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6 KB
- 2023-04-08 发布
专题三 心中有法
中考要求
【考点15】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
【考点16】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B】
【考点17】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A】
【考点18】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A】
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 (2018云南11)法律是我们的“守护者”,下列有关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律只保障少数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③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④法律推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8云南12)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对105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提起公诉,法院依法进行了审理,有效地惩治了各类腐败行为,这说明( )
A.反腐败是当前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
B.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C.法律、道德、纪律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24
D.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3.(2018云南13)小宇的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状元”,经常对小宇进行“打骂教育”,这种做法违反了来成年人保护法中 的相关规定。(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4.(2018云南14)小锋偷看了小强的QQ聊天记录,并将其内容在班上传播。小锋的做法侵犯了小强的( )
A. 姓名权 B.荣誉权 C. 隐私权 D.肖像权
5. (2018云南15)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国家分别对我省部分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评估验收,评估内容包括“控辍保学”、课程设置、经费投入等,这有利于保障青少年的( )
A.生命健康权 B.受教育权 C. 人身自由权 D.财产所有权
6. (2017云南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的高度,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始终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苍蝇老虎一起打”体现的法律特征是( )
A.法律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法律同道德一样,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7. (2017云南6)违法行为是指( )
A.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C.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24
8. (2017云南12)图书馆等青少年活动场所优惠或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支持小学生参加校外阅读,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这是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9. (2016云南17)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小江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2015云南18)八年级(2)班的同学学习了“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
A.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11. (2015云南21)小林升入中学后,为方便上学,爸爸为他购买了一辆价值近千元的自行车。一天放学后,小林发现停放在学校大门外的自行车被盗。对此,你认为小
林的正确做法是( )
A.自认倒霉,让父母再帮自己买一辆自行车
B.找学校理论,要求学校赔偿一辆新车
C.及时拨打“110”电话报警,寻求法律帮助
D.为挽回经济损失,偷偷骑走一辆价值相同的自行车
12. (2014云南5)下列关于法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4
②法律是仅对违法犯罪人员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③法律同道德、纪律一样,都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④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合法权益的行为规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2014云南6)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网
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社会保护 C.学校保护 D.司法保护
二、问答题
14. (2017云南29)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数据显示,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中,因不良诱惑导致的模仿犯罪约占30%。
材料二:据有关部门调查,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从不良行为开始的发展性犯罪多,
小偷小摸到暴力盗抢的财产犯罪多等特点。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除盲目模仿外还有哪些?(至少答出四个方面)(4分)
(2)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4分)
24
15.(2016云南30题)阅读材料,运用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2016年5月6日,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我省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会上宣布:对于犯罪相对较轻的未成年人,为不影响未成年人
将来升学和就业,检察官应把其犯罪的记录永远封存,如果其再次犯罪,方可解封已封
存的犯罪记录。
(1) 上述材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除此之外,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了哪
几个方面的保护?(4分)
(2)从不同角度谈谈应该怎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8分)
16.(2014云南31)阅读下述案例,运用《思想品德》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某职业学校16岁学生林某,自从结识社会上几个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变得无心学习,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学旷课,夜不归
24
宿,经学校多次教育,林某仍不思悔改,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从学校毕业后,因盗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后来因伙同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重伤,并向其家人索要人民币数万元,林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1)林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简要说明林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6分)
(2)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请你给同龄人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4分)
24
域外扫描
一、选择题
1. (2017青岛)“醉驾入刑”施行 6 年间,青岛交警部门共查获“酒司机”54675 人,其中4919 人因醉酒驾驶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严格刚性执法使酒后驾驶得到有效遏制。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 )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由国家制定
C.法律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D.减少酒驾主要靠自觉
2. (2017青岛)浙江农民陈某因捉了114只癞蛤蟆被抓,被告知涉嫌非法狩猎罪。陈某一
脸茫然,声称“不知道捉癞蛤蟆犯法”。这一案例告诉我们( )
A.不知法就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
B.要认真学法,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C.法律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否则就是犯罪
D.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得伤害任何动物
