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 MB
  • 2021-04-21 发布

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高中历史选修解析版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考点一:高中历史选修3‎ ‎2018年高考 ‎01.(2018·天津高考·14)(19分)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6分)‎ ‎【答案】(2)原因: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 举措: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 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02.(2018.4·浙江高考·21)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答案】B ‎ ‎【解析】根据“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见丘吉尔批评的是纵容德国侵略的绥靖政策,故B正确。‎ ‎03.(2018.4·浙江高考·23)右图所示为二战时期《苏军攻克柏林》海报。图中远处是柏林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勃兰登堡门)。历史不会忘记这场神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中苏联军民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列项中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表述准确的是(  )‎ ‎①莫斯科战役使德军闪电战破产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本扭转苏德战场局势 ‎③“霸王行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光复巴黎,强渡莱茵河,会师易北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 ‎ ‎0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1分)‎ ‎【答案】(1)认识: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2分)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分)‎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3分)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2分)‎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2分)太平洋战争爆发;(2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得出1939年中共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根据材料二“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1941年中共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0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 ‎【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作用: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2)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可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可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06.(2018·海南高考·25)[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5月,苏联和英国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缔约双方保证在对德国以及对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欧洲国家作战中,彼此给予军事及其他各种援助与支持;绝不与德国或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任何欧洲国家进行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缔约双方顾及每一方的安全利益,同意在再建和平以后,密切友好合作,以组织欧洲的安全与经济繁荣;遵照绝不为自身追求领土扩张及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两项原则而行动;绝不缔结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同盟,或参加反对另一方的任何集团;在战后互相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概括《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意义。(6分)‎ ‎【答案】(1)内容:①军事和经济上相互支持;②绝不与德国及其同伙妥协;③战后合作,维护欧洲安全与繁荣;④提出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每项3分,答出3项即得满分)‎ ‎(2)意义:①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3分);②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3分)。‎ ‎【解析】(1‎ ‎)《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据材料“彼此给予军事及其他各种援助与支持”“在战后互相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可得出军事和经济上相互支持;据材料“绝不与德国或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任何欧洲国家进行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可得出绝不与德国及其同伙妥协;据材料“在再建和平以后,密切友好合作,以组织欧洲的安全与经济繁荣”,可得出战后合作,维护欧洲安全与繁荣;据材料“遵照绝不为自身追求领土扩张及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两项原则而行动”,可得出提出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 ‎(2)简析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意义,结合其签订的时间1942年5月,在19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之后,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同时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07.(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答案】(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解析】(1)活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述。由材料中的“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 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可以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名师点睛: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 ‎08.(天津市河西区2018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二)历史试题)今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到战争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成为一些国家发生革命的重要动力。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尝试保障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应运而生。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材料二一战给予古老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封建制度以最后的一次打击。在土耳其、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帝王宝座倒塌了。这次大战的确是民主制度的一次胜利。但对现代文明的基本问题,如工业主义和民族主义、经济保障和国际稳定等等,这次大战并没有作出任何回答。而且,它使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了,它们面对的则是经济力量日益兴盛的美国,建立起革命政府的苏俄,以及反殖民运动蓬勃开展的非洲和亚洲。‎ ‎——摘自《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没有回答现代文明基本问题”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一战让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极端残酷;一战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一战结束推动国际联盟建立;反战与和平运动的发展。‎ ‎(2)影响:一战摧毁了德意志等四大帝国;欧洲衰落,美国和日本兴起,国际格局改变;,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战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加快。‎ ‎(3)原因:战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对弱小民族和殖民地要求的无视;战争对世界经济秩序的破坏;战后对失败者的不公正处置导致的新对抗。