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50 KB
  • 2021-04-15 发布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卷(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1 - 山东省 2020 届高三水平测试卷(四) 语文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朴素美在绘画中显现出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的布局在空间处理上是十分灵活的。中国山水画的天和水往往不着颜色,画面上 常常留有一块空白,虚实相生,使人产生仍然有水有天之感。人物画、花鸟画也不画背景而 留出空白,观画人也并不因此而产生没有背景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画法能使所画的对象鲜 明突出,把所画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画面的空白给人一种“朴素” 的美感。中国画的这种以空白表现所画内容的作法,是朴素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唐代山水 画家王维的画作《江干雪霁图》,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形成了朴素淡远、韵味高清的风格。 我国绘画艺术中表现朴素美的另一种特殊方法是对墨的运用。墨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国画的画家眼里,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 色彩的感觉。不管自然界的彩色如何绚烂斑驳,我们的国画家们,特别是文人画派,总是用单 一的颜色——墨来表现大自然中的一切。例如中国画的墨竹,通体只是墨色,却能令人产生 绿竹挺拔、栩栩如生的感觉,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笔墨情趣浓烈,生动多姿,朴素 洒脱,《墨竹图》为其典型代表。此外,中国画中也有以墨为主,适当运用别的颜色,如画花 卉,花朵用红色,而枝叶则用墨来画。花朵突出,整个画面也十分淡雅。 中国画对墨的运用,是朴素美的重要体现。这种画法是以东晋顾恺之所提出的“以形写 神”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的。所谓“神”指的是精神状态,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所云“形 具而神生”。画家不论画人物、山水,还是画花卉、翎毛,都要鲜明地把对象的本质特征、精 神状态表现出来,让它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写神。按照中国画的理论,神是物的命 - 2 - 脉,没有神的形是死的形;反之,离开了形也就没有神,神是依靠形来表现的,形神达到统 一。画家在艺术上所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突破形似,达到神似。他们在作画时,首先要对所 画的对象十分熟悉,然后紧紧抓住对象特征,因而能使画上的景物生意盎然,气韵生动,收 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重视笔墨,善于利用空白,“计白当黑”,以显现画面上的精华部分,使所画的主 要部分突出,从而产生审美趣味。这好比站在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金鱼的画幅前,自 己并不觉得是在看画,而是观赏真虾真鱼在水中游动。这时观赏者的灵魂已为画上传神的美 的形象勾引到真实的意境中去了。这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以及朴素美的魅力所在。 材料二 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我国古代是以娴熟温婉、举止端庄、容貌姣好、言谈 朴质作为女性美的标准。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种女性美的是旦行中的青衣。对青衣的造型 则有一套独特的规定,而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的。一般是用青色的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 装扮,脸上的脂粉、头上的簪环也十分淡雅简单。在我国古代戏曲家的眼里,只有这种朴素 的装扮才能表现出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朴素的虚拟 程式。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它是我国戏曲舞台独特 的造型艺术,也是戏曲理论的重大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家看来,艺术来源于生活,在 舞台上,生活则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基 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的动作或极 简单的物件来表现。如以手势表现门窗的存在,用鞭子代表马、牛等等。由于不用布景,舞 台上的狭小空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在小小的舞台 上展现的。另如以桌代表高山,以摆动船桨表示行船,以鼓声更点表现时间的流逝,以灯烛 象征黑夜的来临等等,无不是用虚拟的程式反映真实。这种以实生虚、以虚代实就构成了舞 台设计、表演方式上的朴素之美。戏曲表演艺术家正是用这种虚拟的程式来丰富戏曲的主题, 创造美,加深戏曲的感人力量。 另外,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戏曲语言必须是朴素的、生动的、 明快的、简练的,它要求和人物的性格、身份高度的统一。曹禺认为好的戏剧语言是朴素的、 自然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了新的内容。茅盾创作 的唯一剧作《清明前后》,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言简洁而朴素。作家、戏曲家们提倡戏曲语言 必须简练朴素,并不是从形式出发,而是要求戏曲语言要能真实地、生动地把人物的性格、 - 3 - 精神气质表现出来。明代的王骥德《曲律》要求戏曲作家写人物应该“以自己肾肠代他人之 口吻”,“我设以身处其地,模写其似”,强调语言不要浮游于人物之外,反对雕琢藻饰,这 对今天的戏剧创作仍然不失其现实指导意义。 材料三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 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 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 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 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 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 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 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 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 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 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 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 “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 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 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 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 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 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 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 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 - 4 - 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 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 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生态自有其规律,人类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 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 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留白能使所画的对象鲜明突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将对象的本质特征、形象 神韵真实地表现出来。 