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6 MB
  • 2024-04-20 发布

山东省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5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221266

  • 15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 2 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 5 古代诗歌阅读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应试基础必备 1. 古代诗歌的形象 2. 古代诗歌的的语言 3.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古代诗歌中常考的思想内容 5. 八大类型古诗备考要点 古代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 主人公形象 诗人形象 意象 意境 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 氓 》 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 孔雀东南飞 》 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例 1 例 2 诗人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 怜才惜贤的形象 儿女情长的形象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杜甫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展现的是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安贫乐道的思想。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悠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才能却不得施展的艺术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人在醉里挑灯看剑 , 在梦中驰骋杀敌 , 在醒时发出悲叹。全词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却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 王昌龄 《 从军行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杜甫 《 兵车行 》“ 君不见青海头 ,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 天阴雨湿声啾啾” , 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伐的诗人形象。 怜才惜贤的形象 《 己亥杂诗 》 :“我劝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对人才的渴求 , 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 儿女情长的形象 柳永 《 雨霖铃 》 :“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 , 冷落清秋节! …… 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词作抒发了清秋时节词人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和别后的绵绵情意 ,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意象 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 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 商山早行 温庭筠 鸡声 茅店 月 , 人迹 板桥 霜 。 例 1. 意境概述 “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 “ 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 , 主要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创设的意境上 , 其画面或雄浑壮丽 , 如“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或清幽明净 , 如“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意境 2. 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鉴赏意象的关键在于把握“象” , 鉴赏意境的关键在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意”。 捕捉“意”“象”的能力 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 3. 古代诗歌常见意境特点 意境特点 举例 雄浑壮丽 王维 《 使至塞上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壮阔苍茫 李白 《 忆秦娥 》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苍凉悲壮 杜甫 《 旅夜书怀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意境特点 举例 闲适恬淡 陶渊明 《 饮酒(其五)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幽明净 王维 《 山居秋暝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丽清新 刘禹锡 《 竹枝词(其一) 》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意境特点 举例 萧疏凄寂 韦应物 《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 :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安谧美好 王维 《 辛夷坞 》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高远深邃 晏殊 《 蝶恋花 》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境特点 举例 淡雅幽远 秦观 《 浣溪沙 》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清冷幽静 王维 《 过香积寺 》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中的炼字 动词 形容词 虚词 数量词 叠音词 颜色词 拟声词 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 , 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 , 要重点关照动词 , 特别是具有“ 多重含义 ”的动词。 如张先 《 天仙子 》 :“沙上并禽池上暝 , 云破月来花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的 , 用一“破”字 ,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 , 但着一“弄”字 , 便将花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 似乎花在月的映照下摆弄出娇羞柔美的倩影。 形容词 形容词的重叠运用 。如王驾 《 晴景 》 :“雨前初见花间蕊 , 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 , 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 , 却疑春色在邻家” , 除了易“蝴”为“蜂” , 易“应”为“却”之外 , 炼字的关键就在于改“飞来”为“纷纷” ,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情景 , 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形容词的活用 。如蒋捷 《 一剪梅 · 舟过吴江 》 :“流光容易把人抛 , 红了樱桃 , 绿了芭蕉。” 。 虚词 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 ,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李益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着一“尽”字 , 写出了戍边将士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思乡之情。 数量词 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 等 如齐己 《 早梅 》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因为改后的“一枝”细腻而准确地表现出了早梅“早”的特点。 叠音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 起突出强调 作用。 如 《 迢迢牵牛星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 “盈盈”“脉脉” 6 个叠音词, “ 迢迢”写牵牛星之远, “ 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 纤纤”写素手之修长, “ 札札”写机杼之声, “ 盈盈”写银河之水, “ 脉脉”写相视之态。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 和 画面感 , 渲染气氛 , 烘托感情 。 如杜甫 《 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色彩感。 拟声词 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如白居易 《 琵琶行(并序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中用了“嘈嘈”切”“间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平实质朴 含蓄隽永 清新明丽 形象生动 绚丽飘逸 沉郁顿挫 婉约细腻 豪放旷达 雄浑开阔 慷慨悲壮 幽默讽刺 ·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 或用白描 , 不加修饰 , 显得真切深刻 , 平易近人。 · 语言力求平淡 , 不追求辞藻的华丽 , 显现出朴实无华的特点 , 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的 《 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1. 