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50 KB
  • 2024-03-22 发布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0届高三10月质量检测巩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www.ks5u.com 九师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 0月质量检测巩固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贲·彖》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与天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古人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中,其本质是追求内心光明,其方法论是允执厥中,呈现出独特而经典的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中国先民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像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含义,《周易》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含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 25 -‎ 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大量殷商卜辞、两周金文,例如西周天亡簋铭、春秋秦公簋铭、秦公钟铭等,出现了统治阶级关于天命、天、“(其)严在上”的文字。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编自《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个根本问题。‎ B. 中国先民追求光明,这种光明由内而外,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C. 诸子百家时代,人们对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了百姓的重要性。‎ D. 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天人关系的联系,从先民对天象的观测中探求“文明”一词的含义。‎ B. 第三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 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被统治者利用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D. 最后一段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下列对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和文明文化的内涵。‎ B. 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C. 培养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研究作风。‎ D. 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和哲学观。‎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文化”错误,原文第6段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文中的“上古”变成了D选项中的“古代”,扩大了时间范畴。可见,D项是错误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错误,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为了证明文明的本义为内心光明,而不是为了“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因而B项不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望文生义,依据原文“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可知,“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研究作风”和“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所起作用”并无直接关联,因而C项是错误的。‎ 故选C。‎ - 25 -‎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此背景下,本次“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正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论坛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本次论坛正向世界传递这一强烈信号。‎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坛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自《证券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二:‎ - 25 -‎ ‎(摘自《中国健康报》2018年3月10日)‎ 材料三:‎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纵观全球,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事业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因为“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属于食品安全治理创新体系中最为艰难、最具创造、最富智慧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自《中国食品安全报》2018年11月29日)‎ ‎4. 下列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是 A. 为农林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 B. 欢迎各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 C. 传递中国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的强烈信号。‎ D. 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 25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这就决定了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 B. 当前,相对于食品的口味、价格而言,安全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高度重视,这亟待改变。‎ C.