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11 KB
  • 2024-03-24 发布

历史卷·2019届河北省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7--2018年度临漳一中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三; 考试时间:100分钟; 命题人:贾晓娇 第1卷 一、单选题(共48题,每题1.5分,共计72分)‎ ‎1. 下列言论中,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的观点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B.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C. “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D.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体现了“无为”“逍遥”的处世方法,和“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是一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属于儒家而非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属于儒家而非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属于法家而非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 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A. 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 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 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 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索强调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故可知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C项正确。题干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析具有片面性,排除A。题干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排除B。题干强调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而D项是对题干信息的曲解,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3.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反映出孔子 A. 认为学问有好坏之分 B. 主张怀疑所有人 C. 提倡读书应勤奋好问 D. 把学与思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既要学又要思,即要把学与思相结合起来,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学问没有好坏之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也未主张怀疑所有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强调勤奋好问,而是要把勤奋好问和思相结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 秦王赢政读韩非子著作后大为惊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秦王赢政如此惊叹的主要原因是韩非子 A. 构想了君主专制的体制 B. 推崇削弱宗法观念 C. 主张以严刑峻法教化百姓 D. 提出皇权至上思想 ‎【答案】A ‎【解析】韩非子构想了君主专制的体制迎合了秦王赢政的需要,所以秦王赢政才如此惊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韩非子并未推崇削弱宗法观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严刑峻法教化百姓是秦王赢政惊叹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并未提出皇权至上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韩非子的君主专制构想符合秦王赢政的现实需要所以秦王赢政才如此惊叹。‎ ‎5.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以一贯三,上通天,下彻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董仲舒这一论述旨在 A. 说明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 B. 充分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 C. 迎合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 为限制皇权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董仲舒这一论述是在神化封建统治,这一论述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在位应有所作为的信息,也未论证儒学为治国之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为维护皇权提供理论基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上通天”等字眼是在神化封建统治。‎ ‎6. 两宋理学家追求“平天下”,即建立以“均平”为特征的至理、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陆九渊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主张。‎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宋金对峙成为“平天下”的思想源泉 B. 陆九渊的自信超越了当时的知识分子 C. “平天下”体现了理学家的济世精神 D. 理学家的追求超越了他们的阶级属性 ‎【答案】C ‎【解析】 “平天下”是要建立以“均平”为特征的至理、至公、至正的理想社会,这体现的是济世救民精神,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金对峙和“平天下”的思想毫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学家的追求并未超越他们的阶级属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 在《阳明年谱》遗言中记载,徐言问(阳明)道体无恙。阳明曰“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耳。”‎ 这反映出王阳明 A. 重视精神的作用 B. 偏好道家学说 C. 无视生命 D. 主张“天人合一”‎ ‎【答案】A ‎【解析】“未死者,元气耳”意在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即材料反映出王阳明重视精神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是儒家代表,不会偏好道家学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有明确表述王阳明无视生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8. ‎ 黄宗羲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认为如果君主背离了兴利除害职责的话,那些恨其君如“寇仇”、视其君为“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 据此可知黄宗羲 A. 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B. 推崇西方民主政治 C. 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 D. 改变了儒学的本质 ‎【答案】C ‎【解析】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是在深化传统的民本思想,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只是批判君主专制而并未主张废除君主制度,黄宗羲也未推崇过西方民主政治,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也是儒学的代表,并未改变儒学的本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 观察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古代中国科技思想 传統科技思想 君为臣纲 臣子研究天文历法是尽“忠”‎ 父为子纲 子女从事医学等活动是尽“孝”‎ 夫为妻纲 专心学习纺织技术,不好言笑是守“节”‎ A. 体现了实用性这一特点 B. 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制约 C. 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D. 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B ‎【解析】“忠”、“孝”、“节”均是儒家伦理思想,臣子研究天文历法是尽“忠”、子女从事医学等活动是尽“孝”、专心学习纺织技术,不好言笑是守“节”足以证明古代中国科技是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制约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实用性,也未涉及多元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科技也和缓和社会矛盾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据此可知其强调书法应 A. 藏露结合,行楷兼用 B. 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C. 静动统一,以形为主 D.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答案】D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形又强调了神,即强调了书法应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行楷兼用、浑厚圆润之类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形神兼备而非以形为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书法要形神兼备。‎ ‎11. 有学者评价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该评价的侧重点是宋元的小说、戏剧 A.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B. 反对宗教束缚 C.