3. 一名拍客在街头将一男子殴打一女子的行为拍摄下来并上传至网络,引起“围观”。一
些网友进行“人肉搜索”后,公布了这对男女的很多个人信息。殊不知,当事人是夫妻
关系,这一事件给他们带来极大困扰,妻子甚至多次产生轻生念头。不久后,夫妻俩以
侵犯肖像权、名誉权为由,将此事的始作俑者告上法庭。法院依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判该拍客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承担相应侵权责任。该案体现出的法律作用( )
①协调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纠纷 ②制裁违法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③体现国家意志,保护共同利益 ④国家强制实施,实现人人平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4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网络安全法》。
这说明(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网络安全管理有了法律依据 ④法律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2017台州)2017年5月21日,张某因携带管制刀具被黄岩区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制裁。
这说明 ( )
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②张某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
③法律具有强制性 ④张某没有尊重他人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2017成都)某中学法治副校长在该校做法治报告时指出:“现在不少中学生认为经常
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等行为无伤大雅。
殊不知极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上述行为中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
A.经常夜不归宿 B.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C.携带管制刀具 D.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王某在手机上点击陌生人发来的网址,导致银行卡上的巨款被盗刷。王某报警求助。最终,王某巨款被追回,诈骗者受到了刑罚处罚。回答7—8题。
7. (2017安徽)从行为与后果的联系看,诈骗者受到刑罚处罚让我们懂得( )
A.人们的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一致性
B.所有不负责任的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24
C.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间无必然联系
D.人们的不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基本相同
8. (2017安徽)从法律的作用来看,王某的钱款被追回体现了我国法律( )
A.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保护作用 B.只打击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对公民的隐私进行特殊保护 D.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9. 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
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请你向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在学习中应( )
①认真学习,培育法治理念 ②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③参与立法,促进公平正义 ④依法维权,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 为了通过某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王某找来自己的朋友李某替考,被监考人员当场发现。
当地法院一审判决两人均单处罚金两万元。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①触犯法律底线,应受法律惩处 ②违背诚信原则,应受道德谴责
③有悖公平法则,属不正当竞争 ④分担朋友难事,合情理不合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 日前,公安部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将行政拘留执行年龄,
从16周岁降至14周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低龄化日益突出,涉黄、涉毒、打架斗
殴等现象多发,究其原因,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叛逆性、冲动性,容易不计后果实施危害行为。这告诫我们( )
A.遇事冷静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
B.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需要特殊保护
24
C.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要知法用法,依法自律
12.(2017衢州)2016年12月1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会通过了新修改的
《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其中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
系和救助保护机制。这一条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13. (2017成都)某KTV门口“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标语体现出我国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14.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
①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父母进城务工
②我国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
③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④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5. 我国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保护力度,目的是( )
①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司法保护
③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④让祖国的未来更美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 2017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
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被执行人为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下列对人民法院不得将未成年人纳入“老赖”
24
名单这一规定认识错误的是 ( )
A.是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B.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C.是对青少年的社会保护 D.是对青少年的司法保护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回答17—18题。
17. 远离校园暴力,作为中学生,我们要( )
①提高道德素质,关爱生命 ②自觉学法守法,珍爱他人生命健康
③学会控制情绪,与人为善 ④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 面对校园暴力伤害,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①忍气吞声,以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②及时将情况告诉家长、老师
③理智回避,尽可能不与对方发生直接冲突
④提醒对方所作所为是违纪违法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自2016年2月起,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护苗2016”专项行动。
截止2016年11月,全国共收缴非法少儿类出版物116.22万件,清理淫秽色情有害信息81.34万条,查办涉少儿类非法出版和网络案件400余起。护苗专项活动的开展( )
①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②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
③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④彻底扫除了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
24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6年1月12日对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李东生有期徒刑15年,没收个人财产100万元。回答20—22题。
20. 李东生的行为( )
①是犯罪行为 ②是应受道德谴责的行为
③是不守规则的行为 ④是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行为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1. 李东生被判刑体现出的法律特征是(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是人们说话、做事情所依据的标准 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 为避免类似李东生悲剧的发生,青少年需要( )