‎ ‎(3)依据材料“工业主义和民族主义、经济保障和国际稳定”从对经济的破坏,和战后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战争的性质本身加以回答即可。‎ ‎09.(安徽省郎溪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1962年7月17日做出决定,利用北约组织对苏联实施大口径输油钢管以及输油管线设备禁运。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1962年10月8日,北约组织专家委员会提出报告,认为“如果彻底对输油钢管和输油管线相关设备实施禁运,将迫使苏联输油管线(友谊线)推迟八个月乃至两年才能竣工。”1962年11月21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在巴黎举行秘密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止向苏联集团国家出口大口径输油钢管(19英寸以上)的决议。它规定:“各成员国要尽可能履行其义务,停止向苏联集团国家提供大口径(19英寸以上)输油钢管,并不再缔结新的贸易合同。”‎ 结果“友谊线”直到1966年才建成并投入使用,比原定计划推迟了整整一年时间。这次禁运,暂时阻遏了西欧国家与苏联贸易关系特别是能源贸易发展的势头。在这期间,西欧国家对苏出口贸易普遍呈现下降态势。特别是联邦德国与苏联的贸易关系所受影响最为深刻。战后以来,联邦德国向苏联的出口第一次下降、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 ‎——崔丕《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禁运政策的缘起与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动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实施禁运的目的。指出该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禁运政策的影响。‎ ‎【答案】(1)目的:限制苏联对欧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在经济上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特点:美国主导并推动;利用国际防务机制推行。实质:美国对苏实施的经济遏制战略,冷战的一种形式。‎ ‎(2)影响:暂时阻遏了西欧国家与苏联贸易关系特别是能源贸易发展的势头;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峙;激化了美欧国家利益和政策的冲突与分歧。‎ ‎(2)本题根据材料“暂时阻遏了西欧国家与苏联贸易关系特别是能源贸易发展的势头……特别是联邦德国与苏联的贸易关系所受影响最为深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阻遏西欧与苏联贸易关系、加剧美苏冷战、激化美欧冲突等方面分析该禁运政策的影响。‎ ‎10.(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就中美关系而言,由于杜鲁门政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蒋介石政权给予支持和援助,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两国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彼此敌视的状态。只是这种情况并未导致双方关系的崩溃。及至朝鲜战争爆发,华盛顿决策层旋即改变了对全球冷战对抗局势的看法,决心通过卷入战争而在朝鲜半岛实施遏制战略。朝鲜战争的爆发对美国确立敌视中国的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尚有一定的灵活性,是在选择敌视与非敌视之间徘徊,因而不属于遏制范畴。朝鲜战争爆发及中国出兵朝鲜,导致美国重新评估中苏关系性质及中国的实力,美国开始视中国为其在远东的主要敌手,选择了对华遏制政策。‎ ‎——据邓峰《冷战初期东亚国际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归纳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此时期导致中美关系改变的其他因素。‎ ‎【答案】(1)影响:美国采取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中国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对手之一;中美关系暂时失去了灵活处理的可能性。‎ ‎(2)因素:美苏冷战对抗的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或中苏结盟)等。‎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朝鲜战争的爆发对美国确立敌视中国的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爆发……导致美国……选择了对华遏制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遏制中国、冷战政策等方面归纳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出兵朝鲜,导致美国重新评估中苏关系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 “一边倒”、中苏结盟等方面归纳此时期导致中美关系改变的其他因素。‎ ‎11.(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18年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合历史部分试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答案】(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可从中国自身努力和参与国际合作等角度回答。结合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参与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与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直接相关;由材料中的“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可以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可知也与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有关。‎ 名师点睛: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8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世纪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现,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的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发间日益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 【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6分)‎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9分)‎ ‎【解析】(1)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等信息归纳得出,以及联系所学《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联系教材所学法德关系,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29年”指向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维护和平的尝试 ‎【名师点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第一小题“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材料仅仅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州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其他需要回答的内容均须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欧洲形势来回答。第二小题“‘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材料信息同样有限,必须联系所学,从法德关系、当时的欧洲和世界形势来分析说明。‎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 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开罗会议•《开罗宣言》的内容、意义和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开罗会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开罗宣言》以及中美关系、大国外交的认识和理解。本题对中美关系的考查也契合了当前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外交关系热点。中美关系发展历史悠久,美国作为侵略的中国的列强之一与中国发生联系;在抗日战争中又与中国并肩反对法西斯主义;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中美之间关系陷入冰点;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国际关系、大国外交往往涉及到复杂而众多的因素和背景,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答案】(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2)本题的解答,除了题干提供的内容还要依据历史事实来进行分析。日本要建立的所谓东亚共荣圈的等一系列宣传都是为实现其对外殖民扩张目标而进行辩护,它的一系列的行径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只有苦难,没有“共荣”,它的共荣其实质上是为日本的军国主义者“荣”而遭受苦难的除了被其奴役的国家外还有日本本国的人民,日本发动的战争也仅是为其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又包含了对本国人民的欺骗。