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3.00 KB
  • 2021-04-14 发布

2015高考化学专题一 第三单元(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的配制)一轮复习教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化学总复习讲义:专题一 第三单元 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的配制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含有多少摩尔溶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溶质的单位 mol  溶液的单位 L  计算公式 cB= w=×100%‎ ‎1.观察两个试剂瓶上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5%硫酸铜溶液”中的5%是什么含义?‎ ‎(2)0.4 mol·L-1 NaCl溶液中0.4 mol·L-1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3)从上述两种溶液中分别取出5 mL,它们的浓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将‎36.5 g HCl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 mol·L-1吗?为什么?‎ 提示: 1.(1)表示‎100 g硫酸铜溶液中含有‎5 g硫酸铜溶质。‎ ‎(2)‎1 L该NaCl溶液中所含NaCl的物质的量是0.4 mol。‎ ‎(3)5% 0.4 mol·L-1‎ ‎2.不是。当HCl溶于水后,溶液体积不再是‎1 L,故不可能是1 mol·L-1,但可以叙述为将‎36.5 g氯化氢溶于水得‎1 L溶液,则其浓度为1 mol·L-1。‎ ‎1.下列目的能达到的是(  )‎ A.将‎58.5 g NaCl溶于‎1 L水中可得1 mol·L-1的NaCl溶液 B.从‎1 L 1 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 mL,其浓度仍是1 mol/L C.中和100 mL 1 mol/L的H2SO4溶液生成正盐,需NaOH ‎‎4 g D.将‎78 g Na2O2溶于水,配成‎1 L溶液可得到浓度为1 mol·L-1溶液 解析: A项不知道所得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项:m(NaOH)=2×‎0.1 L×1 mol·L-1×‎40 g·mol-1=‎8 g;D项:所得溶液NaOH为溶质其浓度应为2 mol·L-1。‎ 答案: B ‎2.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 Ba(NO3)2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 L溶液中阴阳离子总数为1.2NA B.500 mL溶液中NO浓度为0.2 mol/L C.500 mL溶液中Ba2+浓度为0.2 mol/L D.500 mL溶液中NO物质的量为0.2 mol 解析: 在Ba(NO3)2溶液中,c(Ba2+)∶c(NO)∶c[Ba(NO3)2]=1∶2∶1,‎2 L溶液中离子总数为‎2 L×0.2 mol/L×(2+1)=1.2 mol,A正确;离子的浓度与体积无关,B错误,C正确;500 mL溶液中NO物质的量为‎0.5 L×0.2 mol/L×2=0.2 mol,D正确。‎ 答案: B ‎3.使用胆矾配制‎1 L 0.1 mol/L的硫酸铜溶液,正确的操作是(  )‎ A.将胆矾加热除去结晶水后,称取‎16 g溶解在‎1 L水里 B.称取胆矾‎25 g,溶解在‎1 L水里 C.将‎25 g胆矾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 L D.将‎16 g胆矾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稀释至‎1 L 解析: A、B两项中水为‎1 L时再溶解了别的物质,形成溶液的体积就不是‎1 L了,尽管溶质为0.1 mol,但其浓度不是0.1 mol/L;D项中‎16 g胆矾含CuSO4少于0.1 mol,浓度也不是0.1 mol/L。‎ 答案: C ‎4.‎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 B.所得溶液中含有N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c/(1 000ρ)‎ 解析: c== mol/L,A项错误;HCl溶于水后完全电离为H+和Cl-,溶液中不存在HCl分子,B项错误;‎36.5 g HCl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 L,C项错误;设溶液体积为V L,则w=×100%=,D项正确。‎ 答案: D  计算气体溶于水所得溶液浓度时应规避两个易错点 ‎(1)气体溶于水,溶质是该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NH3溶于水后主要溶质是NH3·H2O,但以NH3计算。‎ ‎(2)气体溶于水,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更不是气体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应根据V=进行计算。‎ ‎5.某氯化镁溶液的密度为‎1.18 g·cm-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为5.1%。300 mL该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约等于(  )‎ A.0.37 mol          B.0.63 mol C.0.74 mol D.1.5 mol 解析: c(Mg2+)===2.507 5 (mol·L-1),c(Cl-)=‎2c(Mg2+)=5.015 mol·L-1,n(Cl-)=5.015 mol·L-1×‎0.3 L=1.504 5 mol。