B. 以东晋顾恺之的美学理论为基础,中国画对墨的运用,就是要抓住对象特征,强调“形神 兼备”的艺术效果。 C. 戏曲家们提倡简朴的戏曲语言,强调戏曲语言既要重形式,又要能真实生动地将人物的性 格、气质体现出来。 D. 道家首创的朴素观在融入儒墨等学派的观点,并在现实中与墨儒两家的节俭观结合后,成 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价值观。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中,墨即是色,画家一直通过单一的墨色的深浅、表现绚烂斑驳的自然色彩,《墨竹 图》为其典型代表。 B. 在古代戏曲中,青衣一般用青色的褶子或颜色素雅的花帔来装扮,其它装饰也淡雅简单, 是最高标准的女性美。 C. 基于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创作是由实生虚的过程理论。戏曲舞台常依靠演员的动作 或简单物件表现情节。 D.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由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促成,并反过来促 进这一历史使命的实现。 3. 下列材料中的“科”,可以作为论据来体现材料二戏曲中的虚拟程式的一项是() 《窦娥冤》第三折(鲍老儿)……(正旦唱)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 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A 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 子靠后,时辰到了也。(B 正旦跪科)(C 刽子开枷科)(正旦云)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 依窦娥,便死而无怨。(监斩官云)你有甚么事?你说。(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 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 - 5 - 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D 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 白练挂旗上科) A. 刽子做喝科,云 B. 正旦跪科 C. 刽子开枷科 D. 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4. 材料二是如何论证戏曲中的“朴素美”观的,请简要说明。 5. 比较农业社会的朴素观与生态文明时代朴素观的异同。 【答案】1. D 2. A 3. D 4. 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观点“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 因素”;②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 分段论证了朴素美在青衣造型的装扮上的体现;在舞台道具上的体现和虚拟程序;以及在戏 曲语言上的体现三个分论点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 ①农业社会朴素观主要由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精诚观构成;②生态文明时代朴素观批 判工业文明严重破坏生态的的奢华美,又回归农业文明时代生态朴素美。③同:尊重自然、 以自然为美;④异: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美必须是低碳的、环保的、符合生态公正原则的。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 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 项,“墨儒两家的节俭观”说法绝对。原文是“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 合”,注意,原文有“主要由”三个字。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 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 细致、准确。 A 项,“画家一直通过单一 墨色的深浅”以偏概全。原文是“墨即是色,绘画要通过墨色的 深浅、浓淡使人产生不同色彩的感觉”,注意原文中还有“浓淡”,并非是只有“深浅”。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种题需要到原文中找到和概念相关的内容,然后逐一 比对选项和原文内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的 的 - 6 - 本题,考查的是对“虚拟程式”概念的理解。原文中说,“所谓虚拟,就是把生活的细节通 过演员的模拟动作表演出来……基于这种理论,在戏曲舞台上通常是没有布景和道具的,很 多戏剧情节是依靠演员的动作或极简单的物件来表现”。根据这些内容判断各选项。 “喝科”“跪科”“开枷科”都是实的动作,不合题干要求。“做取席站科”“取白练挂旗 上科”这些囿于舞台场景,不可能用实物来演,只能通过简单的物品代替或者采用虚拟的动 作来完成。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我国戏曲也有“朴素美”的因素。这个论点在开头第一句话就 提出,这是开门见山,直接立论。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文章先是论述“其服饰则是非常朴素 的”,接着论述“我国戏曲艺术重视朴素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不追求舞台道具的豪华,而是采用 朴素的虚拟程式”,然后论述“戏曲艺术还通过严格的戏曲语言表现朴素美”,很明显,这是 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可见,文章采用的总分结构论证中心的。“曹禺认为好的戏剧语言是朴 素的、自然的”,这是引证法;“俄国剧作家契诃夫早期剧作《海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 现了新的内容”,这是例证法。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丰富了文本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概念内涵的分析理解和比较能力。解答这道题需要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答题区,然 后筛选相关内容并进行整合分析,通过文本挖掘概念的内涵,找出二者的异同并进行明确表 述。 本题,考查的是两种朴素观的异同。答题区在材料三,先要答出两种概念的涵义。“中国农 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一是本色观……二是恬淡观……三是清新观……四是精 诚观”这是农业社会朴素观的内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 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这是生态文 明时代朴素观的内涵。 二者的异同点集中在第四段中,“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 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尊重自然、 以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那么下面的内容就是讲不同点了。注意 - 7 - 后面几个分号,分隔开几层意思。