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4.00 KB
  • 2021-02-26 发布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河北辛集中学2017级高三第三次阶段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仁义”和“王道”并用,提出“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出他吸收了下列哪个学派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阴阳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重法爱民而霸”可知荀子吸收的法家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A选项排除。墨家强调的是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B选项排除。阴阳家强调的是阴阳五行,D选项排除。‎ ‎【点睛】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兵权和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的衰落,无法应对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这说明北宋的制度设计虽然解除了藩镇割据的旧弊,但由此形成了新的地方积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削弱地方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但造成地方积弱最终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不能体现该制度保障了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选项错误,削弱地方权力造成地方积弱导致最终靖康之役的溃败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D选项表述片面,不能体现第二段材料的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6.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7.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A.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 成全国政事中枢 C. 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D. 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乾隆时的军机处,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因此成为全国政事中枢,所以B正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与材料所表示的主旨无关,A错误。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囊括内阁六部机构”说法不合史实,C错误。“各项制度趋于健全”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错误。‎ ‎8.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 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 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 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是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10.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答案为B项;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C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排除D项。‎ ‎11.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12.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 ‎13.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 ‎14.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 夫唱妇随赴战场 B. 抗战流血不流泪 C. 国共北伐齐协力 D. 解甲归田喜而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40年”可判断当时应该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不许戎衣有泪痕”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奔赴抗日战场的情形,即抗战流血不流泪,所以“不许戎衣有泪痕”,故选B项;漫画反映的是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而不是夫唱妇随上战场,故排除A项;国共北伐和漫画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不许戎衣有泪痕”是指奔赴战场,而不是解甲归田喜极而泣,故排除D项。‎ ‎15.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的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 ‎16.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或者即将被废除”可知,当时土地改革已开始但并未全部完成,由材料“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同古代近似的”可知,中国还未开始三大改造,综合上述判断可知该会议为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故选B。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土地改革还未开始,排除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三大改造已开始,排除C;中共八大召开于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 ‎17.‎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 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 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18.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19.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到主张实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这说明了 A. 家庭联产承包助推生产力的短时性 B. 经济体制改革新内容注入的必要性 C. 大土地经营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D. 农村土地所有权再次调整的迫切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适应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现阶段,国家“主张实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反映了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注入新内容。故答案为B项。AC项,家庭联产承包助推生产力的短时性、大土地经营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表述均与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流转只是承包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其所有权仍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0.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 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 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 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 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说明,古希腊妇女有权参加城邦社会文化生活,故答案为D项;城邦的妇女不享有公民权,不能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而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有公民权的。B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不管是禁止妇女参加的奥运会还是专为妇女所设的运动会,都具备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男女不平等,未涉及阶级分裂,排除。‎ ‎21.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 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 创立于中国古代的唐朝盛世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为英国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是世界最好的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科举制度公开、公正、择优录取体现的自由竞争原则推动了英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故A正确;儒家经典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能促使科举制成为世界最好的制度,故B错误;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科举制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没有必然关系,故C错误;科举制创立的阶段和题意更没有关系,故D错误。‎ ‎22.‎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23.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 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 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 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 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执政党内阁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请辞职,或者要求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结合选项内容可知选B项;执政党政府否决谴责动议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无权进行裁决,故排除C项;不信任案是针对执政党政府,并没有违宪一说,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不符合英国政治传统,故排除D项。‎ ‎24.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A. 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B. 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看出,从“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使联邦政府超出了宪法规定的要求,“宣布该法无效”,到“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前后是相矛盾的。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摆脱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司法解释的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美国司法不受行政干预,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联邦行政权力的扩张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也没有影响到新政实施的效果,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前的危机中,并没有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新政也没有体现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内容,排除。‎ ‎25.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选项排除。‎ ‎26.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BC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27.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中写道:“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下列项属于该言论背景的是 A. 帝国主义干涉俄国十月革命 B. 苏联要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C. 德军入侵导致苏联国土沦丧 D.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农民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快速度建设社会主义,要苏联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 A项错误;德军入侵是在苏联完成工业化之后,C项错误。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是在斯大林逝世以后,D项排除。‎ ‎28.“其原则有三: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三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这是在经过一番政策调整后,1965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九届全会通过决议的节选,此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表明了苏联 A. 实行新经济政策 B. 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C. 推行新经济体制 D. 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65年”以及“苏共中央九届全会”可知,材料中的“原则”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原则,是对于苏联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新经济”时代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而不是苏联,苏联加速发展战略是1986年3月,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指导苏联20世纪末经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工作的总战略方针,而且与材料中的时间“1965年”不符,排除。‎ ‎29.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0.‎ ‎“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1. 2011年,德国和发证啊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强调达成历史共识是编撰教科书的前提,而批评思维的培养才是编撰此书的根本目的,C符合题意,A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 ‎32.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叙述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所以是历史叙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这是对前一个历史现象作出的解释说明,所以是历史解释。故B项正确;历史观点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评判,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AD;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材料中并未反映,故排除C。‎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被认为是现代海洋法的起源。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在海洋自由论的指导下,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这无疑塑造了海权论的内容与特征。19世纪后,海洋自由论迅速普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规范。‎ ‎——摘编自田秋宝《从海洋自由论到海洋共有论——一国际体系转型视阈下的海洋规范研究演进》‎ 材料二 1904年3月,张謇上书清廷商部,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1906年,清政府为参加当时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渔业展览会,指示外务部、广东水师提督、南北洋海军统领绘制《江海渔界全图》,认为“江海渔界全图,并该书内载中国渔船所到之外,地名及注说明华文,兼译英图原下文,俾外人明晓,趁此会场,得据此表明渔界,即可以表明领海主权。”‎ ‎——摘编自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可以肯定,开发和利用海洋,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维护“海洋权益”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当中。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 ‎【答案】(1)特点:以自然法为其理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内在动力;倡导自由主义市场原则;以国家为中心;体现了海洋强国的利益。‎ 历史影响:促进西欧近代化的发展;为英、荷、法、美等海上强国对外殖民扩张、争霸战争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树立并巩固了英国数百年的海权主导优势;其确立的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自由,只能适用于欧洲强权国家,不适合于全球;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 ‎(2)历史背景: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认识到“渔界”对国家主权关系密切;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清政府向各国宣传中国传统的海域疆界);对“南洋”地区国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清末新政的实施,外务部、商部等机构的设立。‎ ‎(3)有利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缓和;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法律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和影响、不同时期的中国政府对待海洋的态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海洋自由论”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其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西欧近代化、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海权主导优势的确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一海洋秩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自由和中国在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权优势逐渐让位于英国等方面来回答。‎ ‎(2)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西方国际法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海洋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和清末新政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一时期的中国开始从各个方面宣讲海洋,认识海洋,并在国家层面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多部法律,为全民海洋观念的觉醒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际上两极格局解体、国内改革开放、中国政府的重视、国民海洋意识的不断进步等方面来回答。‎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答案】示例:子目: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概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技术不断革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带动了铁路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首先实现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同时,工业革命也造成贫富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以上材料,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该子目要简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子目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子目”,由材料中的“1763-‎-1914”‎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角度提取,即改变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概述”,依据所学知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结果角度解答。“评价”,依据所学知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解答即可。‎ ‎3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答案】(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 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 ‎(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独立后的印度约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印度的国家民族命运及农村经济状况分析甘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甘地的教育经历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 ‎(2)根据材料”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把有责任的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结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思想从道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解决争端的和平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