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6.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学案:第2单元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1 -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采撷.(xié) 瞬.间(shùn) 悚.然(sǒnɡ) 嗥.声(háo) 孑.然(jié) 骤.然(zhòu) 赭.色(zhě) 靛.蓝(di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 横.来(hénɡ) 横.祸(hènɡ) (2) 背.负(bēi) 后背.(bèi) 二、写对字形 (1) 开 pì(辟) 规 bì(避) 偏 pì(僻) (2) 兴 shuāi(衰) suō(蓑)衣 zhōnɡ(衷)心 (3) 点 zhuì(缀) chuò(辍)学 chuò(啜)泣 (4) shào(稍)息 树 shāo(梢) 剥 xuē(削)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夸耀·夸赞 “夸耀”指自我炫耀,含贬义; - 2 - “夸赞”指别人称赞,含褒义。 2.明确词义 (1)孑然一身:孤孤单单一个人。 (2)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3)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 不安。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 和恩慧.对待那消失..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 晦.(huǐ)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 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慧—惠 消失—消逝 (huǐ)—(huì) 2.填入下面两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走入山谷,____①____,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的房屋,建筑 起来不过二三十年,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 ①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 ②沿着小溪,转上山坡,走两 三里到了水源 (2)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____②____,做出种 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 ③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 ④有时近到墙外,有时远远在山沟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第一句中, “走两三里到了水源”应紧承“沿着小溪”,应选①;第 二句联系前后文应由远及近,应选③。故选 A。]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 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 - 3 - 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资料链接]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 年考入 北京大学,1923 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 年 4 月出版第一 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 年 8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 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 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 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 20 年代的《蝉与晚 秋》《仲尼之将丧》,40 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 1943 年编的《山水》集。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 程,1942 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 10 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 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 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 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 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文本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 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 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 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第一部分 (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 ________。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________。 - 4 - 第三部分(11)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答案] 平凡的山水 独特的人生感悟 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石块砌成的旧路。 2.文章第 6 段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 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任务二 理解语句的含意 3.在第 2 段中,文章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 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 我们能读到一切。 4.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一句话的内 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 年,也是一个浩劫的 年代,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 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 在。 - 5 - 理解句子含意“四注意” 1.分析句子,抓关键词 在理解某句话时,不妨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这样有助于理 解句意。 2.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 意的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抓住主旨,抽丝剥茧 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 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 4.联系“两境”,深层把握 只有结合上下文弄清了语言环境,再对语句进行分析,才会弄清楚句子所要 表达的真正含意。同时,还要关注写作背景,只有如此,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任务三 赏析景物描写 5.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溪;鼠麹草;彩菌;加利树;野狗;麂子。 6.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 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学习了课文之后,有些同学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 的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进一步研究课文中风 物生发的联想以及承载的情思(或获得的感悟)。请你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 [答案] 风物 联想 情思(感悟) 小溪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鼠麹草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加利树 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麂子 幻境 生命的庄严与神圣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煨.熟(wēi) 攒.拥(cuán) 偌.大(ruò) 冰雹.(báo) 麦秸.(jiē) 二、写对字形 (1) wǎn(婉)转 手 wàn(腕) wǎn(琬)圭 (2) 妊 shēn(娠) shèn(蜃)景 zhèn(赈)灾 (3) fèi(肺)腑 充 pèi(沛) shì(柿)树 (4) ɡěnɡ(梗)概 田ɡěnɡ(埂) ɡēnɡ(浭)水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做客·作客。 “做客”拜访别人,自己是客人。 “作客”寄居在别处。 (2)冗长·绵长 都用于形容“长”的状态。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绵长”延续很长。 - 7 - 2.明确词义 (1)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2)凶神恶煞: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3)揪心裂肠:形容极度悲伤。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 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辩.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 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yǒnɡ)长的二胡 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 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辩—辨 (yǒnɡ)—(rǒnɡ)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 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 净,丑,才各显了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恶的夸张其丑 ②善的凸现其美 ③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 ④恶的 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B [短句与短句、长句与长句应联在一起,④句中的“也”提示我们应将其 放在③后,故选 B。] 3.请对下面文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 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 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夸张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 得淋漓尽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 - 8 - 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资料链接] “鬼才”——贾平凹 贾平凹,1952 年生,陕西人,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 名作家,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秦腔》《月迹》《丑石》。 他的散文陕西特色很浓,常常坦率、真诚地表现自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 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一种使人深思的 哲理,给读者一种社会、人生的启迪。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人。生长的故土、家庭背景、成长历程、艺术 观念、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质的美学理念、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 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 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 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 就属于这类题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 相当古老的剧种。