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 MB
- 2023-04-08 发布
第34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展示] 实践及其特点(2014、2016·选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12、2015、2017·选择);真理及其特性(2014、2016·选择);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013、2017·选择,2014·探究)。
考点1 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特点
特点
内涵
直接现实性
通过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但不是一定能变为现实
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②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点拨 ①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②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盲目的实践是存在的。盲目的实践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之下的实践。
典例1 (2016·江苏高考)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为……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题意只与实践活动有关,①③符合题意;题意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故排除②;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④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跟踪训练1 漫画《梦想》启示我们( )
A.实践具有能动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答案 D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只有梦想而没有实践”,说明要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故选D。其他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
考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体现
反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交通拥堵打车难是痛点,打车软件便应运而生;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的物理特性;科技工具的发展提升了认识能力;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①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烈火见真金;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成无以知君子;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才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学以致用;心动还需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君子动口也要动手;迈开脚步时不忘初心,圆规才能画圆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原理及其方法论]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为实践服务才有实际意义,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典例2 (2017·江苏高考)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D
解析 新兴职业的出现带来了如何规范的问题,这要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实践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故D入选;题意与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和最终目的无关,排除A、B、C。
跟踪训练2 (2015·江苏高考)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指导改造客观世界,排除①。认识规律不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应立足客观实际,排除③。经过科学实验揭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可见世界是可知的,故②正确。根据研究发现,研发新药治疗癌症,可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④正确。
考点3 真理及其特性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观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②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
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理及其方法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点拨 闪记
典例3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干脆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比师生二人的观点,可见( )
A.物质与运动是可以分割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真理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D.认识在前人基础上升华
答案 C
解析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选C。A错误,物质与运动不可以分割。B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与题干的意思相反。
跟踪训练3 漫画《多跨一步》蕴含的哲理是( )
多跨一步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 B
解析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可知真理是有条件的。故选B。
考点4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含义
原因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发展,科技促进认识工具的完善,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差异性
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
实践水平的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原理及其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提醒 ①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典例4 (2017·全国Ⅲ)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这是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④当选;“每一个问题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①当选,答案为B;认为人不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属于不可知论,②错误;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③错误。
跟踪训练4 我们常说“用心思考”。古人曾认为,心脏是产生思维的器官。而今,人们已明白思考的器官是人脑而不是心脏。这说明(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②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 ③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古人曾认为心脏是产生思维的器官,而今人们已明白思考的器官是人脑而不是心脏,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④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认识的发展,没有涉及真理的性质,②③不选。
点拨 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图示: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图示: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图示:
2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典例5 (2014·江苏高考)2013 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审题与解答
审设问
知识范围
认识论
设问指向
分析原因
审材料
有效信息
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考查知识点
①主观因素:实践水平的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②客观因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写答案
(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
(2)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跟踪训练5 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见成效,主要原因是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中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房子尽管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但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不是用于投资。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背离了这个常识,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各种问题、矛盾和风险。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我们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认识上的变化。
答案 (1)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对房子的属性和功能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人们长期以来混淆了房子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通过中外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重回常识。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房子属性和功能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不断发展。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考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考查,多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重大成果等,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为什么做某事和怎样做某事。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做某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怎样做某事。
常用答题语言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失分点1 混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提醒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②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矫正训练1 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①②。③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真理的发展,④排除。
失分点2 混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提醒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矫正训练2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些谣言,它们打着“科学研究、权威媒体、著名教授”的旗号,隐藏在健康养生、住房养老等百姓普遍关注的话题中,使人们频频中招。要想有效遏制谣言,我们应该( )
①加强学习以获取更多真理性认识 ②克服盲从并理性追问信息的真伪 ③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④勇于怀疑并否定一切权威的观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实践之外的途径也可以获得正确认识,③错误。④错在“否定一切”上。
失分点3 在艺术领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提醒 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矫正训练3 (2015·全国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 D
解析 认识工具影响认识发展,故A错误;认识经验可能阻碍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促进认识的发展,所以B片面;真理性的认识具有客观性,认识评价也有客观标准,故C错误;材料中画家、相机拍照等说明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对画家的画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人的主观思想影响了认识,故D符合题意。
失分点4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提醒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矫正训练4 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说明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体现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故选C项。A项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能够全面认识世界;D项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本身是正确的认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
热点聚焦34 “悟空”重大发现 探寻宇宙奥秘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2015年12月17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中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
[命题猜想]
中国“悟空”取得了重大发现!或许,你正在见证“物理课本”的改写……高考可能就此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实践与认识、量变与质变等知识点。
[命题预测]
1.我国的暗物质研究工作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探索大自然奥秘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这主要表明( )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充满了曲折 ②
