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4-02-14 发布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 ‎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B. 重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D. 有利于文化习俗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知,礼乐制度能够使人相亲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并未涉及其与宗法分封制的关系;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实行于周代,维护的是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不是封建等级制度;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礼乐制度只是使“异则相敬”,文化风俗上的差异依然存在,并非使文化习俗走向统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已取代九品中正制 B. 寒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 C.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 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从侧面上反映出世家大族势力的日趋衰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寒门士子被皇帝任用,无法得出他们已经成为治国核心,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国家政权仍由士族把持;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借用寒门子弟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以加强皇权,并非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的热播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汉武帝时期就设置了刺史,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下列官职中,与西汉刺史职能最相似的是 A. 监御史 B. 枢密院 C. 同平章事 D. 军机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书》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 即监御史,郡守,郡尉同为秦朝“郡“的长官,分掌监察,行政,军事的职责,与西汉刺史都是具有监察功能,所以正确答案为A。枢密院是宋朝管理军事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同平章事是唐宋处理政务的宰相,与题意不合,排除C;军机处是皇帝发号施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机构,非监察机构,排除D。本题答案为A。‎ ‎4.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C.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华夏文化圈向外扩展。正确答案为B;周王室当时地方实行分封制,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宗法制分封制已经瓦解过于绝对,C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D与史实不相符,排除。‎ ‎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破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 A. 分封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 B. 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 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D. 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体现的是否定分封制;材料“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体现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文化专制;可以判断出是郡县制,开创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D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汉初也实行过分封,排除。秦朝用法家思想统治国家,B说法绝对,排除。门阀士族一般在南北朝时表现严重,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秦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关键信息是: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可用排除法解決问题,难度适中。‎ ‎6.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姓名 官职 身份 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外戚、功臣 霍去病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 霍光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重臣、外戚 金日磾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功臣 A. 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 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部分侍中的身份为外戚、功臣,侍中属于中朝,汉武帝以中朝制约外朝,这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故B正确;大臣间权力制衡的根本目的也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错误;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故D错误。故选B。‎ ‎【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内容,抓佳“侍中的身份为外戚、功臣”这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结论。‎ ‎7.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时间阶段 数量(单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薄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B.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A项正确;B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8.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变化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清朝没有宰相,排除C项。‎ ‎9.嘉庆四年(1799年),皇帝下令满汉章京“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力富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这一诏令主要是为了 A.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B. 明确官员选拔范围 C. 完善军机处的职能 D. 保障皇权高效行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选择一些人品端方、字画端楷的官员到军机处当差,而军机处是清朝皇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机构,‎ 让这些人到军机处当差主要是为了保障皇权的高效行使,故D项正确;清朝官员选拔的方式是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员的选拔范围,故B项排除;C项是这一诏令的目的,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10.《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B. 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 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 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答案】D ‎【解析】‎ ‎【详解】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度,故D正确;材料反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BC与监察无关,排除。‎ ‎1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工部的职责范围,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运作程序顺序不符,排除。故选B。‎ ‎12.宋代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没有谁能够同他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取而代之。以宰相为首的外朝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皇帝滥用权力,作为皇帝分割外朝权力工具的内朝大体上不存在。这反映出宋代 A. 皇权、相权都有所加强 B. 皇权与相权是此强彼弱 C. 制度完备,行政效率高 D. 行政监督体系非常严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宋代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没有谁能够同他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取而代之”反映出宋朝皇帝权力加强,“以宰相为首的外朝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皇帝滥用权力,作为皇帝分割外朝权力工具的内朝大体上不存在”说明相权有所加强,内朝没有足够的权力制约以宰相为首的外朝,故A正确;材料反映皇权、相权都有所加强,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制度完备,行政效率高,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行政监问题,排除D。‎ ‎13.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 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 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 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的做法,使位高者未必权重,这有助于防止官员权力膨胀,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仍存在很多弊端,不是科学的管理方式;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并未有效解决吏治腐败问题;D选项错误,职位和实权的分离会造成官员职责不明确。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 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从《宋书》中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严世藩,史念祖、杨光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A. 等级观念 B. 宗法观念 C. 法治观念 D. 辈份观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题干名字中“敬先”“孝祖”“茂宗”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体现了对祖先的怀恋和尊重,对祖宗的敬仰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依据,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观念 ‎15.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 ‎16.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A. 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B. 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C. 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 D. 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来看,恩格斯认为古罗马法律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说明古罗马法律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故答案为A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对公有制社会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C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排除D项。