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 注重社会教化 ‎【答案】A ‎【解析】宋元的小说、戏剧属于世俗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元的小说、戏剧并未反对宗教束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宋元时期中国没有资产阶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元的小说、戏剧注重的是世俗化而非社会教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2. 据学者考证,《诗经》中的政治讽喻诗主要收录在《雅》中。其中《大雅》有7首,讽谏周厉王的有5首,讽谏周幽王的有2首;《小雅》有46首,讽谏周幽王的最多,还有周宣王及其他讽谏对象。‎ 这反映出 A. 《诗经》以统治者为主要题材 B. 周人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 C. 《诗经)追求精神解放的特点 D. 西周走向衰亡的历史原因 ‎【答案】B ‎【解析】敢于讽谏周厉王、周幽王等的所作所为足以证明周人是忧国忧民社会意识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诗经》以人民生活为主要题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诗经》讽刺社会现实的特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西周走向衰亡的历史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 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A. 对西方缺少整体的了解 B. 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 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D. 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束缚 ‎【答案】A ‎【解析】只是“制夷”而对富国忽略了等字眼足以证明魏源是对西方是缺少整体了解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维护清朝统治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只是“制夷”,是有不足但并非思想理论水平较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仍未摆脱 “中体西用”思想束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魏源只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对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缺乏整体了解的。‎ ‎14.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 这一变化表明 A.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 洋务派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的影响 C. “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 官绅阶层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答案】C ‎【解析】“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等字眼意在强调“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在扩大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洋务派由于阶级局限性是不能理性看待西方科技影响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非已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 康有为说“君臣一伦,亦全从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后有君臣。今此法权归于众,……最有益于人道矣。”此思想 A. 宣扬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指明了变法强国的重要性 C. 继承了儒家“民本”思想 D. 借儒学论证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法权归于众”等字眼体现的是要政治变革,君臣一伦属于儒学的观念,所以综合起来理解就是此思想是在借儒学来论证政治变革是必要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宣扬西方人文主义精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政治变革而非变法强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思想不涉及儒家的“民本”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 “他们(维新派)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主张通过托古改制,将西学纳入中学之中,化合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这说明维新思想 A. 初步改造了中国的旧文化 B. 继承了“中体西用”思想 C.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D. 试图融合中西方的文化 ‎【答案】D ‎【解析】“化合”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意在强调维新思想是在融合中西方的文化,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改造中国的旧文化而是要融合中西方的文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思想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继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思想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就是要融合中西方的文化的意思。‎ ‎17. ‎ ‎20世纪初,陈独秀说“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自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据此可知其 A. 主张实行人民民主政治 B. 主张唤醒国民的政治觉悟 C. 极力宜扬西方工业文明 D. 全面地否定了传统儒学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国民政治觉悟、政治意识的重要性,即陈独秀主张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觉悟才能实现国民政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陈独秀不主张人民民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极力宣扬西方政治文明而非工业文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唤醒国民的政治觉悟的重要性。‎ ‎18. 李大钊说:“19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血潮之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19世纪全世界政治文明之源头是法兰西民族创造的文明 B. 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为19世纪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与法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D. 19世纪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法国频繁的革命而受阻 ‎【答案】B ‎ ‎ ‎19. 一战后,孙中山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中国有一套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欧洲之所以驾乎我们中国之上的,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据此可知孙中山认为应 A.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B. 借鉴西方精神文明 C. 注重中西文化融合 D. 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答案】A ‎【解析】“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中国有一套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等字眼意在强调孙中山认为应大力发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发扬自己的精神文明而非借鉴西方精神文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而非中西文化融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没说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A ‎【解析】 “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是和民生问题有关的措施,属于民生主义,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就是民生主义,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民族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属于民权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属于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策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21. 《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指出,他(毛译东)在建设苏维埃政权的问题上……在建设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把统一与斗争的原则辩证地了解和运用起来,保证了民族的团结与抗战。‎ 在该文看来,我们应学习毛泽东 A. 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B. 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C. 军事指挥才能 D. 