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28 KB
  • 2024-02-29 发布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名家名篇赏析 部编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一讲 名家名篇赏析 语文考试题型 ‎◎积累与运用(必考) ‎ ‎◎阅读(必考:课内文言文+记叙文) ‎ ‎◎作文(必考) ‎ ‎◎语言综合性运用 国学经典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文坛漫步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新浪网网友评选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中位居首位,被称作现代中国人的脊梁。‎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等。‎ 初中阶段,我们会学到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故乡》《孔乙己》等。‎ 打开鲁迅的童年之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读书!” ‎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 ‎ 九月十八日。‎ 点击小升初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土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2、这段分别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什么样的感情?‎ ‎——————————————————————————————————‎ 拓 展 阅 读 风筝 简介:‎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时年鲁迅先生44‎ 岁。生活的经历和思想的深广,使鲁迅先生对过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儿时因不许放风筝而扼杀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于解剖自己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长。‎ 原文:‎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品读赏析】‎ 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抨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一、景物对比。北京的风筝时节,时间是“冬季”,“地上还有积雪”,天气虽然“晴朗”,却只看见“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且远处只有“一二风筝在浮动”,这种景境给人“一种惊异和悲哀”之感。而“故乡的风筝时节”则不同,时值“春二月”,“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天上的风筝“仰头便能看见”,而且品种繁多,有“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有声音,能“听到沙沙的风轮声”;有颜色,或“淡墨色”,或“嫩蓝色”;有情趣,“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给人“一片春日的温和”。两种不同的景物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后文写作者的思想变化提供了背景。‎ 二、爱好对比。“我”“向来不爱放风筝”,“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可见少年时的“我”已深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和毒害;而“我的小兄弟”,“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表明了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对比之中,可见两人虽年龄相仿,而爱好迥异。‎ 三、兴趣对比。小兄弟“自己买不起”,“‎ 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活脱脱地凸现出小兄弟与风筝同忧共乐的情态。而“我”却认为这些“都是笑柄,可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兴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在对比中表露无遗。‎ 四、事件对比。小兄弟“自己买不起”,就在“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偷做风筝,已经做好了“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眼看“将要完工了”;转眼间“我”却将他的成果连同精神一起毁坏了。这里,对比有三:一是情状对比,小兄弟“很惶惑地站了起来”;“我”由“恍然大悟”转为“破获秘密的满足”。二是动作对比,小兄弟只有“失了色瑟缩着”,不可能有其他的动作,因为“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而“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发泄了他“瞒了我的眼睛”的“愤怒”。三是心理对比,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得到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在这三次对比描写中,既说明了小兄弟的可怜,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正当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也表明了“我”的粗暴和以长者自居的傲慢。从而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 五、自身对比。“我”自身思想的变化构成的对比贯穿全文。“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时隔二十年后,“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剧烈地啃噬“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过”,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对比之中,表明“我”的思想得到了进步,反映了“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同时,也表明要让孩子们获得“春日”‎ 的愉快,如果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救”都是无济于事的。‎ 诗歌小站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和影响,1914年赴日留学,接触了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1919~1920年之间,完成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以后成立了“创造社”,从事新文学运动,参加了革命。解放后,担任了文化领域的领导工作。‎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恢复》等。‎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  远远的/街灯/明了, ‎ ‎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 ‎  天上的/明星/现了,‎ ‎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 ‎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 ‎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  定然是/不甚/宽广。 ‎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  我想/他们/此刻, ‎ ‎  定然/在/天街/闲游。 ‎ ‎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拓 展 阅 读 静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  白云/团团,‎ ‎  漏出了/几点/疏星。‎ ‎  天河/何处?‎ ‎  远远的/海雾/模糊。‎ ‎  怕会有/鲛人/在岸,‎ ‎  对月/流珠?‎ ‎【品读赏析】‎ ‎ 这首小诗共两节。 ‎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墨香古韵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课后作业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 ‎ 参考答案 ‎1.B ‎2.D ‎3.C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