‎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日本的殖民扩张·日本殖民扩张的表现 ‎【名师点睛】本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考点,日本殖民扩张是热门考点,要想考好这个点不太容易,本题的考查方式有新的亮点,依据史实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评价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问上。第二问其实体现出的是日本侵略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殖民侵略本质的分析,这个分析要全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生问,为什么日本与德国的侵略行径那么血腥与残忍,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日本人会跟着军国主义者走上战场,本题正好考查了这个内容。‎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威尔逊“十四点”计划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契合美国参加一战100周年的热点,考查考生对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认识。本题材料与答案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更多需要从教材所学知识上思考组织答案。启示:战争与和平部分复习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建议加强对考生“概括”、“说明”类设问的解题方法训练。‎ ‎02.(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十)文综历史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威廉二世性情冲动,头脑僵化,虽然勤勉、诚恳和具有爱国心,却是理想多于实际,爱慕虚荣,向以独裁者自居。他即位不久就宣布:“这个国家只能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他很希望成为一个超级军阀,虽然他使自己的国家在二十六年中没有投入战火,可是他的许多荒谬言论却早已足够使他在国际政治中成了一只斑螫。1890年,他罢免了俾斯麦;第二年法国因为害怕这位德国的新主人,开始与俄国谈判,终于在1893年签订了防御性的同盟条约。‎ 材料二 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力量,努力争取适合我们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的话,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特将军《我们的前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2)材料二中德国的政策倾向是什么?为什么1866年德国政府会“卑微”?‎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历史原因: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王朝的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性极强。‎ 现实原因:德国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质上德皇权力依然至高无上,且德皇威廉二世好大喜功,热衷于争夺欧洲霸权。‎ ‎(2)倾向:德国不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而要争霸世界。‎ 原因:1866年德国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政治地位“卑微”。‎ ‎(3)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二“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强国的话,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政治卑微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德英矛盾、争夺世界霸权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二的时间点“1866年”,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故答题角度可从德国是否完成统一角度进行作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等关键信息分析归纳,回顾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6分)‎ ‎【答案】‎ ‎(1)是处理两国关系的条约;签约方地位平等;条约内容主要围绕合作。(6分)‎ ‎(2)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6分)‎ ‎【解析】‎ 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主要从对俄国、对德国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上,即打破凡尔赛体系对苏俄的孤立,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压制,冲击凡尔赛体系。‎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格局•《拉巴洛条约》‎ ‎【名师点睛】本题以《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拉巴洛条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类的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的《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上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熟悉。‎ ‎04.(2016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一 第十一条 (一)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 第十二条 (一)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 ‎ 材料二 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 ‎ 第三十三条 (一)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 第四十一条 安全理事会得决定所应采武力以外之办法,以实施其决议,并得促请联合国会员国执行此项办法。此项办法得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 ‎ 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 ‎ ‎——《联合国宪章》1945年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机制方面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二者维护世界和平机制不同的原因。‎ ‎【答案】‎ ‎(1)不同:国际联盟:成员国依靠联盟维护和平;提交仲裁法庭或行政院。 ‎ 联合国:成员国授权安全理事会;采取政治、司法、经济、外交、必要的军事手段等维护世界和平。 ‎ ‎(2)原因:国联盟约反映了一战后人类初步探索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有些地方不成熟,没有形成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对维护和平的认识加深;国际法的不断完善。(7分)‎ ‎【解析】‎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问没有标准答案,实际上比较简单。正确解答本问,即在于从“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以及带给人们的思考”角度,围绕相关内容展开。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联盟;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 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第一小问考察的就是历史对比分析问题,把罗曼·罗兰两次的措施一对比就能发现不同之处,答案的关键就是抽象出来,分条概括。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来分析即可,如从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变成了集体性行为;从简单的呼吁和喊口号到用组织团体的形式来反抗;由笼统的呼吁反战到提出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由简单的反对政府到更清醒的认识战争的实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要考虑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和战争差异才能知道他为什么要改变。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总结经验,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其次就是战争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的变化导致了他反战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战争的性质的变化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一定要回答出来。‎ ‎【考点定位】二十世纪的和平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曼·罗兰 ‎【名师点睛】我们了解的罗曼·罗兰往往就是著名的作家,代表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名人传》等等。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但他还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为和平和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清楚的反映。‎ ‎06.