平实质朴 ·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 , 在于语短情长 ,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 诗人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 , 而是将感情深藏在形象中 , 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 , 思而得之。 如李商隐 《 夜雨寄北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2. 含蓄隽永 4. 形象生动 · 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既是词又是画 , 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 气势雄伟 , 境界开阔 。 ·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 , 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如周邦彦 《 苏幕遮 》“ 叶上初阳干宿雨 , 水面清圆 , 一一风荷举”。 3. 清新明丽 5. 绚丽飘逸 · 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绚丽、变幻莫测 , 具有绚丽飘逸之美。如 《 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6. 沉郁顿挫 ·“ 沉郁 ” 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 顿挫 ” 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 兵车行 》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都是显示其沉郁顿挫的力作。 7. 婉约细腻 · 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 , 情调缠绵 , 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 《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 ,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8. 豪放旷达 · 豪放即豪迈奔放 , 狂放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 如 《 将进酒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回” , 气势浩荡 , 一泻千里;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也是是典型的代表作品。 9. 雄浑开阔 · 骨力挺健 , 气势浩瀚 , 境界辽阔。 代表诗歌如王之涣的 《 出塞 》 、王维的 《 使至塞上 》 、孟浩然的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等。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0. 慷慨悲壮 · 情感悲壮 , 出语高昂 , 充满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 , 或感时伤乱 , 心中郁结 , 愤慨不已。 如陈子昂的 《 登幽州台歌 》, 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 , 登上城楼 , 泫然泪下 , 感慨万千。 11. 幽默讽刺 · 多用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法 , 突出事物特征 , 揭露事物本质 , 富有讽刺意味 , 令人忍俊不禁。 如章碣 《 焚书坑 》 :“竹帛烟销帝业虚 , 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 刘项原来不读书。 ”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起兴 渲染 烘托 衬托 用典 象征 抑扬 联想和想象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 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 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比 设问 反问 双关 反复 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铺垫 伏笔 照应 起承转合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浑然天成 表达方式 记叙 单一的叙述较少,它往往与描写相结合。诗歌中所记叙的事情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大类,其中常常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描写 根据描写角度不同 1. 正面描写 如《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直接描绘了秦罗敷的发型、耳饰和服饰。 2. 侧面描写 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诗句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旋律本身的跌宕起伏,而是从侧面写李凭弹奏箜篌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此表现其音乐的优美。 根据描写手法不同 1. 细描 如《孔雀东南飞》:“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的细腻描写,旨在突出刘兰芝的美,更表现出她的从容镇定。 2. 白描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描绘出“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通过写景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以景结情 借助某物来抒情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借助某事来抒情 即事抒怀 用典抒情 借助议论来抒情 抒情 议论 所谓议论 , 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达的意见。 如王安石 《 登飞来峰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当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 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表现手法 1.起兴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孔雀东南飞》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渲染 对环境做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烘托 (1)以人烘托人。 (2)以物烘托物。 (3)以物烘托人。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衬托 (1)正衬。即利用事物间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反衬。即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突出主体,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等。 如张耒的《夏日三首(其一)》:“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5.用典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或相似的特点,可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7. 抑扬 先扬后抑。 如李商隐 《 贾生 》 :“宣室求贤访逐臣 ,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 , 不问苍生问鬼神。” 先抑后扬。 如叶绍翁 《 游园不值 》 :“应怜屐齿印苍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8. 联想和想象 联想指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如贺知章 《 咏柳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想象则指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 , 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如白居易 《 邯郸冬至夜思家 》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 还应说着远行人。” 9.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又称虚实相生 , 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 , 互相转化 ,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 如李白 《 越中览古 》 :“宫女如花满春殿 , 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代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四类:①梦境;②神仙鬼怪的世界;③已逝之景;④设想的未来之境。 10. 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 两者相互映衬 , 构成一种情趣。 如戴叔伦 《 兰溪棹歌 》 :“凉月如眉挂柳湾 ,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 半夜鲤鱼来上滩。” 11.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是直接对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 侧面描写即间接地描写要表现的对象 , 也就是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或环境等进行描写 , 使描写对象的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如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着。” 12. 点面结合 写景状物,有时需作“面”上的背景烘托,或对“点”进行精雕细刻,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3. 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大景之情。