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4-03-29 发布

语文卷·2019届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泸化中学高2016级2017年秋期第一次月考(10月)‎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 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缜实在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操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 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 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 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 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并非不可以起用。‎ 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 (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 B.尽管魏晋南北朝政治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C.范缜和梁武帝在与六十余人辩难之时,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 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作者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人文鼎盛、著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 ‎2.下列对曹操“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 B.在曹操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有时不需要处处考虑人的德行。‎ C.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 D.作者认为,曹操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政治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 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物,他的“求才三令”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决定性作用。‎ C.虽然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 D.曹操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比如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但任用了他们,最终能成就江山大业,声著千载。‎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B.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C.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D.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八尺长叫寻,十寻,极言其高,并不是实指。‎ B.轮扁,斫车轮的木工叫“轮”,“扁”是他的名,斫,雕斫。‎ C.缣素,丝织品,统而言之叫绢;分开说则洁白的叫缣,带黄色的叫素。‎ D.鹅溪绢:盐亭县鹅溪出产的绢,细匀,宜于作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5分)‎ ‎②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5分)‎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8-9题。(10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①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柳宗元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而一同参加革新运动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此而分别贬至更荒远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①惊风:狂风。 ②飐:吹动。 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8、请概括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简析本联蕴含的深意。(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 ‎(2) ,身世浮沉雨打萍。‎ ‎(3)丛菊两开他日泪, 。‎ ‎(4) ,环佩空归夜月魂。‎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6) 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虫 嫂 虫嫂是老拐的女人。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很能干哪。‎ ‎  老拐的新媳妇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她本来个小,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虫嫂,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再称,五十二斤半。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  她就是个“虫儿”。在无梁,“虫儿”就是小的意思,也是低贱的意思。通常是对一些看不起的人的蔑称。刚嫁过来不久,虫嫂就落下了很不好的名声。从此,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虫窝蛋。简称:虫嫂。‎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我会。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可她不会编席。她是无梁村惟一不会编席的女人。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丈席,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虫嫂不会编席,就从娘家逮了一窝小鸡,靠着“鸡屁股银行”,总算能换个油盐钱。老拐腿瘸着,干不了重活。再加上两人结婚时,老拐塌了一屁股的债,那日子就更加艰难些。‎ 日子虽然难过,可也过了。她会爬树,身量小,却灵活,猴子一样。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捋些槐花、榆钱,掺和着吃。她还会做“鲤鱼穿沙”,就是玉米掺加榆叶儿煮着吃,我吃过一次,也挺香。这年夏天,队里菜地先是少了一垄茄子,尔后又少了一垄辣椒。于是人人都怀疑是虫嫂偷了,却没有证据。治保主任曾建议说:搜,挨家挨户搜。却被老姑父否决了。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 虫嫂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头上勒一方巾,三天就下地了。人们说,虫嫂,可不敢哪,迎了风,就出大事了。她说,没事。我皮实。奇怪的是,就虫嫂这样的小小身量,却一拉溜生了三个孩:两男一女。也许是因为她个子低的缘故,她对“大”有无限的向往。她的三个孩子统称为:国。大国,二国,三国(老三是女孩,也叫花,国花)。她生了一群“国”。她说是“国家”的“国”。全是嗷嗷待哺的货色。由于头生儿回了奶,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靠她嘴对嘴喂活的,她先把蒸好的红薯嚼一嚼,尔后用嘴,或是手指头抿在孩子的嘴里。当三个孩子牙牙学语、满地滚的时候,她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小偷了。‎ 此后人们也就习惯了。一天劳动下来,很累,在村口上拿虫嫂逗逗趣儿,人们很快活。于是虫嫂就成了人们日子里的“盐”。日子很苦,人们还是笑嘻嘻的,有盐。‎ 一天夜里,老姑父突然对我说:丢,你见过鬼么?我说:没见过。老姑父说:要不,今晚我领你长长见识去。夜半时分,老姑父领着我潜入玉米田旁边的老坟地里。天很黑,四周寂无人声,萤火虫一闪一闪亮着,我吓得头皮发麻,头发梢儿都有点抖了,忙把眼闭上……只听老姑父说:就快出来了。我大着胆睁眼一看,就见一团黑影,像旋风一样从玉米地里冒出来,时隐时现,一忽儿一忽儿地飘……怪吓人的。‎ 玉米叶沙沙响着,一股黑气像是拨云穿雾一般从玉米田里游出来。在黑森森的玉米田里,在弥漫着夜气的星空下,先是有波浪一样的夜气把玉米棵分开去,接着是风的响声,随风流出来的是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就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看得我眼皮都要奓了。