(2016届天津南开中学高三下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力会战是指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是为了获得一次真正的胜利而进行的倾注全力的斗争。‎ 战争的实质是斗争,而主力会战恰恰又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主力会战必须永远被看作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总而言之,主力会战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相对其他战斗而言,它的独立性最大。正因为主力会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它的胜负取决于它本身,换言之,只要有一线胜利的希望,就必须在主力会战中倾尽全力争取胜利。‎ 在现代会战中,谁先耗尽对方的兵力就说明谁获胜了,所以与其它任何战斗相比,谁会在主力会战中放弃战斗,取决于双方所剩余的预备军的兵力情况,因为这种预备军的全部精神力量还保存着。现代会战的特点是,可以通过生力军来补救会战过程中一切不幸与损失,因为,现代战斗队形的编组和部署,使预备队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下都能使用。只要还有占据优势的预备队,一个看来就要遭到不利结局的统帅,是不会放弃会战的。‎ ‎——根据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主力会战名称及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从败到胜的原因。‎ ‎【答案】‎ ‎(1)名称及理由:‎ 斯大林格勒战役。终结了德军的攻势,苏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阿拉曼战役。结果是德意军队折损过半,全线西撤。英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中途岛海战。结果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每点2分,共6分。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 ‎(2)原因(9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世界各国人民在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援。‎ 国共两党战术的正确: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同敌后战场的人民战争相互配合。(每点3分,共9分。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9分。)‎ ‎【解析】‎ 第(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全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国际上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及海外华侨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回答。‎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力会战 ‎07.(2016届河南洛阳高三下期3月统考文综历史(A卷))1946‎ 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所学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2‎ ‎)问,依据材料二中“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称霸世界的目的”的信息归纳作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美国的称霸世界的目的以及称霸的必然结果来回答共同之处;第二小问,凯南的长报告依据材料一中““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以及美苏意识形态不同来回答,诺维科夫报告依据材料二中“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从美国国家性质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冷战开始 ‎08.(2016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卷)在伊拉克一家名叫拉希德的旅馆,正门大厅水磨地面上镶嵌着一幅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彩色画像,下有一行英文字:“布什有罪”。这幅画像很大,正好撑足一扇门,任何想进入旅馆的人都必须从布什的脸上踩过,很难避开。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A.朝鲜战争 B.中东战争 C.越南战争 D.海湾战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新情境、新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前总统老布什”等信息可知应选D项,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进攻伊拉克的美国总统是布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与伊拉克无关,排除A、C项;中东战争时期的美国总统不是老布什,排除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名师点睛】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同时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使用新式武器最多、投入军费最多的一场战争。‎ ‎09.(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答案】(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发展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第(2)问对美国急于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的考查,要求学生在总结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由“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战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同时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越南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越南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本题对中美关系的考查也契合了当前中美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外交关系热点。中美关系发展历史悠久,美国作为侵略的中国的列强之一与中国发生联系;在抗日战争中又与中国并肩反对法西斯主义;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分歧中美之间关系陷入冰点;进入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美之间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战争往往涉及到复杂而众多的因素和背景,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10.(2016届江西“恩博”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土耳其境内的黑海海峡,是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其他大国从海上侵犯俄国的主要通道,但一直处于土耳其的掌控中。海峡问题是俄国外交三百年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1936年苏、英、法、土等九国就海峡体制缔结条约,承认了海峡的中立和苏联黑海舰队在此的弱势地位。‎ ‎20世纪30‎ 年代末,欧洲局势的发展使土耳其成为大国新一轮权争的重要对象。经过各大国一系列的角逐谈判,苏联想控制海峡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 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准备就此与英美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土耳其认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目标就是使土耳其孤立于西方,最终被纳入苏联影响下的附庸国。1945年7月土耳其政府照会英美,正式就海峡问题向两国提出援助请求。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苏联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已接受了在土耳其和伊朗的新重大利益,中东冷战的战略边界由此划定。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约。1953年,苏联宣布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 ‎——摘编自梁强《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黑海海峡问题(1939-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土耳其争夺黑海海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解决黑海海峡问题的途径及影响。‎ ‎【答案】‎ ‎(1)背景:黑海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土耳其与俄国关于黑海海峡的历史纠葛;土耳其的中立及苏联在黑海海峡的弱势地位;二战后欧洲各大国对海峡的争夺;(7分) ‎ ‎(2)途径:与主要大国谈判,将海峡问题作为筹码;与土耳其进行双边谈判,利用自己的实力施压;(4分)影响:苏联与西方对抗加剧,推动冷战形成;土耳其投入西方阵营,苏联丧失黑海海峡;(4分)‎ ‎【解析】‎ ‎(2)本问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途径及影响”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信息“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准备就此与英美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苏联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等不难得出答案。