“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 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根据这 些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 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 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 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 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人们 ①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 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②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 ③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 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名曲》、《听松》和琵琶曲 《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 ④1893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但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瞎 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 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饭 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饿 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社 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 - 8 - ⑤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 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 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 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 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 ⑦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 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 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 于政治的独到见解。 ⑧这个人,就是创造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⑨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 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了有思 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 ⑩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 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上游行示众。几乎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 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 的害群之马。 ⑪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 2300 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典 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的 痛苦。 ⑫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 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 ⑬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 ⑭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 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 ⑮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 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⑯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 14 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见 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处 - 9 - 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 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 14 年辛苦的最好的 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是 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 ⑱在人类那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的相 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的一个 道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上帝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 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演奏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变成宝贵的经 典音乐流传下来。 B. 虽然苏格拉底影响了包括柏拉图在内的许多人,但因为其超前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最终被当做异教徒处死。 C.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为 “道大不能容”。 D. 文章列举荷马、阿炳、柏拉图、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磨 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历史伟人的磨难史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厚实,题旨深远。 B. 全文运用引用、排比等手法形象展示了伟人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C. 对苏格拉底外貌衣着描述的作用是说明他饱受生活的磨难和屈辱。 D. 本文主要通过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伟人们的崇敬之情。 8. 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文末说,伟人的生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概括“相似”的主要内容。 【答案】6. D 7. B 8. ①苏格拉底一生穷困潦倒,但仍立志引导人们追求真理;但民众们将它视作异端。②苏格拉 底认为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是精神是永恒的。 9. (1)生活窘困,潦倒流浪,他们的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 (2)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迫害似乎不以为意,不论人们怎么去看,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 走自己的路。 - 10 -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答这种题一定要细读文本,逐项对比较和文 本的异同,注意细微的区别和不同表述方式,根据文本内容判断选项正误。选择题时往往错 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 可。 D 项,“文章列举……柏拉图……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磨难又促 进伟人的成长”,分析错误。原文说“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 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可见,提到柏拉图 是为了衬托苏格拉底的,在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伟人并不包括柏拉图。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答这道题要注意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选项 内容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照分析,判断正误。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都是明显的不会引 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样的硬伤即可。 B 项,“全文运用……排比等手法形象展示了伟人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分析错误。