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50 KB
  • 2021-04-23 发布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最后一卷试卷(Word版附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合肥一中2020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 ‎2020.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撑,需要开发建设,同时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进行开发建设。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很多情况下是未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所致,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人自身,在于人们能否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消耗资源,发展也可以带来资源。也就是说,发展过程也可以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实现这样的良性增长,需要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勘探、开采、利用、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的难点不是保护某些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而是保护生态系统,使其保持自然平衡,免受人类不当活动的干扰。这就要求提升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一些草原、山地和荒漠化地区是生态退化风险较大的区域。但这种生态退化可能并非经济发展导致的,相反,有时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经济运行效率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成效有很大影响。在许多时候,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发展过程中就越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运行效率越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索取就越多,排放也越高。在发展过程中,依靠更多更普遍的创新创造,让生产过程更加绿色,让劳动者拥有更高技能,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践行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从空间利用角度看,人口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程度有着重要生态舍义。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就会有更多空间用于生态涵养。因此,城市群的培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一些地区的生态保护,有助于形成发展与保护互相促进的局面。从实际情况看,生态比较脆弱、需要特别注重保护的地区往往位于乡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紧迫任务。‎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需要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处理好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应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工业”“生态+现代农业”和“生态+现代服务业”等,通过合适项目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遏制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普及环境友好技术,需要减少小而散的生产方式,以利于规模化治理污染,从整体上优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还要全面开展污染防治,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保护好宝贵的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人民群众。‎ ‎(摘编自戴星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关系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认识,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国策提出的唯一依据。‎ B.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务必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C.保护某些种类的濒危动物或植物并不难,难的是保护生态系统,使其保持自然平衡。‎ D.绿色产业得到积极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得到推广, 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也就处理好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始终贯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B.文章论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有生态文明的理论分析,也有生态保护的方法介绍。‎ C.第三段举草原等生态退化风险较大的例子,旨在证明生态保护难点是保护生态系统。‎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指出了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现实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经济越发达地区环境保护得反而越好,可见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生产过程越绿色,劳动者越是拥有更高技能,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就越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C.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腾出更多空间用于生态涵养,城市群的培育能促进生态保护,利于发展。‎ D.减少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污染规模化治理,应当成为当前生产活动中进行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来看,中医是疫病的“老对头”。东汉建安年间,疫病流行,张仲景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明代吴又可经历了瘟疫,写成了《温疫论》。还有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辩》、吴鞠通的《温病条耕》,将中医抗击疫病的经验不断总结创新,产生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针对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促进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效果比较明显。‎ 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戾”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 ‎(摘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 材料二:‎ 收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8日期间住院的5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资料,对其基本信息、中医证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西医治疗组(给予西药抗病毒抗感染、辅助支持药物,18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针剂治疗,34例)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 两组患者其他伴随症状消失、CT影像好转、临床治愈、普通型转重型发生转院、死亡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如下图:‎ ‎[注]P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P>0.05表示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