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信息“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约。1953年,苏联宣布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等,把握到以下方面:加剧了苏联与西方的对、土耳其投入西方阵营,苏联丧失黑海海峡等。‎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苏联土耳其争夺黑海海峡·系列状况 ‎11.(2016届河南三门峡陕州中学高三下期尖子生专训(二)文综历史卷)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道:“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阿以的麻烦在耶路撒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耶路撒冷,我实在无法描述走近你时的心情。”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反对宗教信仰 ‎ B.两极格局已结束 C.紧张与动荡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D.当今国际局势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材料中没有体现作者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故B项排除。材料中虽然涉及巴以冲突,但不能表示紧张与动荡是世界的主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在今天,世界的麻烦在中东,中东的麻烦在阿以”体现了当今世界存在着局部冲突和矛盾,但也不能排除存在和平与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当今国际形势 ‎ ‎12.(2016届江苏苏中三市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1条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 ‎——《非战公约》 ‎ 材料二 《非战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 ‎ ‎——美国国务卿凯洛格 ‎ 材料三 从审判的整个过程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保证了纽伦堡审判的有法可依,有理为据。 ‎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 ‎ ‎(2)据材料二、三,简评《非战公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答案】(1)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坚持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出的重大调整;谴责战争行为缺乏制 约战争的有效机制;为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解析】‎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非战公约》·内容及影响 ‎ 考点二:高中历史选修4‎ ‎2018年高考 ‎01.(2018.4·浙江高考·33)【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 ‎【答案】(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一“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不行世官制;“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平政守法。第二小问观点,“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肯定秦始皇功绩。‎ ‎0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 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第(1)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概括得出:朝廷财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等。‎ 第(2)问,“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信息“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并结合所学有关唐太宗的人物活动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 ‎0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1)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2)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04.(2018·海南高考·26)[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作为国民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他提出:“我们不独要革军阀与帝国主义者的命,我们并且要革‘反革命派’的命,这才是彻底的革命工作。”在他看来,全世界只有俄国解决了社会制度问题,中国“若能够有所树立,除非是建一社会主义的国家”。他坚信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国民党起死复生,成为“一个新生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想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他还认为:“占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农工阶级,那一派人替农工阶级打消压迫他们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与军阀帝国主义者妥协,并压抑农工的人们,便是反革命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的主要主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贡献。(6分)‎ ‎【答案】(1)主张:①坚决反帝反军阀(3分);②以社会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3分);③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3分)。‎ ‎(2)贡献:①继承发展了新三民主义(2分);②推动了三大政策的执行,维护了国共合作(2分);③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分)。‎ ‎(2)廖仲恺对国民革命的贡献,据材料 ‎“廖仲恺排除了国民党右派的种种阻挠,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廖仲恺继承发展了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三大政策的执行;维护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05.(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 ‎【答案】(1)不同: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2分)积极参与拉美事务。(2分)‎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4分)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4分)‎ 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3分)‎ ‎【解析】(1)根据“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得出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根据“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罗斯福“睦邻政策”的基本特征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06.(2018.4·浙江高考·29)【加试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故①正确;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故②正确;《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故③错误;材料充分肯定生产力在推动各民族之间及民族本身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07.(2018·江苏高考·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 ‎【答案】(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 ‎(2‎ ‎)简评: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2)简评,据材料中“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 结合所学得出,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据材料中“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 “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得出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据材料“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结合所学得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结合所学得出,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从对苏、国家社会主义等角度回答即可。