‎ 答案: D  利用假设法探究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 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w,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1,求物质的量浓度c。‎ 我们可以假设溶液为‎1 L,所以溶液质量为1×1 000×ρ g,溶质的质量为1×1 000×ρ×w g,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mol,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求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 ‎6.300 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 g溶质。现欲配制1 mol·L-1 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 A.1∶4          B.1∶5‎ C.2∶1 D.2∶3‎ 解析: n(NaOH)==1.5 mol,‎ c(NaOH)==5 mol·L-1‎ ‎1 mol·L-1=,解得=。‎ 答案: A ‎7.(1)将3p%的硫酸与同体积的p%的硫酸混合得到q%的稀硫酸,则p、q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①q=2p ②q>2p ‎③q<2p ④无法确定 ‎(2)若上题中的溶质是乙醇而非硫酸,则p、q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q=2p ②q>2p ‎③q<2p ④无法确定 解析: 当等体积混合时,设浓溶液的密度为ρ1,稀溶液的密度为ρ2,体积各为‎1 L,则混合后w==()×p%=(1+)p%‎ 则当ρ1>ρ2时,如H2SO4溶液、HNO3溶液,w>2p%;‎ 当ρ1<ρ2时,如氨水、酒精溶液,w<2p%。‎ 答案: (1)② (2)③‎  溶液混合时常考的两个角度 ‎1.同溶质不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混合计算 ‎(1)混合后溶液体积保持不变时,c1V1+c2V2=c混×(V1+V2)。‎ ‎(2)混合后溶液体积发生改变时,c1V1+c2V2=c混V混,其中V混=。‎ ‎2.溶质相同、质量分数不同的两溶液混合定律 同一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b%的两溶液混合。‎ ‎(1)等体积混合 ‎①当溶液密度大于‎1 g·cm-3时,必然是溶液浓度越大,密度越大,(如H2SO4、HNO3、HCl、NaOH等多数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质量分数w>(a%+b%)。‎ ‎②当溶液密度小于‎1 g·cm-3时,必然是溶液浓度越大,密度越小,(如酒精、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质量分数w<(a%+b%)。‎ ‎(2)等质量混合 两溶液等质量混合时(无论ρ>‎1 g·cm-3还是ρ<‎1 g·cm-3),则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a%+b%)。‎ 考点二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容量瓶及使用注意事项 ‎(1)一条刻度线(瓶颈)。‎ ‎(2)两个数据:标明“规格和使用温度”(瓶身)。如图:‎ ‎(3)三步查漏 容量瓶使用前一定要检查是否漏水。操作顺序:装水盖塞、倒立→观察是否漏水→正立→玻璃塞旋转180°、倒立→观察是否漏水 ‎ ‎(4)四个“不能”‎ ‎①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 ‎②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或用来长期贮存溶液;‎ ‎③不能将过冷或过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因为容量瓶的容积是在瓶身所标温度下确定的;‎ ‎④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只能配制容量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配制过程 以配制500 mL、1.00 mol/L NaOH溶液为例 ‎(1)计算:需NaOH固体的质量为‎20.0g。‎ ‎(2)称量:用小烧杯称量NaOH固体。‎ ‎(3)溶解:将称好的NaOH固体放入烧杯中,用适量水溶解。‎ ‎(4)移液:待烧杯中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500 mL容量瓶。‎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瓶颈刻度线下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图示流程如下:‎ ‎ 实验中需要0.1 mol·L-1的Na2CO3溶液950 mL,配制时你认为应选什么规格的容量瓶?根据你选定的容量瓶确定应称取Na2CO3的质量是多少?‎ 提示: 1 000 mL ‎‎10.6 g ‎1.容量瓶上需要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④压强,⑤刻度线,⑥碱式或酸式六项中的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③‎ 答案: A ‎2.实验室配制1 mol·L-1的盐酸250 mL,下列不需要的仪器是 (  )‎ A.250 mL容量瓶 B.托盘天平 C.胶头滴管 D.烧杯 答案: B ‎3.实验室里需用480 mL 0.1 mol/L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7.68 g硫酸铜,加入500 mL水 B.称取‎12.0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C.称取‎8.0 g硫酸铜,加入500 mL水 D.