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3.00 KB
  • 2024-03-22 发布

2020高中历史滚动测试卷(二)人民版必修3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滚动测试卷(二)‎ ‎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7·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五B卷,24)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益阳高二文科第一学期期末,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耕读情怀 D.家国情怀 答案 D 12‎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和耕读情怀,故A、B、C项错误;“哀民生之多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体现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故D项正确。‎ ‎3.(2017·江西高三调研五,25)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答案 D 解析 《楚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而汉初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所以汉初的文学多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指的是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的局面,材料并未涉及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故B项错误;“诸王纳士”并不能说明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可知汉初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并不严厉,故D项正确。‎ ‎4.(2017·乐山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0)“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这里高度评价的是(  )‎ A.朱熹 B.李贽 C.王守仁 D.黄宗羲 答案 C 解析 朱熹属程朱理学学派,故A项错误;李贽是明末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继承,故B项错误;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主张愚夫愚妇也能获得真理,故C项正确;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家,故D项错误。‎ ‎5.(2017·淄博二模,27)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  )‎ 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答案 A 12‎ 解析 根据材料“习成妇女态,甚可羞”可以看出对宋元儒者的讽刺,“无事袖手谈心性”可以得出空疏无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宋元儒者的批判,故B项错误;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这是对宋元时期儒家思想的评判,不能说是新的内涵,故D项错误。‎ ‎6.(2017·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3月联考,27)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B项正确。‎ ‎7.(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2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答案 B 解析 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 ‎8.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 C 解析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与材料“大政事、大征伐”等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君臣”可知该思想中仍有君主的存在,与“民主共和”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政治制度,与“科学”不符,故D项错误。‎ 12‎ ‎9.(2017·河南高考诊断B卷,29)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政尤急于艺’”的主张;1901年,他在《致刘坤一等》的信中有“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的提法。这说明(  )‎ A.张之洞始终重视学习西方政治 B.清廷赞同学习西方的强盛之道 C.张之洞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突破 D.清廷反对传播中体西用论思想 答案 C 解析 张之洞作为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最初并未重视学习西方政治,故A项错误;清廷不可能赞同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故B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赞同“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说明张之洞由之前“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思想观念有了新突破,故C项正确;清廷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10.(2017·三明二模,28)20世纪初,清政府颁发《钦定大清商律》“商人通例”,其中第3条规定,女子于法定之场合,得营商业,但必须呈报商部;第4条规定,妻得夫之许可书,且呈报商部,得营商业,但夫于妻之债务,不能辞其责。这说明(  )‎ A.洋务企业出现多元化 B.清政府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 C.“法律为本”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繁荣阶段 答案 B 解析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在清政府颁布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出其认为女子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商业活动,说明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 ‎11.(2017·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28)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 A 解析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是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而逐步深化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故A项正确。‎ 12‎ ‎12.(2017·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实验中学二模,29)1923年1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 A.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B.新文化运动对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 D.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 答案 D 解析 题目中并未提到教育救国,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对西方文化全面肯定和对东方文化全面否定的弊端,故B项错误;对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可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借鉴、吸收,故C项错误。‎ ‎13.(2017·河南安阳二模,29)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故D项错误。‎ ‎14.(2017·深圳一模,29)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如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答案 D 12‎ 解析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相符,故D项正确。‎ ‎15.(2017·太原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7)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 A.强调借鉴欧美政治制度 B.纯粹学习欧美民主思想 C.批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见孙中山想仿造欧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A项正确;根据“中国古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见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肯定的,认为其就是民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只谈到了民权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制度的论述,故D项错误。‎ ‎16.(2017·芜湖三模,29)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D.仍依从中国文化传统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可知,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首先是从传统思想中汲取的有益成分,故D项正确。‎ ‎17.(2017·焦作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3)毛泽东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中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在此,毛泽东强调了(  )‎ A.认识国情的困难性 B.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C.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D.教条主义的危害性 答案 C 12‎ 解析 从材料中中国是中国人自身的认识,而不是外界对中国的认识,故体现的是独立自主,故C项正确。‎ ‎18.(2017·天津和平一模,8)“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毛泽东1956年4月)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任务是(  )‎ A.建立健全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B.