乐观的革命精神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从具体国情出发的创新精神,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为人民服务、军事指挥才能方面的信息,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而非乐观的革命精神,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 1923,毛泽东认为商人和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更直接地遭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他们受压迫最重,所以最能够在民族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而在1926年他却写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这一变化表明毛泽东 A. 已摆脱了“城市中心论”‎ B. 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 C. 认为农民是革命领导力量 D. 关注点从城市到农村 ‎【答案】D ‎【解析】“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意在强调毛泽东的关注点已经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提出了正确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之后,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是革命的力量但不是领导力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也好,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据此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平等互利原则 C. 自力更生原则 D. 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等字眼意在强调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平等原则,也体现了互利原则,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独立自主原则、自力更生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原则,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原则是平等互利。‎ ‎24. ‎ ‎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推行剧本上演报酬制度。‎ 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反映出 A. 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视 B. 文化工作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C. 市场调节机制指导文化建设 D. 知识分子的待遇落后于其他阶层 ‎【答案】A ‎【解析】1956年随着双百方针的推行,戏剧文化发展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正是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重视的具体体现,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化工作不能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中国尚未出现市场调节机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出现盛况,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如《青春之歌》《红日》等。‎ 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B.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 C. “双百方针”的实践 D. 国民经济不断恢复 ‎【答案】C ‎【解析】《青春之歌》《红日》等文学创作均是“双百方针”实践下的产物,所以该盛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实践,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人创作环境的改善、‎ 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以及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均是相关原因但均不是该盛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所以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 根据有关研究者的统计,现代某一时期上海市《初中语文课本)中,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 据此可判断此语文课本的使用应处于 A. 过渡时期 B. “文革”时期 C.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27. 2008年,我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5%,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2013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4.1%,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1%。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高考制度的恢复 B. “三个面向方针 C. 《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D. 希望工程的创办 ‎【答案】C ‎【解析】小学初中均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入学率高是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和高考制度的恢复、‎ ‎“三个面向方针均无关联,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希望工程的创办不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 1958年10月,中国成立了代号为“581”(意为1958年的第一号重大任务)小组的以人造卫星和火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机构,并提出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人太空的设想。‎ 这一设想 A. 代表了中国最前沿技术水平 B. 揭开了中国空间时代的序幕 C. 表明新中国科技有巨大进步 D. 受到当时“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958年的中国处于大跃进的时代,所以当时的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当时的中国科技还不足以发射一颗卫星,而定下了这个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 ‎29. “对象的认识的真假,决定于认识的主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状况作出的判断,而主体在作出判断时,依据的是自身的标准。‎ 下列人物的主张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 普罗塔戈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强调人自身这个个体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符合“人是万物尺度”思想观点,故A正确;苏格拉底反对智者运动不理性思维,故B错误;C和D思想不符合题意。‎ ‎30.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可见两者 A. 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B. 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C. 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 D. 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豪言壮语均是强调了强烈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倡“认识你自己”只适合苏格拉底,以“人事”为哲学对象只适合孔子,再者选项B、C也和题意无关,均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做事要审时度势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1. 马丁•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需的,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的存在”。‎ 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 A. 体现了其建立民主政治的构想 B. 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 C. 说明其认为欧洲应该完成统一 D. 极大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主张过清贫的节俭的生活,即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的构想,也没有欧洲应该完成统一的信息,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极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2. 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 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表述仅为法国思想家的观点,中国思想家并未有这方面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故A、C项错误。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卢梭的分权于民的思想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主的主张,故B项正确。中国思想家未主张君主立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政治制度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故D项错误。‎ ‎33. 伏尔泰正是借助自然科学把“上帝”和“灵魂不死”这两根宗教支柱折断。这说明伏尔泰 A. 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 B. 具有理性主义思想 C. 极力宣扬无神论思想的 D. 