称取‎12.5 g胆矾配成500 mL溶液 解析: 溶液体积为500 mL,n(CuSO4)=0.05 mol,m(CuSO4)=‎8.0 g或m(CuSO4·5H2O)=‎12.5 g,然后配成500 mL溶液,D正确。‎ 答案: D ‎4.配制100 mL 1 mol/L NaCl溶液,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在托盘天平上放两片大小一样的纸,然后将氯化钠放在纸片上称量 B.把称得的氯化钠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溶解、冷却,再把溶液移入容量瓶中 C.用蒸馏水洗涤烧杯、玻璃棒各2~3次,洗涤液也移入容量瓶中 ‎ D.沿玻璃棒往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至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解析: 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在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时,需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答案: D  配制溶液中的“四个数据”‎ 数据 要求或解释 药品的质量 实验室中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而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 g,所以记录数据时只能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容量瓶 的规格 ‎(1)选择容量瓶的规格时应该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稍大,如本题中应该选择500 mL容量瓶。‎ ‎(2)回答补充仪器的问题时应该注明容量瓶的规格,如需500 mL容量瓶时应该回答“500 mL容量瓶”,不能只回答“容量瓶”。‎ 洗涤烧杯 ‎2~3次 移液时洗涤烧杯2~3次是为了确保溶质全部转移入容量瓶中,否则会导致溶液浓度偏低。 ‎ 液面离容 量瓶颈刻 度线下 ‎1~‎‎2 cm 定容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 cm时,应该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否则容易导致液体体积超过刻度线,导致溶液浓度偏低。 ‎ ‎5.配制250 mL 0.10 mol/L的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在容量瓶中进行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解析: B项,如图乙所示,定容后液面高于容量瓶的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NaOH物质的量浓度偏小;C项,如图甲所示,情况与B项相反;A、D两项易判断会偏小。‎ 答案: C  “仰视”、“俯视”造成误差图解 ‎ 定容时务必确保按眼睛视线→刻度线→凹液面最低点的次序,做到“三点一线”。‎ ‎(1)仰视刻度线(图1),导致溶液体积偏大,结果偏低。‎ ‎(2)俯视刻度线(图2),导致溶液体积偏小,结果偏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 L 0.1 mol·L-1氨水含有0.1NA个OH-(2011·广东高考,9B)(  )‎ ‎(2)欲配制‎1.00 L 1.00 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溶于‎1.00 L水中(2011·新课标全国卷,‎7C)(  )‎ ‎(3)1 mol ·L-1 NaCl溶液含有NA个Na+(2010·广东高考,8B)(  )‎ ‎(4)常温下,‎1 L 0.1 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2010·江苏高考,‎5A)(  )‎ ‎(5)含NA个Na+的Na2O溶解于‎1 L水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2010·福建高考,7D)(  )‎ 答案: (1)× (2)× (3)× (4)√ (5)×‎ ‎2.(2010·四川理综·12)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ρ=(17V+22 400)/(22.4+22.4V)‎ B.w=‎17c/(1 000ρ)‎ C.w=17V/(17V+22 400)‎ D.c=1 000Vρ/(17V+22 400)‎ 解析: 由c== ‎=mol/L 由上可推知:ρ= 设溶液的体积为‎1 L 由c=可得 w== w=== 因此只有A项不正确。‎ 答案: A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 0 mol·L-1碳酸钠溶液(2012·福建理综,‎6C)(  )‎ ‎(2)用pH=1的盐酸配制100 mL pH=2的盐酸需要1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2012·安徽理综,10B)(  )‎ ‎(3)用量筒量取20 mL 0.500 0 mol·L-1H2SO4溶液于烧杯中,加水80 mL,配制成0.100 0 mol·L-1H2SO4溶液(2011·江苏,7B)(  )‎ ‎(4)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2010·山东理综,14B)(  )‎ 答案: (1)× (2)× (3)× (4)×‎ ‎4.[2013·天津理综·9(4)]配制NH4Fe(SO4)2标准溶液时,加入一定量H2SO4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使用的仪器除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外,还需要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代号)。‎ 答案: 抑制NH4Fe(SO4)2水解 ac ‎5.[2009·广东·24(2)]NH4Al(SO4)2·1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3。