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3.00 KB
  • 2024-03-16 发布

2020版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4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学案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重点)‎ ‎3.明确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重点)‎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试判断: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 提示 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二者不能混淆。‎ ‎3.静止的含义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14‎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试判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 提示 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就是静”错误,因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请思考: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示 不是。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探究点一 认识运动 14‎ 据美国两位天体物理学家研究显示,宇宙颜色在过去60亿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从苍绿色逐渐过渡为现在的米黄色。随着蓝色恒星的加速死亡,一些年龄较大的恒星逐渐发出偏红的光芒,在此后数亿至数十亿年后,宇宙的颜色还将逐渐发生变化。‎ ‎(1)宇宙颜色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2)宇宙颜色从苍绿色逐渐过渡为现在的米黄色,还将逐渐发生变化,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 答案 (1)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宇宙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存在。‎ ‎(2)宇宙现在是米黄色,是其静止的一面;逐渐发生变化,是其运动的一面。宇宙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 ‎(2)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3)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全面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14‎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例1 (2015·浙江10月学考)“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②运动包含静止,静止不包含运动  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④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②中“静止不包含运动”明显错误,应排除;故选D。‎ 题点 综合考查运动和规律 探究点二 全面认识规律 科学的治国理政是有规律可循并按照规律进行的过程。探索、认识和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探索和遵循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 ‎(1)科学的治国理政为什么要按照规律进行?‎ ‎(2)科学的治国理政怎样按照规律进行?‎ 答案 (1)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科学的治国理政也有规律可循,要按照规律进行。‎ ‎(2)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进行科学的治国理政。‎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4‎ ‎2.规律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既不能创造本来就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更不能消灭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性 ‎①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具备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不具备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②规律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必要条件使规律发挥的作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例2 (2016·浙江4月学考)用干细胞修复受损和衰老的组织,造福人类健康,这是医生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最近,科学家们终于通过控制干细胞内部的Nanog蛋白,精确操纵了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规律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故选D。‎ 题点 规律的客观性 创建生态家园 构建生态中国 14‎ 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环境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生态损失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他在青海省进行调研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1.习近平在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为此必须(  )‎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尊重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挥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作用 ④在认识和改造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②符合题意;生态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对生态文明不起决定作用,③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造规律,④错误;故选A项。‎ 题点 规律的客观性 ‎2.长期过多追求GDP增速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由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威胁人类健康的立体污染。环境问题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这说明了(  )‎ ‎①发展经济必须尊重和认识自然规律 ‎②人们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③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④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积极支配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长期过多追求GDP增速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由大气、水、土壤等共同构成威胁人们健康的立体污染”,说明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发展经济必须尊重和认识自然规律,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错误;故选A项。‎ 题点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应对我国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14‎ 答案 (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我国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应不断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题点 综合考查尊重客观规律 ‎1.10年前,我们习惯用现金买单;5年前,刷卡结账开始流行。随着支付方式不断变革,现在出门不带钱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现金的使用频次越来越低了。这折射出(  )‎ ‎①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③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人们支付方式不断变革体现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折射出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脱离运动的物质不存在,①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④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选A项。‎ 题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 A 解析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错误。‎ 题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易传》中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4‎ 答案 A 解析 日月运行,寒来暑往,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着,永不停息,A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相对静止、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D两项不符合题意。‎ 题点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4.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20年来,香港愈加繁荣,但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法律环境、生活方式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答案 A 解析 “这20年来,香港愈加繁荣”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这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题意。‎ 题点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5.最近,韩国研究人员研究出一种与微电子兼容的方法来生长石墨烯,成功合成了多层石墨烯,进而解决了石墨烯制造方法与微电子器件不兼容的难题。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  )‎ ‎①与科研人员的主动探索密切相关 ②因人类的行为而改变了事物的属性 ③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重大进步 ④说明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韩国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多层石墨烯,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与科研人员的主动探索密切相关,表明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①③符合题意;事物的属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类的行为不能改变事物的属性,②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和创造,④说法错误。故选C。‎ 题点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 答案 T。‎ 14‎ ‎2.“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  )‎ 答案 F。“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答案 F。颠倒了运动与静止的观点。‎ ‎4.水往低处流是规律。(  )‎ 答案 F。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水往低处流是现象,不是规律。‎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和改变规律。(  )‎ 答案 F。题中后半句观点否认了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选择题 ‎6.