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4.11 KB
  • 2024-02-02 发布

广东番禺区2019-2020级高二历史期末统测卷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番禺区2019-2020学年高二级期末统考卷 一、单选题(50分,共25题)‎ ‎1.夏商周时期,“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了 A.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室成员 B.早期国家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C.宗法制培育了国家意识 D.儒家学派对国家学说的创新 ‎2.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3.科举制度中律学考试在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宋史》评论:“宋之中叶,(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这反映了宋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深化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 ‎4.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C.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5.1858‎ 试卷第28页,总28页 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地传教、游历与通商”,很快清政府就发函给英、法公使,请求将“游历”与“通商”分开申请护照,后经协商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商务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这表明( )‎ A.列强要求增加开放通商口岸 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C.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愚昧无知 D.清政府意在保护洋人安全 ‎6.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事件 道路 内涵 ‎《天朝田亩制度》‎ 旧式农民革命道路 农民阶级希冀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道路 戊戌变法 日本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 辛亥革命 美国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南昌起义 俄国式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自己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 A.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 C.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 D.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7.甲午战争以前,容闳就曾立志:“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竞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甲午战争以后,无数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蒋梦麟就曾以“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作为学业选择的出发点。这表明 A.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B.革命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试卷第28页,总28页 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思想觉醒 D.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 ‎8.1924年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接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孙、吴主力。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国共合作的推动 C.北洋军阀内部分裂 D.国民党力量强大 ‎9.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C.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D.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10.1929年夏,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意在 A.诠释了必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B.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C.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系统理论 D.说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合法性 ‎11.如图 试卷第28页,总28页 以上漫画表明,作者 A.反对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 B.批评了国民党消极抗战 C.主张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 D.要求整肃吏治坚持抗战 ‎12.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 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 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 ‎13.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14.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试卷第28页,总28页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15.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6.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1962年开始,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通“一趟快车”,把货物从内地不同省市经深圳运抵香港和澳门,保证港澳市场蔬菜、鱼、肉等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这一政策长期实行,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说明 A.香港和澳门]得到祖国强有力地支持 B.港澳地区与内地经济联系十分紧密 C.港澳地区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 D.“一国两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7.‎ 试卷第28页,总28页 古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性格温和,稳健而有责任感,颇受贵族派拥戴,在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有人因此评价“他由于被认为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道德水准决定政治家的地位 B.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C.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 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18.古罗马人认为,宇宙万物服从于一个最高的理念——正义,这种正义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这种最高的法的理念。在古罗马人看来 A.法高于一切 B.法是最高理性 C.法彰显正义 D.法是自然准则 ‎19. 1837—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也是英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的国王中,她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没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张 C.政党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 D.立宪政体的日趋完善 ‎20.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的一大议题。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  )‎ A.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 B.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 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D.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 ‎21.—战前,德国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敢轻易妥协,否则会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这使得德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材料表明 A.激进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 B.德国欲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C.德国政府的决策被民意左右 D.民众的民主诉求得到了落实 ‎2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重要的同时也是“唯一”的修改、补充,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鉴于 A.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 B.工业革命的进展 C.“新和谐公社”的失败 D.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23.‎ 试卷第28页,总28页 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 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 ‎24.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后哀叹:“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对其它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这说明北约 A.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B.激化美欧之间矛盾 C.损害英国国家利益 D.没能有效遏制苏联 ‎25.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通过的《经济宣言》指出:“各国都有权采纳最适合于其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每一个国家都享有对它的自然资源和所有国内经济活动充分行使国家主权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宣言旨在( )‎ A.