“有像 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 也有像亚里斯扑提一类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 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这虽然是运用了排比的 手法,但这段排比并不能展示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只能衬托出其智慧和伟大。此段 后面的内容才是体现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 本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概括为 可以使用的答案,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本题,要求答出苏格拉底放弃生的机会的原因。我们首先到文本中找到和苏格拉底有关的内 容。“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 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 。 - 11 - 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教化的普通民众”“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 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样的痛苦”,可以概括为:苏格拉底一生穷困潦倒,但 仍立志引导人们追求真理;但民众们将它视作异端。“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 体”“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类打开了 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可以概括为:苏格拉底认为肉体可以被消灭,但 是精神是永恒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准确含义,其中包括分析 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句不离篇”是理解句意的原则, 也是准确理解句意的切入点。在理解具体的句子时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 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 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本题的关键词是“相似”,综合分析文中提到的伟人,概括其相似点即可。“荷马一生困窘, 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当年那个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雅典的统治者决不会 允许民众都具有了有思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 己的信念和教义”“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 地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可以概括为:生活窘困,潦倒流浪,他们 的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 利亚特》和《奥德赛》”“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 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 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教义”“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 14 年, 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张”,可以概括为:他们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和迫害似乎不以为意,不论人们怎么去看,他们 依然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点睛】散文鉴赏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 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 12 -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 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 次高考试题中。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 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 换人称。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 后勾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 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 舍宅为伽蓝注。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叡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 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 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览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 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 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 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 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 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 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 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 - 13 - 墓。 (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注】伽蓝:佛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B.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C.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D.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初中课文《桃花源记》《愚公移山》中“黄发垂髫”“始龀, 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B. 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魏、晋放 宽开府资格,晋诸州刺史兼管军事带将军衔者即可开府。 C. 丁忧指古时官员父母去世,辞官守制三年(27 个月),是谓丁忧。又叫“丁艰”,“丁母忧” 又称为“丁内艰”。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 D. 尚书省是魏晋至唐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 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士谦才华横溢,淡泊名利。他饱读诗书,精通天文术数,并时常作诗。但不喜做官,长 期不仕。做了许多好事,也不追求名声。 B. 李士谦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他多次赈济乡里百姓,并将债券烧毁。第二年依然施粥,救 活了很多人。到春天又拿出粮种给需要的人。 C. 李士谦看淡财物,待人宽厚。有兄弟分家不均的,他自愿补齐少的财物;有偷盗他家粮食 的,也悄悄地躲藏起来假装看不见。 D. 李士谦德行兼备,深受爱戴。他曾被赵郡王叡举德行,告诫族人敬重土地神明。常做善事, 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在他死后为他请求谥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 (2)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览吾徒之不德也。” 14. 