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要放在更高的位置。‎ D. 食品安全监管,既要遵守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的基本模式,又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进行创新。‎ ‎6. 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食品安全治理如何才能做到“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答案】4. A 5. C ‎ ‎6. ①从消费者的角度,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将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②从政府角度,健全食品标准,实施严格监管;③从企业角度,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为农林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错误,选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体现了中国政府……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原文是“农产品”而不是“农林产品”。‎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放在更高的位置”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 25 -‎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食品安全治理如何才能做到‘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然后浏览三则材料,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概括。‎ 结合材料二的图表来看,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考虑的因素中,“安全性”仅仅占据16.5,这说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度不够,材料三中也提到“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由此可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强化食品的安全意识,将安全意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结合材料一“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应该健全食品标准,实施严格监管。‎ 结合材料三“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这是对企业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程 刘 公 前年仲秋,阳光蹦跳着来到我的桌前,温暖的光泽摩挲着我的脸庞。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杂志,诗歌栏目的头条向东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 向东送来的诗稿,是用学生作业本撕下的两张纸写的。他带有泥点的建筑服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跟我说话时,眼神怯怯的,不敢直视。他的三首诗都不长,我当即看了一遍,有几句一下子吸引了我,“伸手抓一把阳光/撒向大地/顷刻间/天下一片金黄”。我说:“这首留用了,你没有固定住所,等杂志出版了,通知你来取吧。”他点点头,一脸灿烂地走了。‎ - 25 -‎ 两个月后,向东接到我的电话不到半个小时,就汗津津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双手在衣服上蹭了蹭,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刘主编,谢谢。”他手上厚厚的老茧,石头一样硌得我的手生疼。‎ ‎“不用谢,以后有好的诗歌再给我。”当即,我安排人把稿费发给了他。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激动地说:“明天可以租个自行车回老家了。”‎ ‎“你老家离这儿多远?”‎ ‎“四十多公里。”‎ ‎“你不用租车了,明天我去你们县上采访,你搭我的顺车吧。”他高兴地说:“那太谢谢您了。”‎ 次日,我开车走高速、国道、无名道路,颠簸了好久,终于到了他的家。‎ 两间土坯房歪着身子立在土坡下面,一面墙的裂缝像一个乞讨人的嘴,虚弱地张着,三根圆木费劲地支撑着那面墙,防止它随时坍塌下来。还没进屋,就有一股浓烈的中药味儿扑鼻而来。听到声响,他爸弓着虾米一样的腰迎了出来,满脸的沟壑纵横却漾着笑意:“嘿嘿,向东,带客人进屋里坐。”‎ 东屋的蜂窝煤炉子上,咕嘟着一瓦罐中药,向东的妈身着油乎乎的棉袄棉裤,坐在一辆残障轮椅上,无神的眼光瞅着我们,嘴角抽动了好几下,才说道:“你们坐。”‎ 老爷子给我解释说:“他妈半身不遂好几年了。”‎ 看到轮椅锈迹斑斑,前面的两个小轮子,后面的两个大轮子,都用铁丝缠着。我问老爷子:“大叔,出门要上个坡,这车,你推得动吗?”‎ 老爷子把盛着开水的老瓷碗递给我说:“上坡推不动,不过,乡亲们谁遇着了,都会搭把手。”‎ 我对向东说:“好好挣钱,给你妈换辆新轮椅。”‎ ‎“这事不用孩子们操心,他们弟兄俩都在城里打工,住房都没有着落。他妈这轮椅,上个月乡长来村里,说给发一个。那乡长可好了,临走时还给他……他妈100块钱哩。”老爷子激动得说话有点儿结巴。‎ 离开时,老爷子左手提一袋土豆,右手提一袋柿子,说是送给我的。我不要,老爷子着急地抖着两手说:“自家产的,不值几个钱,你要是嫌弃,就算了。”看到老爷子一脸的真诚,我连忙说:“谢谢,谢谢,我要。”‎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今冬,雪花一个劲儿地飘。我正在办公室外扫雪,向东流着泪来找我,说他妈去世了,跟我借点儿钱。我说:“可以。下这么大的雪,我送你回去。”想到他爸妈给我的柿子和土豆,我得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 25 -‎ 车停在村口的空地上,远远地看见两间土坯房外设了个灵堂,我和向东走进去,看到老爷子两腮挂满泪水,在一个黑陶盆里烧纸,一边烧,一边凄厉地念叨:“老伴儿啊,都怪我不好,临走,也没让你坐上新车。‎ 不过,我给你扎了一辆新的。”‎ 我这才注意到,灵堂的一侧,有一辆纸扎的轮椅车。‎ 我问老爷子:“大叔,大妈到走都没坐上新轮椅车吗?那个乡长不是说要送一辆吗?”‎ 老爷子叹了口气,擦一把泪说:“那乡长回去不久就得癌症死了,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说完,他又哭了起来。‎ 我点燃三炷香,给老太太鞠了三个躬。‎ 走出灵堂,老爷子的那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都怪他妈命不好,遇上个好乡长,又死了!”‎ 看着大雪纷飞的天空,看着苍茫的田野和破旧的村庄,听到灵棚里向东一家人的伤心哭声,我的心一阵阵揪痛。‎ ‎《精短小说》2019年第5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向东身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带着泥点的建筑服,以及他说话时怯怯的眼神,与他那充满阳光的诗句形成鲜明对比。‎ B. 