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B.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 C.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D.控诉殖民主义的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3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试卷第28页,总28页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 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201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8分)‎ ‎(3)材料四中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治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进程中的三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及其特点或原则。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11分)‎ 试卷第28页,总28页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试卷第28页,总28页 材料 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纷纷派员在长安设立进奏院,作为与中央的信息联系渠道。此外,进奏院还承担处理藩镇在长安的经济事务、为本镇进京官员服务及提供中央情报等诸多职能,成为藩镇在长安的常驻办事处。宋初沿用了这一旧制。公元981年,宋太宗对散居都城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合,在大内之侧设置了都进奏院,并从原有人员中筛选出150人为进奏官。所有进奏官均在院内集中办公,各自负责一州或数州的文书转递,地方上呈的文书必须迅速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朝廷下发文书也必须按时发出。朝廷明令进奏官只能在朝廷许可的范围内传送消息,不得私自拆封机密文件,不得泄露朝廷情况和国家机密,承发文字亦只能在院内完成。尽管如此,文书的延误和泄密等事件在宋代仍然屡有发生。‎ ‎——据游彪《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宋代研究若干论题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宗改革前后进奏院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太宗对进奏院的改革。番禺区2019-2020学年高二级期末统考卷 一、单选题 ‎1.夏商周时期,“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了 A.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宗室成员 B.早期国家有浓厚的血缘色彩 C.宗法制培育了国家意识 D.儒家学派对国家学说的创新 ‎【答案】B ‎【解析】‎ 引文的意思是爱亲、敬长的原则从家国开始,最后应用于天下。既然夏商周时期充分体现这些原则,那么夏商周遵守“爱亲、敬长”原则,因此这些早期邦国就具有浓厚血缘色彩,故B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分封的对象,故A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培育的是家国同构意识,故C不符合题意;儒家学派始于春秋后期的孔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承秦”实行郡县制;“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从而实行封国制,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尚未出现”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因为暴政而亡,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未能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点睛】‎ 西汉初年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同时因鉴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于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3.科举制度中律学考试在宋代达到鼎盛,当时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宋史》评论:“宋之中叶,(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这反映了宋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深化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 ‎【答案】D ‎【解析】‎ 试卷第28页,总28页 根据“生员通过礼部的考试后还要参加吏部的诠试才能派出做官”可以看出,松茸对官员的录取与考核都比较严格,体现了文官政治体制的优化,D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理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选官,而不是机构完善,排除C项。‎ ‎4.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C.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明代君主在自谦词使用量减少,并且不在的拘泥于语境限制,反映了皇权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排除;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于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 ‎5.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地传教、游历与通商”,很快清政府就发函给英、法公使,请求将“游历”与“通商”分开申请护照,后经协商规定:持游历护照进行商务活动,须本人报中国海关。这表明( )‎ A.列强要求增加开放通商口岸 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利益 C.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愚昧无知 D.清政府意在保护洋人安全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对于洋人通商行为要求更加严格,这是对本国商业的保护,也是加强对外国人监管的举措,故应选B项;结合材料,不能得出A项,故排除;完善对入境洋人的管理,不能反映清政府的愚昧无知,故C项不当选;材料体现不了清政府是为了保护洋人安全,排除D项。‎ ‎6.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事件 道路 内涵 试卷第28页,总28页 ‎《天朝田亩制度》‎ 旧式农民革命道路 农民阶级希冀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道路 戊戌变法 日本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 辛亥革命 美国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南昌起义 俄国式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自己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 A.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 C.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 D.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A ‎【解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故选A;革命道路的探索有的是民族矛盾激发的产物,有的则是阶级矛盾的产物,B项错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从传统道路到资本主义道路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程,把这一历程简单地看成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过于片面,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走的是旧式农民革命道路,本质上是违背近代化发展的方向的,故D项错误。‎ ‎7.‎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甲午战争以前,容闳就曾立志:“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竞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甲午战争以后,无数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蒋梦麟就曾以“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作为学业选择的出发点。这表明 A.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相结合 B.革命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C.民族工业发展促进思想觉醒 D.洋务运动推动西学东渐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容闳、蒋梦麟等青年都立志报国,在个人选择上追求“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和“中国人得到幸福和温饱”,体现了他们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的结合,故选A;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革命手段,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和洋务运动的作用,排除CD。故选A。‎ ‎8.1924年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接着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孙、吴主力。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国共合作的推动 C.北洋军阀内部分裂 D.国民党力量强大 ‎【答案】B ‎【解析】‎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齐心协力,又有其他各阶级的积极支持,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排除AD,B符合题意;北洋军阀内部分裂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B。‎ ‎9.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C.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D.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答案】A ‎【解析】‎ ‎1927年至1928年中共党员中农民的比重较多,这主要和共产党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有关;1949年至1956年中共党员农民比重开始下降,工人比重开始上升,这主要和共产党的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有关,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共同的原因,排除。故选A。‎ ‎10.1929年夏,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意在 A.诠释了必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B.