李士谦对其家僮捉到的偷粮食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14 -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伯父李玚对这件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 (2)小孩大人一片肃静,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之后,才看到我们这些 人不道德啊!” 14. 李士谦对被其家僮捉到的偷粮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释放了他。原因是他认为偷粮食是因 为穷困所迫,道义上不能被责备。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意为: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 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所谓阴德者何”意为“所谓阴德是什么”是一个完整的句意,构成主谓结构,不能断开, 排除 CD。“己独闻之”的“之”指代前面的“耳鸣”,做宾语,后面不应再有内容,“人” 是“无知者”的主语,故“之”“人”之间应断开,排除 B。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尚书省是魏晋至唐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判断错误。正确表述为“是魏晋至宋的中央 最高政令机构”。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第二年依然施粥”理解错误。原文说“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注 - 15 - 意,“他年”是以后的某年,并非是指第二年。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 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 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 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1)嗟尚:赞叹推崇。每:常常,总是。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判断句式。(2)少长: 年少和年长的人。弛惰:松弛懈怠。相谓曰:相互说。既:已经,……以后。方:才。吾徒: 我们这些人。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 本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可以使用的 答案,然后分点作答即可。 本题,先找到原文: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 之。其中如何处理是“士谦慰谕之曰”“遽令放之”这句话,翻译出来即可,就是:李士谦 对被其家僮捉到的偷粮食者加以安慰,并立即释放了他。原因是“穷困所致,义无相责”,意 为:他认为偷粮食是因为穷困所迫,道义上不能被责备。 【点睛】文言断句方法: 第一 大致阅读一遍。一般而言,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就断句,会很容易看不明白上下之间的联 系。因此,我们阅读一遍以后就会对这篇文章大体的意思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二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很多时候,文言文喜欢使用大量的文言虚词、通假词语、语助词。 此外,根据题材的类别,不少文言文还经常出现一些年代、年号、称谓、典故、制度、人名 等等。这就会增加学习者对文言文的断句难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查询古汉语字典来熟 悉字词的基本意思。 第三 多朗读文章。如果我们对这段文章不太理解的话,可以多朗读几遍,这样通过一定的语 感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为有效的断句打下基础。 第四 了解特殊词语和句式。不管是怎样的文言文,记叙文、史传文、议论文,还是散文,有 些特殊词语和句式是少不了的。有些文言虚词置于句子的前面或者中间,有时候并没有实际 的含义,这应该是源于一种习惯和惯例。 的 - 16 - 第五 正确断句。文言文断句涉及到很多方面,如虚词、实词、语助词、地名、制度以及典故。 即使自己思考得很全面,也难免有误断的情况。这就说明了,文言文断句包括范围还是很广 的,需要断句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常识)。所以,我们在断句的时候, 要注意怎样的句子是陈述句,怎样的句子是疑问句,还要熟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 第六 检查。我们做完断句以后,要仔细的去检查,看看有没有文字不通顺的地方以及与上下 文意思不太一致的情况。此外,还要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分号等等。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伯父李玚对这件 事深深赞叹推崇,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 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李士谦服丧期满, 把家宅施舍出来做寺院。博览群书,又精通天文术数。(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 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隋朝拥有天下的时候,他坚持志向始终不出仕。 李家是豪门望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 不堪。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 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 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 道德不够高尚。”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 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 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 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 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 食的人,士谦却宽慰那人说:“穷困致使你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你。”叫人马上将 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 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 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 上了。”让大家放心离开。第二年大丰收,借债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士谦拒绝了,一点儿 也没收下。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士谦又用尽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了粥 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 家。赵郡的农民感激他,抚摩自己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留下来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 - 17 - 谦说:“您的阴德多。”士谦说:“所谓阴德是什么?就像耳鸣,只有自己听到,别人都不 知道。现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里算什么阴德!” 开皇八年,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的男男女女听说了,无不流着泪说:“我 们这些人不死,反而让李参军死了!”聚集在葬礼上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整理了他的事迹, 到尚书省请求先生的谥号,事情后来被搁置不提,于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竖立了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居吴兴 曾几① 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注】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 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 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感叹朝中大臣不像自己,竟和当年过江诸人一样虽为国家沦丧而伤心,却束手无策。 