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向东家老屋的破败不堪、岌岌可危与触目惊心,突出向东家的贫穷艰难,读后令人感到心酸。‎ C. 离开时,老爷子送“我”一袋土豆和一袋柿子,“我”先是不要,后来表示感谢,并收下,是因为“我”难以拒绝老爷子真诚的情谊。‎ D.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编辑,也是一位热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我”的肩上承载着农村精准脱贫的希望。‎ ‎8. 小说中的“向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9.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7. D 8. ①他是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富有才华,诗作被杂志选作头条;②他是一个从农村来城市打丁的建筑工人,能够吃苦耐劳,以致于手上厚厚的老茧像石头一样硌人;③他又是一个生活艰难却孝顺父母的农民。城市里居无定所,农村的家破败欲倒,却无力修缮;母亲瘫痪,却无力给母亲买一个新轮椅。 ‎ ‎9.‎ - 25 -‎ ‎ 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乐景衬乐情,烘托“我”看到自己编辑的杂志出版时的轻松、欣喜和看到向东名字时的愉快心情;②结尾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哀情,渲染了村庄的破旧和向东家悲哀的氛围,表达“我”对向东一家不幸遭遇、苦难命运的悲悯之情;③通过前后景物描写,深化主题,暗示在同一个世界里,既有明媚的阳光,也有冰冷的风雪,他人的艰难,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我’的身上承载着农村精准脱贫的希望”错误,这属于过度解读,文中“我”发现向东的才华,帮助向东,表现出的是“我”的善良,慧眼识才以及富有同情心,并没有上升到“农村脱贫”这一方面。‎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向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然后回顾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包括如下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正面描写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侧面包括他人或环境。‎ 从文中来看,“向东”应该有三个身份,他向写诗,投稿,“他的三首诗都不长,我当即看了一遍,有几句一下子吸引了我”“这首留用了,你没有固定住所,等杂志出版了,通知你来取吧”,这些表现出他对文学的热爱,展现出的是他的才华,可以定位为“热爱文学的青年”。‎ ‎“向东”有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建筑工人,“他带有泥点的建筑服上有股浓重的汗馊味儿”“他手上厚厚的老茧,石头一样硌得我的手生疼”,这些内容表现出他的吃苦耐劳。‎ 最后“向东”还是农民的儿子,“两间土坯房歪着身子立在土坡下面,一面墙的裂缝像一个乞讨人的嘴,虚弱地张着,三根圆木费劲地支撑着那面墙”“他们弟兄俩都在城里打工,住房都没有着落”,这些内容表现出他生活的艰难但是却非常孝顺的特点。‎ ‎【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然后到开头和结尾找到景物描写的句子,概括景物的特点,并结合所处的位置分析这些景物对人物、情节以及主题的作用。‎ 小说开头“前年仲秋,阳光蹦跳着来到我的桌前,温暖的光泽摩挲着我的脸庞。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杂志,诗歌栏目的头条向东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这里的景物是“阳光”,其特点是“蹦跳”“温暖”,营造出的是温暖欢快的氛围,这是乐景,结合“我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一期杂志,诗歌栏目的头条向东的名字再次映入眼帘”可知,此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所以此处属于乐景衬乐情。‎ 小说结尾“看着大雪纷飞的天空,看着苍茫的田野和破旧的村庄,听到灵棚里向东一家人的伤心哭声,我的心一阵阵揪痛”,这里的景物是“纷飞的大雪”“苍茫的田野”“破旧的村庄”“灵棚”,营造的是伤感的氛围,属于哀景,结合“我的心一阵阵揪痛”可知,这哀景表现出“我”对向东一家的命运的悲悯,属于哀景衬哀情。‎ 结合两处景物可以看出,两处景物截然不同,一乐一哀,这都是这个世界的状态,这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中,既有温暖,也有寒凉,而这些都与我们有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幼从外家曹姓,既贵,乃复故。举乡试第一,除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廷臣交荐,擢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麓川,岁取土兵二千为乡导,战失利,辄杀以冒功,泰奏罢之。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琏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景帝宥之,命充为事官,从总兵官顾兴祖筑关隘自效。景泰元年擢大理右少卿,守备白羊口。四月,都督同知刘安代宁远伯任礼巡备涿、易、真、保诸城,命泰以右佥都御史参其军务。三年兼巡抚保定六府。寻命督治河道。自仪真至淮安,浚渠百八十里,塞决口九,筑坝三,役六万人,数月而毕。七年移抚苏、松。天顺改元 - 25 -‎ ‎,罢巡抚官,改广东副使,以忧去。四川盗起,有言泰尝莅其地,有威名,乃复故官,往巡抚。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莅淮三年,谢政归。成化六年卒。‎ ‎(节选自《明史·陈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人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B. 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C. 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人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D. 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人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科举考试之一,明代的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 B. 刑部,隋以后“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刑罚的部门,其职责是掌管刑罚、教育。‎ C. 改元,指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颁布新的年号。‎ D. 漕运,指历代王朝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的经济措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泰富有才学。