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4-02-25 发布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汉中市龙岗学校2021届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理科)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诸侯的义务分析解答。‎ ‎2.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材料所述制度维护了 A. 王位世袭制 B. 君主专制 C. 宗法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射礼主要内容是宾主拜揖行礼,司射放好壶、中、算,宣布投壶之令,作为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护宗法制的工具,故C 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不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3.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察举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察举制主要在汉朝时期,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故时间上不符;排除C。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度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使士族完全垄断了官场,门阀制度处于统治地位,隋朝被科举制所取代。‎ ‎4.中国古代某朝曾设四辅官协理政务,秩(通职)正三品,但实际上皇帝只责成他们办事而不予以任何实权,目的是严防四辅官制度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据此推断这一制度应出现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表明吸取元朝教训,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唐朝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宋朝二府三司制,排除B项;元朝是中书省一省制,宰相权力巨大,排除C项。‎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A. 《老子》‎ B. 《论语》‎ C. 《诗经》‎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出自《老子》,故A正确;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作品,《诗经》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韩非子》记载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四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有了划时代突破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有了划时代突破是,在宋代,因为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用于航海,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故C正确;汉朝时期还没有发明印刷术,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B、D与材料时间不符。‎ ‎7.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唯一使用至今自源文字。下图是秦统一后全国通用的“半两”钱,铜钱上“半两”二字的字体是 A. 小篆 B. 隶书 C. 楷书 D. 行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实行统一的货币“秦半两”为下币,黄金为上币;统一的官方文字为小篆,A正确;隶书是民间流行的文字,B错误;楷书形成于汉末,C错误;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晋代开始流行,D错误。‎ ‎8.“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因为它们产生于家庭关系,容易导致独裁统治。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单数为Phyle,地域部落)。……他重组了议会,……每个Phyle贡献50人。”据此判断“他”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查士丁尼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单数为Phyle,地域部落)。”,结合所学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撤销四个血缘部落,设立10个地域部落,故“他”是克利斯提尼,故选B;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他的改革措施没有涉及撤销血缘部落设立地域部落,排除C;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与撤销血缘部落设立地域部落无关,排除D。‎ ‎9.库朗德在《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中说:“拥有自己的祖国当然是件珍贵的事,没有什么比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更悲惨的了,对罪大恶极者通常所采取的惩罚就是放逐。”开始实行这一举措的雅典执政官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普罗塔戈拉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体现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的陶片放逐法,故选B项;梭伦改革中没有这样的措施,排除A项;伯里克利时期不是“开始实行”,排除C项;普罗塔戈拉宣传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项。‎ ‎10.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帝国疆域辽阔,国内贸易极其繁荣。但统治者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物繁杂,因为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逐步形成了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罗马帝国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罗马万民法出现,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所有自由民,故C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公民,故AB错误;自然法是罗马法中蕴含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念,不是一个体系,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万民法。由材料“罗马帝国”即可知道实行的是万民法。‎ ‎11.‎ 有学者评价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这完全是一幅圣人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该学者 A. 暗示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对立 B. 揭示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文主义 C. 抨击封建教会禁欲主义的罪恶 D. 肯定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可知,《岩间圣母》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情怀,B正确;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不仅不反对基督教,而且仍信仰基督教,A说法错误;C、D与材料无关。‎ ‎12.迈尔斯教授认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二是当时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和教皇统治与各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据此分析,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该事件反对天主教会,支持世俗权力,因此该事件是指宗教改革,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排除;B项不符合“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排除;D项反对封建制度及其宗教体系,排除。‎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可知,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 国内各邦国地位平等权力相当 B. 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可知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实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德意志帝国各邦国的地位,故A错误;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材料“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说明皇帝掌握实权,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14.孙中山曾说:“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署《马关条约》,故C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洋海军尚未建立,故A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署《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条款,故B排除;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故D排除。‎ ‎15.“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责任内阁制 C. 主权在民原则 D. 民主共和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因人立法……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权力,故B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本身就体现了权力制约,没有法随人变,故A排除;主权在民原则和民主共和原则也没有因人而变,故CD排除。‎ ‎16.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在某场运动中曾亲笔起草了一份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场运动 A. 青年学生是斗争的主力 B. 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 C. 还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D 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可知材料中的运动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义的开端,故D正确;五四运动中,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A错误;1921年中共建立,而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兴起,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的口号和意义分析解答。‎ ‎17.“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一次会议就能完成的,它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经历了(会议)开始确立……党的七大在组织和思想上完全确立这样四个阶段。”材料所缺内容最可能是(  )‎ A. 八七 B. 遵义 C. 延安 D. 北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有一个历史的过程,经历了遵义会议开始确立、遵义会议后逐步确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党的七大在组织和思想上完全确立这样四个阶段,故选B;1927年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思想还没有开始确立,排除A;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内容已包含,排除C;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才迁至北平,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已经确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会议)开始确立”,联系所学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过程分析解答。‎ ‎18.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 B.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9.“该书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该书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该书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 严复 B. 魏源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B正确;严复、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启蒙思想家,不符合材料“开辟”,故ACD错误。‎ ‎20.1918年7月,一位年轻人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言治》杂志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据此判断,这位年轻人是 A. 