‎ 就在这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是人。‎ 是虫嫂。 ‎ ‎(选自李佩甫《生命册》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这句话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虫嫂因个头矮小,挑水行走的艰难。‎ B. 因为个儿小,人们就称她虫嫂,但虫嫂的三个孩子都冠以“国”名,是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着朴素的愿望,对“大”有着无限的向往。‎ C. 虫嫂变成小偷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当生育了三个孩子后,她就越发有名了,这说明虫嫂是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甘沉沦的农村妇女。‎ D. 小说语言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鸡屁股银行”“老鳖盖子”等用语,都是不事雕琢而又不乏幽默的百姓用语。‎ E.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北方农村生活画面,勾勒了无梁村虫嫂异化的人生轨迹,在无奈和悲凉中凸显了生命的伟大。‎ ‎12、老姑父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3、赏析篇末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 ‎14、同样作为普通农村妇女形象,虫嫂和祥林嫂有些相似之处,又远比祥林嫂幸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相似点和不同点。(8分)‎ ‎ ‎ 第Ⅱ卷 积累表达题 (共80分)‎ 四、积累与运用(20分)‎ ‎15.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埠(bù) 间或(jiàn) 沸反盈天 美仑美奂 冠盖相属(shǔ)‎ B.陈抟(tuán) 纨绔(wǎnkù) 门可罗雀 山青水秀 各行(xíng)其是 C.歆享(yīn) 便宜(piàn) 水乳交融 怨天尤人 功亏一篑(kuì)‎ D.朱拓(tà) 攥住(zuàn) 针灸疗法 一枕黄粱 刚正不阿(ē)‎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学习基础知识,应当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切不可一味贪多求快,否则,欲速不达。‎ B.美国政府应以失败为契机,改弦更张,以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C.他为群众做了很多的事,群众也给了他很多荣誉,这真是投桃报李。‎ D.填报志愿时,他又想报考清华大学,又想报考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新生人口必然会增长,这一方面将会改变现有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减轻适龄劳动人口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和职责。‎ B.冠军教头“银狐”里皮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的两年之内,便把广州恒大队由“中超新军”打造成为“亚洲豪门”,赢得了中国球迷的广泛追捧。‎ C.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D.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18.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贾母的外侄女)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6分)‎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地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 ① ‎ 睡态:香梦沉酣、 ② ‎ 环境: ③ 、红香满身 性格: ④ 、随性适意 答:_①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④ ‎ ‎19.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二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鄙校决定于本月16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二年级 ‎2017年10月16日 ‎(1) 修改为: ; ‎ ‎(2) 修改为: ;‎ ‎(3) 修改为: ; ‎ ‎(4) 修改为: ;‎ ‎(5) 修改为: ;‎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自己写好字。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很多人的眼里,“逼”字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关于“逼”,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以“逼”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 第一学月月考答案 ‎1.C (对象表达错误,范缜与梁武帝辩难,再与六十余人辩难) ‎ ‎2.A (改条件:原文是“其他条件可暂时而不提” “最为重要”说法没有依据) ‎ ‎3.B (“起了决定性作用”说法过于绝对。)‎ ‎4.C ‎ ‎5.C ‎ ‎6.D(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7.①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有见于中”1分,“而”1分,“岂独……乎”1分,句意2分)‎ ‎②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载”1分,“畴昔”1分,“戏笑”1分,句意2分)‎ 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 ‎“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诗,《筼筜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死于陈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书画,见到这幅墨竹图,便停止了晾书,失声痛哭起来。以前曹操祭奠桥公文中有车过坟前就会腹痛的话,而我也记载下来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我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 ‎8、颔联写近景,诗人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或比喻或比兴)等手法(1分)描绘了急风骤雨猛烈地吹打着芙蓉、薜荔的景象。(1分)芙蓉、薜荔,在此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1分)芙蓉与薜荔遭受风吹雨打,暗喻自己无辜被贬的政治遭遇。(2分)‎ ‎9、尾联写五人一同被贬谪于野蛮人居住的边远之地,已经够心痛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2分)抒发了诗人无辜获罪的怨愤之情,与友人音信不通的的无奈和惆怅及对好友的关怀和思念之情。(3分)‎ ‎10、略 ‎11.【答案】(1)(4分)EA。(B.取名虫嫂,还含有“低贱的意思”,“蔑视”的意味。C.虫嫂“不懂得自尊、自甘沉沦”错误,从小说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沦为小偷,是生活所迫,也是有尊严的。D.“童话”句非“百姓用语”。)‎ ‎12、①乡村淳朴善良一面的代表。老姑父对虫嫂充满宽容和同情。‎ ‎②推动情节发展。若没有老姑父的庇护,虫嫂无法度过艰难。‎ ‎③与一般人对待虫嫂的态度形成对比。 (6分,每点2分)‎ ‎13、①比拟。“拨云穿雾”“游出来”“随风流出来的是一个圆滚滚的东西”是比拟,写出了景象的神秘虚幻。‎ ‎②比喻。“像是滚动着的老鳖盖子”是比喻,形象写出虫嫂圆实的体型和快捷的动作。‎ ‎③以动衬静。“玉米叶沙沙响着”“风的响声”反衬出坟地夜半的寂静。‎ ‎④视听结合,黑夜黑影,叶声风声,渲染了恐怖气氛。(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14、相似点:①勤劳 ②卑微 ③坚忍 ④受到嘲笑 ⑤充满母爱 不同点:①没有祥林嫂那么凄苦。 ‎ ‎ ②不在意周围人的嘲笑。 ‎ ‎ ③心怀憧憬,自强不息。‎ ‎④主动改变命运,无奈铤而走险。‎ ‎⑤有一点狡黠。(每点1分)‎ ‎15、D,‎ ‎16、B ‎17.D,(3分) A项搭配不当,“减轻”与“职责”;B项暗换主语,是里皮赢得追捧;C项有歧义,“那样”引起的歧义。‎ ‎18、参考答案:‎ ‎①落花为枕;②憨态可掬(娇憨可爱、睡语酒令);③蜂围蝶绕;④豪放旷达(豪兴宛在)(意思对即可)(写对1个1分,2个3分,3个5分,4个满分)‎ ‎19.(1)“犬子” “您的孩子”;(2)“生死攸关” “至关重要”;‎ ‎(3)“指导” “帮助”;(4)“鄙校” “本年级”或“学校”;‎ ‎(5)“不得” “请勿”。(指出错误并改正正确1处1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