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 KB
- 2024-03-30 发布
铜陵市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25 小题,2 分/题,共 50 分)
1.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
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
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
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
自化于闺门之内。”材料表明 (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4.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奉诏条
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
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5.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纂,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
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
了 ( )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6.“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
雅典是不存在的。这说明 ( )
A.雅典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滥用 B.雅典选举制度没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
C.人人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基础 D.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正义与公平
7.《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 5 个证
人和 1 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 )
A.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不断发展完善 D.反对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8.英国议会于 1707 年通过《任职法案》,规定:“凡从王室新近获得官职,或领取薪俸者,
均不得当选议员并进入议会下院……凡已当选下院议员并在任职期间接受国王官职者,
其议员资格将被宣布无效。”材料说明 ( )
A.国王一直通过赏官赐爵控制议会 B.完全割裂了国王与议会下院之间的联系
C.剥夺了国王作为政府首脑的权力 D.有效地限制了王权在下院的影响
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
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
来 ( )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C.充分的选举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10.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
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
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
A.“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 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
11.“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
借 助 , 从 而 在 客 观 上 多 少 成 为 一 个 进 步 改 造 落 后 的 过 程 。” 这 段 话 强 调 的 是
( )
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12.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
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
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B.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C.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D.辛亥革命推翻满洲政权
13.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
1895 年算起,至 1915 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
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14.1912 年初,孙中山、黄兴等为筹措南京临时政府运转经费,积极尝试与日本合办汉冶
萍公司和轮船招商局以获得资金,这一举措遭到立宪派张謇、同盟会元老章太炎等人的
坚决反对,其理由除国权受损外,更强调此事未交参议院议决,显悖《临时政府组织大
纲》。这充分说明 ( )
A. 张謇、章太炎比孙中山更具民主意识
B. 临时政府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的产物
C. 临时政府在政治上具有不成熟的一面
D.临时政府由于内部分歧,最终被迫解散
15.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
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
道。这些现象反映出 ( )
A.南方学生运动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的诞生
16.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对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
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他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等
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7.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
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
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毛泽东认识到中日战争( )
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 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两国的社会大变革 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18.某一历史文件中写道:“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
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
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 )
A.促进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兴起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表明国共谋求实现第三次合作 D.在形式上奠定了和平建国的基础
19.“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
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这一
论述 ( )
A.系统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D.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20.“国家要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和指
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
本家所有制。”上述内容应出自 ( )
A.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1956 年,我国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 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
交关系;1958 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
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 ( )
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
22.在第四十一届(1986 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
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
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
的外交 (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23.1938 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 68.4%,而 1953 年仅占 14.4%,这
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 B.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
C.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推进 D.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
24.《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
险的。但是,20 世纪 50 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
复”的寓意是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25.20 世纪发生过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第一次组
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在世界范围
内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 20 世纪 (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二.非选择题(26 题 18 分,27 题 15 分,28 题 17 分,共 50 分)
26.材料 :1914 年 8 月 19 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
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
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
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美国当时仅有
26.4 万常备军,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 1917 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
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
切,终于迫使美国在 1917 年 4 月 6 日对德宣战。成尔逊的口号是“以战制战”。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 1917 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10 分)
27.材料:1940 年 l0 月 14 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
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
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
家之特性。”l940 年 11 月 l 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
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
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
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 年,戈林的亲信洋充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
“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 6 月 18 日日记云:
“时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 随后,蒋介石
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 “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
能,亦难转达其意,提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6 分)
28.材料:冷战后世界的突出现象之一就是民族主义问题的不断发展,有人称其为“第
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大体包括
三种类型: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去并建立自己单独
的主权国家;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与其民族母体国家
合并;三是散居于多个国家内部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所属国家分离并通过“聚变”的方
式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民族分离现象早已存在,但是,以苏东剧变为开端,民族分离
运动开始狂飙突起,使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并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至今余波未平,几乎涉及现有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
——摘自王斯德 钱洪《世界当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民族分离运动狂飙突起的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产生的影响。(8 分)
铜陵市一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测试
历史试卷答案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25 小题,2 分/题,共 50 分)
三.材料题
26.(1)背景:战争胜负不明朗;尚不具备左右战争的实力;孤立主义的传统;民众的反
战情绪;参战准备不充分。(答出四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8 分)
(2)原因: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势力均衡;维护与协约国的贸易贷款利益;德国“无限制潜
艇战”提供了参战契机;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削
弱了协约国力量。(10 分)
27.(1)形势: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取得成功,法国等国家沦陷;英美对日加紧实施
禁运政策;中国战场中日处于相持状态。(9 分)
(2)态度:拒绝德国的拉拢。(2 分)
影响:打乱了德国的战略计划;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4 分)
28.(1)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原来长期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释放;意识形态领域出现
的某种真空状态;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历史积怨;某些国家在民族
政策上的偏差;外部势力插手等。(9 分。每点 3 分,答出 3 点即可)
(2)影响:造成国家分裂;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几乎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
问题;对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C D C D A D C C D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B C D B C A D C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