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4-14 发布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北师大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2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 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 学法指导:‎ ‎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 ‎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从而引入主题。‎ 问: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只有一个平均数吗?‎ ‎ ‎ ‎ ‎ ‎ ‎ ‎ ‎ ‎ ‎ 学生回答问题 做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并引出今天的课题《中位数与众数》‎ ‎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幻灯片演示情境例题,指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 ‎ ‎ ‎ ‎ ‎ ‎ ‎ ‎ 问: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 ‎ ‎ ‎ ‎ ‎ ‎ ‎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 ‎ ‎ ‎ ‎ ‎ ‎ ‎ 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 ‎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 ‎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 ‎ 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 ‎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7‎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 ‎ 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上述数据中象“120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象“11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 ‎ ‎ ‎ ‎ ‎ ‎ ‎ ‎ ‎ ‎ ‎ ‎ ‎ ‎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 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 ‎ ‎ ‎ ‎ ‎ ‎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中位数和众数,我补充以下两个练习:‎ ‎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请指出这次数学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14‎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 2 3 4 5 6 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归纳探索结果:‎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 ‎ ‎ ‎ ‎ ‎ ‎ ‎ ‎ ‎ ‎ ‎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 ‎ 7‎ ‎ ‎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 ‎ 请学生计算课前所调查的班级里男生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如果你是商店老板,你认为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学生回答问题 ‎ ‎ ‎ ‎ 生:商店应多进众数所对应尺码的运动鞋 ‎①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②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 ‎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 然后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 ‎ ‎ ‎ ‎ ‎ ‎ ‎ ‎ ‎ ‎ ‎ 课文前面引例的解决:‎ 略解:经理的工资数据与其它数据大小悬殊,用平均数不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这时用众数(1100元)或中位数(1200元)来表示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追问学生:如果你找工作,你会怎样去了解工作报酬?‎ ‎ ‎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回答问题 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合理,就给以认可。‎ 通过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理解三种数据都是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 ‎ ‎ ‎ 由于前面已将问题的难点进行分解突破,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层地意识到:要学会用数据说话,科学地分析身边的事例。‎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 ‎ ‎(1)列表对比 ‎ ‎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 概念 ‎ ‎ ‎ ‎ ‎ ‎ 注意点 ‎ ‎ ‎ ‎ ‎ ‎ ‎(2)在生活中可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特征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联系实际选择。‎ ‎ ‎ 通过小结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7‎ ‎6.作业 课后习题以及作业本 ‎ ‎ 布置这两个作业,巩固本节和上节知识 ‎7.板书设计说明 ‎8.2 中位数与众数 ‎1.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做一做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3.练习 的区别与联系             4.小结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