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00 KB
- 2021-05-06 发布
-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1题的正确答案是B。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客观性。A项是指人们认识规律的途径和方法,是思维对规律的反映,而不是事物发展规律本身。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思维对规律的反映之间是有区别的;B项是唯心主义对规律和范畴的界定;D项是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又是必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行动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守株待兔”中农夫没有正确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联系,因此是错误的。其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础上,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的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才能善于捕捉“机遇”和利用“机遇”去揭示和发现必然性,推动客观事物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
第20题关键点是弄清“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
的含义:人们在观察、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机遇”。在科学的实践中,“机遇”往往会成为重大发明创造的起点。但是这种机遇也不是纯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必然性的东西。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而“有准备的头脑”即指观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指观察者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丰富的准备材料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从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的发展。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8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问题。
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即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唯物辩证法丰富了决定论的内涵,把决定看成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循的。同唯物主义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目的论、观念决定论,它们采取了与上述非决定论在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宗教目的论、神学宿命论、上帝决定论、观念决定论等都是伪决定论。
辩证决定论是建立在承认和理解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是人们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的根据,是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互统一的全面、辩证的理解;它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具体地统一了起来并贯彻到底,并在更深层次上说明了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和规定性。
题干引用的是法国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言论。他认为根据太阳系的初始力学状态,就能用牛顿力学方程推算出宇宙过去到未来的一切事物;未来包含于过去的条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可以精确确定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决定论(形而上学决定论)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和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它表明客观事物发展在内容上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则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是
A.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殊性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事物或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各种科学门类和学科的划分,就是以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自己特殊的矛盾为依据的。不仅不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特殊的矛盾,而且每一事物在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也都包含着各自特殊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是标志事物矛盾的差异性和个别性的哲学范畴,也称矛盾的个性。其基本涵义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矛盾,规定着它的特殊本质,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和特殊根据。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和普遍根据,并不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
矛盾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矛盾中旨在维持现存的矛盾关系的方面和旨在消除现存矛盾关系的方面,也称矛盾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否定方面作为“对立内部的不安”,是“破坏的方面”,是破坏旧事物、建立新事物的一种革命力量,尽管它在开始时可能很弱小,但它代表着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随着矛盾的发展成长起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矛盾的肯定的方面,由于它在矛盾的发展中属于稳定的和保守的方面,因此,随着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它将为否定的方面所代替。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哲学范畴具有两重含义。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二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质规定以及矛盾运动所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怎样存在,是不是多样性的统一的问题。题中的观点,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运动的绝对性,因此答案选A。
1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论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这一著名论断,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矛盾问题的指导性线索。所谓矛盾的共性又称作矛盾的普遍性,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涵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个性又称作矛盾的特殊性,其基本涵义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的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2)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达到共存共赢;(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的发展总是一物转化为他物,转化为“自己的他物”,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正因为事物的转化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发展总是表现为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表现为确定的方向性。
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矛盾的双方。唯心主义的发展不是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的,而是唯心主义一方的自身矛盾,但它可为唯物主义一方的发展所利用。一种唯心主义批判另一种唯心主义,往往能提供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论据和方法,为此列宁指出:“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基本规律,以及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五对基本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辩证法的各对基本范畴则从不同方面揭示和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总体上看,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一基本特征的揭示和反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中国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的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观点的辨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考察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和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则不过是其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位置上的改变;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本身内部矛盾的推动,而是取决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孟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承认历史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沿着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观点却是历史循环论,他不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用简单的类比来描述历史现象,或者将历史进程的个别方面的重复和相似绝对化,因而不能理解社会历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循环论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成简单的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只看到周期性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实质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因此孟子的这一看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7.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主义的观点辨析。
庄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认为大小、寿夭、彼此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他否认相对而言的大小、寿夭、彼此之中有绝对,有本质的差别。最后,庄子得出了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用相对主义消融了事物间的差异。
在庄子之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都有独断论倾向,如墨子持经验论的独断论,孟子持唯理论的独断论。庄子对任何形式的独断论都表示反对,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走向了一个极端。但它打破了独断论对人们的束缚,从而构成了中国哲学辩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贡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
18.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选ABCD。
19.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0.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性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之中,系统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思想。第二,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黑格尔指出:从人的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②结构性。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作为系统存在的生物个体的整体性状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如此。③层次性。④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的环境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19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20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21.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22.不同哲学派别对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B.是否承认偶然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D.是否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与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只承认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而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懂得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视承认偶然性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的主要特征是割裂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非本质原因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和偶然性相联系的纯粹必然性,也没有不受必然性制约的绝对的偶然性;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既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认为世界上绝不存在无条件的绝对自由,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中的作用,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认为,物质系统的任何一个状态都合乎规律地取决于该系统在这以前的一瞬间的状态,取决于这一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或者这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系统的各种状态在时间上的规律性的联系,既可能是动力学的,也可能是统计学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2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特点是微小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了事物的间断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又引起新的量变。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即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只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或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指新质变在量上的迅速延伸和扩展。
题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出自《老子》一书,体现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劳动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说明的是事物发生前总有某些征兆,它蕴藏着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哲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24.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是一个开放的周期。表面上看,否定之否定是对第二阶段否定的否定,这相当于对第一阶段肯定的肯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后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实质上,否定之否定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肯定,作为事物发展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在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其各自得片面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水的三态的变化,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并没有扬弃的过程,因此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选项B是关于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生产和消费以及再生产”的否定之否定的表现。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实现了第一阶段生产的目的和意义的同时,为下一次再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C选项是延安整风运动采取的方针,在团结党内同志的基础上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再弄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团结同志的目的。D选项是关于“光”的性质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最终,爱因斯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光的波粒二象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2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本质,尤其是辩证否定观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及其意义。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就是指站在发展、前进运动和变化的高度,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一切事物。所谓其革命的本质就是指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促进和实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推动世界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据此分析各项,C项是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其他各项的分析,关键是理解黑格尔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作论证时提出的著名论断:“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的命题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保守性命题得出了革命性的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从根本上否定和摒弃了求诸于外因或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去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的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可能。(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最突出最根本的是系统联系,而系统正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而这正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所造成。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发展,便无从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为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提供了科学的钥匙。不论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4)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宇宙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离开对立统一观点,就谈不上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有效的改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27.“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两者又具有联系:逻辑矛盾是对辩证矛盾的反映。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此外要注意,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轮的特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28.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与应用。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公孙龙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也就是说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很显然,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相关文档
- 天津市静海县2021届新高考地理三月2021-05-06 14:17:2823页
- 2015高考生物试卷及答案上海卷2021-05-06 14:17:1418页
- 【英语】2019届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2021-05-06 14:17:139页
- 最新(演讲稿)之文明礼仪演讲稿字(1)2021-05-06 14:17:053页
- 精选学习入党动机心得体会范文5篇2021-05-06 14:16:4413页
- 2021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2021-05-06 14:16:437页
- 精选20XX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党员学习2021-05-06 14:16:1511页
-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2021-05-06 14:16:1311页
- 2020喜迎国庆节文艺晚会活动心得及2021-05-06 14:15:5514页
- 2021新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热点情境2021-05-06 14:15: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