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0 KB
  • 2023-04-05 发布

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教科版 (含答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填空题 1.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______);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______)。‎ 2.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_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______________。‎ 4. 稻谷、青虫、青蛙等构成了田野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是(______)。在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______),共有(______)种消费者。‎ 5. 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________种消费者,生产者是________。‎ 6. 自然界中的各种______和______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做________。‎ 7. 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________,非生物是:________。‎ 8. 从生态平衡及生物的多样性来看,任何一种生物的消亡,对其它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必须保护它们生存的环境。‎ 9.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_________国家公园。‎ 10.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环境还是光亮环境的实验,我们是这样做的: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里面涂成________,盒子盖子的一端________,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过一段时间打开盒子观察。‎ 二、判断题 11. 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______)‎ 12.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________)‎ 13.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______)‎ 14. 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________)‎ 15. 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任何作用。 (______)‎ 16.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______)‎ 17. 为了保证人类的健康,应该将传播流感病毒的物种全部杀死。(______)‎ 18.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相同,其他条件不同。(___________)‎ 19. 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______)‎ 20. 如果一种植物灭绝,可能就会有许多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其他生物的消失。(____)‎ 三、选择题 21. 把两组绿豆芽放在同一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将其中一组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另一组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   )。‎ A.光 B.温度 C.水 22.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3. 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 )。‎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24.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 )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A.影响 B.不影响 C.无所谓影响不影响 25.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1. 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使( )条件发生变化。‎ A.一个 B.两个 C.三个以上 2. 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盖住,加少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无法判断 3. 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5分钟后,发现大多数蚯蚓爬上了(    )。‎ A.湿润的一端 B.干燥的一端 C.没有爬动 4. 冬天,大棚里的蔬菜也能生长得很好,主要原因是( )。‎ A.这些蔬菜适应了寒冷的环境条件 B.有蓬布和草苫遮挡风雨 C.具有蔬菜生长需要的条件 5.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 A.相互竞争的关系 B.吃与被吃的关系 C.互惠互利的关系 四、连线题 ‎31.连线题 ‎ 燕子         深山老林里 鲸鱼          喜欢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 雪狼          大海里 老虎          温度很低的南极 企鹅          冰天雪地 ‎32.把制作生态瓶的步骤和对应的图片用线连起来。‎ ‎ ‎ 五、综合题 ‎33.同学们在进行小组观察活动发现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有不同,记录表如下。 ‎ 生态瓶的情况 第一次观察 第二次观察 第三次观察 水较多 ‎0‎ ‎1‎ ‎0‎ 水较少 ‎4‎ ‎6‎ ‎5‎ (1) 从图表可知在________情况下小鱼生活得更好,________情况下小鱼频频浮出水面,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填“拥挤”“口渴”或“缺氧”)。 ‎ (2)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哪个做法能保证实验数据更可靠一些。________。 ‎ (3) 这样的观察活动和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做的________实验相类似。‎ ‎34.小明通过学习知道,植物可以为动物制造食物和氧气,于是他在自己的生态瓶中放了大量的 水藻,这样就可以确保水中有充足的食物和氧气了。可是没多久,小明发现,有些水藻变黄 了,小鱼生长得也非常缓慢。请你帮他解释一下原因。‎ 六、实验题 ‎35.下表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的实验记录,根据表中的记录回答问题。‎ 编号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记录 ‎1‎ 不加水,置温暖处 不萌发 ‎2‎ 加少量水,置温暖处 萌发 ‎3‎ 加过量水,置温暖处 不萌发 ‎4‎ 加少量水,置冰箱冷藏室 不萌发 ‎(1)实验中种子所处环境对应的条件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从1、2组实验中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2、4组实验中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以上四组实验种子都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36、夏日,大雨过后,小明发现地面上有很多的蚯蚓,由此小明推断蚯蚓不喜欢湿润的土壤,而 是喜欢干燥、阴暗的土壤,小明的判断对吗?为什么?(可从本课的实验结论以及之前所学 的有关土壤的氧气含量等角度进行解释)‎ 37、 骆驼用驼峰储水可以在沙漠中更好地生存;枯叶蝶翅膀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花纹,使-些捕 食者不敢靠近;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鱼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黄色。这段文字说明了 什么?‎ 参考答案 ‎1.食物链 食物网 ‎ ‎2.光 温度 水 ‎ ‎3.生产者 消费者 ‎ ‎4.稻谷→青虫→青蛙 稻谷 2 ‎ ‎5.2 水稻 ‎ ‎6.生物 非生物 生态系统 ‎ ‎7.小鱼、金鱼藻、小虾; 水、沙石、泥土 ‎ ‎8.生存 延续 ‎ ‎9.黄石 ‎10.黑色 开口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A ‎22.C ‎23.C ‎24.A ‎25.B ‎26.A ‎27.B ‎28.A ‎29.C ‎30.B ‎31.‎ ‎32.‎ ‎33.水较多 水较少 缺氧 多次观察 对比 ‎ ‎34.生态瓶中的植物过多,不仅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导致植物发黄,而且减少了鱼的活动空间,不利于鱼的成长。‎ ‎35.水 温度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种子本身不完整 ‎ ‎36、小明的判断不正确。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土壤。只是在大雨时,雨水淹没土壤,把土壤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 ‎37、这段文字说明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墳里,它们在长期的迸化过程中具备了适应环境的独特本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