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C.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系统理论 D.说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土地革命调整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属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一部分,故排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故排除C项;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于1931年,故排除D项。‎ ‎11.如图 试卷第28页,总28页 以上漫画表明,作者 A.反对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 B.批评了国民党消极抗战 C.主张推翻国民党腐朽统治 D.要求整肃吏治坚持抗战 ‎【答案】D ‎【解析】‎ 图片反映了要磨去的是贪污、营私,依据图片时间“1944”年可知,此时处于抗战时期,国民党作为抗战的组成部分,作者主张要求整顿吏治为抗战做出积极的贡献。D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内战尚未发生,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要求对吏治进行整顿,不能看出国民党的抗战状态,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要求国民党进行整顿,并未体现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C错误。故选D。‎ ‎12.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 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 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卷第28页,总28页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具,这是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这是团结抗日的需要;二战后,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这是反对霸权主义斗争的需要;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帝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无法体现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排除B;C不能全面反映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排除;D项不能体现二战后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排除。‎ ‎13.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答案】A ‎【解析】‎ 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A项正确;B项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之后重大节日突出国家形象符号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提高新政权在民众中的认同感,与国际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D项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些国家形象符合并不能直接体现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故D项错误。‎ ‎14.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试卷第28页,总28页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5.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 试卷第28页,总28页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数据可知,1961-1971年支持中国的国家票数在不断上升,而反对的在不断下降,说明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需要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D项。‎ ‎16.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1962年开始,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通“一趟快车”,把货物从内地不同省市经深圳运抵香港和澳门,保证港澳市场蔬菜、鱼、肉等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这一政策长期实行,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说明 A.香港和澳门得到祖国强有力地支持 B.港澳地区与内地经济联系十分紧密 C.港澳地区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 D.“一国两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答案】A ‎【解析】‎ 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大陆各地的农副产品运往港澳,说明祖国支持香港、澳门的发展,关心当地人民生活,意味着香港和澳门得到祖国的强有力支持,A正确;题干反映的大陆对港澳的支持,不能得出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一国两制”当时还没有实行,排除D。‎ ‎17.古雅典政治家尼西阿斯性格温和,稳健而有责任感,颇受贵族派拥戴,在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有人因此评价“他由于被认为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这表明当时的雅典 A.道德水准决定政治家的地位 B.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无遗 C.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 D.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 ‎【答案】D ‎【解析】‎ 试卷第28页,总28页 政治家在雅典民众面前谦卑顺从、仗义疏财和“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的评价,说明古代雅典精英阶层受民主政治制约,D项正确;“道德水准”不是“政治家地位”的决定因素,A项错误;材料与直接民主弊端表现无关,B项错误;一个政治家与民众的互动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分歧得以“弥合”,C项错误。‎ ‎18.古罗马人认为,宇宙万物服从于一个最高的理念——正义,这种正义是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这种最高的法的理念。在古罗马人看来 A.法高于一切 B.法是最高理性 C.法彰显正义 D.法是自然准则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正义”理念符合罗马自然法精神中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本质内涵,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法的最高理性地位,排除B项;题干未论及法与正义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并未阐述法的定义,排除D项。‎ ‎19.1837—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也是英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的国王中,她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没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张 C.政党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 D.立宪政体的日趋完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的权力,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与ABC项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故排除。‎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的权力 ‎20.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影响2020年春季美国总统选举的一大议题。沃伦等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抨击政府的抗疫行动不力,而身为总统的共和党人特朗普则抨击沃伦行为是“政治闹剧”。材料中两大政党互相攻击(  )‎ A.源于其政治利益的争夺 B.损害了美国的国家根本利益 C.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D.导致美国政府管理效能低下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两大政党互相攻击其实质是美国推行两党制的一个体现,源于不同党派间政治利益的争夺,故A项正确;两大政党互相攻击只是出于各自党派的利益,并不会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排除B项;两大政党互相攻击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加剧政治危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管理效能问题,排除D项。‎ ‎21.—战前,德国政府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敢轻易妥协,否则会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这使得德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材料表明 A.激进民族主义影响外交政策 B.德国欲借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C.德国政府的决策被民意左右 D.民众的民主诉求得到了落实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一战前的德国政府由于害怕被民众批评为软弱或胆怯,所以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总是保持强硬态度,反映了德国民众的这种民族的激进情绪影响了政府的外交政策,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德国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B项错误;C项“左右”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是民众的激进民族主义情绪,不是民主诉求,D项错误。故选A。‎ ‎2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重要的同时也是“唯一”的修改、补充,即“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是鉴于 A.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 B.工业革命的进展 C.“新和谐公社”的失败 D.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 试卷第28页,总28页 ‎1871年的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故选择D项;三大工人运动是指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均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爆发,排除A项;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从而促进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B项;“新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排除C项。