‎ ‎08.(2018·北京高考·37)(36分)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二 在欧洲,19世纪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历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自然界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应该以回忆录、日记、外交报告等原始文献为材料,通过科学的解释方法,寻求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引起欧洲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很多史学家批判拿破仑对各国的侵略,认为历史是体现民族特性的标志。各国相继整理出版自己民族的大型史料集,编纂各自的国家通史。普鲁士的《民族历史评论》发刊词说,历史“比任何学科都有助于全体德国人民的统一”。‎ 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1850年,斯坦因的《1789年至今的法国工人运动史》和恩格斯的《德国农民战争》问世。恩格斯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历史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12分)‎ ‎【答案】(2)特点:历史研究科学化(历史学成为科学);关注民族历史研究;关注工人运动史;唯物史观诞生。‎ 分析: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人类走向科学时代。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弘扬科学与理性。19世纪,推崇科学成为欧洲的潮流,推动史学研究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法国大革命对19‎ 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各国历史学家研究本民族的历史,强调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兴起。史学家开始重视对社会下层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 ‎09.(2018.4·浙江高考·34)【加试题】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的发现激起了一系列发明的浪潮并最终引发了电气技术革命,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也投身其中。1882年,他们在国际电气技术展览会上推出了自己的发电机和新式电话。在家里,爱因斯斯坦每天都能听到父亲工厂里“汽笛鸣叫”奏响的劳动序曲,电枢和线圈成了这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手中的宠物。同时,他通过疯狂阅读掌握了物理学和哲学的概貌,并在父辈工厂和中学、大学实验室获得了实际认识。凡此,在他那个时代,有哪位物理学家曾在攀登顶峰之前将如此众多的必备前提集于一身?‎ ‎——整理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材料二 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他在《物理学纪事》连续发表文章。此后,物理学再也不是原来的物理学。……大多数情况下,前任的著作中冒出来的新问题总是要由下一代的年轻学者来解决。哥白尼之后是开普勒,伽利略之后是牛顿,法拉第之后是麦克斯韦。……(而)爱因斯坦既是自己的前任又是自己的后继者。他就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到达目的地之后决定再跑一次。 ‎ ‎ ——摘自(德)于尔根・奈佛《爱因斯坦传》‎ ‎(1)阅读材料一,概述传记作者所认为的爱因斯坦成才的“必备前提”。(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05年爱因斯坦创造的物理学理论“奇迹”,综合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6分)‎ ‎【答案】(1)前提: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广泛阅读科学著作,打开研究视野;家庭影响;父辈工厂与学校实验室的实际体验。‎ ‎(2)“奇迹”:创立相对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颜回 ‎【名师点睛】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是牢牢把握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依据对人民有利还是有 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具体来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要结合历史处境,具体分析;要坚持唯物主义,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本题对于“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来说明。‎ ‎0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3分)‎ ‎【答案】‎ ‎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解析】‎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的信息从“勇于担当以及不贪恋权力”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所学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作用”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历史人物评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 ‎【名师点睛】人物评价题主要是把握人物的主要活动,同时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评价一把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分阶段评价: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 ‎ 2.分方面评价: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0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和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2‎ ‎)根据材料“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吴国在江南长江流域,中原诸国在黄河流域一带,可见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吴国公子季札•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以及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吴国公子季札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文化融合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时政热点。本题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儒家文化观念相结合。第二问要求学生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播以及国家关系等角度认识。‎ ‎04.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46】(15分)‎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克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克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 ‎【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2)贡献的问题需要结合前一问答案的内容及我国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材料中的“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是陈云面对动荡局面在建国初期的贡献;“1979年春,陈云指出: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些内容表明陈云主张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这也正是今天我们所实行的经济体制,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陈云·陈云的经济贡献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人物评说的方式考查了经济史的重点内容,涉及到了苏联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要求的能力水平比较高,同时也要求学生有非常高的阅读能力与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一定要看清材料内容时间的阶段性,运用时间性来正确对应史实,整合教材观点来回答。‎ ‎2016年高考 ‎01.(2016届广东高三下期普通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康熙帝统一台湾和组织雅克萨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 A.打击了分裂势力 B.反击了殖民侵略 C.加强了边防力量 D.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帝 ‎0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自选模块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6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是“典客”,在少数民族“有蛮夷曰道”,另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设置四郡,解决百越问题。