他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廷臣因此纷纷推荐他担任更高的官职。‎ B. 陈泰忠于职守。他敢于直言,巡按贵州、山西时奏罢官军、冒功行径,上书为官员们增加俸禄。‎ C. 陈泰品行端正。他痛恨官场贪风和官员的不作为,建言惩奸去贪,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与裁汰。‎ D. 陈泰治绩卓著。他被越级提拔为四川按察使,晚年因威名起用为四川巡抚,治河也功绩巨大。‎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 ‎(2)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 ‎【答案】10. D 11. B 12. A ‎ ‎13.‎ - 25 -‎ ‎ (1)连年发生异常的自然灾害(或白然现象),过失在于廷臣,请皇上诏令御史和给事中纠察弹劾大臣,撤去那些极不称职的人。‎ ‎(2)正统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迎合寇深的旨意,弹劾陈泰擅自(白作主张)杖责武职人员,还殴打车夫(或轿夫)致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大理卿”是官名,不能拆开,排除AB两项。‎ ‎“复”是“沦死”的状语,也不能和“论死”拆开,排除C项。‎ 原文标点为: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景帝监国,赦复官。于谦荐守紫荆关。也先入犯,关门不守,复论死。‎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掌管刑罚、教育”错误,明代教育属于“国子监”的掌管范围。‎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廷臣因此纷纷推荐他担任更高的官职”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廷臣因此纷纷推荐他担任更高的官职”与陈泰“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1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连岁”,连年;“咎”,过失;“敕”,指皇帝下令;“纠弹”,纠察弹劾;“去”,撤去;“职”,名词作动词,称职。(2)中,“希”,迎合;“指”,同“旨”,旨意;“劾”,弹劾;“擅”,擅自;“杖”,名词作动词,杖责;“至”,到。‎ ‎【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 25 -‎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年幼时随母姓曹,显贵之后,才改回原姓。考取乡试第一名,被授予安庆府学训导的职位。正统初年,廷臣联合推荐他,他被提拔为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讨麓川时,每年征用二千名土兵担任向导,一旦战事失利,常常斩杀他们来假报功劳,请求奖赏,陈泰上奏朝廷,请求停罢这一举动。他再次按察山西。当时百官的俸禄微薄,由禄米折成的钱钞又不能马上得到。陈泰上奏请求增加适量的俸禄,使百官们足够凭此养成清正廉明的风气,然后惩治贪赃纳贿的行为,这样贪污之风自然消失。这一建议被搁置而没有得到实行。正统六年夏天,他说:“连年发生异常的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过失在于廷臣,请皇上诏令御史和给事中纠察弹劾大臣,撤去那些极不称职的人,而后各部门各自考核其属官。”皇上采纳了他的话。于是御史马谨等人纷纷上书弹劾吏部尚书郭琏等几十人。后来,他又出京按察山东。陈泰素来磨砺自己的品德,喜欢搏击。他三为巡按,惩治奸吏,除去贪污,非常威严。正统九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四川按察使,与镇守官都御史寇深合不来。正统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迎合寇深的旨意,弹劾陈泰擅自(自作主张)杖责武职人员,还殴打车夫(或轿夫)致死。(有关部门)将他逮捕关入刑部监狱,判了斩刑。陈泰上奏为自己辩解,大理寺卿俞士悦也把实际情况上报。皇上都没有接受。景帝监国时,给他赦免,并恢复官职。于谦推荐他镇守紫荆关。也先入侵时,关门失守,他又被判死罪。景帝宽宥了他,命他充任事官,跟随总兵官顾兴祖修筑关隘效力。景泰元年,他被提拔为大理寺右少卿,守备白羊口。景泰元年四月,都督同知刘安取代宁远伯任礼巡回守备涿州、易州、真定、保定各城,皇上命陈泰以右佥都御史的职衔协助处理刘安军务。景泰三年,他兼任保定六府巡抚。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督治河道。从仪真到淮安,共疏浚河道一百八十里,堵塞九处决口,修筑三座水坝,役使民夫六万人,只用了几个月就完工了。景泰七年,他被调任苏、松巡抚。(明英宗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朝廷停罢巡抚官,陈泰改任广东副使,因服亲丧去职。四川盗贼起事,有人说陈泰曾经治理该地,有威名,于是恢复他原官,让他前往巡抚。天顺八年,他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安、扬州等府。他在淮三年,辞职而归。成化六年,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其二)‎ 陆 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②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③。‎ ‎【注】①宗父:对北宋名将宗泽的美称。②悔祸:后悔造成祸害。③炉熏:熏香;焚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衬托之法,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 B. 颔联巧用典故,歌颂了抗金英雄的业绩,并借遗民之口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 C. 颈联展开想象,用上天悔祸,终将助力平虏,警示统治者公道自在,人心可用。‎ D. 全诗综合运用了对比、借代、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议论,各尽其妙。‎ ‎15. 前人评说:《书愤》之“愤”,实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案】14. D 15.‎ - 25 -‎ ‎ ①“京洛腥膻实未闻”一句,包含着诗人对金兵野蛮入侵,生灵惨遭荼毒的悲愤之情;②“公道何人肯散群”一句,光复中原之望只能寄于“公道”与人心,忧愤之情可见;③“遗民犹望岳家军”及尾联两句,或间接或直接地表达诗人满腔愤懑中的报国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全诗综合运用了对比、借代、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议论,”错误,修辞手法判断不当,本诗并未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首联的“腥膻”代指外来的入侵者,是借代而非比喻;诗中也没有写景。‎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评说:《书愤》之‘愤’,实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义。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愤”中的“悲”“忧”“报国之义”。