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4-01-11 发布

【历史】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 分)‎ ‎1.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州、邹城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 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 山东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 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较广 D. 汉朝时牛耕的使用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答案】C ‎【解析】图表中汉代牛耕技术已在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和江苏等地推广的信息可知,汉代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故答案为C项。AB项,依据题干表格可知,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仅从牛耕图画像石的分布情况看不出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排除;D项,题干表格只是反映了几个省份,不能说明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排除。‎ ‎2.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合计占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1/3。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 A. 追求精耕细作 B. 重视耕织结合 ‎ C. 以家庭为单位 D. 满足自我消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精耕细作,根据材料“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可知此做法为通过技术投入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最大限度提高,故A项正确。B、C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特点,材料中没有体现“织”,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农产品是满足自我消费还是买卖,排除。‎ ‎3.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力量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表明战国时期 A. 最高执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 B. 各诸侯国加强治水方面的联合 C. 重农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施政 D. 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C ‎【解析】材料“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体现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削弱,诸侯权力增强,因此A项“最高执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只是反映了各国统治者对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视,没有体现诸侯联合治水,也没有体现出技术革命,故BD两项错误。‎ ‎4.宋代出现了“交子”。“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据此可知“交子”‎ A. 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 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 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答案】A ‎【解析】“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充分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 “交子”是货币,而唐代的飞钱是汇票,不能直接用于交易,故D项错误。‎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有关这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 B. 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 C. 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 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片可知,手工作坊的劳动者主要是家庭成员和学徒,只有部分产品面向市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主要是工人,其产品全部面向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手工作坊的产品种类多样,不仅仅主要是茶叶和棉布,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故B项正确;手工作坊部分产品面向市场,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而不是19世纪中晚期,故D项错误。故选B。‎ ‎6.《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 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 B. 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 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 D. 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答案】B ‎【解析】材料“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反映福州地区的马铃薯销往香港和国外,说明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的政策,故D排除。‎ ‎7.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 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B. 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C. 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 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说明对于机器的益处每个地域的人认识是不统一的,广东地区大概是最多的,其他地区非常少,甚至包括“名卿巨公”,也才有一半人认识到了机器的益处,说明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A正确;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C.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D. 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属于商品经济形态,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的说法只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B。‎ ‎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民族工业的繁荣 C. 抗日战争的爆发 D. 国共内战的开始 ‎【答案】C ‎【解析】1940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企业内迁,故C正确;《马关条约》的签订在1895年,故A错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没有繁荣,故B错误;国共内战开始于1946年,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0.“一五”计划时期开工项目共147项,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个,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农业的发展速度放缓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 C. 工业布局发生了变化 D. 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其中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1项,化工7项,机械24个,轻工1项,医药2项,军工43项”可以知道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信息,故A项错误;工业布局主要体现在地域上,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故C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非“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 ‎11.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两对矛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C.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社会矛盾。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初期,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是先进社会制度的要求;而落后的农业国是中国的社会现状,经济文化水平低下即生产力水平落后。因此,从中共八大提出的矛盾本质上来看,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答案为D。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段文字:‎ 这表明 A. 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B. 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 C. 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 D. 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大力宣传公社化”可知,1958年中国正在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说明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从1953-1957年,排除;材料不能表明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排除;材料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失误,不是成就,故D项错误。‎ ‎13.在《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堂老人开始并不情愿承包土地。但一旦看到双水村一队在单干后的产粮状况,他立刻意识到,以前的做法不会让双水村的农民生活得更好。“以前的做法”之所以不会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主要是因为 A.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 农业改造的滞后性 D. 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不会让农民生活得更好”,故B项正确;1956年底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排除。‎ ‎14.下图呈现的数据变化源于 A. 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D.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材料1978年到1982年反映农村粮食增长,这是因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B;由材料的时间可知,我国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排除A;C属于国企改革的目标,是适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D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15.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美国时同我谈:“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这则材料说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 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A ‎【解析】“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说明苏俄、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在国内建立外资企业,故A正确;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C.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D. 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是在民国初年,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正确;此时自由恋爱结婚之风只被部分地区部分民众接受,不是 “盛行”,故排除B;只有部分开明人士接受了西方礼仪,故C项错在“普遍”;民国初年传统婚俗仍居主导,故D项错误 ‎17.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材料说明 A. 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 B. 当时社会时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 C. 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可以看出,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故答案为B项。A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但是不能说明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居主导地位,排除;D项,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18.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C.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D.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答案】B ‎【解析】“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近代化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不存在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19.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A. 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 受西方影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走向近代化 C. 受西方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 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为修筑铁路,淞沪铁路的修筑使中国交通运输业走向近代化,故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此时为清朝,故A、D时间错误,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 ‎20.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擦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当时中国既存在传统的东西,也存在西方工业文明成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片面,排除。‎ ‎21.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A. 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造船水平的提高 D. 宗教扩张的狂热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 ‎22.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全确立 D. 经济活动取代了海外战争 ‎【答案】B ‎【解析】从欧洲商人在欧洲、亚洲、非洲之间建立了商业联系,说明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答案为B;A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排除;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应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错误;经济活动取代殖民战争,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错误。‎ ‎23.下列发明首先“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的是 A. 电动机 B. 蒸汽机 C. 纺纱机 D. 内燃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 “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和结合设问要求“首先”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被大量使用,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项正确。