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50 KB
  • 2021-04-29 发布

初中7年级语文教案:第12讲 课内宋词复习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七年级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2讲 课内宋词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本学期课内学习过的宋词,熟练掌握文学常识和重点字词的含义。‎ ‎2、深入理解词作的内容和主旨,体会其艺术特色。‎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三个步骤:一、通过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引出宋词;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通过苏东坡的词引入课内宋词复习。三、宋词背诵、默写小PK,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背诵、默写形式或者内容。‎ 一、导入:‎ 当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概括苏轼其人:‎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 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你对哪句话印象最深?‎ 请讨论讨论,你读过哪些苏轼的作品,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三、背诵或默写小PK 教法指导:同步知识可能与前面的知识模块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诗词的文学常识与主旨。‎ ‎【知识梳理】‎ 一、苏轼《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写作背景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2、本词上阕写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构成了怎样的图景?‎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本词的下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经历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2、解词 ‎①伫:久立。危楼:高楼。 ②黯黯:心情沮丧忧愁。生:渐渐生发。‎ ‎③会:理解。凭:靠。阑:栏杆。‎ ‎④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图:贪图。一醉:痛痛快快大醉一场。 ‎ ‎⑤伊:第三人称代词。消得:值得。‎ ‎3、分析理解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2)词人此时是一种愁苦孤独的心情,那么他是如何排遣这种“春愁”的呢?这种排遣方式有没有效果呢?‎ 借酒浇愁,对酒当歌。这种排遣方式没有效果。词人想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4)“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你觉得还可以指什么?‎ 事业、理想、追求等。‎ 总结: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抒情写景,感情真挚。上片从凭栏的所见所感,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点出愁字而不说破愁之内容,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含蓄。‎ 下片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 全词曲径通幽,曲折达意,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三、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作者简介: ‎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辗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 ‎2、分析理解 ‎(1)结合杜甫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2)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晨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 ‎(3)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 ‎(4)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怎样的意味?‎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有一种嗔怪侍女没仔细看的意味。 ‎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说出来吗? ‎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之情,可谓语浅意深。‎ ‎(6)“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7)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典型例题】‎ 奉贤区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蝶恋花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烟光”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整首词围绕“春愁”,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心爱的人逐渐消瘦了却始终不后悔,为了思念的人我甘愿如此容颜憔悴。‎ C.“强乐还无味”写出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以及“春愁”的缠绵执着。‎ D.词的下阕表现了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的情怀。‎ 答案:‎ ‎7、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8、B ‎【巩固提升】‎ 大同初级中学201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红瘦”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试问卷帘人”中的“试”字表现了词人关心花事却害怕听到花落的矛盾心理。‎ B.“却道海棠依旧”中的“却”字写出了“卷帘人”不了解词人心思,回答时的漫不经心。‎ C.全词虽没有直接抒情,但流露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情。‎ D.这道小令,有人物,有场景,有对白,通篇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构思巧妙。‎ 答案:‎ ‎6、红花凋零 ‎7、D,并未通篇问答。‎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 ‎,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长宁区2009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质量抽测试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全词用一个“________”字统摄全篇: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出随从乘骑者之多,又写出马队行进之快。(2分)‎ ‎13、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天狼星暗指屡犯边境的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 答案:‎ ‎12、狂 千骑卷平冈 ‎13、C,词人以魏尚自比。‎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初一语文试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雨疏风骤”指的是词人庭院外昨天晚上的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本词选自唐代词人李清照的著名词集《漱玉集》,号易安居士。‎ C.“浓睡不消残酒”意为词人虽然美美地睡了一夜,仍然余醉未消。