欲配制100 mL pH为2、浓度约为0.1 mol·L-1的NH4Al(SO4)2溶液,配制过程为:‎ ‎①用托盘天平称量NH4Al(SO4)2·12H2O固体________g;‎ ‎②将上述固体置于烧杯中,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4.5 ②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 答题模板(一)__定容操作的规范描述 ‎(山东高考节选)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 CuSO4·5H2O及CaCO3,步骤如下:‎ Fe(OH)3溶液C→CuSO4·5H2OSiO2CO2 ↓CaCl2溶液CaCO3 ↑NH3·H2O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点评]‎ 抽样 试卷 定容时视线应平视液面①,直到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②‎ 分析 点评 ‎①读数时,视线、液面、刻度线要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才是正确读数 ‎[规范答案] ‎ 平视凹液面(平视刻度线)‎ 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答题模板]‎ ‎(1)视线:指出视线、刻度线和凹液面要在同一水平线上。‎ ‎(2)读数:读取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切的刻度线的数据。‎ 说明: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2个得分点:前一空的得分点是“视线+凹液面(或刻度线)”,后一空得分点是“液面最低点+相切”。‎ 专题讲座(一) 数学思想——四种解题技巧 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一、一般比例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化学方程式在量方面的含义 ‎       aA(g)+bB(g)===cC(g)+dD(g)‎ 质量比 aMA bMB cMC dMD 物质的量比 a b c d 体积比 a b c d ‎2.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2)依据题中所给信息及化学方程式判断过量,用完全反应的量进行求解。‎ ‎(3)选择适当的量(如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等)的关系作为计算依据,把已知的和需要求解的量[用n(B)、V(B)、m(B)或设未知数为x表示]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式的下面,两个量及单位“上下一致”。‎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二、四种解题技巧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差量法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     ‎2C(s) + O2(g)===2CO(g)  ‎ 固体差量 ‎24 g Δm=‎‎24 g 物质的量差量 2 mol 1 mol 2 mol Δn=1 mol 体积差量 1 2 1‎ ‎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即“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质量差量)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解析: 发生的反应为:‎ ‎2NaHCO3Na2CO3+H2O+CO2↑ 固体质量减少 ‎ 2×84 18+44=62‎ ‎ m(NaHCO3) (w1-w2)g m(NaHCO3)=(w1-w2)g。‎ 故Na2CO3的质量为:w‎1 g-(w1-w2)g=g,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g÷w‎1g=。‎ 答案: A ‎(物质的量差量)白色固体PCl5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PCl5(g) PCl3(g)+Cl2(g)。现将‎5.84 g PCl5装入‎2.05 L真空密闭容器中,在‎277 ℃‎达到平衡,容器内压强为1.01×105 Pa,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求平衡时PCl5的分解率为________。‎ 解析: 原n(PCl5)=≈0.028 mol 设分解的PCl5的物质的量为x mol PCl5(g) PCl3(g)+Cl2(g) 物质的量增加(Δn)‎ ‎ 1 1 1 1‎ ‎ x mol ‎ 0.05 mol-0.028 mol ‎=0.022 mol 所以x=0.022‎ PCl5的分解率=×100%≈78.6%。‎ 答案: 78.6%‎ ‎(体积差量)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0%,与反应前的体积相比,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是(  )‎ A.16.7%           B.20.0%‎ C.80.0% D.83.3%‎ 解析: N2+3H22NH3  ΔV ‎ ‎1 L ‎3 L ‎2 L ‎‎2 L 由以上关系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的减少与生成的NH3体积相等。‎ 设平衡时混合气体‎100 L,其中含‎20 L NH3。则原气体总体积减少‎20 L。所以,原始氮气和氢气总体积为‎120 L,反应后体积缩小的百分率为×100%=16.7%。‎ 答案: A ‎2.关系式法 多步反应计算的特征是化学反应原理中多个反应连续发生,起始物与目标物之间存在确定的量的关系。