开启了启蒙思想先河 ‎【答案】B ‎【解析】自然科学属于理性的东西,而伏尔泰借助的是自然科学说明了他是具有理性主义思想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但不是唯物主义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伏尔泰是有神论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4. 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 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 “人民主权”意识 B. “君主立宪”体制设想 C. “分权制衡”精神 D. “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答案】D ‎【解析】“同等人裁判”等字眼体现的是孟德斯鸠追求的“公正平等”的司法原则,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主权”是卢梭的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君主立宪”体制和“分权制衡”精神,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5.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这充分说明了卢梭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下列属于卢梭所握的“火把”的是 ‎①理性主义 ‎②社会契约 ‎③民主政治 ‎④人民主权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不但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而且激励了全世界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选B。‎ ‎36. 康德又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智慧的大门,是因为他 A. 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口号 B. 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强调人非工具 C. 推动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D. 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 ‎【答案】B ‎【解析】A项是卢梭的主张,D项是孟德斯鸠的主张,康德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扩展,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强调人非工具,排除C,故选D。‎ ‎37. 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A.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 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学讲求严谨、理性,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发生于启蒙运动前的这场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启蒙运动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思想而非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提出了,排除B。 “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并不构成原因,排除C。17世纪末的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冲破了教会的神学说教,但反对封建统治的主张并不明显;启蒙运动呼唤用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故排除D。‎ ‎38. 牛顿说:“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分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 这说明牛顿 A. 希望以科学来否定宗教神学 B. 存在着科学思想上的局限性 C. 注重探究自然与上帝的关系 D. 验证了自然规律与上帝无关 ‎【答案】B ‎【解析】牛顿是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说明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是存在局限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牛顿是有神论者,他并不否定宗教神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注重探究科学与上帝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牛顿是验证了自然规律与上帝有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9.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 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智者学派主要关注的是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关系。因此A项错误;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对人性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在反对基督教神权的基础上,反对整个封建制度,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关系。因此B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封建时代的思想,而社会契约论则是反封建的思想,因此两者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选C。罗斯福新政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整表现的也是对经济的干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40. “当物理学家把经典力学的理论套用在幽灵一般不可捉摸的基本粒子之上时,那些一直被他们奉为主臬的理论失效了,很多测量到的现象都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解释。”‎ 此状况直接导致了 A. 实验科学方法的提出 B. 量子理论的提出 C. 相对时空观念的产生 D. 光电效应的发现 ‎【答案】B ‎【解析】“基本粒子”等是和量子理论有关的,所以此状况直接导致了量子理论的提出,材料反映的是普朗克量子理论的提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验科学方法是早就提出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均属于爱因斯坦的成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1. 下面是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此想象画客观上反映了 A. 西方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 B. 工业化导致了劳动力缺乏 C. 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 D. 人们对动力革命的探索与向往 ‎【答案】D ‎【解析】想象画反映了用机器人代替人进行劳动提供新的动力,这反映了人们对动力革命的探索与向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机械化、劳动力缺乏的信息,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在英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的广泛使用而和机器人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2. “互联网实际上是把人与人联结在一起了,另外一个是把人与信息联结在一起了。因为这两个联结实际上大大提升了我们讲的那个信息的一个传播的效率,创造了效率。”由材料可知,互联网 A. 推动了人们直接交往的加快 B. 有利于鉴别信息的正确性 C. 彻底消除了人类社会间隔阂 D. 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即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人们直接交往问题,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提升信息的传播效率而非有利于鉴别信息的正确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互联网也不能彻底消除人类社会间隔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3. 19世纪初的诗人普希金,在其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这首诗的风格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 热情歌颂现实,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理性时代 B. 对现实不满,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抨击当时社会 C. 忠实描写现实,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弊端 D. 关注现实,强调社会应该满足人的平等自由愿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普希金的诗歌风格上来看,他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虽然生活对他有诸多的坎坷,但是依旧憧憬理想的未来,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主旨不符;C、D选项错误,不符合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44. 有学者说,浪漫主义作曲家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取题材和形象,因为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该学者意在说明浪漫主义音乐具有 A. 人民性 B. 民族性 C. 幻想性 D. 严谨性 ‎【答案】C ‎【解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是充满着幻想的,而浪漫主义作曲家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取题材和形象足以证明浪漫主义音乐是具有幻想性的,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幻想性而非人民性、民族性,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浪漫主义音乐自身就不具有严谨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5. 