‎ 首联“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前一句是说山河自古以来就有分离,后一句中“京洛”是指北宋都城,而“腥膻”是指入侵的金兵,突出表现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这里流露出的是悲愤。‎ 颈联“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这里借助想象,用上天悔祸,终将助力平虏,警示统治者公道自在,人心可用,光复中原本该依靠朝廷,而此处只能寄于“公道”与人心,流露出的是忧愤之情。‎ 颔联“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这里歌颂了抗金英雄的业绩,并借遗民之口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尾联“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虽然白首却依然强撑精神来焚香祈怀,直接表达报国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2)《蜀道难》中,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当时形势险恶,自己境况孤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知不及大知 (2). 小年不及大年 (3). 尔来四万八千岁 (4). 不与秦塞通人烟 (5). 惶恐滩头说惶恐 (6). 零丁洋里叹零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知、尔、惶恐、零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考虑探索其他宜居星球?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在过去两百年中,地球人口呈____增长的态势,每四十年世界人口就会翻一番。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 ”,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形势岌岌可危。然而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但是理由足够充分吗?留在地球上不是更好?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情况就如同1492年前的欧洲。当时的人们很可能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徒劳无功。然而,新世界的发现,给旧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它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眼下。希望这能够让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共同的挑战。当我们进入太空时,会有怎样的发现呢?是会找到外星生命,还是发现我们终将在宇宙中踽踽独行?我们相信,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是在漫长的 后,实现了与地球资源的高度 。因此,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现象级 摩肩接踵 衍化 融合 B. 指数级 摩肩接踵 进化 契合 C. 指数级 重足而立 进化 融合 - 25 -‎ D. 现象级 重足而立 衍化 契合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B.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C.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D.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19.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是宇宙是无限的 B. 由于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 C. 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但宇宙是无限的,我们还是可以假设,生命会在某处存在 D. 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尽管生命在某处存在的可能性极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现象级”,指超级天才的意思;“指数级”指某人或物以极快的速度增长;根据上下文,这里没有强调天才,而是强调增长速度之快,因此用“指数级”。‎ 第二处,“摩肩接踵”,指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重足而立”指两脚叠起,不敢迈步,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根据上下文,这里形容人多,不是恐惧,因此用“摩肩接踵”。‎ 第三处,“进化”指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白低级到高级、种类由少到多的逐渐发展变化;“衍化”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根据语境,这里说的是“生命”的逐渐发展,应用“进化”。‎ 第四处,“契合”,指符合的意思;“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根据语境,文中是说“生命”与地球资源的关系,这里用“契合”。‎ 故选B。‎ ‎【1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第一个问题是“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不合逻辑或搭配不当,第二个问题“注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语序不当。‎ A项,“注定”与“是否有未来”不能搭配,因此A项排除。‎ C项,语序不当,“甚至”代表的递进关系,“将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和“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颠倒。‎ D项,“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和“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之间不存在递进关系,因此不能用“甚至”,另外“这”指代前者也不正确。‎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C项,“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与前文“生命的存在也是可能的”最为衔接。另外从整体含义上强调宇宙中的某处(地球外)会存在生命。‎ A项,“但是宇宙是无限的”放在最后强调,不合语境。‎ B项,“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放在最后,强调可能性极小,不合语境。‎ D项,强调我们还是可以假设也与语境不符。