‎ ‎【点睛】由于罗马奴隶制下商业活动的发展,罗马法不得不规范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商品经济下的社会秩序。特别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服地区的扩大以及帝国建立后所统治的辽阔的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在帝国境内,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罗马法采取措施对商品经济秩序进行规范。正是因为罗马法中包含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时,它便应运而生,再次获得“用武之地”,充分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法采纳和应用。‎ ‎17.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而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指出雅典的民主制 A. 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 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 D. 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度下,领袖人物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是靠人民的喜好而成为领导,所以他们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必须要取悦于人民,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权力的相互制衡;B选项“真正”一词说法错误;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有学者认为,罗马法诚然为贵族进一步压迫农民提供借口,但“不管怎样,实施这种绝对不承认封建关系并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法律,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该观点 A. 认为罗马法的民主成分较少 B. 指出罗马法适用于封建社会 C. 强调罗马法的局限性不明显 D. 客观地评价了罗马法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罗马法诚然为贵族进一步压迫农民提供借口,但“不管怎样,实施这种绝对不承认封建关系并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可以看出材料从两个方面客观的评价了罗马法的作用,故D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罗马法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并不适合封建社会,排除B;材料是一分为二地看待罗马法,并不只强调其局限性,排除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理解,学会如何一分为二地评价罗马法。‎ ‎19.190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影子内阁”的设置 A. 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 破坏了政府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C. 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 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07年”、“影子内阁”、“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等信息可知,“影子内阁”的设置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推动了代议制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政党政治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体现。英国政党政治开始形成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英国议会中出现两个不同派别,即辉格党和托利党;B选项错误,某党在野时的“影子内阁”往往也就是该党执政时的当任内阁,全套班子有时照搬,有时略作调整,但施政方略不会有根本变化,这有利于实现英国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而非妥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18世纪70、80年代,不管签署的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的转变过程,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 制定宪法保障精英集团的利益 B. 坚持贯彻孟德斯鸠的分权原则 C. 力图确立现代社会的民主范本 D. 坚持奉行妥协机制和实用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可知,美国的民主政治是政治精英妥协的结果,体现了更加务实和灵活的实用精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保护私人利益不等于保障精英集团的利益;B选项错误,坚持分权原则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的政治精英们不是要建立流芳百世的政体,确立现代社会的民主范本,而是要建立一个最有利于保护私人利益以及最便于统治的政府形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这说明 A. 政局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C. 经济发展有助于巩固帝制 D.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措施,维持了国内的政治、经济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帝制已经逐渐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法国之所以在帝制下取得一定的进步,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措施,维持了国内的政治、经济稳定;C选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不能巩固帝制;D选项错误,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议会于1877年通过《民事诉论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的制定 A. 说明帝国议会有独立的立法权 B. 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C. 适应了德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 消除了德国残存的封建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 年代,德意志帝国实现了国家统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材料中一系列法律的颁行,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没有独立的立法权;B选项中“充分”一词表述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这些法律的制定并未消除德国残存的封建因素和军国主义传统,先后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3.《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此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做了此类规定。此类规定 A. 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属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往来 C. 体现了清政府与列强共同利益诉求 D. 反映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该条款规定的是允许外国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工厂。以后,在中英、中美通商行船续约中亦作了规定,体现了殖民侵略之下的资本输出,这是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要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不是主权国家间正常的经济往来;C选项错误,此类规定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只体现了列强的利益诉求。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 ‎25.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 实现了男女平等主张 B. 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C. 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 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可知太平天国时期,传统科举规则与内容被打破,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士人对太平天国科举政策的支持,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天主教教义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普及,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候,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得出:宗法制遭到破坏。依据所学得出王室衰微。破解:“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得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依据“诸侯王国、郡”得出郡国并行制。理由:依据“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得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创新:依据“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依据所学得出即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要求学生做到言之有理。可以从中央与地方矛盾、以及地方行政的变革与国家的统一等方面分析。‎ ‎27.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 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 ‎(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 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 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 ‎【解析】‎ ‎(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英国首相、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美国大选的准备时间长角度回答。‎ 第(2)问,依据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概括得出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的依据;由材料“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概括总结出特点。‎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回答进步性;第二小问不足从帝国总理权力来源皇帝回答;第三小问认识结合选举权不断扩大回答。‎ ‎28.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 ‎【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 ‎(2)理由: 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3)理解:一方面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4)标准(或方法):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以归纳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依据“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以及“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2)中国角度,依据《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本角度,依据材料二中“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并结合所学从“日本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角度分析作答 ‎(3)材料三中从殖民扩张破坏性以及建设性的角度论述的,从中国破坏性角度而言促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从建设性角度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4)评价历史事件要从全面的观点,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角度论述。‎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