‎ ‎23.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 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 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率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打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的定论,说明俄国结合自身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表明十月革命引发西方文明危机,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列宁开创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排除C项;各国依据自身实际追求社会主义,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故选B。‎ ‎24.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后哀叹:“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对其它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这说明北约 A.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B.激化美欧之间矛盾 C.损害英国国家利益 D.没能有效遏制苏联 ‎【答案】A ‎【解析】‎ 根据“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对其它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组建北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选A;此时欧洲是弱势的一方,因此北约并没有激化美欧矛盾,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英国国家利益的损害和对苏联的遏制,排除CD。故选A。‎ ‎25.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 试卷第28页,总28页 通过的《经济宣言》指出:“各国都有权采纳最适合于其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每一个国家都享有对它的自然资源和所有国内经济活动充分行使国家主权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宣言旨在( )‎ A.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B.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 C.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D.控诉殖民主义的侵略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知“各国有权选择其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也包括政治制度)”,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选A项;宣言不仅针对美国霸权主义,而是针对一切霸权主义,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内涵,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叙述殖民主义的侵略行径,没有体现控诉的内容,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3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表: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 ‎ 试卷第28页,总28页 ‎ 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201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4分)(分别任答1点即可)‎ ‎【解析】‎ ‎《十二铜表法》的特点:结合材料“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可知保护私有财产;由材料“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可知《十二铜表法》注重公平。‎ 唐律的特点:由材料“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可知唐律重视伦理,即以礼入法;由材料“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衷,曹司不敢与夺”可知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8分)‎ ‎【答案】体制:总统制(共和制或联邦制)。(1分)原则:平衡与制约(或三权分立)。(1分)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点,即可得出美国政治体制是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将总统归属于行政权、国会归属于立法权,两者互相制约,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第三小问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权实行的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身就制约着总统的权力,且总统的产生方式,任期都是受限制的,所以说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英美法欧美代议制 ‎(3)材料四中关于选举法的修订,体现了我国法治的逐步完善,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法治发展进程中的三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及其特点或原则。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11分)‎ ‎【答案】法律及特点或原则:《钦定宪法大纲》:君主立宪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责任内阁等。宪法大纲(1931):工农民主专政。《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宪法任答三部,特点或原则至少写出一条。6分)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受其他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等。(5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法律名称:《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宪法大纲》(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权时期)、《共同纲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二小问,民主政治完善的社会条件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进程,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外国民主建设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答案】观点:1901—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由“沉沦”到“上升”的过渡和转折期。‎ 论证:‎ ‎(1)“沉沦”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并与中国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其表现包括:《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合流;袁世凯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军阀割据混战,对内独裁,民众生活困苦等。(每个史实,,答英国入侵西藏,日俄战争,《二十一条》等内容可酌情给分)‎ ‎(2)“上升”是指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影响。其表现包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等。(每个史实,,答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内容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历史开放型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解答此种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依据这个思路首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试卷第28页,总28页 ‎2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纷纷派员在长安设立进奏院,作为与中央的信息联系渠道。此外,进奏院还承担处理藩镇在长安的经济事务、为本镇进京官员服务及提供中央情报等诸多职能,成为藩镇在长安的常驻办事处。宋初沿用了这一旧制。公元981年,宋太宗对散居都城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合,在大内之侧设置了都进奏院,并从原有人员中筛选出150人为进奏官。所有进奏官均在院内集中办公,各自负责一州或数州的文书转递,地方上呈的文书必须迅速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朝廷下发文书也必须按时发出。朝廷明令进奏官只能在朝廷许可的范围内传送消息,不得私自拆封机密文件,不得泄露朝廷情况和国家机密,承发文字亦只能在院内完成。尽管如此,文书的延误和泄密等事件在宋代仍然屡有发生。‎ ‎——据游彪《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宋代研究若干论题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宗改革前后进奏院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太宗对进奏院的改革。‎ ‎【答案】(1)机构设置权和官员任免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从散布都城转变为地近内廷;从分散办公到集中办公;从职能广泛转变为专责文书管理;从服务地方转变为服务中央员 ‎(2)规范了官方的文书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央有效掌控与地方的信息沟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囿于官僚体制的弊端,信息管理效能有限。‎ ‎【解析】‎ ‎(1)变化:从材料中的“对……进行整合,……均在院内集中办公”一处可以得出:从散布都城转变为地近内廷;从分散办公到集中办公;从材料中的“还承担……经济事务……等诸多职能……承发文字亦只能在院内完成”等处可以得出:从职能广泛转变为专责文书管理;从材料反映的整体信息可以得出:从服务地方转变为服务中央员,机构设置权和官员任免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等变化。‎ ‎(2‎ 试卷第28页,总28页 ‎)该题属于较开放的试题,评价的角度一方面要结合史历史发展的背景中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要紧扣第一问中的变化表现,例如:规范了官方的文书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央有效掌控与地方的信息沟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囿于官僚体制的弊端,信息管理效能有限。‎ 试卷第28页,总28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