‎ 故选C - 25 -‎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研究发现,要达到相同的传播深度,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正常信息的20倍;①________,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表着高额经济价值,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为了减少虚假信息,②________。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③______。‎ ‎【答案】 (1). ①另一类是政治驱动 (2). ②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 (3). ③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前后句的内容和句式确定横线上句子的内容和句式。‎ 第一处,前面是分号,这就表示分号前后的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内容和句式应是相关的,再看前面“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可见后面应是说两类动机,分号前面说的是一种动机,即“一类是利益驱动”,那么分号后面应是说另一类动机,至于动机的内容应该与后面内容相关,结合后面的内容可知,应是“政治驱动”。‎ 第二处,前面说“为了减少虚假信息”,这是目的,后面应该是具体的做法,即“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 第三处,前面说“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后面应是发现并认证之后的结果,即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19年6月30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发布了“暗物质是种能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吗”等2019年20个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中国科协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既和当下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又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意义。解决了这些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不仅能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同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7‎ - 25 -‎ ‎ 079名科研一线科学家参与线上初选、124名学科领军专家参与复选线上投票、52名专家参与复选现场评议会、27名院士专家参与终选。‎ ‎【答案】2019年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发布,这些难题事关当下国计民生,支撑和指导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战略意义,众多科学家、专家、院士参与评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然后浏览语段,看语段一共有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第一句话的主干是“院士周守为发布‘暗物质是种能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吗’等2019年20个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第二句“中国科协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既和当下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又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意义”是说这些难题的意义;第三句“解决了这些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不仅能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同时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起到支撑和指导作用”是说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这两句所说的内容是一致的,都与这些难题的意义有关。‎ 第四句“7 079名科研一线科学家参与线上初选、124名学科领军专家参与复选线上投票、52名专家参与复选现场评议会、27名院士专家参与终选”是说众多科学家、专家、院士参与评选。‎ 由此可知,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考生将这三个内容一一概括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公平要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 从图上来看,主考官为了力求公平,让猴子、大象、鱼等不同的动物接受统一考试:爬上身后的大树。这样的考核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忽略了个体差异。动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考官的行为是用所谓的统一标准扼杀了更多的可能,做了最不公平之事。‎ - 25 -‎ 要想以统一的考试实现公平,我认为前提应该是参加考试的个体先天条件相同。但画面中的各种动物显然是不同的,他们中有的擅长爬树,有的擅长游泳,那么擅长爬树的猴子无疑会是这场考试中的优胜者。但是我们能说擅长游泳的鱼就一无是处吗?能说猴子在游泳方面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那么对于人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个体,更不能因为他的缺点就全盘否定他的优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发展自身的机会,一味地要求统一无疑会剥夺许多个体发展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整体的统一而忽略了整体之下多样的个体。这也造成了一种怪现象,考试成绩成了人们的判断准绳,并且一丝不苟地被执行着,所有人也都为了达到同一个标准而努力。“不拘一格”的人才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是那些个性被压抑、发展受到限制的“人才”。更可怕的是许多人身在其中不自知,逐渐磨灭了个性,失去了独特的才能。‎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对于个人来说,充分发扬我们的个性往往能够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就好像钢琴家郎朗一样,在发现自己在钢琴方面的过人天赋后便着力发扬自己的长处,最终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还有诗词大会上连续四次守擂成功的十四岁女孩,她也是在认识到自己在诗词方面的天赋后就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惊艳了众人。