解题时应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依据方程式找出连续反应的过程中不同反应步骤之间反应物、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关系,最后确定已知物和目标产物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列出计算式求解,从而简化运算过程。‎ ‎(1)叠加法(如利用木炭、水蒸气制取氨气)‎ ⇒‎ ⇒由木炭、水蒸气制取NH3的关系为:‎3C~4NH3。‎ ‎(2)原子守恒法 ‎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经多次氧化和吸收,由N元素守恒知:NH3~HNO3。‎ ‎(3)电子转移守恒法 NH3HNO3,O22 由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知,NH3经氧化等一系列过程生成HNO3,NH3和O2的关系为NH3~2O2。‎ 用足量的CO还原‎13.7 g某铅氧化物,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 g,则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A.PbO          B.Pb2O3‎ C.Pb3O4 D.PbO2‎ 解析: 设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PbxOy,‎13.7 g铅氧化物中氧原子的质量是m(O),则:‎ PbxOy~yO~yCO2~yCaCO3‎ ‎ 16y 100y ‎ m(O) ‎‎8.0 g m(O)=‎1.28 g,则m(Pb)=‎13.7 g-‎1.28 g=‎12.42 g。‎ 故x∶y=∶=3∶4。‎ 答案: C ‎3.极值法 ‎(1)极值法的含义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的解题技巧。它是将题设构造成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求得结果。‎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 极值法解题有三个基本思路:‎ ‎①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完全反应。‎ ‎②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③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3)极值法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点。‎ ‎(4)极值法解题的优点 极值法解题的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化,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从而提高了解题速度。‎ 已知‎25 ℃‎下,0.1 mol·L-1某二元酸(H‎2A)溶液的pH大于1,其酸式盐NaHA溶液的pH小于7。取等体积的H‎2A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等于7,则酸溶液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小于0.5           B.等于0.5‎ C.大于0.5且小于1 D.大于1且小于2‎ 解析: 因为0.1 mol·L-1 H‎2A的pH大于1,所以H‎2A是弱酸,则H‎2A与NaOH反应生成正盐(Na‎2A)时,由于Na‎2A水解,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此时酸溶液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1∶2=0.5。现已知混合液的pH等于7,故H‎2A必须过量,NaOH溶液的浓度只能小于0.2 mol·L-1,所以两者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一定要大于0.5,即最小值大于0.5。又因为H‎2A与NaOH反应生成酸式盐(NaHA)时,溶液的pH小于7,所以NaHA溶液显酸性,此时酸溶液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1∶1,要使溶液的pH等于7,两者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的最大值要小于1。由此可知,酸溶液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在0.5与1之间。‎ 答案: C ‎4.平均值规律及应用 ‎(1)依据:若XA>XB,则XA>>XB,代表平均相对原子(分子)质量、平均浓度、平均含量、平均生成量、平均消耗量等。‎ ‎(2)应用:已知可以确定XA、XB的范围;或已知XA、XB可以确定的范围。‎ 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平均值确定范围,很多考题的平均值需要根据条件先确定下来再作出判断。‎ 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 480 mL 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气体的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9.02 g          B.‎‎8.51 g C.‎8.26 g D.‎‎7.04 g 解析: 根据生成的气体的体积可得,被还原的硝酸共有0.23 mol,则‎4.6 g铜和镁的合金的物质的量为0.115 mol,故合金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0 g/mol,氢氧化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17×2=74。故形成的氢氧化物沉淀为:(‎4.6 g÷‎40 g/mol)×‎74 g/mol=‎8.51 g或0.115 mol×‎74 g/mol=‎8.51 g。‎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