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紧扣“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综合第一小问的解答,比较分析得出秦朝与唐朝两者的任命上不同。‎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历史人物•秦始皇与李世民 ‎【名师点晴】本题以秦唐的历史为依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史料一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对一些学生来说有难度,解答第一小问的时候,还需要结合秦朝的具体史实分析,第二小问难度不大,需要学生紧扣史料二归纳,比较不同之处需要把梁文放在一起分析归纳即可。本题告诉我们,在复习时,需要以主干知识为依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03.(2016届重庆巴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A.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强大 B.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民主国家 C.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国家 D.一个国家如何才能达到正义 ‎【答案】D ‎【解析】‎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 ‎04.(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等十三校高三下第一次联考历史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二 李大钊说:“余谓孔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身符,闻者骇然,虽然,无骇也。孔子剩余专制之社会,专制之时代,自不能不就当时之政治制度而立说,故其说确足以代表专制社会之道德,亦足为专制君主所利用资以为护符也。历代君王,莫不尊之祀之,奉为先师,崇为至圣,而孔子云者,遂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矣。”‎ 材料三 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阐述近代出现多轮批孔的原因。‎ ‎【答案】‎ ‎(1)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6分,任三点即可)‎ ‎(2)孔子尊卑、忠孝、等级、尊古薄今、崇古保守、三纲五常、中庸等思想局限不利于思想、学术多元化,违背思想自由原则:以君权为核心,与专制相互支持,虽有利于帝王体制.但不符合社会进化、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的思想.影响了国家近代化。(9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孔子所提倡思想中的不利于近代思想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部分回答,如孔子的尊卑、忠孝、等级、尊古薄今、崇古保守、三纲五常和维护专制等。‎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先哲·孔子 ‎05.(2016届湖南长郡中学等十三校高三下第一次联考历史卷)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中提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下列选项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拿破仑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 B.拿破仑的统治相对于波旁王朝要民主得多 C.拿破仑虽然反对反法同盟,但对德国一直比较友好 D.拿破仑彻底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故A项正确;BD项错误,波旁王朝统治过法国,材料强调是德国;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反法同盟。所以答案选A。‎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拿破仑 ‎06.(2016届山东省济南高三下期3月一模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这样辽阔的国度里,要想有效地管理大家的共同利益,一个活力充沛的、并且能充分保障自由的政府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怀着欢欣的期待心情,指望在我切盼实现的退休之后,能与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 ‎——华盛顿《告别词》(1796年9月)‎ 材料二 “乃孙黄放弃责任,一让总统,一让留守,博成功身退之虚名,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而不能底定,不得谓非一大恨事也”(但孙中山)“欲挽官僚窃权怙势之积习,准身作则,专为公家谋幸福,不为一己便私图。……手段虽劣,其胸襟气概,固自高出寻常万万也。”‎ ‎——谭人凤《石叟牌词》(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做到“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华盛顿和孙中山的辞职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实行三权分立;实行联邦制。(4分)‎ ‎(2)华盛顿:保障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4分)‎ 孙中山:改变了打天下就要一定坐天下的传统恶习(或窃权怙势),但是却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4分)‎ ‎【解析】‎ ‎(2‎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回答华盛顿辞职的影响:保障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从材料三中“致令政变频乖,扰攘至今”回答孙中山辞职的影响:改变了打天下就要一定坐天下的传统恶习(或窃权怙势),但是却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华盛顿、孙中山 ‎07.(2016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卷)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措施中,体现了甘地主义经济思想的是 A.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 B.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 C.提倡手纺车运动 D.不到英国人开办的学校上学 ‎【答案】C ‎【解析】‎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 ‎08.(2016届湖南湘西自治州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 材料二:(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994年版)‎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 ‎ ‎(2)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 ‎【答案】(1)评价: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材料二认为甘地‘对“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差异:材料一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材料二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7分)‎ ‎(2)可能的原因:①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文革”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 观、公正。②作者的史观不同:前者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甘地的阶级局限性;后者开始以义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察,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③作者掌握与依据的史料不同:因为史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评分说明:三种可能的原因中只要写出任意一种即可;也可以有其它的观点,关键在于言之有理)(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甘地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内容“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可知材料一认为甘地在民族独立运动中暴露了引渡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对其持否定态度;由材料二内容“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可知材料二认为甘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甘地持肯定态度。‎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 ‎09.(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4月模拟训练(二)文综历史卷)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 A.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故C项正确;A项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B项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项是改革开放的内容之一。所以答案选C。‎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 ‎10.