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9.50 KB
  • 2021-04-14 发布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模块3第14单元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学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 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领域 时间(年)‎ 成就 意义 ‎“两弹一星”‎ ‎196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1964‎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1970‎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载人航天 ‎1992‎ 做出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 ‎“神舟五号”载杨利伟飞天成功 杂交 水稻 ‎1973‎ 袁隆平选育成功“南优2号”‎ 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计算机 技术 ‎1983‎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生物 技术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思考] 根据史料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政府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解读] 史料一说明中国为了防御而研制核武器。‎ ‎[试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以及美苏等国的核讹诈。因此,中国制定“两弹一星”战略主要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并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 ‎[试答]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重要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 ‎(4)主观因素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 ‎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 ‎(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以家国情怀认识“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 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 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找到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观点;其次选择一个观点,如“赞同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时要注意题目要求。‎ 答案:示例:‎ 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 “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这一举措(  )‎ A.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助推了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 C.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 D.促进了当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 B [根据材料“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项举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联,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故排除C项;“高新技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2.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 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 D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开始自主研发,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 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 [根据“中国的航天技术”,排除A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1983年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时间不符合“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排除B、C两项;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项正确。]‎ ‎ 砥砺前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双百”方针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 ‎ ‎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下的自由 ‎“双百”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发展,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都可以自由出版。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 ‎4.贯彻 ‎(1)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经历挫折 ‎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②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③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二、教育事业 阶段 方针政策 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新时期(1977年至今)‎ ‎①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 ‎④启动“希望工程”;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科教兴国”战略 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 史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思考] 结合史料,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解读] 史料一说明毛泽东对“百花齐放”的方针做了阐释,“花”大部分都能开,但也有几种“花”不能开。‎ ‎[试答] (1)决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传播。(2)实质:“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 史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 ‎——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解读] 史料二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建设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二是直接服务于现实需要。‎ ‎[试答] 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 ‎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1)“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2)“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3)“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4)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导致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以唯物史观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 年份 合计 综合 大学 工业 院校 农业 院校 林业 院校 医药 院校 师范 院校 语文 院校 财经 院校 政法 院校 体育 院校 艺术 院校 其他 院校 ‎1949‎ ‎205‎ ‎49‎ ‎28‎ ‎18‎ ‎-‎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83‎ ‎50‎ ‎27‎ ‎17‎ ‎-‎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首先观察表格,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医、师四类高校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据此可找到一种变化趋势,如“工科高校在1952年后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说明时要结合当时的国情,如经济建设需要等。‎ 答案:示例: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 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 辩证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2)消极影响 ‎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蚌埠一模)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艺术团体虽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戏曲剧团仍占绝对的优势地位,艺术团体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表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思想影响仍未消除,故C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这一时期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可知,文化体制改革还尚未深入进行,“双百”方针也尚未得到彻底的恢复与执行,排除B、D两项。]‎ ‎2.(2019·德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B [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这有利于人民群众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排除C项;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是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排除D项。]‎ ‎3.(2019·苏州一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D [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1956年推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依所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明立意:本题以高校录取人数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抓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理思路:解答本题只需清楚一个道理,就是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上述两个关键信息也正说明这一点,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 练点1:新中国科技政策 ‎(2019·海南卷·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D [新中国建立后,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一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加上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因此在当时的国内,出现了不顾中国国情而盲目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材料中的中共中央指示及时指出了这一问题,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方向,故本题选D项;材料中的指示并没有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的中心在于提出科技工作的独立性(定位),并没有涉及其地位问题,排除C项。]‎ 练点2:新中国成立初期课程设置的目的 ‎(2015·全国卷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8·台州质检)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号外”,头版新闻报导的引题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该报道的主标题可能是(  )‎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国防建设,对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贡献,故A正确;B项与材料强调原子弹的意义不符,故错误;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 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 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 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 A [从“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可以看出,包括西方文艺作品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这是“双百”方针的表现,故A项正确;莎士比亚的悲剧不属于传统剧目,故B项错误;允许资本主义英国的戏剧在中国上演,可见淡化了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D中“根除”二字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2019·佛山二模)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  )‎ A.“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索 B.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 C.“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D.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 C [根据材料“‘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 ‎1961年德育排在了第一位,可见社会主义道德越来越受重视,故选C项;“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要求,排除A项;“1957年、1958年、1961年”基本都在“左”的氛围中进行调整,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也没有实现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排除B项;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体现了对公民素质的发展,对意识形态有淡化的倾向,排除D项。]‎ ‎4.(2019·洛阳、许昌二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并未与世界经济接轨,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举措,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排除C项;80年代初期还不能说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排除D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