蔡元培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毛泽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李大钊的文章,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故B正确;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校长,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毛泽东在新文化运动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ACD均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的活动分析解答。‎ ‎21.1947年,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仅为59%。针对这种情况,美国 A.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推行“欧洲复兴计划”‎ C. 成立“北约”组织 D. 首倡欧洲一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推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故B正确;1947年美国杜鲁门总统提出“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与解决欧洲经济徘徊无关,排除A;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欧洲一体化与解决材料中欧洲经济徘徊问题关系不大,排除D。‎ ‎22.‎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 D. 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即1954年宪法,故B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A;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后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联系所学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意义分析解答。‎ ‎23.1954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式确认这一制度的原因有(  ) ‎ ‎①保障各民族当家作主愿望 ②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③建国前后实践的有益经验 ④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A. 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总结建国前后实践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为了保障各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而建立的,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ABC都不全面,排除。‎ ‎24.2018年底,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后表示,“九二共识”是国民党两岸交流的最高指导原则。下列对“九二共识”认识正确的是 A. 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B. 促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C. 打破两岸隔绝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D. 直接推动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排除A;‎ ‎“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奠定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有利于“一国两制”将来在台湾的实施,促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故选B;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打破了两岸隔绝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排除C;两岸三通一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九二共识”直接推动的,而且发生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前,排除D。‎ ‎25.周纯娟拿到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成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中。以上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 B. 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可知周纯娟已经可以回大陆探亲,这是因为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B正确;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是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滞炮击金门,故A错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是2008年,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周纯娟回大陆探亲就是此事的体现。‎ ‎26.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A.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B.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 消除了中印两国的矛盾 D.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答案为D。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A错误。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B。消除了中印两国的矛盾的“消除了”表达太绝对,C错误。‎ ‎【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7.《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此评价针对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故D符合题意;“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乂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由此可见ABC均损害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权益,不可能“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8.“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为了在政治上“谋民权的平等”,孙中山先生提出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谋民权的平等”可知是孙中山的民权思想,A是民族思想,B是民权思想,C是旧三民主义的民生思想,D是新三民主义的民生思想,故B正确;ACD错误。‎ ‎29.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A.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 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 C 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走自己的道路”可知两者都强调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故A正确;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主张,与毛泽东无关,故C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的思想主张,与毛泽东无关,故D错误。‎ ‎30.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繁荣我国学术和文艺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双百方针,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和学术问题,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无关,排除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与文艺和学术问题无关,排除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联系所学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和内容分析解答。‎ 二、材料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 ‎31.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 ‎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宰相》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 ‎(3)材料三中“罢丞相”的“高皇帝”是谁?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趋势。‎ ‎【答案】(1)秦朝。特点:位高权重。‎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程序: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 ‎(3)朱元璋。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秦朝设立宰相制度。特点:根据“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得出位高权重。‎ ‎(2)制度:根据“中书舍人”“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可知是三省六部制。‎ 程序:根据“中书舍人拟稿”“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得出: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等角度分析概括。 ‎ ‎(3)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趋势:综合材料,得出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3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 出处 ‎“仁者爱人”‎ ‎《论语》‎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论语》‎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由于饱受国破家亡的沧桑巨变,对学术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深刻体会到理学空谈误国,八股科举害人的实质,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核心思想和孟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并列出两位他们的代表人物。‎ ‎(3)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两次重大运动?结合史实说明传统儒学在这两次运动中的境遇。‎ ‎【答案】(1)孔子:“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2)思想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任答两方面即可,答出具体主张也可给分)‎ 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任答两人即可)‎ ‎(3)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境遇:维新变法时期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借助儒学),宣传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中,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打倒孔家店;批判否定儒家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和传统儒学在近代的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境遇,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仁者爱人”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分析得出是“仁”和“礼”。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分析得出是“仁政”。‎ ‎(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根据材料中的“他们深刻体会到理学空谈误国,八股科举害人的实质,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可以得出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代表人物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 ‎(3)《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作品,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刊物,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学在这两次运动中的境遇,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维新变法时期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以及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否定儒家文化来回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