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50 KB
  • 2024-03-13 发布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二年历史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卷表格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单项选择题(25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 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 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现象,这折射出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大变革、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各家思想相互融合的信息,故错误;各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但不是思潮趋一,故B项错误;D项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故错误。‎ ‎2.《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这一理论 A.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 为儒家思想开辟新方向 C. 确立荀子的集大成地位 D. 推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需要,A正确;荀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无法体现“为儒家思想开辟新方向”,排除B;材料明确天、地、君的地位,无法体现确立荀子的集大成地位,排除C;荀子的这一理论是一家之言,无法体现推动百家争鸣,排除D。‎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与魏征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思想是 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答案】A ‎【解析】‎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说明魏征的建议是君主不要管太多,与之最相近的思想是无为而治,故选A;中央集权的思想和“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是一致的,与题意正好相反,故排除B;CD是关于君主地位和治国理念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4.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韩非子强调这种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答案为C项。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未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排除A项;韩非子指出君臣之间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无诚信可言,B项说法绝对,排除;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且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排除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 ‎【名师点睛】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法家先贤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因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5.墨子强调“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墨子的思想在本质上 A. 既肯定人力作用,又依赖上天、鬼神意志 B. 既反映小生产者的勤苦,又衬托出他们脆弱 C. 体现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生活的矛盾困惑 D. 小生产者崇拜鬼神,又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答案】B ‎【解析】‎ 材料“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反映了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勤苦;材料“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又衬托出小生产者的脆弱。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重复,排除。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世界观上的内在矛盾,而不是生活上的矛盾困惑,故C项错误。D项“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与材料不符,排除。‎ ‎6.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经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A. 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 以神化君权提升儒学地位 C. 糅合道家、明阳家的理论 D. 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开始像道家,阴国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体现出董仲舒倡导新儒学思想,该思想主要是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D正确;A中弥补错误;C中提高儒学不是主要目的;C中属于现象,不是目的。‎ 点睛: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7.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答案】D ‎【解析】‎ 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赦免其死”反映了儒家重视孝道的伦理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故D正确;轻侮法的制定并不能说明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故B错误;轻侮法的制定体现了儒家伦理渗透到法律,而不是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赦免其死”,再紧扣题干关键词“本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8.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错在了“普遍推崇”; 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传统武士精神增强,故B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孝义”“保卫家园”“忠君”等儒家思想影响到了女性,即儒家思想进一步传播,故C项正确。‎ ‎9.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答案】D ‎【解析】‎ 二程并没有彻底改造传统儒学,而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内容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理学是教人积极入世,而不是消极避世。故B项错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但材料只强调了程颢、程颐兄弟对觉悟“白心”的重视,即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视,没有体现出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故C项错误。理学强调悟本达源和超凡脱俗,是对内心的修养,要觉悟“白心”,即对修身养性的重视,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中出现关键词“白心”,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知道,材料重点在论述理学对修身的阐述,结合材料的论述重点进行选择。‎ ‎10.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 A. 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 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 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答案】A ‎【解析】‎ ‎ “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说明陈俊卿从国家大局出发,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体现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故A项正确;丞相不符合具体的监察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丞相不想迎合皇帝的意愿,不是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故C项错误;丞相并没有对皇权进行争夺,故D项错误。‎ 点睛: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11.《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一书中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B. 依然属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C. 提出改造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方案 D. 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影响作用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宗羲代表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是对传统儒家思想批判,但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排除A;黄宗羲的思想仍然是服务于王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黄宗羲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提出改造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方案,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的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故D排除。‎ ‎12.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答案】A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即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A正确;B、D是黄宗羲思想的特点,不是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造成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C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3.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错误;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 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火药的相关知识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4.《史记·天官书》专门记载天象、星占,在其全部309条占文中,关于用兵的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26条,这三项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由此判断当时天文学的发展( )‎ A. 被用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B. 缺乏系统的天象观测 C. 科学性受政治因素影响 D. 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用兵的记录只占三分之一,但没有涉及用兵的结果,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天象观测手段的信息,排除B;政治、军事的记录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表明当时的天文学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体现了科学性受政治因素影响,故选C;关于农业的记录只占六分之一,说明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并非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排除D。‎ ‎15.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B. 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C. 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D. 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只有一步之遥”,“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学子思想观念大都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科技发明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因此排除C项;从“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并非十分薄弱,故排除D项。‎ ‎16.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北方宋词艺术水平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宋代文化中心实现了南移,故“开始”表述不当, 排除A;由于我国是在宋代实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但材料只涉及文化的部分方面,并没有提及学术转移信息,故C项错误;北方宋词艺术水平低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7.