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 , 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 如王湾 《 次北固山下 》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借小事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 如杜牧 《 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 ,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14. 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的 《 台城 》 :“台城六代竞豪华 , 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 , 只缘一曲 《 后庭花 》 。” 修辞手法 结构技巧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诗歌开头不是马上就触到主题,而是先来一个发端。这种技巧运用得好,会使诗歌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铺垫。 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伏笔 为下文行文所做的准备,常常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伏笔。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照应 诗歌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 , 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如杜甫 《 月夜忆舍弟 》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起承转合 这是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 , 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 “起” 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 , 律诗的开头两句 , 以下类推 ) ; “承” 即紧承上句(联 ) 的诗意 , 进一步描写或铺陈 , 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 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 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 , 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 则是对全诗的收束 , 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 , 要收得有力 , 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 , 一般要在此句(联 ) 点出诗意或主题。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结尾处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 如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画龙点睛 在诗歌关键处用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深意都显露出来。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浑然天成 诗歌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代诗歌中常考的思想内容 ·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 如杜牧的 《 过华清宫 》 。 · 反映离乱的痛苦 , 如杜甫的 《 春望 》 。 · 同情人民的疾苦 , 如杜甫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 《 卖炭翁 》 。 ·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如杜甫的 《 春望 》 。 1. 忧国伤时 2. 建功报国 ·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 如曹操的 《 龟虽寿 》 、陆 游的 《 书愤 》 。 · 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 , 如王昌龄的 《 从军行 》 。 · 抒写报国无门的悲愤 , 如辛弃疾的 《 永遇乐 · 京 口北固亭怀古 》 。 · 抒写山河沦丧的痛苦 , 如陆游的 《 示儿 》 、文天 祥的 《 过零丁洋 》 。 · 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 如苏轼的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 · 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如杜甫的 《 兵车行 》 。 · 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 如屈原的 《 涉江 》 。 3. 离愁别绪 · 写依依不舍的留恋 , 如柳永的 《 雨霖铃 》 。 · 写情深意长的勉励 , 如王勃的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 坦陈心志的告白 , 如王昌龄的 《 芙蓉楼送辛渐 》 。 · 写羁旅愁思 , 如孟浩然的 《 宿建德江 》 、温庭筠 的 《 商山早行 》 。 · 写思念亲友 , 如王维的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 写边关乡思 , 如范仲淹的 《 渔家傲 · 秋思 》 。 · 写闺中怀人 , 如王昌龄的 《 闺怨 》 。 4. 思乡怀人 5. 生活杂感 · 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 如王维的 《 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 《 过故人庄 》 。 · 写昔盛今衰的感慨 , 如刘禹锡的 《 乌衣巷 》 、姜夔的 《 扬州慢 》 (淮左名都)。 · 写借古讽今的情怀 , 如辛弃疾的 《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写韶华易逝的伤感 , 如李清照的 《 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 写仕途失意的苦恼 , 如白居易的 《 琵琶行 》 。 · 写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写对生活哲理的阐释,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游山西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八大类型古诗备考要点 羁旅思乡诗 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诗 送别怀人诗 咏物言志诗 爱情闺怨诗 边塞征战诗 政治讽喻诗 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征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有: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叶、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 内容上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感主要有: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幽怨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 (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2 )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 3 )侧面落笔。 ( 4 )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征 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诗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等字样。 内容情感 内容主要是: ①写昔盛今衰,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②写物是人非,昔日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历史的沧桑令人感慨思考。 ③借古讽今,以历史上的荒淫奢靡,劝诫今人不要贪图享乐,免蹈覆辙。 ④借古抒怀,用历史人物、事迹与自身际遇对比,抒发深重的人生感慨。 82 情感主要有: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 ③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④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手法 ( 1 ) 对比手法 ,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 2 ) 化用典故 ,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 3 ) 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 4 )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清泉、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情感有: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 ( 1 ) 修辞上 ,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 2 ) 描写上 ,主要是白描与工笔,包括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运用。 ( 3 ) 表现手法上 ,主要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等。 