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50 KB
  • 2021-04-14 发布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堂演练: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C 2.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解析:灌木高大,能够获得较多的阳光,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 而草本植物处于劣势,部分喜阳草本植物被淘汰,久而久之,草本植 物被灌木取代。 答案:D 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 物 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弃耕的农田先长出一年生的杂草,接着又长出多年生的杂草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解析:初生演替为在从来没有植被或者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发生的演替,A 正确;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不存在,但土壤条件保留,还保留种子和其他 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B、C、 D 为次生演替。 答案:A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 下 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 方向进行,A、B 正确,D 错误。人类可以建立农田等人工群落,将演 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 正确。 答案:D 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不同优势 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 B.2 阶段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 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 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 消亡 D.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相同 解析:由于该演替是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属于次生 演替;2 阶段有可能从甲的草本植物阶段进入到了灌木阶段,而 3 阶段 进入了森林阶段,此时甲、乙、丙三种植物共存而丙为优势物种,所 以说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消亡;由于 三个阶段的土壤条件不同,植被环境不同,故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 答案:B 6.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 就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腐蚀了坚 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 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 )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解析:(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 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 (2)地衣的出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地衣会分泌有机酸,加 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3)草本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地衣阶段之后的一个阶段是苔藓阶段,二者相比,土壤中有机 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苔藓阶段。 (5)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土壤条件较差,所以所需时间较长。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 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A [A 级 基础巩固]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B.影响因素不同 C.起始条件不同 D.演替过程不同 解析:初生演替的起始条件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或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则是原有植被 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答案:C 2.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 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原因是 (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 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 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 物越来越丰富,使得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为灌木的生长创造了条 件。灌木根系发达且比草本植物高大,所以在与草本植物的竞争中优 势明显,很快就能成为优势种。 答案:A 3.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物 种丰富度的是 ( ) 解析: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 形成森林,此时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已达到顶级,趋于稳定。 答案:B 4.下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 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 B.b 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 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 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 答案:B 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B.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现在灌木阶段 C.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若一种新的优势种出现,则原有优势种就 会消失 解析: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 于动态变化之中,A 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昆虫首先出 现在草本植物阶段,B 错误;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 次生演替,C 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取代原 有优势种,但原有优势种并不一定会消失,D 错误。 答案:C 6.(多选)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 答案:ABD 7.(多选)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 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 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 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答案:BD 8.(多选)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S 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 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 时和 T 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 时之前和 T 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解析:S 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 S 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 生演替;R→S 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 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由图可知,R 时和 T 时种群类 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 所以 R 时和 T 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R 时之前和 T 时之后虽然种 群类型数量基本相同,但仍有可能出现群落演替现象。 答案:ABC [B 级 能力训练] 9.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 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 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答案:C 10.在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 的存有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 C,做出曲线 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____。 (3) 在 a 年 的 优 势 种 是 ____________ , 在 d 年 的 优 势 种 是 ___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 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 一种群的生存。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 种群________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_______,最后,这个群 落会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 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对于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有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来说, 其比值 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则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 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1)0~e (2)b~c (3)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4)不是一成 不变的 消失 兴起 11.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 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 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 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 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 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填 “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类型判断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 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 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 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群落演 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 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 而从裸岩开始的初生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 发生改变 [C 级 拓展提升] 12.(2017·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 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 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结构。 (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 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 —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 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________。 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 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 利用更充分。(2)据图可知,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下降后保 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3)由 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所以火烧后补栽乔木树种,最 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 小逐渐减小,则从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 积是 S3。 答案:(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 阔叶树 (4)S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