“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A.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答案】D ‎【解析】‎ ‎“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说明明清文学有张扬言情的倾向,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理学的影响,即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明清文学没有突破理学的束缚,反映不出离经叛道的特色,故A项错误;明清文学有张扬个性的倾向,但不是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明清文学以小说作为主要的表现的形式,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明清文学时而张扬言情,时而明道,这从实质上说明明清文学没有完全突破宋明理学的束缚。‎ ‎18.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在宋代日益发展和成熟起来。这说明山水画的发展 A. 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有关 B.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是科举制度完善的产物 D. 受到新儒学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材料“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使社会阶层变化,山水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与山水画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科举制度的完善,故C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新儒学思想的影响,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批士大夫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乡村而城市……心理需要和情感回忆,山水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阶层变化与山水画形成之间的关系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9.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 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 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 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 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也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排除B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的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 ‎20.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 年)《游侠风云录》(1903 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 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 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B.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C.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D.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A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排除;维新派别主张改良主张,但不主张暴力反清,排除C;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表明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题材,它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故选D。‎ ‎21.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 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 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 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实践成果,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C项正确。学派复杂是《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客观陈述,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涉及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排除B。材料主要强调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故《新青年》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排除D。‎ ‎2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毛泽东旨在强调 A. 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B.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可知,毛泽东主张国有经济、私营经济都应得到发展,以促进社会发展,体现出当时中国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A正确;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主张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强调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C错误;材料表明毛泽东主张国有经济、私营经济都应得到发展,即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而不是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共七大”“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结合所学中共七大的时间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含义分析解答。‎ ‎23.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的目的相似,A错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仍未跳出封建政权的范畴,从这一角度讲,民权主义对太平天国理论有所超越,B正确。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但仍未废除私有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并未超越太平天国,C错误。D项包含前三项,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不符合,排除。‎ ‎24.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 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 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C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故D正确。‎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解答。‎ ‎2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 “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孔子命运”,这说明各个历史时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孔子进行不同的改造,体现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项正确。“历史就是一家之言”没有突出历史的时代性,排除A。“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法过于片面,且材料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排除C。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总分共50分)‎ ‎26.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答案】(1)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 ‎(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产生;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 具有,理由: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3)反应: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 认识:从原因上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特征上看,由保守逐渐转向开放;从影响上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宗法制和传统儒家思想。根据所学,宗法制不仅在政治上确立等级制度,也在家庭内部确立等级观念,即晚辈服从长辈,家庭内部成员服从一家之主的观念。“服从礼法”“中庸之道”等字眼是儒家思想。故本题可结合这两点回答,须知儒学之所以对国人性格有很大影响,与它被后世奉为官方哲学密不可分,同时通过考试内容包含儒家经典这一手段,影响民族和个人性格。‎ ‎(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一小问,可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近代化的角度来答,“过渡人”即主张学习西方同时又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类人。第二小问,以洋务派为代表。原因从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来答,即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第三小问,理由可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作答,包括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发展。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义和团运动在反帝爱国背景下产生,过于排斥西方文明。根据材料“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第二小问,认识可从两次活动产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来答。‎ ‎27.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寄陈独秀》‎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陈独秀《答胡适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 ‎(2)写出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人对文学变革的主张有何分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的主张。‎ ‎【答案】(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以减少变法的阻力。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地批判,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与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分歧:胡适认为文学变革是渐进、温和的,允许他人匡正;陈独秀的观点较为激进,认为文学变革不容讨论。‎ 在顽固守旧势力异常强大的背景下,陈独秀的激进主义有利于加速白话文的推广,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但是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解析】‎ ‎【详解】(1)关于康有为在维新运动时期,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康有为著书立说宣传变法主张方面分析作答。关于谭嗣同在维新运动时期,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谭嗣同的思想主张方面分析作答。‎ ‎(2‎ ‎)第一小问,关于胡适在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可从《文学改良刍议》方面作答,关于陈独秀在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可从《文学革命论》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分歧,根据材料二“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可知胡适认为文学变革是渐进、温和的,允许他人匡正;根据材料二“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可知陈独秀的观点较为激进,认为文学变革不容讨论。第三小问,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如何应对”“代表作、分歧、评价”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等,紧扣设问要求。‎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 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解析】‎ 变化:根据“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根据“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可从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等角度分析总结。‎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