、武陵人捕鱼为业( )(  )7、孰汝多智乎(  )(  )8、知之为知之(  )(  )9、天下为公(  )(  )10、中轩敞者为舱(  )(   )11、若为佣耕(  )( )12、士卒多为用者(  )(  )13为天下唱(  )(  )14、为足为外人道也( )(  )‎ ‎15、为必为己(  )(  )16、项为之强( )(   )‎ 动词(wéi)‎ 作为、当作、成为 动词(wéi)‎ 认为 动词(wéi)‎ 是 介词(wèi )‎ 替、给、向 介词(wèi )‎ 被 介词(wèi )‎ 为了 介词(wèi )‎ 因为 ‎8、乃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乃”的用法和意义 副词 才、就、竟、竟然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2、乃行卜(  )(  )‎ ‎3、乃重修岳阳楼(   )(  ) 4、乃不知有汉(  )(  )‎ ‎5、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6、家祭无忘千乃翁(   )(   )‎ 动词 是、就是 连词 于是 代词 你、你的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 ‎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八年级上册:(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一、         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 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 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陋室铭》(刘禹锡 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 ‎2、斯是陋室:斯:这 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四)《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立。  3 、鲜:少。 4、 亵:亲近而不庄重。‎ ‎5、宜:应当 6、独:只,仅 7、可爱者甚蕃:多。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以下问题 ‎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在。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 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绝:久绝(消失)。绝 (山峰):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一、解释 ‎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风: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急流 ‎5、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 ‎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 (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 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年级下册 (七)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1、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方法 2、执策而临之 鞭子;面对 ‎3、其真无马邪: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一样 9、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日行千里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八)《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穿着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至)舍:学舍,书馆。‎ 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九)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词语:‎ 水尤清冽: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路;出现。‎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 隶而从者:跟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下见小潭:在下面。 日光下澈:往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 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十)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淫(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1分)‎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明年 :到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属予作文以记之:我;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胜景。‎ 衔远山,吞长江:连接。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边;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描述;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如此,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淫雨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放晴;‎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迫近;离开。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日光;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小草;小洲;穷尽。 宠辱偕忘:荣耀;:一起。‎ 把酒临风: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两者之为:或许;指两种心情。庙堂:朝廷。江湖:民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不以物喜:因为。 心旷神怡 :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 ‎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十一)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洌,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词语解释: ‎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绕;:包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 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名之者谁:给……命名。 饮少辄醉 :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云归而岩穴暝:聚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跟从。‎ 吾谁与归:归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香花;滋长。‎ 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 山肴野蔌:野味;菜蔬。 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树林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太守谓谁: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九年级上册:(十二)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 倾覆:兵败。 ‎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义:适宜、恰当。 宫中:皇宫中。 ‎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刑:罚。 ‎ 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 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 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 ‎)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完成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关键问题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六、开放题。   1、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    (名言:艰难困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被任用 人恒过:犯过失。 傅说举于:被选拔 衡于虑同“横”‎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奋起 苦其心志:使┅┅痛苦 征于色:脸色 劳其筋骨:使┅┅劳累 ‎ 发于声:吟咏叹息 饿其体肤:使┅┅饥饿 而后喻:了解 空乏其身:使┅┅贫困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乱其所为:使┅┅错乱、扰乱 入则: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 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 二、          翻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中心内容 ‎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四)《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 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二、翻译下列句子 ‎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问题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十五)《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 ‎1、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 2、肉食者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指猪、牛、羊等;虚报;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振作;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估计;埋伏。