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这表明(  )‎ ‎①世界是不可知的 ②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表明物质与意识具有一致性,②符合题意;“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表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③符合题意;①属于不可知论,排除;④说法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选C项。‎ 题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7.“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答案 B 解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是运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②→①→④→③,B项符合题意。‎ ‎8.《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  )‎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14‎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把事物运动归结为人“心”的运动 ‎③承认运动,但否认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慧能把事物运动归结为人“心”的运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①说法错误,②符合题意;材料中慧能的观点承认运动,但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故选D项。‎ 题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9.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般来说,静止的情形有(  )‎ ‎①事物绝对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 ②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内,根本性质没变 ③物体的位置变化 ④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其二,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展变化,②④符合题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①错误;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项。‎ 题点 相对静止的含义 ‎10.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答案 D 解析 “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故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因为运动是无条件的;B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因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题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命题。他的弟子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人观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运动的绝对性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相对静止的存在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14‎ 答案 C 解析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也看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看到了绝对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故两人观点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故C项符合题意。‎ 题点 相对静止 ‎12.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不还,朋友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欧布里德(  )‎ ‎①企图用诡辩论逃避债务 ②是芝诺运动观的继承者 ‎③延续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④否定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欧布里德的观点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体现,①④符合题意;芝诺和形而上学都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坚持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②③不符合欧布里德的观点,排除;故选C项。‎ 题点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3.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运动的人即使在静止状态脂肪代谢率也高于常人。这说明(  )‎ ‎①世界上静止是不存在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④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题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4.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竟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到大约600棵树。等人们意识到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时,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人已是回天无力了。材料告诉我们(  )‎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答案 A 解析 楼兰人大量砍伐树木导致环境恶化,最终导致古楼兰人的灭亡,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A项符合题意;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C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 题点 规律的客观性 14‎ ‎15.北京市严查幼儿园上英语、拼音课,教小朋友进行20以上的加减乘除运算等教授小学阶段知识的做法。幼儿园应以培育幼儿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在活动、游戏中感知规则,认识周围的世界。这一规定(  )‎ ‎①立足于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 ②尊重了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 ③改造了当前的幼儿教育规律 ④创造出幼儿教育的新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北京市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①②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改变、创造、消灭,③④错误;故选A项。‎ 题点 规律的客观性 ‎16.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一起开始运行。该发现说明了(  )‎ ‎①人的生命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规律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③人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发现说明了人的生命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故①④符合题意;②错误,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③错误,人不能创造规律;故选B项。‎ 题点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7.漫画《山中无柴草,挖根换酒钱》讽刺某些人无视(  )‎ ‎①自然界的客观性 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④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自然界是客观的,乱砍滥伐后,连树根都要去挖,这种行为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题点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4‎ ‎18.如图漫画“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启示我们(  )‎ ‎①成功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个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客观前提 ③重视外部联系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④尊重规律利用条件才能获得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漫画中,“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启示我们成功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利用条件才能获得成功,①④符合题意;取得成功的客观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②③表述错误;故选B项。‎ 题点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综合题 ‎19.按照十九大的要求,2018年某省继续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从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角度,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答案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做好2018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健康。‎ ‎(2)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根据世界形势和我国国情的变化发展,经济具体工作要有所突破、发展。‎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做好2018年经济工作,要做到“稳”与“进”的有机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指向是说明材料中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学生可结合材料从静止的特点、运动的特点、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题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4‎ ‎20.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去产能既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更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自动出清。当然政府也有责任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制定措施推动“去产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去产能终须“市场主导、政策联动”。‎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说明如何科学“去产能”。‎ 答案 (1)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去产能”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决定作用。‎ ‎(2)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去产能”还要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科学“去产能”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策联动”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属于措施类试题。回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科学“去产能”分析具体做法,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题点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