“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 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家乡戏曲艺术的赞词。唱戏大声吼起来,说的是秦 腔声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深厚,高亢的秦腔融有山地民歌的吆喝和 西北民风的淳朴。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桄桄”声)。 [文本鉴赏]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 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 - 9 - 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黄土地人民的 人情美。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演出的场面 ②不可动摇 ③不可侵犯 任务一 鉴赏语言 1.如何理解“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中“神圣”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腔是秦川人不屈的精神鸣唱,秦腔对秦人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秦 腔关乎秦人的生活甚至是生存。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 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唯一的办法或出路。先 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 的重要性。 - 10 - “三步骤”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一步:审视词语特点 一看其自身特点,关注词性、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表达特点(有无使用 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关注句中的搭配成分,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 数,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二步:扣住语境理解其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 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 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 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第三步: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 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 任务二 鉴赏表达技巧 3.试举例分析本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场面描写雄浑阔大,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 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 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② 细节描写运用繁笔细致描摹、写实。文中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以写实的笔调多 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情,或山川风俗,或人心世态,或喜怒哀乐, 多精雕细刻进行细部勾勒,又加上恰当地运用夸张修辞和铺排手法,使读者对秦 腔有了一种全面、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如第 8 段对演员上台时的描写,一步一步, 环环紧扣,细致入微,神态毕现。 4.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答案] 情景描写和细节描写。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描写,搭建戏台的过程,看 戏时的盛况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任务三 分析句段作用 5.文章第 5 段为什么将秦腔一年十二个月从头写到尾?这样写会不会太啰 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一一列举,并不啰唆,作者是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 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扳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在秦川人心里, 他们不仅仅是一月月地数,而且是一天天地算,算哪天秦腔上演,还有几天。这 样的逐月铺排不仅不会显得啰唆,反而更有表现力了。 6.文章结尾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 分。②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任务四 探究文本意蕴 7.《秦腔》这篇文章不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方剧种,你认为还有哪些思想 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 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 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 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 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 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 12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工笔描绘 工笔描绘指文学作品中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事物,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 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 之感。《秦腔》中多用繁笔、工笔描绘,从多角度、多方位铺叙秦腔艺术的戏态人 情。如第 4 段对秦腔演唱场面进行了工笔细描,“吹,拉,弹,奏,翻,打,念, 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描绘得有声有色。 2.写法指导 工笔描绘的写作要领 (1)它与白描手法不同(白描是简笔、粗线勾勒),细描的写法,要求笔法细腻 工巧;而且,语言要绚丽多彩;对细微环节(事物的特征性细节)要做细致生动的描 绘;还要多角度、多侧面不厌其烦地详细描写。 (2)要多积累,使用描写抒情语汇,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 代)的运用。 (3)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描写的形象,具体生动,绝妙传神,个性鲜明,栩 栩如生。 工笔描绘对描绘的人物、景物等,以叙述为牵线,以描写来展开,细致入微 地不惜笔墨,逐层描绘、渲染,绘出色彩鲜明的具体生动的画面。 3.迁移运用 运用工笔描绘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出人物的鲜明特征。20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写作示例】 这是一个长相和打扮很特别的孩子,你只要瞧他一眼,这一 辈子就甭想再忘记。他额头大而阔,显出他天资十分聪慧;眼睛、鼻子和嘴却使 劲地拥挤在一起,仿佛凑在一块谋一个什么坏招儿。他总不肯理发,头发长得遮 过眼睛,盖了耳轮。那裤似断了裤带,不是胯骨勾住,就一定会滑落下来露出光 腚。领扣从来不扣,露出黑黝黝的粗脖儿。下面的纽扣不是玩掉了,就是扣得错 开了,衣襟一长一短。若在头上戴顶帽子,无从正样。最使人难忘的是:他在后 脖领里斜插一根细杆儿,那杆上站着一只用铜卷锁住颈顶的蜡嘴鸟…… [素材采撷] 一 1.素材积累 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 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 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 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 村落的故事。最后作者明白了自己于生命与时间以及大自然的关系。那就是像“鼠 麹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让大自然带你 去领略这生命的含义,平静与安详;让大自然带你去感受这时间的定义,白驹过 隙,但每分每秒都值得留念,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谦虚”“质朴”“感悟生命”“时间”等。 2.素材应用 我们时常被周围的人和事感动着。有了鲜花绿树,才有鸟语花香;有了蓝天 白云,才有一望无垠;有了海涛浪花,才有烟波浩渺……于是,我在感动的养分 中成长,学会了感悟,感悟世间与生命。 朋友告诉过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 果。想想,这成长的路上不是有着许多烦恼、挫折和成功吗?是啊,朋友说的话 没有错,生命就是一条路。 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这盘棋局里没有猎猎西风,没有四起 的狼烟,只有在取舍和进退之间的抉择,就像棋子中最不起眼的卒,要有那股勇 敢前进的魄力。是的,生命正是一盘如此的棋局。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里告诉我:生命与自然的关联,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沉思。 - 14 - 二 1.素材积累 贾平凹在棣花街生活了十九年,陕南农村滋养了他的灵魂,即使他披上了“城 市皮”,内心仍对故土的人事物满怀感激和怀念,所以在面对棣花街破旧的老街, 消失的土地,逝去的人之时,他会有悲伤,有迷惘,想要留住熟悉的记忆,于是, 贾平凹产生了想为棣花街写一些东西的冲动,“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竖起一块碑 子。”书稿写了整整一年九个月,贾平凹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缺席了多少会议被 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让朋友们恨骂。”伟大的作家有着共同点,那就是他们 有为时代发声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孜孜不倦进行创作。 【应用角度】 “责任感”“专注”“记忆”等。 2.素材应用 责任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是孔繁森离 家别母、血洒高原树起的公仆丰碑;责任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 运》;责任是 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锻造的烈火精钢;责任是贾平凹“我决心以 这本书(《秦腔》)为故乡竖起一块碑子”的执着……责任,让你的人生辉煌璀璨, 与日月争辉。 1.[先贤语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选自《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 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 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知行启迪]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 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精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 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 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2.[先贤语录]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15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选自《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 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而恪守信 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知行启迪] 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的进 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 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 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