托尔斯泰在作品《复活》中,一方面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进行全面猛烈的揭露抨击;另一方面又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等。这说明托尔斯泰 A. 艺术思想的矛盾性 B. 倾向无产阶级革命 C. 希望恢复农奴制度 D. 推崇儒家道德文明 ‎【答案】A ‎【解析】一方面揭露抨击另一方面却宣传自我修养这是充满矛盾的,也说明了托尔斯泰艺术思想的矛盾性,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托尔斯泰并未倾向无产阶级革命,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托尔斯泰希望推翻复农奴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托尔斯泰并未推崇儒家道德文明,选项D在材料中也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6. 20世纪以来,绘画艺术已偏重于表现人们的主观情感世界,而不再拘泥于再现客观自然世界。下列作品与此描述相符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格尔尼卡》以象征性的手法,变形的形体和灰暗的色调表现了战争的罪恶,是战争在毕加索脑海里的主观反映,表现他的主观情感世界,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由引导人民》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是要拘泥于再现客观自然世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是要拘泥于再现客观自然世界的,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7. 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会议”‎ ‎③陪审员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所学知识, 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和陪审员。而②是错误的;“四百人会议”是前三个等级的公民可以当选。所以D 项正确。‎ ‎48. 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内容按军功授爵、废除井田制、废分封行立县制和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①②④组合,选B; 统一度量衡为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排除BCD。‎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如战国后期两个官办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与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他们的学术活动,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学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礼家思想,还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礼治”为主;吕不韦门客集团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学术思想更杂:德、礼、法、术、孝、义等均有。……当时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不同的著作为经,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 ‎——李放,卜凡鹏主编《中国腾跃的东方巨龙》‎ 材料二中国明中叶以来出现的新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根本精神上,有十分相似之点。这就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理直气壮地运载进“心本体”所谓的“心”中,运载到“良知”之中,开始了从“圣心”到“俗心”的转化,打开了由“圣”转“俗”的通道,即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由旧时代迈向新时代,并且走出了相当远的路段。‎ ‎——摘编自《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运动的开路先锋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指出,对于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民主的思想,《百科全书》更是一台以科学和民主为主题的“战斗机器”。法国的启蒙运动开启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直接开启社会主义革命,但为马克思主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根据材料,请回答:‎ ‎(1)百家争鸣时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法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回答,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启蒙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共同特点,并说明当时中西方启蒙思想的各自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并分析“中国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不能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持何态度。‎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认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 ‎【答案】(1)观点: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意义: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特点: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的解放;追求现世的生活。‎ 意义: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利于独立自由和思想解放。‎ 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3)相似之处: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认识:不同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中西方思想文化在相互学习中交流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解析】(1)百家争鸣时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结合所学,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由由“禁欲”转为“顺情”由“圣贤”境界转为“俗世”境界和“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实际是指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的解放;追求现世的生活。第二小问,由材料“‎ 李贽以“心本体”的学说为基础,将本质上非圣疑道的内容和体现历史新趋向的要求”,强调: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利于独立自由和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3)由材料“陈独秀认为,专制制度是中国万恶之源”、“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结合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可以得出相似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主要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4)本题设问开放,对外来思想文化的态度,一般答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就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来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同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不同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的思想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中西方思想文化在相互学习中交流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管子根据齐国临海有渔、盐之利,而兴渔、盐,设立盐、渔官取加以管理,鼓励渔盐交易。还提出“修旧法(西周的礼制和刑罚,但范围较广),择其善而业用之”,“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并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将三者在制度上结合起来。管子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强调“饰四维”“张四维”,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摘编自《管仲相齐与梭伦立法》等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管仲改革。‎ ‎【答案】(1)主张:设置机构管理渔盐,鼓励发展渔盐业;沿用西周旧法的精华(对西周旧法有选择性的吸收借鉴);鼓励发展经济;加强法治的管理作用(以法理治统军治民);加强思想教化。(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评价:管仲治国主张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大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管仲的治国主张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设立盐、渔官、修旧法、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即加强法治的管理、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在评价管仲改革时主要从管仲处于春秋时期大变革时代,管仲改革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然后回答出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影响即可,例如,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等。‎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