(201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 ‎1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 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3分)‎ ‎【答案】‎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得出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据材料一“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得出李时珍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第二小问优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药物品种、内容以及吸收前任经验等方面得出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图文并茂。‎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科学家•李时珍 ‎【名师点睛】李时珍属于江苏高考今年新增考点,复习的时候直接掌握知识点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即可:①原因:在医疗实践和采集药物过程中,发现古代医书存在错误、重复和遗漏。②经历:阅读800多种参考书;实地考察、遍访百姓,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③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动物性药物445种,矿物性药物276种,药方11 096个。④历史地位:李时珍被誉为“医中之圣”,《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2.(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准备在某城市工业园区修建一条科技景观大道,景观大道的两旁将放置一些中外科技人物的雕像。下面是可供选择的人物:牛顿、爱因斯坦、李时珍、詹天佑。‎ 材料二 从15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 请回答:‎ ‎(1)请你在材料一中自选两位人物,说明其成就。‎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到了美国”的标志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 ‎(1)【4选2】‎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4分)‎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4分)‎ 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对中外医药学产生巨大影响。(4分)‎ 詹天佑: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设计出“人”字形结构。(4分)‎ ‎(2)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2分)‎ 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5分)‎ ‎【解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到了美国”的标志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杰出的科学家 ‎13.(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 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4分)‎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 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7分)‎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新文化运动.蔡元培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契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的热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本题材料比较简单,设问平和,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启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部分,建议平时备考复习时加强对考生解题技巧的培养,特别是如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4.(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事件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创有刊物《新青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 ‎15.(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6分)‎ ‎【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第(2‎ ‎)问对高仙芝评价的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本要求使用两分法进行评价,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仙芝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唐朝名将高仙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当时唐朝社会经济文化和唐朝与西域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当前“一带一路”的时政热点。本题第一问对唐朝当时时代背景的考查难度较大,高中阶段对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涉及较少,这就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或者能够采用初中所学知识来作答此题。‎ ‎1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32)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一 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这一电报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8分)‎ ‎【答案】‎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受到压制。(4分)‎ ‎(2)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工人运动;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抗战时保持民族气节。(8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依据材料“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以及五四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受到压制 等。‎ 第(2)问,对吴佩孚的评价要结合材料,辩证的分析。材料一体现的是吴佩孚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材料二中“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建立伪政权,为其所拒绝”等信息体现了其军阀混战、镇压工人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保持民族气节等。‎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吴佩孚 ‎【名师点睛】本题以《国际关系史》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拉巴洛条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属于比较类的试题,需要结合所学的《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这就要求考生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上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备考时,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熟悉。‎ ‎17.(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医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俩是背景。(7分)‎ ‎【答案】(1个性鲜明,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其实是课内的一部分,是必修三的中国文化中绘画部分。这一部分书中介绍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介绍了特点,也介绍了写意画,‎ 还提到了郑板桥,因此直接联系课内所学即可。在回答的时候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分析这些因素对郑板桥的画作产生的具体影响。‎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艺术家·郑板桥 ‎【名师点睛】元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是文人画。清代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时期,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这深深影响了郑板桥的创作风格。士大夫的文人画在当时用以体现自身的心胸抱负和思想品质,集文学、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艺术于一身,强烈的表现个性,讲求借物言情,追求神韵意趣。代表的作家就是清代的“扬州八怪”、元代的王冕、明代的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