B. 颔联由国事的伤感转到自己的处境,感叹自己像不会筑巢的鸟儿,没法为自己谋个安乐窝。 C. 颈联直写国家沦亡后的状况。江北江南音讯断绝,秋风秋雨何等凄清,自己无法淹留。 D. 尾联写诗人徘徊低迷,心怀郁郁。想要有所依靠不得,像“落日孤云”不知何处是归宿。 16. 请结合诗句,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15. A 16. ①用典。首联用过江诸人的典故,感叹朝中大臣面对国家的危亡个个束 手无策,流露出极大的无奈。(分析他处也可) ②比喻。次联用了两个比喻,一说自己像盘旋绕枝的乌鹊,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示惆怅 与不平。一说自己像不会筑巢的鸟儿,没法为自己谋个安乐窝。 ③虚实结合。“秋风秋雨”,既是眼前的实景,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面对国家的危局,诗人 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在流动婉转中包含沉重的感伤。 ④以景结情。诗的结尾“落日孤云”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 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 - 18 -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A 项,“首联感叹朝中大臣不像自己”分析错误。诗首联用《世说新语》中过江诸人的典故, 说自己今天再也没想到会和当年过江诸人一样,作楚囚相对,为国家沦丧而伤心,但对挽救 国家命运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这是诗人的一种自嘲,“楚囚相对”的有朝臣,也有自己。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 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 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 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泣楚囚”是用典手法,用过江诸人的典故感叹朝中大臣面对国家的危亡个个束手无 策,流露出极大的无奈。“荆州”用了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的典故,诗 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想要依靠某个有权势的人,如王粲投靠刘表一样,获得暂时 的安定,也是梦想,他放眼遥天,只见到夕阳西下,孤云飘浮,不觉油然而生愁意。 “如飞鹊”“似拙鸠”运用比喻手法,“但知绕树”写出四处漂泊,“不解营巢”写出无法 安身。 “秋风秋雨”可以理解成自然的风雨,也可以理解成国家的风雨飘摇,这样就运用了象征手 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另外“,秋风秋雨敢淹留?”用了反问的手法。 “落日孤云始欲愁”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 19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赤壁赋》中写苏轼一夜泛舟,最后菜肴果蔬都吃完了,杯子盘子杂乱无序,一片混乱的 两句诗是“_____,____”。 ⑵《种树郭橐驼传》中强调种树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种后抛弃不管的两句诗是 “____,____”。 ⑶子路认为千乘的大国,自己前去治理三年可以达到“____,____”的效果。 【答案】 (1). 肴核既尽 (2). 杯盘狼籍 (3). 其莳也若子 (4). 其置也若弃 (5). 可使有勇 (6). 且知方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肴、籍、莳、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夏,《廷禧攻略》稳居热搜榜单。精良考究的清宫美景、古典大气的高级色调、如诗如 画的清雅构图,俨然一幅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这部诚意之作,①,让人们对它赞不绝口,还 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中东、新加坡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 国风”。 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这部清宫戏一改以往套路,②,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精彩呈现。比如,剧中嫔妃服饰使用的香云纱需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数十道工序 制成,被外国人赞誉为“软黄金”;服装上的刺绣匠心独具、栩栩如生,手推绣、打籽绣、盘 金绣、球绣……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华传统的高超技艺;团扇采用的缂丝工艺是中国丝织中 的顶级艺术,雕琢镂刻,立体感十足;高贵妃千娇百媚的姿态、行腔婉转的曲调,再现了中 国戏曲的风范……荧屏揭开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她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到震 撼。 - 20 - 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非遗只出现在古书里,而要真真切切让它走到我 们的生活中来,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推陈出新。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偶、借代、夸张 B. 对偶、借代、拟人 C. 比拟、比喻、排比 D. 比拟、比喻、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能只在古书保护非遗,而要让它走到现实中来,紧随 时代促进非遗的发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20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C 19. ①原文使用叠词“真真切切”,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 有音乐美;还起到强调作用;②原文“我们的生活”,代入感强烈;③原文“推陈出新”,更表 达了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20. (1). ①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2). ②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 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 的概念,并且要知道修辞手法的效果。 本题,“(《廷禧攻略》)俨然一幅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廷禧攻略》比 喻成水墨画;第二段的举例运用排比手法;“而要真真切切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用“走” 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人格,这是比拟的手法。故,手法有比拟、比喻、排比。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做这道题认真观察两句话的区别,找出新句子和原句的 相异点,然后认真思考相异点的表达效果。 本题,对比两句话发现,新句少了“真真切切”,这是一个叠词,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 21 -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还起到强调作用。那么少了叠词,自然就少了这些效果。 新句少了“我们的生活”,这里的“我们”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举例,亲切自 然,代入感强,少了自然就少了这些效果。 新句少了“推陈出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 向发展。有了这个成语更表达了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2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 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 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 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 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第一处,与后文关联词语“还”相照应,空缺处的关联词应是“不仅”或“不但”,“还” 引领的内容都是国外的,可以推知空缺处应该是国内,照应后文“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 国风’”,此处也应是引起强烈反响。