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50 KB
  • 2021-04-28 发布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三(教案)_人教版(2016部编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语文园地三 1.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2.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 3.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4.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重点 1.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难点 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长期观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赏读 具体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准确;不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长期地观 察,最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2.词句段运用 词语的分类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是同义词。在“词句段运用”中,通过“连一连”的方式,找到 同义词,并明确这些意思相同的词语在用法上的细微区别。如“鸟巢”属于书面语,而“鸟窝”则多用 于口语。辨析这些区别,对我们认识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在句子中,一些词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分析它们在句子中 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词语的重要性,从而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3.日积月累 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弄清楚列出的每一则谚语的意 思,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积累。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等方式搜集更多有关气候的谚 语,以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1.预习提纲 (1)读《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文章,说说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进行描写。 (2)通过查字典,解决在学习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中的生字问题。 (3)运用互联网等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交流平台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中的片段。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展示,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准确? 在观察中,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到哪些感官? 课件出示: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 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 变成灰色。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 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学生认真读片段,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个片段:从“钳子、较大的土块、强有力的后足、两排锯、倾斜地铺开”等词语、短语 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描写得多么准确。只有观察细致了,描写起来才会更准确。 第二个片段:从“要是、萎了、痕迹也没有了、逐渐变成灰色”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 但观察细致,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第三个片段:“仔细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短语表明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 想。可见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最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设计意图: 认真阅读三个片段,从重点词语中感受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表达的准确以及观察的多方面、多角 度。教会学生观察,对素材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课件出示教科书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1)认真观察上下两行字,大家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 (2)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连起来,组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上面同一个字可以连下面两个字,各组成的词语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完成练习,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的字都是动物名称,和第二行相应的字连起来,可以组成词语,这些词 语表示这种动物的“家”。同时,第一行的字与第二行可连的两个字分别组成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同义 词,一个常用于口语,一个常用于书面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组词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三、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有了它们,句子表达的意 思会更加准确。 直接表明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开门见山,非常简洁,同时引发学生们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四、深入探讨 1.课件出示,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1)读一读,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了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 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这句话,思考:哪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课件出示: 这座桥长约 12 米,宽约 8 米。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句子。并选出代表发言。 预设:“约”点明了桥的大概长度、宽度,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 设计意图: 理解加点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严谨地表达。 五、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课件出示: 1.立了秋,把扇丢。 2.二八月,乱穿衣。 3.夏雨少,秋霜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谚语。 (1)大声朗读。 (2)指名读。 (3)分组读,并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指名出示在预习中搜集到的谚语的意思,并在全班交流。 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谚语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 在弄懂谚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同时展示收集到的谚语,加深印 象,扩大知识积累。 一、举一反三。 在“词句段运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弄懂书中呈现的几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外, 我还列举了别的例子,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理解表程度或表限定的词语在增强句子表达准确性上的作 用。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重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始终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词句段运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 学生认识同义词的用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 了良好的效果。 三、在读中积累谚语知识。 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谚语的意思,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 种形式的朗读,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我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查找类似的谚语,并朗读、背 诵,达到扩展知识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