‎ D.女词人借“绿肥红瘦”的对比,极富情趣地写出了对红颜易老的感慨。‎ 答案:‎ ‎7、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8、B 黄浦区2012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这首词主要围绕一个“ ”字展开。(2分)‎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伫倚”句写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一座危险的楼台上极目远眺。‎ B.上阕“草色”句以西风、衰草、夕阳烘托出一种凄美、孤单的氛围。‎ C.下阕“拟把”句写主人公豪饮放歌,起初十分痛快,但渐感索然无味。‎ D.下阕“衣带”句以“衣带渐宽”写消瘦之状,以“终不悔”直抒胸臆。‎ 答案:‎ ‎6、愁 ‎ ‎7、D。A错在危楼的解释。B错在“衰草”。C错在“起初痛快”。‎ ‎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本节课所涉及宋词的文学常识 ‎1、《浣溪沙》这首词的作者是 ‎ ‎2、《蝶恋花》这首词的作者是 ‎ ‎3、《如梦令》这首词的作者是 ‎ ‎4、《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作者是 ‎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苏轼 二、分别说说《如梦令》《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主旨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在密州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渴望亲临战场、卫国杀敌、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如梦令》这是一首词人借与侍女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爱花惜花的真情的诗词。全词起首既写景又叙事,更点明下文关切的原因;接着在与侍女的对话中,表达自己对花儿在风雨中凋零的惋惜,对春天流逝的无奈。‎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 巩固练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作者以“_________”来自比,显出其“狂”劲和豪兴。(1分)‎ ‎7、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阙主要描绘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 B. 词的下阙抒发了由打猎激起的壮志豪情。‎ C.词作中体现了词人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的形象。‎ D.词作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 ‎8、“天狼”在词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9、下列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出猎后的感想;‎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写词人年少时出猎形象;‎ C.“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以孙权自指,表现其英武豪迈的气概;‎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在表达词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 答案:‎ ‎6、孙权 ‎7、C ‎8、西夏侵略者 ‎9、C。A错在对下片的描述;B错在“年少”;D错在对典故的理解。‎ 二、预习思考 ‎(一)下节课主题:《记叙文写作之成长类》‎ ‎(二)预习作业:有人憧憬雪花飞扬的冬,有人心仪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片天空让人翱翔,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请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完成以下思考。‎ ‎1、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 ‎ ‎ ‎ 如果说“有人憧憬……”从自然季节做了个引子,而“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片天空让人翱翔,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是提示语中一段最重要的话。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总有属于我的空间”、“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总有属于我自己的精彩”、“总有属于我自己的亮点” “总有属于我自己的时期”等意思。写作时可以写往事经历,也可以放眼未来,写出期待和向往,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 ‎ 关键词:“总有”。“总有”是“一定有”、“相信最终会有”的意思。意思是:有一个坚定信念,在千寻百觅之后,终于找到了属于我的位置,或我会迎来自己的位置。侧重要写相信自己,坚强面对花季中的雨季,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季节”。看到“季节”一词,同学们大多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一个我喜欢的季节,然后写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这个季节就是属于我的季节。” 其实这个题目设了个“陷阱”,表面上看是要写季节,实际上如果写“春夏秋冬”,很容易“上当”。文章浅显,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季节” 应当是“位置”、“时期”、“亮点”等,是象征性的,启示我们思考人生。挖掘象征意义进行行文才符合题意。‎ ‎2、你的“季节”究竟是什么?你打算怎么表现属于你自己的季节?‎ ‎ ‎ ‎ ‎ ‎3、请欣赏以下的文章,说说它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明媚的阳光,温馨的小屋,粉色的墙壁上贴满了一张张充满幻想的画作。欣赏自己的画作,惊奇着,欣喜着。不由回想以前,感叹道:“坚强过后,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初涉画坛,稚嫩的我怀揣着梦想出发,梦想自己可以快点成才,梦想画出一幅幅鲜艳明丽的画卷,梦想可以在人生中画出绚烂的一笔。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当父母已进入甜美的梦乡,灯下总有一个女孩执笔练画的身影。一张张用过的画纸,一根根用完的画笔。图画的世界便是我施展拳脚的天地。于是,在别人的鼓励下,我满怀期待地拿出一张我精心准备、改了数十遍的画投入稿箱。‎ 然而,满怀期待的遐想却换来了一张被退回来的画作。坐在桌前,面向漆黑的夜晚发呆,我迷茫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走,是坚持还是放弃?我咬了咬嘴唇,忍下又一次涌来的泪水,过去的记忆如同快播的胶片涌上心头:第一次接触绘画时的欣喜;第一次描摹阴暗面被批评难看的委屈;第一次被画笔磨出血泡那锥心的疼;第一次不慎将油彩泼到裙子上的懊恼……我经历了太多太多,难道我没有因坚持而收获了很多快乐吗?难道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吗?我对自己说:“他们不欣赏我的作品一定有他们的原因,但我一定不会放弃。”于是我找来各种名家画作来寻找他们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漏,慢慢发现自己的作品还太稚嫩,不够细致。‎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次次拿起画纸,全身心投入,闭眼凝神构思,细心揣摩,而不在乎一切琐碎的工序,一个个画面从脑海中闪过。待思路清晰,弯腰,提笔,在白纸上开始了心灵的描绘。每当喉咙干涩,双眼肿胀,微微的倦意袭来,我就会想到自己的梦想,想到那些成功人士背后的奋斗史,他们激励着我,催我奋进,就这样我在画笔的挥舞下成长,蜕变。‎ 一年的时光在沙漏的流淌下随风而逝。再次来到投稿箱前,已没有了过去的稚嫩与恍惚,却多了一份淡定与从容。这次我信心满怀。‎ 两个星期后,报社发来用稿启事。那一刻仿佛我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全世界都在为我喝彩,而这时是属于我的季节。‎ 而我更明白:再遥远的彼岸,只要以不败的信念作帆,以不懈的努力为桨,最终会到达,而那个时候就是属于自己的灿烂季节。‎ 点评: ‎ ‎ ‎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