故本处应填写与“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相类似的 内容。 第二处,前文有“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后文又有“尤其 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可见此处需填的内容应是和“文化”有关,后文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应包含在这种“文化”之中,准确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句式上和后句 照应,就应当是填写“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相类似的内容。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 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 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 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 22 -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一段文字在标点、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多处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 “中学生阅读导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莘莘学子的喜爱。明年,我报社将不孚 众望,继续狠抓内部管理和刊物质量为中心,进一步提升报纸品位,向读者奉献更加精美的 精神食粮。最近,有些读者反映没收到近期的报纸,为了防止这类事情不再发生,今后我们 将优化发行方式。 【答案】①“中学生阅读导报”改为《中学生阅读导报》;②“广大莘莘学子”删去“广大”; ③“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④“狠抓内部管理”前面加“以”;⑤“防止这类事情不 再发生”改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语言使用 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辨别。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检查其是否符合使 用规范。本题,①“中学生阅读导报”是报纸名称,应该使用书名号;②“广大莘莘学子” 中“莘莘”即“众多、广大”的意思,此处赘余;③“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 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此处想要表达的是“不辜负众人的期望”,应为“不负众望”;④“…… 为中心”前面缺少和“为”照应的介词,应在“狠抓内部管理”前面加“以”;⑤“防止这类 事情不再发生”,否定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防止这类事情发生”。 22.下面是某校为学生选课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 - 23 - 【答案】学生进入选课系统后,需先阅读学校发布的选课公告和排课公告,然后开始选课, 在系统显示选课结果后完成选课;如果想要重新选课,退课后重复选课过程。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注意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叙述对象是什么,把握 概念间的关系,方框中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 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 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此题注意“进入选课系统”“显示选课结果”的两个分支, 以及“退课”的返回。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普及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 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 场。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 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 材料二: 保存文化的多样性范本,重要且紧迫。如果四川话式微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势必会使以 其为根基和载体的巴蜀文化,如川剧、相书、竹琴、金钱板等遭受严重冲击,甚至消亡;在 - 24 - 全国范围内来说,其他地区也存在同样不容乐观的情况。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种语言的 发展迭代现象;从更深层次思考,这种现象若持续加剧,将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 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保护方言的呼声不绝背后的深层忧思所在。 “‘打个嚯嗨吃嘎嘎,不是我牙尖。’川渝盆地以外的朋友们如果能看懂这句话,那算 你‘行实’。”这句“四川味”十足的话,正是成都某大学选修课“四川方言”的开场白。为 帮助非川籍学子尽快融入本地环境,该校特意开设了四川方言课,消息一出,“方言课”就 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不少网友建议,东北话、江浙话也应该在课堂上“拥有姓名”。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保护方言”“推广普通话”中,写一篇辩论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方言让你记住自己的根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一定要保护好方言,因为方言让你记住自己的根。 汪涵自掏五百万保护方言:不能只会说普通话和英语。这个新闻一出,各种各样的看法 也是层出不穷,更甚有大神评论“这是国家大事,不该汪涵去决定去提倡”,反而我更想为汪 涵这样的行为点赞。 记得汪涵说过一句话“普通话可以让你走的更远,方言则可以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 方言的消失是一种语言的剥夺,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特征更是一种社会的凝聚剂。语言是 一个民族的象征,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 方言消失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以该方言为载体的所有地方文化都会消失,比如戏曲、风俗。 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渐渐淡化。 举个例子“舍不得孩儿套不住狼”其实这个话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慢慢就变成了这样,方 言中“hai”是鞋子的意思,这句话的原句是“舍不得 hai 套不住狼”,既然想要猎到狼作为 战利品就得走远路所以费鞋是在所难免的。反观用孩子去诱惑狼想必这父母得多么的残忍才 可以做到。 很多的调查显示:10 后基本听不懂方言,00 后听懂方言的比例也在下降,95 后和 00 后 的青少年和家长对话都是普通话,甚至很多的 00 后认为老师都说了“请讲普通话”,所以讲 。 - 25 - 方言是很不文明的行为。 在我的观点中“方言会自然消亡”,因为方言的受众开始变少随着全国青少年普通话的普 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话,反而大多数的受众者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就好像多元化的 产品不断地出现受众少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地减少最后之至消亡。所以全国的方言都会在 时间的磨砺下慢慢自然的消亡。 方言从非物质文化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语言代表的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大的范 围来说是一种相对长久的政权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和国家总是伴随着政治上的一致 对外,在文化上又是秉持着对内是一致认同的态度。 