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22 KB
  • 2021-02-26 发布

2020秋八年级物理上册5-2熔化和凝固课时同步检测2含解析新版教科版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2节 熔化和凝固(2)‎ 一、 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A.初春,河面上冰化成水                                        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B、夏末,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深秋,树叶上形成“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故应选A.‎ ‎【考点定位】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2.下表所列的是各种晶体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固态氢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金 钢 钨 A.在时氢是固态 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D.水银温度计在时不能使用 ‎【答案】C ‎【解析】‎ 8‎ ‎【分析】‎ ‎【详解】‎ A.固态氢的熔点是,低于固态氢的熔点,氢是固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钨的熔点较高,灯丝发光时的温度大约在,达不到钨的熔点,钨不会熔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钢水的温度最低是,高于金的熔点,当金掉到钢水中,达到金的熔点,又能继续吸热,金熔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固态水银的熔点是,零下低于固态水银的熔点,故水银是固态,不能使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 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温度为 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 C.温度为 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 D.温度为 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因此温度为0℃时,水、冰都可以存在;故AB错误;‎ CD.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因此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4.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  )‎ 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熔点 C.较大的比热 D.较小的密度 ‎【答案】B ‎【解析】冬天温度较低,冷却液在使用时应为液态,也就是在温度较低不会凝固成固态,所以要求这种冷却液应具有较低的熔点,也就是具有较低的凝固点,故应选B。‎ 8‎ ‎5.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解析】‎ 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先把铜块变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变成铜像,物质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先熔化后凝固.‎ 故选C.‎ ‎【点睛】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6.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是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且冰是晶体,所以从图中找出晶体的凝固图象即可。‎ A.图像表示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即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的是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点为0℃,符合 8‎ 晶体熔化特点,即是冰的熔化图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的是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图像表示液体温度降低到0℃时,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冰的凝固特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指物质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由于墙内混入非晶体材料,所以它在凝固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固液共存的状态,它的温度会持续下降。A是非晶体凝固图象,B是非晶体熔化图象,C是晶体熔化图象,D是晶体凝固图象,故A正确。‎ 故选A。‎ ‎【点睛】‎ 熔化和凝固 ‎8.如图是小聪做甲、乙两种物质的凝固实验所得到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判断错误的是 8‎ A.甲在第2min时是液态 B.甲在ab段吸热 C.甲的凝固点是48℃‎ D.乙是非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凝固实验时,最初状态为液态,甲在第2分钟时温度高于凝固点,是液态,故A正确;‎ B.ab段是晶体物质甲的凝固过程,凝固过程是放热,而不是吸热,故B错误;‎ C.甲凝固过程温度保持48℃不变,故凝固点是48℃,故C正确;‎ D.乙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一直在下降,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是非晶体,D正确.‎ ‎9.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大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A.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B.都没结冰 C.都已结冰 D.有一半的水结成冰 ‎【答案】B ‎【解析】‎ 烧杯里是冰水混合物,温度为零度.要让小瓶里的水结冰,小瓶里的水在达到零度后还必须被吸收掉凝固所需放出的热量,既然小瓶外面的水也是零度,小瓶中水不能放热,所以不结冰.‎ 故选B.‎ ‎【点睛】搞清凝固放热这一点非常关键,同时还要了解,热量要想顺利传递,必须有一定的温度差才行.‎ ‎10.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 8‎ 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杯”.“5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开水倒入杯中,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55℃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故选A.‎ ‎11.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 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 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答案】C ‎【解析】‎ 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由于猪肉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低温凝华成固态的霜附着在猪肉表面,凝华时放热过程,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8‎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答案】A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而图中BC段温度不变的阶段就是熔化过程.A正确;‎ B.BC段为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仍继续吸热,B错误;‎ C.从图中可得,物质从第3分钟开始熔化,到第6分钟熔化结束,熔化经历了3min,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均是45℃,D正确.‎ 二、填空题 ‎13.上物理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和_______,所反映共性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凝固熔化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变”是水的凝固过程,水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凝固过程.‎ ‎[2]“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是冰的熔化过程,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程.‎ ‎[3]水凝固和冰熔化共同的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 ‎14.火山爆发是近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吗,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答案】降低 ‎【解析】‎ 8‎ ‎【分析】‎ ‎【详解】‎ 因为岩浆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所以先凝固的是凝固点高的,后凝固的凝固点低。岩浆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降低。‎ ‎15.在东北,人们冬季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很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___________后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答案】凝固熔化 ‎【解析】‎ ‎【分析】‎ ‎【详解】‎ ‎[1][2]物质由液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凝固现象,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的现象是熔化现象.在东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而形成的.‎ 三、问答题 ‎16.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法国准备生产的一种夹克,其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倍感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道理.‎ ‎【答案】这种夹克调节温度的道理是:在温度下降时,微胶囊中的物质凝固放热,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微胶囊中的物质熔化吸热,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 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能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温度上升时熔化,由于凝固放热,熔化吸热,因此这种微胶囊做成的夹克能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穿上它,在温度下降时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