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00 KB
  • 2021-04-14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4鉴赏诗歌的语言含解析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课时跟踪练24‎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天的早晨,表现了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虏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终日”和“连年”写连年不断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何处”引出下面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蕴含深情。‎ 解析:A项,“晓”“秋”两字不能体现“天气严寒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B项,“一身”并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应该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生活的极度厌倦、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答案:D ‎★(2)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眼的理解。根据诗的题目“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字是“怀”。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统领全篇的。‎ 答案:“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年”两组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 - 11 -‎ 最后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地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到故乡的清溪!‎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念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诗人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表明铁马往事仍萦绕在诗人心中。‎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此句正是其渴望收复失地、报国心志的抒发。‎ 解析:B项,此句写鸿雁将汴京入秋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答案:B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颔联写景,“烽火”“秋雁”均使人愁。颈联感叹“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答案: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 - 11 -‎ 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解析: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答案:B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炼字题(形容词),分两步作答:①描景象(翻译诗句);②点效果,明感情。“寒”“暗”‎ - 11 -‎ ‎,写出景象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暗写了人的心情。‎ 答案: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自从和老友上次别后,隔山隔水已度过几年。‎ 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 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飘浮着烟云。‎ 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举杯痛饮。‎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解析:B项,“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答案:B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二联中的“摇”“滴”二字最为生动,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 - 11 -‎ ‎。这两个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微波涌动,它们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诗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 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在金陵一个静悄悄的夜晚,凉风习习,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眺望吴越。‎ 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白露好像是从秋月上垂落的水珠。‎ 我在月下沉吟,久久不归,思念古人,而古人能与吾心相接者,亦很稀少。‎ 唯有能写出“澄江净如练”这样清丽之句的谢玄晖,方令人长忆不已。‎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鹧 鸪 天 刘 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 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为全词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声幽怨,使人回想起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词人自叹仕金太迟。‎ C.这首词的上阕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阕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的情怀。‎ D.全词感情真挚,迂回曲折,流转自然,塑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和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解析:B项,“词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词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的时间太长。‎ 答案:B ‎★(2)请从景情关系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解析:题干的“景情关系”包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等。从语言风格看,以叠词入诗,平淡中蕴含深意。“星点点,月团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是乐景;从“人在天涯鬓已斑”“寄与吴姬忍泪看”可以看出本词所抒发的情感为“哀情”。天涯霜月又今宵,星牵思绪,月照哀愁,满脸愁绪只有开怀畅饮,倒流河汉方可罢休。“倒流河汉”意指饮尽银河,痛快淋漓,忘乎所以地畅饮也许才能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答案: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朗朗。以口语化叠字入诗,晓白流畅,富有节奏感,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冷的氛围。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意思答对即可)‎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冰天雪地里,楼上吹笛的,连玉指都感到寒冷吧?你吹奏出的一声声羌笛音里,饱含着离别的哀怨,飘荡在空间。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闪亮的星星,朗朗普照的圆月,我独自一人痛饮不休。喝着,喝着,好像觉得天上的银河倒流入了我的杯中。我这翰林学士为相思写了三千首诗词,想寄给你这南方的恋人,让你去忍着眼泪慢慢细读啊!‎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 王 维 褒斜不容幰①,之子去何之?‎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②,山木女郎祠③。‎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 ①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②官桥:官路上的桥梁。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③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以数字的夸张手法,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C项,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 答案:C ‎★(2)本诗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 11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答出尾联使用的表达技巧,接着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别后同明月”想象与友人同在一轮明月下的情景,是想象抒情。“君应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的典故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是借典故(或经典意象)抒情。尾联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借景物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属于融情于景。‎ 答案:①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和典故抒发情感。“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听子规”借用子规啼归典故抒发盼望友人早归之情。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描写狭险的蜀道、道中特有的风物、九州明月,以及子规哀啼等荒凉之景抒发凄楚之情。③写尽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应听子规”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 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辰!‎ 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 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满楼月③,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B.“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C.“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D.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 11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答案:C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烈,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 答案:B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 平 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朱颜渐老”“白发添”“浑过了”直接抒发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 B.“地迥无尘”“一片闲云”则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了作者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C.“浑过了”中“浑”字用得极好,看似俚俗,实则意蕴甚丰,它既有“等闲”之意,又有“全部”之意,用于句中就把“一切的一切全部白白流走了”的惆怅之情做了确切而完满的表达。‎ D.最后两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词人流连忘情于青山,这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然而人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与青山相比,人生不过是流星划过长空的一瞬,因此青山即使有情而欲留人在,也“未必”能把人长留于怀抱之中。‎ 解析:B项,“直接表达”错,应是“间接表达”;“一片闲云”是比喻,不是“景物描写”。‎ 答案:B ‎★(2)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答案: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 - 11 -‎ 青山未必留人”等词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青春的容颜逐渐衰老,鬓角又增添了多少白发?青春年华就这么全都过去了,只剩下夕阳的余晖映出桑榆长长的影子。‎ 再次来到江南,无一丝烟火之气,自己就像是一片飘逸的闲云。我留恋这青山,不想离开,青山却不一定能永远留住欣赏的人。‎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答案:C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 - 11 -‎ 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教师用书独具·白话诗歌]‎ 柳塘西处,莲叶田田,莲花清丽,风轻雨疏,夕阳西斜。‎ 花白的头发上戴着竹箨冠,拄着桃枝杖出行,又被困在湿滑的春泥里。‎ 彩虹倒映在水中,仿佛在饮溪水,路边的茅草也新长出了嫩芽。‎ 此时鹁鸠正在动听地歌唱,我已不打算再去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了。‎ - 11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