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得毛泽东针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讲话,主张“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正确。‎ ‎19.(2017·黄冈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5)‎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 A.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有利于打破“右”的思想的禁锢 D.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答案 D 解析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错误;有利于打破“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邓小平的讲话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D项正确。‎ ‎20.(2017·福州高二选修第一学期期末,12)“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12‎ D.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 C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表明是邓小平,故C项正确。‎ ‎21.(2017·山西高考模拟三,13)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答案 C 解析 “四人帮”倒台标志“文革”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拨乱反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22.(2017·西宁一模,31)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答案 C 解析 “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文艺现实不是虚假繁荣而是现实的凋零,故A项错误;使文艺创作出现万马齐喑现象的是党“左”倾错误的发展而非样板戏,故B项错误;通过剧名就不难知道,这八个戏都是带有鲜明“文革”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样板戏并没有歪曲历史和红色经典,而相反恰恰正是历史的代表和产物,故D项错误。‎ ‎23.(2017·天一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性测试三,21)新时期文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歌咏健康自然人性的文化小说,到寻根思潮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发现和重构;从90年代中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到近年来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这表明新时期文艺(  )‎ A.注重人文关怀 B.强调历史理性 C.重在现实批判 D.借鉴先进理念 12‎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到“对底层生活农民命运和反腐倡廉的关注”,都体现出新时期文艺注重人文关怀,故A项正确。‎ ‎24.(2017·甘肃二模,31)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 ‎25.(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10)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 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 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不能由此说明中国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美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但不能由此说明美国科技水平一直领先,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关于科技论文总数的比较,故C项错误;中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少,说明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故D项正确。‎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7·菏泽一模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材料一 韩非对法的说明尽管还不是严格的逻辑学上的定义,但在那时已经是表述最准确、最能反映法律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商鞅、慎到都有法律之外无赏罚的思想,但他们的表述都不是十分系统,也不是丝毫没有歧义,韩非则消除了这些歧义。韩非继承了法家“有法必依,行赏不失疏远,行罚不避亲贵”的思想。韩非还看到,人们常常更习惯于以道德标准衡量是非并予以毁誉,这种不一致会妨碍赏罚的劝禁作用的发挥,他主张“赏誉同轨,非诛俱行”。韩非还提出:“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摘编自《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晚清形式主义法治观认为:儒家之人治主义不切实用,其立论根据也多不合逻辑,以视法家理论之精密,步步踏实切近人事者,诚不可以道里计。“上下吾国历史数千年间,其足以称大政治家者未有不足法治之精神也”,所以,管仲、商鞅,尤其是韩非等人的法律理论皆被冠以“法治”之名进行探讨。实质意义的法治观则认为,所谓以法治国,并不仅是以法律来治国,而是看重人民权利,专制时代不承认人民有人格,更不承认人格上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摘编自《中国近代法治理论的形成及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非法律思想的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形式主义法治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0分)‎ ‎(3)概括材料二中“实质意义的法治观”,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6分)‎ 答案 (1)贡献:较为准确地界定了法的内涵与外延;使道德和法律在赏罚标准上形成一致性;保持法律的稳定、划一。(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否定儒家“人治”,提倡法家的“法治”;注重实用性。‎ 原因: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西方入侵,中国传统统治形式的弊端进一步暴露;西方民主与法治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推动;民族危机下,自强救国思想兴起;自然经济不断瓦解,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3)观点:古代法治不是真正的全民平等。‎ 说明: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社会,社会属性决定其具有较强的等级特征;古代的法律是以加强专制为目的的,人民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并没有享受法律给予人生来具有的政治民主待遇。因此,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律平等。(其他答案分析合理亦可)‎ ‎27.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12‎ 材料二 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 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6分)‎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3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6分)‎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3分)‎ 答案 (1)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根源:①西学东渐。②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任意1点即可)‎ ‎(2)新内容和新发展: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 ‎(3)原因: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④学习西方而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任意3点即可)‎ ‎(4)启示:①不要一味照搬模仿西方经验;②要善于学习、吸收、融合世界多元先进文化;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文明转型的方向和道路;④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8.(2017·焦作高二选修第一学期期末,22)教育思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12‎ 材料一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张之洞等《厘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二 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等人的教育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归纳蔡元培的教育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具体表现。(4分)‎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认识。(3分)‎ 答案 (1)思想:学习儒家经典为根本,辅以学习西方科技;培养通才。‎ 影响:推动西学传播;培养科技人才;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2)理念: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表现: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3)原因: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认识:教育发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一“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得出学习儒家经典为根本,辅以学习西方科技;根据材料一“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得出培养通才。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即可。‎ ‎(2)第一小问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表现,直接作答即可: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 ‎(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得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