‎ 二、翻译句子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3、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进:偶然进谏。‎ 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2013中考复习(四) 古诗词识记(A卷)】‎ 考题出现位置: A卷非选择题第二题(6分) ‎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四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题六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基础积累 (七) ‎ 全六册书诗歌 七年级上(8篇)‎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泊秦淮】 杜牧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七年级下(2篇)‎ ‎1.[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卖炭翁】‎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八年级上(4篇)‎ ‎1.【望岳】 杜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4.【黄鹤楼】 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下(15篇)‎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件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2.【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4.【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5.【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九年级上(四篇)‎ ‎【望江南】 温庭筠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渔家傲】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九年级下(3篇)‎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2.【蒹葭】(《诗经》)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 阅读感悟 ‎【2013中考复习(五) 名著阅读(B卷)】‎ 考题出现位置:B卷第四大题 第一题(4分)‎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四:名著阅读(二)‎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题七:名著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基础积累 九、名著阅读 ‎(一)《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主人公:祥子 (人力车夫) ‎ ‎1、性格:先 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后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2、主要讲述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和世态图。‎ ‎3、主题:“不让好人有出路” ‎ ‎ 4、其它人物:车主刘四残忍霸道 虎妞:大胆泼辣 有点变态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1、精神品质:为理想面献身的精神 钢铁般的意志 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2、保尔·柯察金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说回答了一个问题:人到底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 ‎(三)《水浒》作者:明朝 施耐庵 ‎1、主要内容: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小说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小说把英雄好汉们聚集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从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翻译时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3、人物形象;好汉108个 共性:豪侠仗义、除暴安良 ‎(1)宋江:(及时雨)忠义,有组织才能和军事才能,有反抗性也有妥协性 ‎(2)林冲(豹子头):‎ 安分守纪、循规蹈矩,最后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主要情节:风雪山神庙 误入白虎堂 ‎ ‎(3)武松(行者):崇尚忠义、有仇必复 有恩必报 是下层侠义之士 主要情节:斗杀西门庆 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 除恶蜈蚣岭 ‎(4)鲁智深(花和尚):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粗中有细、 豁达明理 主要情节:拳打镇关西 倒拔垂杨柳 ‎(5)李逵(黑旋风):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 、直爽率真 ‎(6)杨志(青面兽):粗暴 情节:汴京城卖刀 ‎(四)《格列佛游记》 作者:英国 斯威夫特 (18世纪前期讽刺作家,政论家)‎ 主要内容:讲述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1)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以此挖苦英国两个争论不休的政党。‎ ‎(2)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 ‎ ‎(3)通过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4)第四卷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的景象,这个乌托帮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人与动物“耶胡”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五)《鲁滨逊漂流记》(英国·笛福) 【主要内容】 讲述一位遇险的航海商人独自一人漂流到一座荒岛。他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靠顽强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 【人物形象】 鲁滨逊: 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追求财富的具有积极进去精神的新兴资产者的英雄形象。他具有人类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挚爱劳动等优良的品质,同时,还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所应有实干精神。 【主要情节】 1.‎ 鲁滨逊播种粮食 一次,鲁滨逊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莫大的恩惠。从此,鲁滨逊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逊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逊有了生活的口粮。 2.鲁滨逊制陶器 出于生活的需要,鲁滨逊开始着手制造陶器。在找到陶土后,他做了无数次试验。刚开始,有的由于陶土太软没有做完,有的由于温度太高而爆裂。摸索了两个多月后,终于做成两个大瓦器,还有许多小型器皿,但还是没有可以装流质、经得起火煮的泥锅。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有的破泥制器皿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于是鲁滨逊开始研究烧陶的火力,最后烧成了三个瓦锅、两个瓦罐,其中有一个罐子正是鲁滨逊最需要的。 3.鲁滨逊搭救“星期五” 有一天早晨,鲁滨逊从望远镜里看见三十个野蛮人正在围着篝火跳舞。他们已煮食了一个俘虏,还有两个正准备放到火上去烤。这时鲁滨逊提着两支上了子弹的滑膛枪和那柄大刀往山下朝他们跑了去,打死了两个野人,及时救下了跑出来的一个俘虏。鲁滨逊把他救下的这个人起名为“星期五”,以纪念这野人是在这一天获救的。“星期五”在鲁滨逊的教导下,很快学会了穿衣、开枪、讲英语、信基督……‎ 成为鲁滨逊最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读书感言】 示例一:生活中即使面临再大的困境,只要不放弃,只要肯努力,都能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和方法,从中磨练意志,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示例二:鲁滨逊在大海上历经艰险,依然毫不气馁,最终凭着坚毅的性格克服种种困难回到了家乡。让我认识到,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应该轻言放弃,也不应该遇到挫折就退却,而是要勇于面对和解决困难。‎ (六) ‎《西游记》吴承恩 人物形象:‎ ‎①孙悟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动、顽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妖如仇 ‎②猪八戒:憨厚纯朴,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战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产者、小市民的意识特点。‎ ‎③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特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超凡,夸张神奇,变形荒诞。