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征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常见意象有: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 内容情感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情感主要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常用手法 ( 1 )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 2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 3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 4 )想象,虚实结合。 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咏物诗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往往是单纯的某个物。咏物诗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从题目来看,咏物诗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 内容有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等。 情感主要有: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手法 ( 1 )修辞上,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 2 )描写方法上,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 3 )抒情方法上,主要是托物言志。 爱情闺怨诗 题材特征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词或直接用“无题”作诗题。 常见意象有: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容情感 内容上既有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也有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等。 情感主要有: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手法 ( 1 )比兴(托物起兴) ( 2 )反衬 ( 3 )先扬后抑 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征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词。 常见意象有:①自然景物类 —— 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 —— 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 —— 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④乐曲类 ——《 梅花落 》《 折杨柳 》《 关山月 》《 阳关三叠 》《 渭城曲 》 等。⑤人物类 ——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情感主要有: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之情。 常用手法 ( 1 )修辞上,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 2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 3 )意境营造上,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政治讽喻诗 题材特征 政治讽喻诗是以反映国事民生为题材的诗。 标题往往直接显示底层民众,如“寡妇、民、田夫”等字词。主要人物有官与民、贵与贱之别。 常见意象多与征敛、生计、豪奢淫逸等有关。 内容情感 内容上有两类:一是恶政 —— 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二是民情 —— 百姓 劳动 艰辛, 生活 凄惨。 情感主要有:①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对统治者进行劝谏。 ②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③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常用手法 ( 1 )叙议结合,卒章显志。以叙事为主,穿插精辟的议论,表明作者的立场。 ( 2 )以“赋”为主,描写生动。运用简练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各种人物形象。 ( 3 )常用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突出主题,暗含批评。 考例 1 [课标全国Ⅰ201 8 ·14~15,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诗歌类型】 唐诗,即事感怀类。 【思想情感】 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慨,积极用世、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 【所用意象】 箭弓、衔芦鸿、麻衣、酒、春柳。 【运用手法】 比喻、动作描写、渲染、想象。 高考真题 解法实 例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 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 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 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 条条看即烟濛濛。 真题文本 104 野歌,在田野中放声高歌。此 诗 反映了诗人虽遭挫折但对社会还充满希望时的真实心态。 [箭、弓、鸿] 一、二句从表面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摘冠折桂,却无缘中举、意外落第。 [渲染、人物形象] 三、四句在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的繁多声响的奏鸣渲染中一个肥衣冲风、纵情畅饮、慷慨高歌,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如立眼前。 [感悟] 五、六句诗人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沉沦。愤怒问天公: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象征、升华] 结尾两句想象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象征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文脉梳理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考点】 鉴赏古代诗歌 【应考思路】 解答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单选题,首先,读懂诗歌是关键。 这首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有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有积极用世、乐观自勉的豪迈情怀。 其次,诗句选项细对照。 对照诗歌前四句,首联、颔联通过描写诗人排解心头苦闷、抑郁的具体生活场景,表现了其对空有才能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据此可知 A 项正确。又根据后四句的情感抒发,可知 D 项“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正确。 第三,参照陷阱做判断。 诗歌客观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有: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意象分析不当、词句解释曲解原意、主题挖掘以偏概全、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对照诗歌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可知,诗中的“屈穷”指的是身处困境而不得伸展抱负。 B 项,“生活贫穷”分析有误,曲解原意。 第四,运用知识巧排除。 本诗描写的寒风变堆烟的春天柳色和韩愈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绝胜烟柳满皇都”中烟柳,都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据此可知 C 项正确。 D 项中“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运用正确。这两个选项均需要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排除。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应考思路 】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描述诗句展现的具体景象。 寒风终将过去,柳树一片新绿,条条柳枝摇曳多姿,远看如轻烟笼罩。 其次,结合全诗,揣摩诗人在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首联、颔联通过描写诗人排解心头苦闷、抑郁的具体生活场景,表现了其对空有才能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颈联转而感事抒怀,认为男儿“屈穷心不穷”,指责“枯荣不等”的社会现实。尾联寓情于景,诗人坚信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即使处于困顿之中,仍对前途充满信心,抱着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他的乐观、豪迈、自勉之情。 考例 2 [课标全国Ⅰ2017·14~15,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诗歌类型】 宋诗,即事感怀类。 【思想情感】 朝廷得添人才的喜悦,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为国选出英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用意象】 紫案、香、战士、春蚕。 【运用手法】 渲染、比喻、以动衬静。 高考真题 解法实 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 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 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 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 赖有群公鉴裁精。 真题文本 112 题目交代诗歌的主要事件,众考生在礼部贡院参加科举考试。