方言是一种来自家乡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当你身处异乡的时候更是铭心记忆。 记得初到上海的时候,为了省那么几十块打车费愣是将三十斤的行李箱搬到地铁上听着 上海大妈用方言骂我的时候内心是超级感谢有方言的,因为我完全听不懂大妈说的是什么, 听不懂就没必要去理会这就是我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隔好多年依然乡音无改,是因为乡音在我们离 家的时候可以给我们心理上找到一种归属感。 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支持方言的保护,也是一种保护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方法。我 们希望,方言应该作为文化遗产被好好保护,其它方言也可以像四川话一样进入课堂,成为 学生的必修课。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是 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新出现的题型。旨在着重考 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 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 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 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本题,共有两则材料,材料一论述普通话推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材料二论述方言保护的紧 迫性和重要性。材料一中用了五个“有利于”来论述普及普通话的意义;材料二以四川话为 例,论述方言式微的严重危害,并且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谈保护方言的重要意义。 所给的任务是: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保护方言”“推广普通话”中,写一篇辩论稿,阐述 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按照所给任务要求,只能在在“保护方言”“推广普 通话”中选择其一来论述,态度一定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两则材料都讲到了支持论点的 - 26 - 理由,写作时可以选择材料里的内容,也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还要注意要写成辩论稿, 应该注意辩论稿的格式,并且要提出希望或建议。 [立意] 保护方言: 1、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2、方言式微,动摇的是地域文化的根基 3、方言代表的是传统文化 4、为方言课堂叫好 推广普通话: 1、普通话有利于人员交流 2、普通话有利于经济发展 3、普通话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4、普通话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素材] 1.乡土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 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方言消失了,其所承载的文化也会消亡。普 通话方便人们交流,是国家的战略,也是件促进人们更好交流的好事情。 2.广东话里面说“走”是普通话跑的意思,“行”才是普通话走的意思,这是根据广东话有沿 袭古汉语文化的原因,是一种文化气息。我的另外一个乡音湖南某方言中称蝙蝠为盐巴老鼠, 意为老鼠吃了盐会飞,如同蝙蝠一样,这是根据部分地区生活习惯去约定俗成的话语,是一 种生活韵味。这便是汪涵先生说得“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 3.当那独特又极具韵味的方言在你耳边响起时,你会不会想起家里哥哥姐姐教你咿呀学童谣的 一幕呢?会不会想起儿时在你家楼下胡同里跟小伙伴捉迷藏的一幕呢?哪怕只有那么一个小 瞬间让你感受到温暖,就希望你我可以去用心守护它。 4.余秋雨在接受腾讯采访的时候称,“中国这么大,就像各个地方都有美食一样,如果有统一 的美食的图谱,把各个地方的美食消失了,我们是不是感到很遗憾?”虽然余秋雨不希望方 言消失,但他的意见仅保留于少数几种那些具有丰厚的历史,有较大的人口覆盖面,又具有 - 27 - 相当的内涵,包括书面内涵,或者生态内涵的方言,便足够了。同时,余秋雨认为,语言有 两个功能,一个是交流和沟通功能,譬如你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当然用普通话就很好;但它 还有一种,是和乡情连在一起的文化功能,“因为每个地方的生态还是有点不一样”,在这个 意义上,他希望方言能够适度的保留。但他同时也认为,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的有关机构可以 有选择地保留,不要全部保留。 5.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推测,现存的 7000 种语言到 2115 年可能只有 600 种能幸存下来。“从 现在开始到下个世纪,全球语言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会下降。”不过,麦克沃特依然对未来 的语言世界表示乐观。麦克沃特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使保护方言真有支持者所 说的种种好处,但过多的语言必然阻碍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用一种通用语带来的巨 大便利相比,哪个更有价值? 6.方言的优势:方言在本地域具有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的特点;方言对于事物 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和更加具体;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能最贴切地表 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 7.普通话的好处: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 规范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人们开始自觉地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普通话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是知识、能力和良心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文字是思 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而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是文化 建设的必要条件。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以例文为例,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 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 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方言让你记住自己的根”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方言消失最 直接的危害是什么,然后分析方言自然消亡的原因,最后分析方言的本质是一种归属感。再 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也可绕“方言”,可叙述方言故事,追述方言中的文化 脚印。可叙述方言的来路与保护,抒发乡音传递的亲切温情。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 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 - 28 - 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 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 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 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 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 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 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 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 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