若以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来衡量他们,可能他们并非出色的人,但就个人发展来看,他们都将自身个性发扬到了极致,成就了个人的不平凡,而正是这些个人的不平凡构成了整体的不平凡。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应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不以统一的标准限制个性的发展,不以公平为口号压抑个性,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的考试中获得优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漫画类作文,考生需要理解漫画的寓意,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画面中,坐在桌子后面的考官为了力求公平,要求动物们参加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是爬上一棵大树,而接受统一考试的动物们,除了能飞到树上的鸟和擅长爬树的猴子,剩下的就是根本不会爬树的企鹅、大象、鱼、狗等,这个画面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反讽,很显然,参加考试的动物能力不同,这个统一考试是根本不公平且没有意义的。漫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写作时不能停留在漫画本身,而要从漫画整体要素(包含文字)入手,联系现实,对漫画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揭示漫画寓意,进而得出观点。考官为了公平让动物们接受统一考试, ‎ - 25 -‎ 指导思想是对的,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不顾动物们的客观情况,忽略了有的动物是不会爬树的这个事实,所以这个统一考试对动物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漫画中主考官说的话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考生不能只盯着公平公正,这里的公平只是主考官的一个幌子,关键是下面一句“接受统一的考试”,而统一的模式是爬树。对面接受考试的动物们各有所长,只是以一个标准考查其实属于不能观照个性,是扼杀个性的行为。这样看来,考生如果将立意中心放在公平,或者从动物这一面强调要适应标准尺度就属于偏离漫画的主旨倾向。‎ 参考立意:‎ ‎①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个体;‎ ‎②公平必须以合理科学为前提;‎ ‎③让每个个体都实现成就感。‎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公平要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前提”。然后开篇描述漫画,并对漫画做出评价。正文部分先分析漫画,并对漫画中的“公平”做出评价,接着联系现实,指出现实中所谓公平的现象,并指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结尾部分收束全篇,表明观点。‎ 素材:‎ ‎1.范文 尊重个体差异,彰显各自价值 形形色色的动物要接受考官的统一标准化考试:爬树。猴子可以灵活地爬到树上,小鸟可以飞到树上;但是大象就不行了,鱼更不行。过于死板的统一要求限制了它们个性的表达,而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使其实现各自的价值。‎ 白雪洒落,有谁能找到两片相同的雪花呢?大树树繁叶茂,有谁能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呢?再对照及人,就算是一对双胞胎,他们也会有方方面面的差异。世间各态繁荣不一,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过于刻板的统一要求只会限制独特的表达,面向大众,满足各类人的“要求”,才能算是真正的公平。‎ 诸如我们面对的高考。它的统一要 求看起来是直接的、是刻板的,但是高考前的每一个学子都在学校学习相同的知识,每位学生有着共同的受学基础,此时若统一考试标准就相对客观,差异最终体现在每位同学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上,这是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基本实现了对每位学生的尊重。‎ 让我们把视野转移到奥运会上。奥运会分很多种项目,擅长不同项目的人都可以在自己所选的项目中散发出自己的光彩,这就尊重了个体差异;奥运会所有项目都分男生组和女生组,因为男女生在身体机能上有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尊重了个体差异的表现;‎ - 25 -‎ 其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奥运会——“残奥会”, 所有选手都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为他们特地准备的比赛项目不仅体现了对他们的关怀,保证了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更尊重了残疾人与普通人的差异。‎ 人们常说世界存在一条线:划分了你我,疏远了彼此。但是换个角度想,这条线形成了“你”和“我”,如此才有了多彩的世界。‎ 人生而不同,规则和要求的制定应基于个体差异,过于强硬、没有人文关怀的规则或要求势必被人们抛弃。尊重个体差异,理解个体差异,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让每个人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是规则制定者应该考虑到并且贯彻到实际中的。尊重了个体,才能丰富这个世界,才能构建多彩的地球村。‎ ‎2. 一位考官,有海鸥、猴子、企鹅、大象、小鱼、海狮、狼,7种不同的动物作为“考生”,而考题确是:为了保证公平,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统一的考试:请爬上那棵树!‎ 相信大家都会感到很滑稽,难怪爱因斯坦都会评论: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 ‎3.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点睛】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和写作,一般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读懂画意、画旨。考生在作文之前,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和图中文字。二是要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三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画中之话和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且能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构思成文。考生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分析辩证。‎ - 25 -‎ ‎ ‎ - 25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