①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 ②加强道德修养
③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④完善法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在网络上有人发布“嘉鱼炸堤泄洪”的消息,记者通过嘉鱼警方与当地防汛部门了解到此乃谣言,而相关散布谣言者已被行政拘留。回答23—25题。
23. 散布谣言者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仅属于不道德行为
24. 面对此类谣言,我们要( )
24
A.善于分辨,不听、不信、不传播 B.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C.把这些信息告诉自己周围的朋友 D.行使执法权,将传谣者绳之以法
25. 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只要违反法律,就要受到刑罚处罚
B.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C.要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
D.法律只对犯罪分子具有约束力
26. 下面漫画表明( )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 2016年5月16日下午,莆田五中操场,一群稚气未脱的中学生,穿上法袍、警服,摇
身一变成了学生“法官”和“书记员”,现场“公审”一宗未成年人网吧盗窃案。随着“审判长”宋琳敲响法槌,莆田五中“模拟法庭”正式开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可以让我们( )
①学到更多法律知识
②感受到法律的权威
③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
24
④学会明辨是非、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 山东女孩徐玉玉2016年高考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因被诈骗分子以发
放助学金为借口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伤心欲绝,郁结于心,于2016年8月21
日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该案犯罪嫌疑人在落网后称,徐玉玉的信息是他们在社交平台
上非法购买的。这警示我们( )
①要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觉察能力
②坚决不接陌生人的电话,以免上当受骗
③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涉及钱财应多渠道求证
④要遵守法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 有一位妇女涉嫌诈骗潜逃,警察要到学校找该妇女刚上初中的孩子,试图询问其母下落。
结果遭到该校校长的坚决拒绝。下列评价校长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符合学校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要求
②不利于教育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③是非不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④父母过错与孩子无关,学校不鼓励学生揭发父母、撕裂亲情的违反人性的做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0.(2017鄂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则,比赛、考试、出行都有规则,人们说话、办事所依据的最低准则是( )
A.道德 B.伦理 C.法律 D.公平
24
31.(2017青岛)“醉驾入刑”施行6年间,青岛交警部门共查获酒司机54675人,其中4919
人因醉酒驾驶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严格刚性执法使酒后驾驶得到有效遏制。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由国家制定
C.法律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D.减少酒驾主要靠自觉
32.(2017安徽)王某在手机上点击陌生人发来的网址链接,导致银行卡上的巨款被盗刷。
王某报警求助。最终,王某巨款被追回,诈骗者受到了刑罚处罚。从法律的作用来看,
王某的钱款被追回体现了我国法律( )
A.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保护作用 B.只打击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C.对公民的隐私进行特殊保护 D.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33.(2017常德)“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
A.学好法律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B.会用法律就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C.尊重法律就不会亡于法律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4.(2017呼和浩特)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與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来保
证它的遵守;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说明了道德和法律( )
A.表现形式不同 B.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C.实现方式不同 D.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35.(2017绥化)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刑事违法性 B.刑罚当罚性 C.行政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
36.(2017通辽)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
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对以上案例违法
24
行为的类别及所违反的法律判断正确的是( )
A.行政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B.行政违法行为 民法通则
C.犯罪行为 刑法 D.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通则
37.(2017南宁)据报道,2017年4月8日凌晨,安徽男子徐某醉酒闹事,不但谩骂前来
处置的特警队员,被带到派出所后还将民警打伤,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十五日。徐某的行为属于(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38.(2017贺州)据报道我市市民钟某宁、钟某平非法获取并转卖公民银行信用报告、车主
信息、公民社保等个人信息百万条,每人获利一万多元,二人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钟某宁、钟某平的行为属于( )
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严重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④严重不良行为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9.(2017嘉兴)浙江省检察机关践行“绿色司法”理念,联合“关工委”以最大限度教育
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被害人。这体现了 ( )
①家庭保护 ②学校保护 ③社会保护 ④司法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0. (2017宁波)2016年11月,教育部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
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从日常安全管理、周边综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
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 C.家庭保护 D.司法保护
41.(2017绍兴)法治细节彰显特殊关爱。民法总则新增条款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
24
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国家把这一条款纳入民法总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42. 林肯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从表现形式看,法律笼统,道德具体
C.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D.应该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问答题
43.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
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危害较小的校园欺凌行为也可能变成违法犯罪,这给我们什么警示?并说说违法与犯罪有哪些共同点。
(2)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会侵害受害者的哪些权利?当你遇到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做?