“贡院”是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渲染] 一、二两句着力渲染了考场环境: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贡院里群英毕至,春风和缭绕的香烟,增添了祥瑞肃穆的气氛。 [铺陈、比喻] 三、四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的情况,考场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考生都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感悟] 五、六两句写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列有种种官爵,将给这些未来的公卿。诗人不禁生发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升华] 七、八两句写作者惭愧自己体衰多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实是谦逊之辞。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脉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考点】 鉴赏古代诗歌 【应考思路】 对于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客观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了解基本内容。 这首诗写作者主持礼部贡院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其次,根据选项,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选项正误。 诗歌首句是环境描写,香烟轻飘,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静谧的,而一个“暖”字、一个“轻”字,可以看出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 A 项正确。 B项中,“衔枚”指古代进军袭击敌人时,常令士兵把枚衔在口中,以防喧哗而暴露行迹。此处表现寂静肃穆的考场氛围,B项错误。由诗中的“献贤”和“先德行”可看出C项正确。一个“待”字可看出朝廷的殷切希望,“公卿”则可看出期望的是他们成为栋梁之材,D项正确。E项中,作者说自己身体衰病、精神不济,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同僚来识别辨明,这只是谦逊之辞,并非承认事实。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考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 应考思路 】 “下 对于鉴赏古代诗歌某个句子的题目,首先,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诗句的意思。 笔春蚕食叶声”是指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比喻运用得十分贴切。 其次,点明诗句中的手法及效果。 该句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微小的声音更能反衬出考场的寂静肃穆,以动衬静,更见其静。 再次,分析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春蚕是代表勤劳、奉献的意象,春蚕食叶也可寓指考生的成长,将有收获。作为主考官之一的欧阳修,在为国选拔人才之时看到众考生奋笔疾书,如春蚕食叶般令人可喜,流露出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情感。 700 分综合 考法解析 综合考法 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综合考法 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综合考法 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综合考法 4 把握古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合考法 5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人”的形象 “物”的形象 “景”的形象 “人”的形象 常见题型 常式: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变式:①简析这首诗中人物的特点。②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题方法 ( 1 )在整体理解全诗的基础上 , 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诗人形象还是主人公形象 , 并从诗句中确定人物的身份。 ( 2 )结合诗句 ,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 , 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 3 )要知人论世 , 结合注释、诗题 , 了解作者及其经历、创作意图等 , 把握作者描写和评价人物的感情色彩 , 分析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 ( 1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 + 身份。 ( 2 )分析人物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 切忌以译代析。 ( 3 )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概括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柳宗元 《 江雪 》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示例 “物”的形象 常见题型 常式 :诗中塑造了 ××× 怎样的形象?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变式 :①简要概括 ××× 意象的内涵。②结合全诗 , 分析 ××× 意象的作用。③任取两个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解题方法 ( 1 )要熟记一些特定物象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 2 )鉴赏一般物象时 , 要结合诗人的处境 , 了解诗人的身世 , 分析作者所塑造的物象的意义。 ( 3 )要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 , 把握物象的外在特点、内在品质及精神。 ( 4 )要抓住物象与诗人所言之志的相似点或相关点 , 弄清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 1 )抓住物象的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处环境的特点 ,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点。 ( 2 )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 , 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 3 )由“物”的内在品质联想到具有这种特点的“人” ,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 所言之志。 示例 王安石 《 北陂杏花 》 :“一陂春水绕花身 , 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 , 绝胜南陌碾成尘。” “景”的形象 常见题型 常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变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从情与景的角度 , 简要赏析这首诗。 解题方法 意境 , 是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时 , 一要注意主要景物的特点 , 二要注意由诸多景物组合而成的画面或氛围的特点 , 三要注意作者寄寓诗中的情感。 意象是诗人借以寄托情感的物象。它往往与季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亮丽的、暖色调的意象往往表达诗人积极愉悦的感情 , 昏暗的、冷色调的意象则往往用来抒发诗人消极悲伤的感情。 答题步骤 ( 1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 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 ,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 2 )用一两个专业术语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3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并说出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示例 林景熙 《 梦回 》 :“梦回荒馆月笼秋 , 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 , 水寒更有未眠鸥。”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炼 字 诗 眼 炼句 语言风格 炼 字 常见题型 常式: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变式:①赏析 × 字的妙处。②简要分析 × 句中的 × 字的表达效果。③ × 字历来为人称道 ,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方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 , 这类题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 要放在诗句中 ,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精彩的字词以诗句中的动词最为常见 , 要注意看到它的主语是什么 , 宾语是什么 , 关注它与整首诗歌的主题的联系等。 答题步骤 ( 1 )表明自己的看法 , 或指出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字 , 或对题干的说法表示认同。 ( 2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若该字运用了特殊的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如词类活用、拟人、化静为动等 , 则要明确指出。 ( 3 )展开联想和想象 , 把该字放入原句 , 描述景象。 ( 4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柳中庸 《 听筝 》 :“抽弦促柱听秦筝 , 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 , 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 ,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 , 江南歧路洛阳城。” 