电动机和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是首先“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排除AD。纺纱机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器,排除C。‎ ‎24.下表是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认为 时间 英国原棉进口量 英国棉布产量 ‎1785年 ‎0.11亿磅 ‎0.4亿码 ‎1850年 ‎5.88亿磅 ‎20.25亿码 A. 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支柱产业 B. 英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降低 C.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能力提高 D. 英国产业工人人数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题干表格没有棉纺织业和其他产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只有英国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变化,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1850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提高,促进原棉进口量和棉布产量的大大增加,故C项正确。‎ ‎25.《悲惨世界》是由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你不可能看到 A. 人们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B. 主人公凭借创办工厂当上市长 C. 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崛起 D. 有钱人乘坐飞机在巴黎上空俯瞰美景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通过题干中的时间“1862年”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莱特兄弟发明的,故D在1862年不能看到,故D正确。ABC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26.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排除。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排除。‎ ‎27. 1930年5月,美国国会提供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到1931年底,有31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这种状况 A. 有利于缓解各国的经济危机 B. 有利于国际贸易额的增长 C. 激化了各国的阶级矛盾 D. 在二战后有明显的改善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30年5月,美国国会提供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到1931年底,有31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济危机时期各国的关税大战,在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签订,这种状况有明显的改善,故D正确。关税大战不利于缓解各国的经济危机,故A错误。关税大战不利于国际贸易额的增长,故B错误。关税大战激化了各国的国际市场争夺的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故C排除。‎ ‎28.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 A. 开启了资本主义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 B. 促进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传播 C. 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盛行 D. 造成了西方工业的停滞和农业的复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盛行,故C选项正确;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开启了资本主义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故A选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效,故B选项错误;经济危机也破坏了农业生产,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9.罗斯福认为:“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为此,政府实施了 A. 整顿银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B. 调整农业,增加粮食生产 C. 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D. 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罗斯福为了提高低收入工人的购买力而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银行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农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发展工业,降低生活用品价格方面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0.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迎来了“新经济”时代,下列有关美国“新经济”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B. 指导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C. 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D. 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时期,受惠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经济思想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故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二战后,虽然美国经济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C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C。 在美国,无论是克林顿时期,还是二战后的其他时期,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依然并存,故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 ‎31.列宁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迫使我们实行的……。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 A. 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 B.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C.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D. 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B ‎【解析】在国内战争的特殊情况下,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使有限的资源满足前线的需求,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故B项正确。A项,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为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实行,排除。D项,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内容,排除。‎ ‎32.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完全摒弃了市场和资本主义因素,排除A;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由“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内容,该政策应为新经济政策,故选B;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政策是斯大林时期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D。‎ ‎33.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这表明 A. 苏俄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 B. 新经济政策淡化了苏俄的意识形态色彩 C. 新经济政策消除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矛盾 D.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故B正确。‎ ‎34.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 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 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 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过早地结束新经济政策,与当时苏联的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不适应,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困难,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35.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排除;C项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6.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措施体现了 A. 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B. 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 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D. 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答案】C ‎【解析】1965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挂钩,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体现出企业生产的灵活性,是对传统斯大林模式的冲击,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一定合理性,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60年代初,故A项错误;虽然企业有一定灵活性,但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故B 项错误;此时国家仍然是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37.(家国情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二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建立的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关贸总协定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解析】依据“二战后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国际金融的大权”不符合,应排除。‎ ‎38.1930年5月,美国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二战后各国反思这一事件的教训而成立的国际性经济组织是 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世界银行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事件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互设贸易壁垒,提高进口关税,影响国际贸易。二战后,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要是为了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故A项正确。B项,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排除。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性组织,不是国际性经济组织,排除。D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排除。‎ ‎39.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 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 实现了自由贸易 D. 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大经济支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建立起了世界经贸领域制度性的协调机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在二战前已经存在;C选项错误,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后就逐步建立起来的世界经济机制;D选项错误,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也是二战以前就已存在的现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0.“目前除了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科技促进社会转型 C. 大公司的相互竞争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列举的经济事物都超越了国界,开始在全球普及,体现了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的转型,故A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大公司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体现他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故C项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41.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 ‎——引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 ‎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午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核技术就是一个例子。核能是20世纪人葵获取的一项新能源,可拉制的核裂变反应可以作为发电站、核动力的能源,不可控制的核裂变反应则用来制造原子弹。核技术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的潜在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惨痛的教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科技滥用的沉痛教训远不止这些,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以及大气奥氧层空洞,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四大发明对1500年前后哪一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该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 变化:打破世界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逐步连结为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2)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半是由技工完成的,技术含量少(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影响: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启示: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事件,材料“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知其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是影响,据材料“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如下:打破世界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逐步连结为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2)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半是由技工完成的,技术含量少(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据材料“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紧扣世界市场和生产力发展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如下: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本问是启示,根据材料“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趋利避害的原则可知其认识如下: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