(3)请你为预防校园欺凌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24
44. 目前我国约有6000万留守儿童和“事实孤儿”,他们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缺少 监管,生活负担重,心理发展不健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其中,少数留守儿童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结合材料请谈谈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加强哪些方面的保护(6分)
45. 小明针对生活中老人跌倒“怕讹诈、谁扶谁遭殃”“不敢扶”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人大代表用民法总则帮他解释(如下),小明豁然开朗。
《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此条因涉及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故称之为“好人条款”。
请谈谈“好人条款”的规定,会产生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
24
44.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检察机关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少捕”“少监禁”“慎诉”,健全对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机制,严格落实法律援助、犯罪记录封存等特殊程序和制度,完善性侵未成年人等案件证据标准。
(1)此举是对未成年人的哪一方面保护的加强?
(2)加强这一方面保护有何意义?
45. 某校九年级学生严某,今年15岁,父母离异后,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严某平时喜欢上网玩游戏,结实了一些“哥们儿”,为了玩游戏,他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染上了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后来为了“哥们义气”,他参与了一起重大抢劫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请你说说严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2分)
(2)严某走上犯罪道理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警示?(4分)
24
(3)请谈谈怎样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4分)
44. 2016年 8月19日,一个诈骗电话骗走了准大学生徐玉玉全部学费9900元,也带走了这个18岁女孩的年轻生命。此次精准诈骗案中至关重要的“个人信息泄露”环节,出自一个只有19岁的四川少年杜天禹之手(已被警方抓获)。杜天禹从小学五年级起经常去网吧打游戏,初中二年级时退学。在打网络游戏的过程中,杜天禹对黑客技术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尝试在网上获取他人的数据信息。据交代,他于今年4月利用安全漏洞侵入“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网站,下载了60多万条高考考生信息在网上非法出售,总计获取赃款5万多元,其中就包括徐玉玉的个人信息。
(1)你如何看待电信诈骗行为?
(2)“徐玉玉案”带给我们哪些警示?
24
(3)假如你遭遇了电信诈骗,应该如何做?
44. 2017年4月3日,杨某某在未经核实信息真伪的情况下,通过微信群传播“雄安第一跳”不实图文消息,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4月5日,保定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发布微博辟谣,该信息被公安机关确认为谣言。此后,莲池区警方依法对杨某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警方表示,杨某某对给社会治安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表示今后决不再信谣传谣。
(1)造谣者最终被依法处理说明了什么?
(2)请你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谈谈对网络造谣行为的认识。
24
(3)针对此事件,你认为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44. 在学校法治教育讲座上,校警讲述了中学生李海(化名)的故事,引起热议。请你阅读故事内容,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校园欺凌 引起公愤】
李海是一名13岁的八年级学生,因生活琐事对七年级学生刘辉(化名)心生怨恨。一天,李海纠集同学施某、何某,尾随放学回家的刘辉,将其胁迫到偏僻处,对其恶语相向,拳打脚踢,并用手机拍下现场视频,将视频传至微信朋友圈。随后,该视频被转发扩散,引起社会公愤。后经医院诊断,刘辉身体多处软组织损伤。民警很快介入,责令三名施暴者向刘辉赔礼道歉并赔付医疗费。学校也安排专人对刘辉进行心理疏导。
【多方帮教 回归正途】
因李海等人均系未满14周岁的在校学生,警方依法做出了免于治安处罚的决 定。了解到李海常违反校规校纪,无心学习,警方担心其不思悔改,再入歧途,遂联合学校、家长对李海采取了以下措施:警方定期随访,安排其参观看守所,听“失足”青年现身说法;学校安排李海听法治讲座,参加校园公益活动;家长对其严加管教……在多方帮助下,李海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正,学习、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1)李海等人的行为为何会引起社会的“公愤”?
24
(2)结合材料谈谈李海为什么能“回归正途”。
44. 最高人民检察院2017年1月通报了检察机关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的情况:2016年前11月,检察机关共批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嫌疑人1114人、起诉2337人。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请你评析实施校园欺凌的同学的行为。
(3)请你就如何遏制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提两点建议?
24
(4) 检察机关共批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嫌疑人,起诉犯罪嫌疑人,体现了法律的哪
些特征?
(5)请你就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给同龄人一些建议。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