‎ 主要情节:‎ ‎①孙悟空大闹天宫 ‎②真假美猴王 ‎③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⑤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2013中考复习(六)议论文阅读技巧】‎ 考题出现位置:A卷阅读题(12分)‎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五:议论文阅读(三)‎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题十二:议论文阅读 ‎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阅读感悟 二、(三)议论文阅读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2013中考复习(七)说明文阅读技巧】‎ 考题出现位置:A卷阅读题(12分)‎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五:说明文阅读(二)‎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题十一:科技文阅读 ‎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阅读感悟 二、(二)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2013中考复习(八)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技巧】‎ 考题出现位置:B卷第三题、二大题(18分)‎ 更多复习资料:《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技巧》专题五:叙事、抒情、小说(一)‎ ‎ 《五年中考 三年模拟2013语文》专 题十:记叙文阅读与文学作品鉴赏 ‎ ‎ 《中考中复习全解 语文》第二轮 阅读感悟 二、(一)积蓄文阅读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 ‎16.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8.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 ‎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0.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3.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 ‎26.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7.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 综合运用 ‎【材料: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者及颁奖词】‎ ‎1、朱光亚 ‎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 ‎    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 ‎    推选委员阎肃说:‎ ‎    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 【颁奖辞】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 胡忠、谢晓君 ‎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 ‎ ‎    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    推选委员于丹说:‎ ‎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   【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3、吴孟超 ‎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 ‎    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 ‎    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     【颁奖辞】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 4、刘伟 ‎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 ‎    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 ‎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    【颁奖辞】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的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5、杨善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 ‎    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    推选委员陈淮说:‎ ‎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    【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6、阿里木 ‎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 ‎    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   【颁奖辞】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 ‎    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7、 张平宜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 ‎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       【颁奖辞】 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8、 孟佩杰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 ‎    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 ‎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        【颁奖辞】‎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9、吴菊萍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 ‎    倏(shū)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    推选委员朱玉说:‎ ‎    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     【颁奖辞】   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9、 刘金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 ‎    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时,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 ‎    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 ‎   【颁奖辞】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2013中考复习(九)语文版与人教版共有篇目(13篇)知识梳理】‎ ‎1.鲁迅作品 作者简介:,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称作“匕首”和“投枪”。体裁:散文;选自《野草》。19l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 ‎ ‎⑴《风筝》 ‎ 内容结构:本文以风筝为线索,主要内容是风筝事件,‎ ‎“我”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作者把风筝作为描写的中心对象,借回忆风筝往事,抒怀言志,风筝是作者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作者复杂思想的凝聚点。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 ‎ 第一部分(l—2段),看风筝。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 ‎ 第二部分(9一11段),忆风筝。回忆风筝事件的经过。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l2段),议风筝。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现实的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 主题思想:本文作者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 ‎ 本文的中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既有对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既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痛恨和批判;既有对科学思想的呼唤,又有对愚昧落后风气的唾弃;既有表达乍者的兄弟之情,又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既有作者对小兄弟身受 “‎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又有批判精神的虐杀与封建思想。 ‎ 写作特点:过渡自然,首尾照应;多角中心,意蕴深刻;倒叙写法,构思精巧;语言精当,言简意深。‎ ‎⑵《孔乙己》 ‎ 内容结构:小说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全文共l3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是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也是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 ‎ 第二部分(第4-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经历、性格和社会地位,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阶段。