示例 诗 眼 常见题型 常式: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变式:①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试简要分析。②有人认为 ×× 词是全诗的关键 , 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解题方法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 , 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情趣性 , 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鉴赏诗眼则重在结合全诗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 答题步骤 ( 1 )表明自己的看法 , 或指出诗眼是哪个字(词 ), 或对题干的说法表示认同。 王寂 《 日暮倚杖水边 》 :“水国西风小摇落 , 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 , 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 , 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 , 便挂衣冠已慢迟。” 示例 ( 2 )指出该字(词 ) 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 ( 3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 , 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 ) 写了哪些内容。 炼句 常见题型 常式: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 × 联。 变式: ①本诗第 × 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句的妙处。③ ××× 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 解题方法 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不可只简单地翻译诗句,而须在理解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并多角度赏析、全方位分析诗句的精妙之处。 答题步骤 ( 1 )先理解诗句的表层含意,分析诗句所表现的意境或情景;抓住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发掘诗句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 2 )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特点、诗句位置等角度分析其在表情达意或谋篇构思上的作用。 张镃 《 竹轩诗兴 》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示例 语言风格 常见题型 常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变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题方法 这类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 , 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首先,要知人论世 , 可以依据不同诗人的不同创作风格来帮助判断;其次 , 鉴赏的主要根据是作品本身。当然 , 对于不熟悉的诗人 , 则更需要细读诗歌。 答题步骤 ( 1 )概括语言特色 , 常用的鉴赏用语是: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华美绚丽、明白晓畅、雄浑豪放、委婉含蓄、简练生动、笔调婉约、多用口语。 ( 2 )结合诗句 , 具体分析这一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 3 )指出这样的语言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崔颢 《 长干曲四首(其一 )》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 或恐是同乡。” 示例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常见题型 笼统式:①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是怎样的?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③本诗有什么独特的手法?请举出两例 , 并简要分析。 针对式:① ××× 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②诗中 × 联是怎样借助想象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③举例分析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④本诗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赏析。⑤ ××× 句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 解题方法 ( 1 )储备知识 , 明确内涵 , 了解相关术语。 ( 2 )整体把握 , 认真分析 , 明确表达技巧。 ( 3 )分清主次 , 抓住重点 , 立足典型手段。 答题步骤 ( 1 )明手法 , 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 2 )阐运用 ,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说说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 3 )析效果 , 分析诗人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 , 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传达出怎样的旨趣。 陈与义 《 早行 》 :“露侵驼褐晓寒轻 , 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 , 稻田深处草虫鸣。” 示例 把握古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题型 常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①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 请简要概括。② ××× 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解题方法 ( 1 )直接确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定位 ①看题目。②看作者。③看意象。④看小序、注释。⑤看关键词。⑥看关键句。 ( 2 )明确诗歌思想内容的分类 , 从表达方式上分类概括诗人的感情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悠然闲适、登高览胜、伤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写景诗 , 要先把意象一一找出来 , 概括这些意象叠加所构成的意境 , 这样诗人的心情才得以显现。 叙事诗 , 要把诗里面的事情概括出来 , 结合写作背景 , 看看这件事情对诗人心情的影响。 咏物诗 , 往往是诗人托物言志 , 一定是此物的特点与人有某些相似点 , 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哲理诗 , 是诗人看到某物或经历某事联想到相关的生活道理。 杨万里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莫言下岭便无难 , 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 一山放过一山拦。” 示例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常见题型 常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变式:①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的,有人则认为是表达×××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③诗人对某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④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2.解题方法 (1)体悟要深入。 作者写诗一般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必须结合原诗诗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 , 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 , 避免架空分析。 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作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 一是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机械地对诗歌进行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用不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3. 答题步骤 ( 1 )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 2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你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示例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阕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其实这种看法没有准确理解词作的内容。(明确观点)及时行乐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词人借饮酒来抒发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世之意,并以此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慰。(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