送上500公里预定轨道。近两年后的2017年11月27日,中科院召开关于暗物质卫星科学重大科学发现新闻发布会,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向媒体介绍了首批科学成果和新发现。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发布会上表示,也许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大家会记住今天,中国科学家已经从自然科学前沿重大发现和理论的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什么是暗物质?万有引力定律证实“暗物质”存在,但从未被直接观测到。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的暗物质是人类目前熟悉的普通物质(也就是标准粒子物理模型能解释的物质)的5倍,其物理本质是目前国际上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白春礼在发布会上说,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还远远不够,这些看不见的物质就被暂时称为暗物质。发现暗物质,就自然成为重大的科学前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DAMPE)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线和伽马射线辐射中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进行天体物理研究。
目前“悟空”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正持续收集数据,一旦该精细结构得以确证,将是粒子物理或天体物理领域的开创性发现。 “目前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数据,需要‘悟空’继续去收集。”常进说,未来三到五年或许有更多的成果发布。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信息点②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信息点③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为探索大自然奥秘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持,体现了②。我国的暗物质研究工作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体现了④。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天文观测表明,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25%,暗能量占70%,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材料表明(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
B.物质和暗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答案 B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混淆了物质的可知性与客观实在性。意识有正误之分,C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中“主要标准”的说法错误。
3.天文观测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天文科学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极大丰富了人类知识宝库。这一论述蕴含的哲理是(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信息点④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①天文观测是获得宇宙知识的基础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④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发展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他还指出,要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打赢这场硬仗。之所以要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要是因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C
解析 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发展,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符合题意。A、B、D说法正确但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
2.《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构建“衔接上下游、沟通东西部、贯通南北方”的油气管网体系。但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设施落后,因此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需要石油战线的建设者们有攻坚克难、挑战自然的决心和勇气。这主要表明( )
①实践是有组织和有目标的社会性活动 ②实践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的关键 ③意识的能动性贯穿于实践的过程之中 ④意识的目的性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一般来说,意识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的关键,②错误。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基础,④错误。
3.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①为学之实,故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选B。②体现了办事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选。③强调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不选。
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过去,技术限制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现在,人们借助各种技术工具不断深化对海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②应选。题干没有体现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也没有体现某种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③④不选。
5.为抑制房价,促使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我国房价问题过于复杂,因而对其真理性认识并不唯一 ④
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错误。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③错误。
6.下图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解析 漫画中“幸运”壁虎拿到的奖品是自己的尾巴,这启示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某种观点是否正确。据此判断,D正确,B不选。哲学有正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实践不犯错误,A排除。认识结论不同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认识主体立场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C错误。
7.据中国科学院公布,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太空中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发现。材料表明( )
①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②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来源 ③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不是认识工具,②错误。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④错误。
8.人们不小心打破花瓶除了沮丧别无他为,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却在打破花瓶时细心收集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重量级间的倍数关系,于是“碎花瓶理论”产生,这一理论在恢复破损文物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认识的差异源于认识主体的不同 ③获得真理是人的认识的根本目的 ④服务实践是科学理论的价值所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认识的差异源于实践的差异,②错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③错误。
9.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个具有真理性的认识不断地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真理性的认识”是指( )
A.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C.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D.一切定律、学说、原理和理论
答案 A
解析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里强调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故排除C,选A。B缩小了真理性的认识的内涵。定律、学说、原理和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错误。
10.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中生成的,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质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逻辑及其本质特征。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未体现认识的反复性和真理的条件性,②④排除。
1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与其师相比,克拉底鲁的观点( )
A.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使得真理多走了一步
C.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跳出了诡辩论的泥潭
答案 B
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坚持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故选B。
12.“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下列关于两者之间关系说法错误的有( )
①两者的分歧主要受客体变化的复杂性制约 ②两者存在的分歧表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两者观点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④两者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注意本题是逆向选择题。题干中两者属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性质区别,而不是主体的差异性,②③错误,应选。
13.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涉及数百人的研究后发现,胖人和瘦人眼中的世界截然不同,实际距离为25米的红绿灯,在瘦人眼中,距离大概是15米,但在胖人眼中,距离为30米,足足远出一倍!这说明( )
①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②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导致认识发生偏差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 ④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胖人和瘦人眼中的世界截然不同,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意识,②③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胖人和瘦人眼中的世界谁对谁错,①④不选。
14.2017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家通过世界上最大的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认识到,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比之前通常认为的要宽近26%。确定银河系新的界限有助于研究星系形成和新的恒星的产生过程。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①过去的真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真理就是真理,不包含谬误,①错误。实践没有推翻已经确定的真理,只是推动真理的完善和发展,③错误。
二、简析题
15.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又一次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于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6.材料一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照PDCA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未解决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
(1)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PDCA循环能够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的原因。
材料二 电脑运行中热量如何散发是困扰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历经四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在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里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长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有效解决了电脑运行中散热的问题,从而可能推进信息技术巨大的突破。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道理的?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计划是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实践中形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对实施情况的结果进行检查,使原计划得以检验和完善。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施环节使计划得到落实;正确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通过PDCA循环不断完善的计划,有助于指导人们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
(2)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了电脑散热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探索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及研究中采用了分子束外延等先进方法以及生长的新材料为最终实现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提供了条件。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解决了电脑散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巨大的进步,也证明了中国人是能够做出世界一流实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