‎ 第二个层次(第10-11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 第三个层次(第12-13段),交代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孔艺已一生的悲剧,‎ 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以及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学习本文应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 写作特点: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形象、精练、深刻、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封建社会的不朽典型。 ‎ ‎⑶《故乡》 ‎ 内容结构:小说选自《呐喊》,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即: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 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引起了人们对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以及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 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分成三大部分。 ‎ ‎ 第一部分(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肘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回故乡)。 ‎ ‎ 第二部分(6一77段),“我”‎ 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故乡)。重点描写闰土和杨二嫂两个故人的变化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 第三部分(78-88段),“我”渐渐离开故乡时的感触,抒发了“我”要求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经典名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赏析:前半句的意思是空有希望不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有”!而有了希望,并矢志不渝地去奋斗,那希望也就“无所谓无”. 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人们都为了希望去奋斗,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从这句话中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这个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给人以鼓舞与信心.作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了追求新生活而去奋斗与实践。 ‎ 主题思想: ‎ ‎①小说的中心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 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 ‎ ②这篇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表 现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悲惨现实,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可悲的隔膜,表达了作者希望下一代亲密友爱、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 ‎ ③作者着力刻画阐述种种不幸的目的是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 ‎ ‎ ④“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 写作特点: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 ‎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内容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论证精密。全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证的。‎ ‎ 第一部分:(1-2 段),摆出了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被反驳的论点及其论据:从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到求神拜佛——为后文的批驳树立了“靶子”。 ‎ ‎ 第二部分(3-8段),在批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和主张。 ‎ 第三部分:(9段),照应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做出回答“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广大革命人民。 ‎ 重点句子: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关联词:‎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主题思想: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中国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 ‎ 写作特点: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语言生动、洗练、犀利,说理周密、严谨、有力;成功地运用了驳论点和驳论证两种反驳方式。 ‎ ‎2. 朱自清作品 ‎⑴《春》 ‎ 作者简介: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有散文集《背影》。体裁:借景抒情散文。选自《朱自清选文集》。 ‎ 内容结构:‎ 主要内容:本文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描写春天的。‎ 线索:作者对春到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 ‎ 第一部分(1段),盼春。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也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主旋律, ‎ ‎ 第二部分(2-7段),绘春(②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和春的总轮廓;③春草图;④春花图;⑤春风图;⑥春雨图、⑦迎春图),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 第三部分(8-10段),赞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三个方面的特征,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抒发作者对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侧面烘托;思路清晰,线索分明;观察细致,语言准确;抓住特征,表达生动;调动五官,细致描摹;比喻拟人,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 ‎ ‎ ‎ ⑵.《背影》 ‎ 整体感知:课文以“背影”为题,是因为文章是以“背影”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内容包括:①惦记背影(思念) ②描绘背影(理解、热爱)③惜别背影(依恋、不舍) ④再现背影(思念、牵挂、担心)。文章饱含作者的真情,其中细写四次流泪:①奔丧见父--悲凉、哀伤、难过之泪②望父买橘--感激、感动之泪③父子分别--伤心、惜别之泪 ④北京思父--辛酸、思念之泪 ‎ 文章以“背影”‎ 命题,别开生面,含蓄集永,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精神。通过“背影”,把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以及对儿子的挚爱等真切地表现出来,“背影”还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集中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情感的抒发点,是具有创意的命题,是最佳的表现角度。 ‎ 内容结构: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清。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 照应“背影”: ‎ ‎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点明“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第二部分·(第2一6段),回忆往事,追述父亲到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 ‎ 第一层(第2一3段),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黯淡的气氛和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 ‎ 第二层(第4一5段),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 ‎ 第三层(第6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稿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的感情。 ‎ ‎ 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就是《背影》中“父与子”关系所表达的主题意义。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透析这人间的感人剧照,就会发现“父与子”关系的表达意义并不这样简单,在它背后,还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内容。 ‎ 写作特点:语言朴实而简洁,抒情深沉而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父爱,直抒胸臆真挚感人;自责悔恨反衬思念,细节描写细腻动人;动词使用准确传神,人物描写角度新颖;撷取平凡生活素材,意蕴丰富催人泪下;线索清楚结构精妙,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 ‎3.《济南的冬天》 ‎ 作者简介: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解放后写了《龙须沟》、《茶馆》等23 个剧本。1951年12‎ ‎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并被誉为作家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被迫害致死。体裁:借景抒情的散文。 ‎ 内容结构: ‎ 文章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冬季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线索:温晴。 ‎ ‎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 ‎ 第一部分(1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没有重雾、没有毒日,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 ‎ ‎ 第二部分(2段至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2段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过渡,转而写山写水。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5段写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来写。作者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一句概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呼应,并扣题。 ‎ 主题思想 ‎ ‎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了济南山、城、雪、水等动人的冬景及其特有的勉力,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 ‎ 文章的主要写法:借景抒清。开头新颖别致,对比突出“温晴”;语言准确生动,表达清新朴实;写景饱含感情,比喻拟人手法;创设优美意境,展开丰富想象;如写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风,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写济南全景用“晒”“睡”“醒”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至于写雪后山景,练字造句更是匠心独具;写城外山坡连用两个“卧”;写水是“温”的用“冒着点热气”等等。读来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选择独特角度;抓住景物特征;布局浑然一休,写景有条有理。 ‎ ‎ 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四周的山——俯视;描写四周的雪后的山一一仰视;描写四周的雪后的远山——远眺;描写水——俯视、仰视。 ‎ ‎4.《心声》(小说) ‎ 题目含义:“心声”在课文中有多层含义:(1)李京京渴望公开课上朗读课文(2)渴望老师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3)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内容结构:叙述李京京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感动全场人的故事,表达李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呼吁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个性的尊重。 ‎ ‎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情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 第一部分:公开课前 (事情的开端),程老师布置公开课的任务。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 ‎ 第二部分: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 ‎ 第三部分: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帧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而遭到嘲笑。再次表现了李京京读书迫切的愿望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 ‎ 第四部分: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最终靠真情打动了程老师和全班同学。‎ 人物性格:‎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也存在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毛病。 李京京: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 ‎ 主题思想 ‎ ‎ 作者通过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淳朴、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表现了李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 写作特点 设置悬念,巧妙插叙;巧埋伏笔,描写细腻;情节富于戏剧色彩,语言尤为朴实亲切。 ‎ ‎5.《苏州园林》(说明文) ‎ 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 《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语言十分优美的说明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一一谈苏州园林”。其实它是一篇序言,但却有题目,从“深眷”二字可见他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 ‎ 内容结构 ‎ ‎ 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一一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整体的四个部分和三个细部进行分说。 ‎ ‎ 全文共10段,大致可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l段),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和影响,总领全文。 ‎ 第二部分(2—9段),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三部分(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吸引读者的游赏之心。 ‎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从总到分到总,从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再到总,由主到次。 ‎ ‎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 主题思想:本文综合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整体特征,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的标本艺术品,表现了我国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 写作特点:特征鲜明,结构清晰;简明准确,富有内涵;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 ‎6.《范进中举》 ‎ 作者简介: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 ‎ 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课文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 ‎ 内容结构:本篇小 说的中心事件是范进中举。全文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先写范进中举前的情形,再写中举后的情况。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后两部分。 ‎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 ‎ 第二部分(3-4段),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 ‎ 第一层(3-5段),写范进喜极发疯。 ‎ ‎ 第二层(6-9段),写胡屠户打范进治疯的经过和结果。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 ‎ 第三层(10-11段),写范进恢复了正常,丈人及乡邻向他阿咦奉承,极尽恭维,虚伪之态暴露无遗。 ‎ ‎ 第四层(12段),写范进赏银给胡屠户,这是故事的结尾,至此,这出闹剧落下了惟幕。 ‎ 主题思想:作品以范进中举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借范迸因乡试中举而疯痴的经过,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刻画科举制度下士人沉重的精神负担,揭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并以胡屠户及乡邻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反映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可耻风气,并进行辛辣的讽刺。‎ 写作特点: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神态动作细腻;细节描写紧扣环境,人物性格表现主题;展 开了多角度对比,具有极强讽刺效果;描写夸张讽刺深刻,揭露科举制度罪恶;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用语通俗,修辞多样。 ‎ ‎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物致知”的含义是: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 内容结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本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可分为三个部分: ‎ ‎ 第一部分(l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论题(交代谈话的目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中国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 第二部分(2-l2段),分析论题。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三层: ‎ ‎ 第一层(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 ‎ 第二层(6-10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第三层(11-l2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 第三部分(I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下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相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 主题思想: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大学》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指出“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建树。 ‎ ‎ 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 写作特点:扣题开谈,适时立论;风格朴实,方法多样(引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通俗易懂,亲切生动。 ‎ ‎8.《致女儿的信》 ‎ 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苏联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 内容结构: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性爱,更主要的是超越性爱的“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一一这才是真爱,这才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文明标志。 ‎ 思路:父亲面对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爱情问题,用极富幻想的童话故事巧妙地做出了回答,把复杂抽象的爱情说明得具体形象。在文章结尾,告诉女儿要如何对待爱情,才能把爱情上升到人性美的高度,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 ‎ 第一部分(1-5段),转述女儿的提问并希望女儿把握好自己的生活。 ‎ ‎ 第二部分(6-24段),祖母通过讲童话回答“我”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 ‎ 第三部分(25段),在祖母讲述的童话基础上,谈自已对爱情的认识相观点,明确回答女儿提出的问题;人类不仅延续自己的后代,还要懂得爱,只有把爱提到人性美。 ‎ 写作手法:主要运用反复、对比手法。文中三次出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是爱情的表征,是人类爱情的证明,上帝正是从那目光中洞悉了爱情的美和力量。此外,文章中爱情是“美”和“力量”,也出现了三次,但三次程度不同,第一次,上帝看到的是“他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第二次,上帝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第三次仍然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爱情的力量一直存在,且愈来愈美,力量越来越大。正因如此,上帝的态度也有所变化,起初是“迷惑不解,惊慌不已”,“勃然大怒”,第二次则是“怒不可遏”,最后只是“伫立凝视”,“深深地思索着离去”。这些重复和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波澜有致。‎ 重点句子背记:‎ ‎1.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3.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 ‎,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4.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私心灵的追念。说明了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私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禁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是真正的爱情,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写作特点:1、对话平等亲和,逐层深入。文章采用“书信”的形式,利于创设平等融洽的交流气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见过的教育方式,通常是长辈一本正经的教育,孩子毫不领情地排斥。而本文中父亲对女儿的教育恰如“山中清泉”,“润物于无声”。作者态度亲和,循循善诱,将爱情的理解寓于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中,既符合女儿的年龄特征,又逐层深入地剖析了爱情,为女儿解答了“爱情是什么”的疑惑。毫无疑问,这样的交流是成功的。2、借助动人的童话讲述抽象的道理,情节感人,人物形象具有个性特征。通过对上帝的描写,衬托人类纯真的爱情所具有的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童话中三次描写了人物的眼神。他们的眼神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这对男女对爱情的真诚。语言精辟,富含哲理,深刻表现出爱情内涵。 ‎ ‎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者简介: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1831年发表的小说,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 内容结构:雨果的这封信,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径,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 思路及线索:先用大量的篇幅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以此反衬侵略者野蛮的强盗行径。接着描写圆明园被洗劫、烧毁的惨状,最后对英法联军的“丰功伟绩”给予极大的讽刺及痛斥。文章首尾呼应,感情强烈。 ‎ ‎ 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写梦幻般的圆明园,表达作者对中国文明的赞美之情;刻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透露出满腔的愤怒。本文可看做一篇驳论文,全文其分为三部分: ‎ ‎ 第一部分(1-2段),转述巴特勒来信的主要观点和目的,从而树立批驳的靶子。 ‎ 篇驳论文,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 ‎ 第二部分(3-‎ ‎3段),以这恍若月宫的建筑被英法强盗洗劫烧毁为论据,反驳巴特勒把这野蛮行径说成体面、出色、光荣的无耻论调。 ‎ 第三部分(11段),旗帜鲜明地回复巴特勒,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正直作家的勇气和良知。 ‎ 主题思想:这封信通过对圆明园的想象描绘、赞美、评价以及对法国政府的强盗行径的公开抗议,批驳了巴特勒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是共同分享光荣的无耻谰言,表现了雨果的正义、良知;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他把这一罪恶行为归结为英法政府的行为,给予中国人民以同情,表现了他人格的伟大与崇高。 ‎ 写作特点:①想象丰富。信中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神奇壮丽。②信中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 ‎10.《再塑生命》‎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自强不息,读完大学。她生前曾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海伦的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体裁:叙事散文。 ‎ ‎ 抒情线索:以“我”的心理感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叙事线索:以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过程为线索。‎ 人物特点:莎莉文老师:讲究教育的艺术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海伦·凯勒: 好学,聪明,坚毅而又情感丰富的女孩。‎ 内容结构:全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育海伦·凯勒认识文字、认识大自然、懂得了爱的经过;赞美了莎莉文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 (1-3段);莎莉文老师采到我身边。 ‎ 第二部分(4-6段),具体写“我”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情景。 ‎ ‎ 第一层(4-8段),“我”学会了用手指拼字的方式。 ‎ ‎ 第二层(9一12段),"我"对大自然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 ‎ 第三层(13-26段);在莎莉文老师引导下,“我”懂得了爱,也认识了抽象。 ‎ ‎ 第三部分(27段),总结全文,抒发“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以莎莉艾老师教"我"学习的过程为线索,真实地记叙了莎莉文老师耐心教育残疾儿童并使其发展进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高尚的人格勉力和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敬业精神,“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本文的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 ‎ 备注:课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写作特点:侧面描写摹形象;反衬手法的运用;时间为序脉络清析,角度多样选素材;结构严谨又精巧;语言流畅显自然;妙用“感受”串情节;巧借自然融真情;精选细节现主旨。 ‎ ‎11. 《乡愁》‎ 作品简介:《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小诗。这是一首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内容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象征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语言特点:这首小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12. 《沁园春雪》‎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神来之笔,使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13.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 ‎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